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新一輪教學改革正向我們大踏步地走來,面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這三股強勁的西風,以傳承民族文化為使命的語文教學該如何應對呢?應該說,這是擺在當今每一個語文教師、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回答的重大而現實的問題。我們的答卷做得好,語文教學就會乘風破浪,煥發青春,走上多快好省的快車道;我們的答卷做得不好,語文教學不僅走不出少慢差費的泥淖,還會因此被弄得不中不西、不土不洋,丟掉了母語教育的魂!有鑑於此,筆者不揣淺陋,謹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筆者以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這一轟轟烈烈的教育教學潮流,語文教學既不能閉目塞聽、固步自封,更不能湊熱鬧、趕時髦。各級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理性分析的方法,緊扣母語的特點和規律、母語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審慎地把握這一思潮。不能讓承載傳承民族文化使命的母語教育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教育信息化潮流中迷失了自我,丟了魂,變了形,走了樣。
從這樣的立場出發,餘以為,語文教學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堅守,其次,還是堅守——堅守母語的特點和規律、母語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在轟轟烈烈的變革大潮中,只有守得住,才有資格談引進、談借鑑、談發展。 下邊,筆者從四個方面來談談這次颳起的這三股西風,看看其對語文教學究竟有沒有意義。這四個方面是:教學理論、 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
教學理論是在長期的教學活動或教學實驗中總結出來的有規律性、有指導性、有一定的普適性的教學思想。從教學理論的這一內在規定性出發,原則上來講,它對任何一種教學活動應該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就當下我們的一些善於從西方乞靈的所謂的教學理論家從西方拿來的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新一輪教學改革而言,其核心理論按專家們的話說,是布魯姆的掌握學習論。
這種理論的要義是: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讓教學過程諸因素適應個體學生的學習需要,以便讓大多數學生在學期末、半學年或畢業時都能達到掌握水平。這個理論是布魯姆於上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不久即被介紹到我國,很有一些地區和學校曾試驗過,但時間不長,似乎均不了了之。時隔30多年後,陰魂不散,伴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大潮又回到了我國,因此,這次颳起的西風就教學理論的層面來看,顯然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對語文教學而言,自然也就很難有什麼借鑑意義。
就教學模式的層面來看,此次教學改革所奉行的教學模式是先學後教。單從字面意思來看,似乎是一種相當先進的選擇。但是只要你稍微回顧一下新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你就會發現,這種先學後教的模式其實從上世紀70年代末,甚至在建國以後五、六十年代一些優秀的語文教師的語文教學改革中就已經出現了。比如上世紀60年代初,上海育才中學的老校長段力佩先生提出並實踐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 八字教學模式就是典型。
進入新時期以後,隨著教學改革步伐的加快,語文教學領域湧現出了一大批卓有建樹的語文特級教師,他們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實驗並提煉出了許多至今仍閃耀著智慧之光和生命活力的、具有現實借鑑價值的語文教學模式。比如魏書生的「六步自學」模式、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模式、蔡澄清的「三階五步」「點撥——創新」模式、洪鎮濤的以「學習語言」為標的「四步四法七課型」語感教學模式、鍾德贛的「五步三課型反芻式單元」 教學模式、程漢傑的「快速高效閱讀」教學模式、寧鴻彬的以訓練學生自學能力為核心的「五步閱讀」程序教學模式等等。
這些教學模式雖名稱各異、理念有別、側重點不同,但均以學為起點,讓學貫穿始終。因此,當下吹來的這三股西風所奉行的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就新時期以來的我國語文教學(實際上,我國古代語文教育所倡導的多讀多背就是這種理念的先聲)而言,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玩意,至多不過是新時期以來語文教育界一直在實踐、在探索的種種有效教學模式的「電腦版」而已。
第三說說教學方法。此次改革潮流讓人們看到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微視頻自學法、學習成果展示法、交流對話法、合作探究法、釋疑拓展法、練習鞏固法等。這些教學方法新嗎?我想,只要我們回頭看看上邊提到的那些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的教學模式,再低頭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哪一個方法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哪一個方法我們在上述的特級教師的教學實踐中看不到?哪一種方法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又沒有用到過呢?因此,可以毫不含糊的斷言:此次教學改革在教學方法層面對語文教學而言,根本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如果硬要說有的話,其最新鮮之處不過是將我們直接組織的學生的自學活動變成了微視頻自學而已!
如果說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是此次教學改革的「軟體」的話,那麼,信息技術則是此次改革潮流的「硬體」;沒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參與,就不會有所謂的慕課、微課、翻轉課堂,自然也就不會有此次看起來極為時髦的教學改革。因此,現今興起的這股改革潮流究其實乃是教學手段的革命,即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替代傳統的教學手段。對此,稍有一點學習經歷的人都很清楚,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對有些課程的學習是有效的(比如對一些理科課程),對有些課程的學習卻收效甚微,甚至無效,甚至還有害。比如語文課程就是這樣的課程。
語文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並在這個過程中滲透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因此,語文課的基本特點就是能力性、情感性、思想性、價值性。試想,這樣的一種課程能通過冷冰冰的人機互動而達成其目標嗎?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有論者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對「富有民族文化個性的語文學科來說,針對一篇篇文質兼美的選文,如果採用翻轉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不僅不符合教學的實際,更會使語文課走樣,缺失語文味。」這是至論!
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新一輪教學改革帶給語文教學的已如上述,用一句熟語來概括: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但是,令人可嘆的是,當下我們的許多所謂的教學專家卻還在不遺餘力地介紹、宣傳著西洋人的這些洋玩意兒,許多不學無術的語文教師、許多自以為是麼都懂的校長、局長也還在津津樂道、強力推行著這些洋玩意兒!這就是中國教育的現實,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對自家早已有的東西不聞不問、視若敝屣,對洋人的東西卻頂禮膜拜、趨之若鶩!
至此,筆者不得不誠懇地建議:真正要關心中國教育的專家,應該不惜俯下身子,把自己植根於活潑潑的民族教育的現實土壤中,在這塊熱土上不辭辛苦的澆灌我們自己的教育之花;只有守住了我們自己的教育,外來的引進才有意義;否則,一切作為都是徒勞,非但無益,而且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