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網際網路+」,這也就意味著「網際網路+」被正式納入頂層設計,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於是,「網際網路+」時代也就如雨後春筍,健康成長,推動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網際網路+教育」也正在掀起一場新的教育變革,各種新的技術手段逐步投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全方位地為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而服務。
那麼,針對語文教學,在「網際網路+」模式下,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又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呢?我將就 「網際網路+」模式下的語文教學,談點個人的思考。
心理學研究表明:形象記憶中的視覺形象記憶和聽覺形象記憶發展得較好,在形象記憶中起主導作用。相比語詞記憶來說,更形象、更直觀,記憶存留時間也相對較長。 為此,在語文課堂教學和課下輔導過程中,我儘量地使用形象、直觀的圖片,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梳理,通過讀圖模式,與學生一道進行學習。
一、讀圖,能讓學生快速地背誦古詩文
2017年初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可說掀起了一股詩詞學習的熱潮。每一場的最後一個環節,參賽選手都會通過看沙畫猜詩詞或者由康震老師作畫,然後參賽選手根據繪畫的內容進行搶答。這一環節,可說是吸引了不少人,多少詩詞愛好者,為之感慨,原來,中國詩詞的意境,在大師的筆下竟有這麼美,其意境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無窮。可以說,這就是讀圖。這就是讀圖的魅力,這就是讀圖帶給人們更多的快樂。
我們的語文學習其實也是一樣,特別是古詩文的學習,如果通過讀圖的模式,會讓學生的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觀滄海》(曹操)一文時,我就從網上下載了三幅圖片,然後配上文字,將《觀滄海》整個詩文內容全部濃縮其中。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根據這三幅圖片,用學習現代文的方法來複述這個故事:
圖一:一位老人,向東行走,來到了一個叫碣石山的地方,想看一看那茫茫的大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只見海水波濤洶湧,海中的小島高高地聳立。(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圖二:山上的樹木非常茂盛,雜草叢生。(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忽然,一陣秋風吹來,令人頓感寒意,海水也變得更加洶湧。(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圖三:這壯麗的景象,日月星辰都顯得那麼渺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太美啦,我要用歌唱來記錄這美好的時光。(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樣,學生結合圖片、文字,根據故事情節,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理解《觀滄海》這首古詩的的內容。一堂課下來,90%的學生都能背誦這首古詩,這就是讀圖帶給學生的快樂。
二、讀圖能讓學生接受更多的課外知識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只有量變達到了,才會引起學生的質變(語文素養的提升)。現在,學生的手機運用已經是一個不可消除的現象,特別是在資訊時代的今天,如果我們一味地禁止讓學生使用手機,讓學生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這對學生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可取的。與其不能制止,倒不如合理利用,只要引導得當,手機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助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其實,我是不反對學生使用手機的,我在每期的學生家長會上,也還專門提出,要讓學生在周六、周日時間,每天通過手機進行學習。當然,前提是我已經建立了班級扣扣群和微信群,這裡面也有家長代表進行監管。
每周六、日,我都會定時給學生推送兩篇名家散文,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我所推送的文章,並寫出讀後心得,周日晚自習時,我會在班上搜集學生寫的心得,從中挑選出一到兩篇寫得較好的在班上進行交流。剛開始,學生基本上都能認真去讀,可時間一長,部分學生就厭煩了,覺得內容太長,不願去讀,於是好多學生寫的內容就只限於一二段,對內容的整體掌握不夠透徹,領悟不夠深刻,也就達不到讀書的目的。於是,我又向學生推薦了一些關於閱讀的公眾號,如:「名家經典美文(mjmeiwen)」、「名家散文」(mjsanwen)、「讀者校園版」(duzhexyban)等公眾微信號,要求學生每周六、周日從我提供的公眾號中,去尋找一些適合自己口味的文章進行閱讀,然後寫出讀書心得。再進行交流。這樣的日子也沒有堅持多久,學生同樣產生了厭煩情緒。
後來,我就嘗試著給學生發送圖片文章,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每個周末,我都會先從一些有關閱讀的公眾號中,尋找一些適合學生口味的文章,然後通過手機截圖的方式,將圖片發送到學生群中,每次發送的圖片儘量不要超過三幅,然後在群裡發出通知,要求每位學生認真閱讀我所發的圖片,然後寫出讀後感,周日晚自習,全班進行交流。這樣一來,學生完成的效果較之前兩種方法都好,一直延續到現在。我私下問了幾位學生,問他們為什麼我以前發的文章,他們都沒有認真去完成?結果有一位學生這樣說道:「老師,你以前發的文章,全是文字,看起來好長好長,看到就煩。你現在發的文章,雖然內容上和以前差不多,但是一看,只有兩到三張圖片,感覺輕鬆多了,於是就一口氣讀完了。」原來,不是因為文章不好,而是我發送的內容形式上出現了問題。過多的文字,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逆反心理,畢竟,他們在學校見到的文字內容太多了,周末,也想輕鬆一下,圖片,數量上就讓他們覺得輕鬆一些。這就好像我們在扣扣上聊天一樣,有些人在群裡發的文字大段大段的,手機往下拉了好久,都還是那些文字,其實,這樣的內容,我們都覺得反感,更何況是學生呢?所以,讀圖,能帶給我們更多的知識,能讓我們的學習變得更加的輕鬆。
三、思維導圖能讓課堂環節變得更加嚴謹
傳統的板書,能清晰明了地反映出一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特別是對知識的歸納,學生一看就會明了。而現在,在語文課堂上,我更多地是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特別是在對教材內容進行複習的時候,我覺得,思維導圖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百度百科對思維導圖是這樣定義的: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這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
我以前的語文課,一般都從題目到作者,再到字詞,文本內容的理解,段落分析,主題提煉和寫作技巧等方面入手,結果整個課堂下來,看似層次清晰,實則是教師在表演,沒有真正起到引導的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如果能在課堂上輔以思維導圖,教師適時進行引導,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許,學生學習起來興致會更濃,課堂效率會更好。
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散步》一文時,就通過思維導圖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點:分歧。一家人為了出去散步,結果在選擇道路時出現了分歧。母親因身體不好,要走大路;兒子因為好奇,要走小路。結果,母親因疼愛孫子作出讓步,選擇了走小路,作者便將母親背著走,妻子也將兒子背著走,最後文章用一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深化文章主題。學習這一課,我給出了如下簡單的思維導圖(圖四):
圖四這個思維導圖,其實就將《散步》這一課的重要知識點全部概括進去了,只要學生能看著這張圖,就能把故事複述出來,從而感受到「尊老愛幼」這個主題,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也算基本完成了。
這就是讀圖的魅力,教師通過思維導圖應用軟體,將課堂思維導圖做好,然後呈現在課堂上,學生就會更加形象、直觀地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一根根線條,猶如一條條神經,每一個節點,就如同大腦的一個神經元。圖和線條組合,更能激發學生大腦思維,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課堂,如能多融入一些信息技術手段,充分發揮「網際網路+教育」的作用,活躍我們的課堂,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為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大有禆益的,「網際網路+讀圖」模式下的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來源:《中國教育學會會員通訊》第4期 總第491期;作者:徐耀國 中國教育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