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走進中國、走進中小學課堂,其教育理念與學科教學融合、培養綜合型人才,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可。筆者嘗試探索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實踐研究,開發出以語文課程為核心,兼容數學、英語、藝體等跨學科知識和能力的主題項目、學習活動,循序漸進中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課題組經過調查論證、實踐研究發現,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要在本區域、本學校正真生根發芽,教育者必須"摸清師生認知現狀、學習理論明確方向、開發教學活動"支架"、"支架"理念運用評價"等四方面充分準備,這是學習活動有效、有目標開展的前提。只有準備充分,再紮實實踐、不斷完善,STEM教育理念才能在語文學科中開花結果。
任何教育教學改革,先有思想理念指導 ,再實踐運用提升創新。STEM教育作為新興教育教學方式,其理念要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有效落實,教師勢必要先深刻領會其內涵意義,樹立新型人才觀和教育教學質量觀,即理念先行、準備充分。筆者就《基於STEM理念的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實踐探索》課題研究,結合目前教師對STEM教育認識談幾點建議。
一、摸清師生認知現狀
儘管STEM教育引入我國這幾年發展迅速,然而在部分師生心中只是一個名稱,絕大多數人對其理念精神、實施方法思路還是一團迷霧。筆者對寶雞市高新區、金臺區和千陽縣兩區一縣的直屬小學、鄉鎮中心小學和鄉村完小7所學校,173名教師,92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24.86%的教師不知道STEM教育是什麼;有69.94%的教師只是聽說過,但對其內容、理念、方式不甚了解。所在縣區或學校正在實踐研究STEM教育的佔14.45%,均在市區兩所學校。STEM教育對學生而言,是"從未謀面"的新事物。
問卷中就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和"人"的培養目標,97%的教師認同培養綜合型、能力型、創新型人才,贊同教學要學科融合。所以,很有必要為教師普及這一教育理念和模式,使STEM理念不僅要深入人心認識它,還要融入學科教學落實它。
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理念先行、苗子校和種子教師引領,要促進和幫助教師新型教育質量觀、人才觀的樹立。然而,從教師調研結果看,目前教師對STEM教育認知還不盡人意,要使STEM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有效融合,使語文活動化學習從形式到目標取得理想效果,為師者非先學習、深學習不可。
二、學習理論明確方向
1.了解STEM教育的起源
為了使研究方向正確,實踐有效,首當其衝是理論學習。課題組組織在線培訓、學習研討,結合自主研修開展分享交流。通過專項學習,實驗教師明白了STEM教育(STEM Education)源於美國,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STEM首先是科學(Science) ,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和數學(Mathematics) 四門學科的首字母組合,理解了其教育理念是以運用各學科知識、技能,在主題項目活動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解決現實問題,注重協作、活動化學習,注重培養具備解決問題、富有創新精神的綜合素養的"全人"。
隨著實踐深入和時代發展,STEM教育又加了藝術(Arts)變成STEAM,現在又演進為STREAM,多出來的R指寫作。未來社會人才是人格健全,有一定的運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綜合能力、擁有項目活動規劃意識和信息搜集篩選能力,具備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創新能力……即綜合素養優秀的建設者。STEM教育正是以打破學科界限,注重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為理念的,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標的。
2.明白STEM教育在我國的發展
STEM教育走進中國,融入學科教學短短幾年,已初現成效。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國教育部首先將STEM教育落實在政策、指導與行動上。同年6月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到"STEAM",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從服務教育教學拓展為服務育人全過程。 2017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建議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嘗試STEM教育。同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正式發布《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STEM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對於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合作精神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在我國受到高度重視,其發展態勢如雨後春筍。STEM教育這一新型教育理念、方式,怎樣與語文課程融合,開展綜合性、活動化學習?基於師生認知和習慣現狀,筆者淺見,在理論學習基礎上,應給教師提供可操作的實踐抓手。
三、開發教學活動"支架"
課題組成員作為STEM教育的種子教師,深入學習內化理念,轉變角色定位,從單學科專職教師轉為多學科融合的"全科教師",是語文學習活動化的前提保障。教師深度學習並掌握STEM教育理論並不是目的,最終在學生身上開花結果、提升素養才是我們的追求。要使STEM理念目標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品質,教學目標落地需要憑藉支架不斷實踐。故而,為了《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學習活動化實踐探索》實踐有方向,導學組織有步驟,也為了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學習活動,課題組以STEM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語文課程性質、理念和第三學段目標內容要求,以五年級學生為對象,尊重其認知水平,開發了適合教師導學的實施"藍圖",確保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學習活動教學有抓手,學生素養能提升。
1.確定主題方向,構建項目"骨架"
"有血有肉"彰顯生命活力,沒有"骨架"支撐難以顯其形體高大。要是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有效落地,需以主題項目為線,活動工具支撐。
首先,研明主題方向,畫好"行動路線"。不論幹什麼,目標明確才有前進的意義和動力,要到達目的地就得憑藉一定的載體工具。STEM教育理念要融入語文課程學習,同樣需要憑藉載體,這個"憑藉"就是活動主題、項目。基於教情學情,課題組堅持"教材中滑翔,生活中起飛"的原則設計主題項目,開發活動任務工具。經過反覆討論,決定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目標要求和形式為參照,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為切口,藉助"民間故事"板塊內容,使"零起點"師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領會、運用STEM教育理念,不至於突兀、茫然。為此,課題組為教師教、學生學開發了學習活動手冊。上學期設計了"民間故事"學習主題,從教材內容起步,相當於給師生一個"緩衝區"、"過渡帶"。下學期在師生基本掌握STEM教育理念的情況下,從課本走向生活,確定富有地域文化特點的"燕伋文化"主題。活動手冊秉持:一個主題一條線貫穿一個學期,方向明確;一學期圍繞一個目標梯度推進,路線有序。
其次,落實目標任務,搭建攀升梯架。主題確定了學習範圍、目標方向,要到達目的地還需要按階段、有梯度地項目活動,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引導前行。故而,我們圍繞主題,為師生開發階段性項目臺階,使教學有序、有料、有抓手,逐步推進。課題組經過學習研討、論證,初步形成"2686"活動化學習手冊。即上學期以"民間故事"為主題,開發了"了解民間故事、品讀民間故事和整理我的民間故事集";下學期以"燕伋精神文化"為主題,開設"聽講燕伋故事感知燕伋為人、遊燕伋望魯臺展自我收穫和傳承燕伋文化燕伋精神"三個學習項目("26"2個主題,6個項目)。每個項目下設置2至3個學習活動("86":上學期8個、下學期6個)。每個學習活動中又分解出1至3項具體的實踐任務,並給出明確的學習要求。每個活動基本按照"規劃——實踐——分享"的步驟進行,層層聚焦、任務推進。
例如上學期"民間故事"主題之項目一"了解民間故事",其中活動一為"民間故事查一查",有一項實踐任務是學習小組建設,制定活動計劃,明確學習內容和方向。活動二"民間故事會",有三項實踐任務:1.聽別人講民間故事,我會記錄評價。2.制定"我們班的故事會"活動計劃。3.舉辦班級民間故事會。活動三"創生民間文學"三項實踐任務:1.依據活動要求,制定學習計劃。2.各組選擇任務,分頭實踐。3.成果展示分享……
依據STEM教育理念和方式,課題組開發這一"剝洋蔥"式的活動化學習內容支架,作為語文活動化學習的載體,每學期圍繞主題按階段項目,分活動板塊,聚焦實踐任務,有目的的開展學習。對於教師教有抓手、有目標,對於學生學有梯度、有內容,為STEM教育理念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構建起"血肉骨架",更是為"零起點"實施STEM教育構築滑翔跑到道,助推該教育理念從語文教材走向生活問題。
2.用好實踐工具,自主合作完成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教師首先要學懂理念,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創造性設計學習活動、趣味化組織學習過程,有意引導學生跨學科運用知識、轉化能力、發展思維。課題組所開發的活動主題、項目,設計的梯度活動,為教師組織導學提供的載體抓手,只是外在的形式。STEM教育理念最終落地,要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受到人文精神感染教育;學會分工協作、訓練搜集、處理信息,訓練解決問題、表達運用等綜合能力。為此,學生在活動中如何規劃分工,怎樣搜集記錄,又在什麼時間如何展示成果?學生究竟怎樣去實踐操作同樣需要抓手、要求工具。
因此,課題組經過研究學習和借鑑融合,在每個實踐任務下,開發了"表、圖、文"三種形式為主的學習任務工具,幫助學生學習實踐。該任務工具遵循學生認知能力和興趣、彈性選用。即每個實踐任務下分別提供了2-5個不同形式的任務工具,依據學習小組或個人能力、興趣至少選擇一個工具實踐完成即可。
例如主題"民間故事"之項目一中的"創生民間文學"活動,設計了三項實踐任務,1.分組規劃、明確任務。該項提供了"學習計劃表"工具。2.創生實踐。該實踐任務下為學生提供了5個任務工具分別是:(1)依據情節補繪個別插圖、補寫故事情節。(2)人物情節我評價(針對所讀故事中人物或情節,用中英文雙語簡煉評價)。(3)建立自己的民間故事圖庫(自己搜集閱讀時的圖片、民故事配圖)。(4)民間故事閱讀記錄表(把自己搜集閱讀的民間故事按順序記錄下來)。(5)推薦閱讀卡(從自己搜集閱讀過的民間故事中選擇一篇,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故事梗概,最好配上插圖)。這一環節在分組規劃基礎上以"單兵作戰"為主,所以建議學生根據特長和喜好,從五個工具中選擇一項完成。而在實踐任務3.成果展示臺。則需小組成員"協同作戰"。有兩個任務工具可供選擇一項:1.關於中外民間故事的調查報告(表格式)。2.繪製民間故事圖譜。(按一定標準先完成統計表,再繪製點狀或條形統計圖)。
設計彈性任務工具單兼顧學生興趣和特長,有獎閱讀與操作相融合,語數英等多學科兼容。任務工具"多個選一"使學習量減少,又尊重學生喜好能力;工具形式多樣,有記錄表冊、有補繪連環畫、有補寫故事情節、有圖片資料、有故事梗概,還有表格式調查報告和繪製統計圖、中引文遊覽線路圖等;任務內容學科融合,任務涉及到語文學科的閱讀、表達和人文情感,還涉及到英語、數學、藝體等學科知識和能力;從方法看多渠道搜集、閱讀、書寫,繪畫、規劃,執行能力、思維發展等多維度展開。
任務工具採用統一規格模板,使用時單向發放,完成後收集裝訂。使用統一的學習工具,有利於學生規範意識養成,同時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促進學科知識和各方面能力融合。從任務工具運用效果看:首先學生較為喜歡"有自由"的學習工具和形式。其次,該工具能幫助學生有效進行活動化學習。再次,促進了學科知識融合運用,兼顧了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參與熱情高。實現了尊重個性、發展特長,學生人人有習學、人人能學習的全體投入狀態。
四、"支架"理念運用評價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實踐探索》這一課題實踐中,課題組立足現狀開發了"2686"學習活動"支架"。上下學期分別為"民間故事"和"燕伋文化"兩大主題,6個項目,14個活動,為學生設計了40餘個任務工具,我們把這一載體工具稱作《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手冊(教案)》,以下簡稱"手冊"。
1.開發依據
STEM教育理念是學科知識、能力融合,在協作、自主、探究中解決實際問題,將知識能力等素養習得和提升活動化、實踐化,注重學生身心的"動",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實踐、創新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理念第4條"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教學建議中也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繫,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繫,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不難發現語文課程理念倡導多渠道、跨學科的實踐運用,這與STEM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基於此,本學習活動《手冊》以語文課程聽說讀寫、人文教育等語文素養為核心,積極融合數學、英語、科學、藝體等其他學科知識和能力,開發主題線索串聯項目活動的實踐載體,旨在開闢富有活力的、系列化、漸進式語文綜合性、活動化的學習手段和途徑。
2.實施建議
基於STEM教育理念和語文課程理念所開發的五年級項目式《手冊》全學年有"民間故事"和"燕伋文化"兩個主題,在每一主題下的項目活動遵循兒童認知和興趣,前期任務為後邊學習做好鋪墊,努力建構有梯度、漸進式學習格局。運用本《手冊》組織學習活動,建議課內課外相結合,一學期一條線,系統實施。每學期間周課內集體指導、展示,每次學時60--90分鐘。
教師利用手冊組織學習活動要遵循兒童認知水平和教育規律,解放思想,採用"引、扶、促"的模式持續踐行。力求做到:
(1)轉變角色。教師要衝破學科界限,從學科專職教師角色轉化為全學科教師身份。
(2)注重融合。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注重聽說讀寫、演畫謀做等全方位能力的整體發展,又要依據活動要求有意與其他學科課程融合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
(3)學生主體。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培養,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要加強教師在各環節中的指導作用。
(4)倡導協作。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5)時空要廣。要積極運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平臺和資源,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
3.評價建議
利用《手冊》開展活動化學習,教師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運用學科知識能力、探究精神與合作態度。主要著眼於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如是否能積極參與活動,是否能主動提出問題、領取任務,是否能積極搜集整理材料、完成任務工具,是否積極展示與交流學習成果等方面的情況。對於STEM教育"零起點"起步,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成果評價不能過於"苛刻",應以寬鬆鼓勵為主,關注過程參與。另外教師對於每一個階段活動既要輔導安排,更要有分享回應、肯定評價。
總之,開展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既要深入學習理論、領會其精神實質,轉變固有觀念,又要探尋實踐抓手,使學習活動有章可循、梯度推進。只有充分準備、有效實施,STEM教育理念定會與語文課程學習融會貫通,培養出時代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實現教育教學改革新突破。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刊物,投稿郵箱:sxjy_wb@163.com
作者/來源:陝派教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