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陽縣教學研究室張勇傑: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準備建議

2021-01-15 陝西法制網

STEM教育走進中國、走進中小學課堂,其教育理念與學科教學融合、培養綜合型人才,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可。筆者嘗試探索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實踐研究,開發出以語文課程為核心,兼容數學、英語、藝體等跨學科知識和能力的主題項目、學習活動,循序漸進中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課題組經過調查論證、實踐研究發現,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要在本區域、本學校正真生根發芽,教育者必須"摸清師生認知現狀、學習理論明確方向、開發教學活動"支架"、"支架"理念運用評價"等四方面充分準備,這是學習活動有效、有目標開展的前提。只有準備充分,再紮實實踐、不斷完善,STEM教育理念才能在語文學科中開花結果。

任何教育教學改革,先有思想理念指導 ,再實踐運用提升創新。STEM教育作為新興教育教學方式,其理念要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有效落實,教師勢必要先深刻領會其內涵意義,樹立新型人才觀和教育教學質量觀,即理念先行、準備充分。筆者就《基於STEM理念的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實踐探索》課題研究,結合目前教師對STEM教育認識談幾點建議。

一、摸清師生認知現狀

儘管STEM教育引入我國這幾年發展迅速,然而在部分師生心中只是一個名稱,絕大多數人對其理念精神、實施方法思路還是一團迷霧。筆者對寶雞市高新區、金臺區和千陽縣兩區一縣的直屬小學、鄉鎮中心小學和鄉村完小7所學校,173名教師,92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24.86%的教師不知道STEM教育是什麼;有69.94%的教師只是聽說過,但對其內容、理念、方式不甚了解。所在縣區或學校正在實踐研究STEM教育的佔14.45%,均在市區兩所學校。STEM教育對學生而言,是"從未謀面"的新事物。

問卷中就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和"人"的培養目標,97%的教師認同培養綜合型、能力型、創新型人才,贊同教學要學科融合。所以,很有必要為教師普及這一教育理念和模式,使STEM理念不僅要深入人心認識它,還要融入學科教學落實它。

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理念先行、苗子校和種子教師引領,要促進和幫助教師新型教育質量觀、人才觀的樹立。然而,從教師調研結果看,目前教師對STEM教育認知還不盡人意,要使STEM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有效融合,使語文活動化學習從形式到目標取得理想效果,為師者非先學習、深學習不可。

二、學習理論明確方向

1.了解STEM教育的起源

為了使研究方向正確,實踐有效,首當其衝是理論學習。課題組組織在線培訓、學習研討,結合自主研修開展分享交流。通過專項學習,實驗教師明白了STEM教育(STEM Education)源於美國,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STEM首先是科學(Science) ,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和數學(Mathematics) 四門學科的首字母組合,理解了其教育理念是以運用各學科知識、技能,在主題項目活動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解決現實問題,注重協作、活動化學習,注重培養具備解決問題、富有創新精神的綜合素養的"全人"。

隨著實踐深入和時代發展,STEM教育又加了藝術(Arts)變成STEAM,現在又演進為STREAM,多出來的R指寫作。未來社會人才是人格健全,有一定的運用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綜合能力、擁有項目活動規劃意識和信息搜集篩選能力,具備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創新能力……即綜合素養優秀的建設者。STEM教育正是以打破學科界限,注重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為理念的,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標的。

2.明白STEM教育在我國的發展

STEM教育走進中國,融入學科教學短短幾年,已初現成效。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國教育部首先將STEM教育落實在政策、指導與行動上。同年6月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到"STEAM",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從服務教育教學拓展為服務育人全過程。 2017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建議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嘗試STEM教育。同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正式發布《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STEM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對於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合作精神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在我國受到高度重視,其發展態勢如雨後春筍。STEM教育這一新型教育理念、方式,怎樣與語文課程融合,開展綜合性、活動化學習?基於師生認知和習慣現狀,筆者淺見,在理論學習基礎上,應給教師提供可操作的實踐抓手。

三、開發教學活動"支架"

課題組成員作為STEM教育的種子教師,深入學習內化理念,轉變角色定位,從單學科專職教師轉為多學科融合的"全科教師",是語文學習活動化的前提保障。教師深度學習並掌握STEM教育理論並不是目的,最終在學生身上開花結果、提升素養才是我們的追求。要使STEM理念目標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品質,教學目標落地需要憑藉支架不斷實踐。故而,為了《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學習活動化實踐探索》實踐有方向,導學組織有步驟,也為了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學習活動,課題組以STEM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語文課程性質、理念和第三學段目標內容要求,以五年級學生為對象,尊重其認知水平,開發了適合教師導學的實施"藍圖",確保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學習活動教學有抓手,學生素養能提升。

1.確定主題方向,構建項目"骨架"

"有血有肉"彰顯生命活力,沒有"骨架"支撐難以顯其形體高大。要是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有效落地,需以主題項目為線,活動工具支撐。

首先,研明主題方向,畫好"行動路線"。不論幹什麼,目標明確才有前進的意義和動力,要到達目的地就得憑藉一定的載體工具。STEM教育理念要融入語文課程學習,同樣需要憑藉載體,這個"憑藉"就是活動主題、項目。基於教情學情,課題組堅持"教材中滑翔,生活中起飛"的原則設計主題項目,開發活動任務工具。經過反覆討論,決定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目標要求和形式為參照,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為切口,藉助"民間故事"板塊內容,使"零起點"師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領會、運用STEM教育理念,不至於突兀、茫然。為此,課題組為教師教、學生學開發了學習活動手冊。上學期設計了"民間故事"學習主題,從教材內容起步,相當於給師生一個"緩衝區"、"過渡帶"。下學期在師生基本掌握STEM教育理念的情況下,從課本走向生活,確定富有地域文化特點的"燕伋文化"主題。活動手冊秉持:一個主題一條線貫穿一個學期,方向明確;一學期圍繞一個目標梯度推進,路線有序。

其次,落實目標任務,搭建攀升梯架。主題確定了學習範圍、目標方向,要到達目的地還需要按階段、有梯度地項目活動,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引導前行。故而,我們圍繞主題,為師生開發階段性項目臺階,使教學有序、有料、有抓手,逐步推進。課題組經過學習研討、論證,初步形成"2686"活動化學習手冊。即上學期以"民間故事"為主題,開發了"了解民間故事、品讀民間故事和整理我的民間故事集";下學期以"燕伋精神文化"為主題,開設"聽講燕伋故事感知燕伋為人、遊燕伋望魯臺展自我收穫和傳承燕伋文化燕伋精神"三個學習項目("26"2個主題,6個項目)。每個項目下設置2至3個學習活動("86":上學期8個、下學期6個)。每個學習活動中又分解出1至3項具體的實踐任務,並給出明確的學習要求。每個活動基本按照"規劃——實踐——分享"的步驟進行,層層聚焦、任務推進。

例如上學期"民間故事"主題之項目一"了解民間故事",其中活動一為"民間故事查一查",有一項實踐任務是學習小組建設,制定活動計劃,明確學習內容和方向。活動二"民間故事會",有三項實踐任務:1.聽別人講民間故事,我會記錄評價。2.制定"我們班的故事會"活動計劃。3.舉辦班級民間故事會。活動三"創生民間文學"三項實踐任務:1.依據活動要求,制定學習計劃。2.各組選擇任務,分頭實踐。3.成果展示分享……

依據STEM教育理念和方式,課題組開發這一"剝洋蔥"式的活動化學習內容支架,作為語文活動化學習的載體,每學期圍繞主題按階段項目,分活動板塊,聚焦實踐任務,有目的的開展學習。對於教師教有抓手、有目標,對於學生學有梯度、有內容,為STEM教育理念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構建起"血肉骨架",更是為"零起點"實施STEM教育構築滑翔跑到道,助推該教育理念從語文教材走向生活問題。

2.用好實踐工具,自主合作完成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教師首先要學懂理念,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創造性設計學習活動、趣味化組織學習過程,有意引導學生跨學科運用知識、轉化能力、發展思維。課題組所開發的活動主題、項目,設計的梯度活動,為教師組織導學提供的載體抓手,只是外在的形式。STEM教育理念最終落地,要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受到人文精神感染教育;學會分工協作、訓練搜集、處理信息,訓練解決問題、表達運用等綜合能力。為此,學生在活動中如何規劃分工,怎樣搜集記錄,又在什麼時間如何展示成果?學生究竟怎樣去實踐操作同樣需要抓手、要求工具。

因此,課題組經過研究學習和借鑑融合,在每個實踐任務下,開發了"表、圖、文"三種形式為主的學習任務工具,幫助學生學習實踐。該任務工具遵循學生認知能力和興趣、彈性選用。即每個實踐任務下分別提供了2-5個不同形式的任務工具,依據學習小組或個人能力、興趣至少選擇一個工具實踐完成即可。

例如主題"民間故事"之項目一中的"創生民間文學"活動,設計了三項實踐任務,1.分組規劃、明確任務。該項提供了"學習計劃表"工具。2.創生實踐。該實踐任務下為學生提供了5個任務工具分別是:(1)依據情節補繪個別插圖、補寫故事情節。(2)人物情節我評價(針對所讀故事中人物或情節,用中英文雙語簡煉評價)。(3)建立自己的民間故事圖庫(自己搜集閱讀時的圖片、民故事配圖)。(4)民間故事閱讀記錄表(把自己搜集閱讀的民間故事按順序記錄下來)。(5)推薦閱讀卡(從自己搜集閱讀過的民間故事中選擇一篇,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故事梗概,最好配上插圖)。這一環節在分組規劃基礎上以"單兵作戰"為主,所以建議學生根據特長和喜好,從五個工具中選擇一項完成。而在實踐任務3.成果展示臺。則需小組成員"協同作戰"。有兩個任務工具可供選擇一項:1.關於中外民間故事的調查報告(表格式)。2.繪製民間故事圖譜。(按一定標準先完成統計表,再繪製點狀或條形統計圖)。

設計彈性任務工具單兼顧學生興趣和特長,有獎閱讀與操作相融合,語數英等多學科兼容。任務工具"多個選一"使學習量減少,又尊重學生喜好能力;工具形式多樣,有記錄表冊、有補繪連環畫、有補寫故事情節、有圖片資料、有故事梗概,還有表格式調查報告和繪製統計圖、中引文遊覽線路圖等;任務內容學科融合,任務涉及到語文學科的閱讀、表達和人文情感,還涉及到英語、數學、藝體等學科知識和能力;從方法看多渠道搜集、閱讀、書寫,繪畫、規劃,執行能力、思維發展等多維度展開。

任務工具採用統一規格模板,使用時單向發放,完成後收集裝訂。使用統一的學習工具,有利於學生規範意識養成,同時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促進學科知識和各方面能力融合。從任務工具運用效果看:首先學生較為喜歡"有自由"的學習工具和形式。其次,該工具能幫助學生有效進行活動化學習。再次,促進了學科知識融合運用,兼顧了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參與熱情高。實現了尊重個性、發展特長,學生人人有習學、人人能學習的全體投入狀態。

四、"支架"理念運用評價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實踐探索》這一課題實踐中,課題組立足現狀開發了"2686"學習活動"支架"。上下學期分別為"民間故事"和"燕伋文化"兩大主題,6個項目,14個活動,為學生設計了40餘個任務工具,我們把這一載體工具稱作《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手冊(教案)》,以下簡稱"手冊"。

1.開發依據

STEM教育理念是學科知識、能力融合,在協作、自主、探究中解決實際問題,將知識能力等素養習得和提升活動化、實踐化,注重學生身心的"動",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實踐、創新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理念第4條"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教學建議中也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繫,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繫,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不難發現語文課程理念倡導多渠道、跨學科的實踐運用,這與STEM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基於此,本學習活動《手冊》以語文課程聽說讀寫、人文教育等語文素養為核心,積極融合數學、英語、科學、藝體等其他學科知識和能力,開發主題線索串聯項目活動的實踐載體,旨在開闢富有活力的、系列化、漸進式語文綜合性、活動化的學習手段和途徑。

2.實施建議

基於STEM教育理念和語文課程理念所開發的五年級項目式《手冊》全學年有"民間故事"和"燕伋文化"兩個主題,在每一主題下的項目活動遵循兒童認知和興趣,前期任務為後邊學習做好鋪墊,努力建構有梯度、漸進式學習格局。運用本《手冊》組織學習活動,建議課內課外相結合,一學期一條線,系統實施。每學期間周課內集體指導、展示,每次學時60--90分鐘。

教師利用手冊組織學習活動要遵循兒童認知水平和教育規律,解放思想,採用"引、扶、促"的模式持續踐行。力求做到:

(1)轉變角色。教師要衝破學科界限,從學科專職教師角色轉化為全學科教師身份。

(2)注重融合。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注重聽說讀寫、演畫謀做等全方位能力的整體發展,又要依據活動要求有意與其他學科課程融合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

(3)學生主體。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培養,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要加強教師在各環節中的指導作用。

(4)倡導協作。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5)時空要廣。要積極運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平臺和資源,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

3.評價建議

利用《手冊》開展活動化學習,教師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運用學科知識能力、探究精神與合作態度。主要著眼於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如是否能積極參與活動,是否能主動提出問題、領取任務,是否能積極搜集整理材料、完成任務工具,是否積極展示與交流學習成果等方面的情況。對於STEM教育"零起點"起步,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成果評價不能過於"苛刻",應以寬鬆鼓勵為主,關注過程參與。另外教師對於每一個階段活動既要輔導安排,更要有分享回應、肯定評價。

總之,開展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活動化學習,既要深入學習理論、領會其精神實質,轉變固有觀念,又要探尋實踐抓手,使學習活動有章可循、梯度推進。只有充分準備、有效實施,STEM教育理念定會與語文課程學習融會貫通,培養出時代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實現教育教學改革新突破。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刊物,投稿郵箱:sxjy_wb@163.com

作者/來源:陝派教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探索
    我們建立以鹽田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陳尚寶副主任為首的項目式學習團隊,以項目式學習為抓手,以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為重點,在全區各中小學整體推進「課堂革命」,促進課改深入發展,並成功申報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研究》(課題號:DHA180363)。
  • ...的學習——長春市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閱讀策略單元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這次教研活動以探析「閱讀策略」的教與學為主,正確理解並落實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與編寫意圖,完善和豐富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創造新的意義,發現新的可能,展示新的課堂。  2019年小學語文教研共同體協同研修團隊依託網絡平臺形,以「網際網路+教研」的方式,將線上、線下教研路徑相結合,建構市、區、校眾籌共享的協同教研體系,聚焦並著力研究解決教學難點、冰點、疑點、盲點,答疑解惑、糾偏扶正,幫助一線教師直面統編教材在實踐中出現的關鍵問題。此次活動旨在推動課堂轉型,實現兒童有過程的學習,讓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
  • 語文教學,你悠著點——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語文教學走向的冷思考
    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新一輪教學改革正向我們大踏步地走來,面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這三股強勁的西風,以傳承民族文化為使命的語文教學該如何應對呢?應該說,這是擺在當今每一個語文教師、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回答的重大而現實的問題。
  • stem教育案例
    近幾年,stem教育教學已經被家長熟悉,學生接受。STEM課程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一種重實踐、跨學科,區別於傳統注重書本知識的單一學科教學的教育概念。接下來,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stem教育。
  • 「教育學研究」20個「2020年最新小學語文教學論文題目範例」
    語文教育即我國的母語教育,語文教學一直是教育領域的重中之重,新課標實施以來,小學語文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個"2020年最新小學語文教學論文題目範例",為大家展現語文教育研究熱點。小學語文論文題目:1、淺論小學語文教學小組合作學習2、探究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3、小學語文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對策分析4、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
  •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_睿誠教育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睿誠教育,2018年獲得亞太機器人競賽全球總決賽總冠軍(雙冠軍)。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 16歲青兒童STEAM教育品牌的產品研發和營銷推廣,是國內唯一一家集課程評價、教學區運營、比賽舉行、師資培訓與驗證於一體,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STEAM文化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和青少年兒童自主創新服務平臺。不論是只做樂高教育,還是致力於智慧機器人現代化的技術性文化教育,又或者綜合性的STEAM教育雲平臺,都是有分別的生存環境。非原創內容會有明確作者及來源標註。
  • 教師招聘: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複習試題答案(1)
    核心提示:一、填空題 1、語文課程地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地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地特點、積極倡導自主 、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地課程。 2、工具性與人文性地統一,是語文課程地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地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地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
  • 深圳市林園小學 遵循教育本質 以「自然樹」理念育苗成林
    「順木之天 以致其性」,鐫刻在深圳市鹽田區林園小學校門理念石上的八個大字,出自唐代名家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意指教育如種樹一樣,需遵從教育規律,順應並守護孩子的天性,澆灌出健康之樹,也彰顯著林園小學的教育理念與文化內涵。課堂既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教學改革的主戰場。
  • 語文學科知識備考:小學語文知識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中的程序性知識,如:理解重點詞句的方法。首先,應把作為教學內容的方法教給學生,包括查工具書、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和聯繫時代背景的方法。其次,教學組織要重視運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學生學習領會。再次,要組織並督促學生把這些方法運用於新學習情境中,即做到面對適當條件就能立即作出反應。最後,要明確教學效果的標誌是看學生能否運用所學去解決問題。
  • 【腦科學與教育】如何告別蠻學苦學,實現高效學習?揭秘小學語文...
    這種變化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大腦對語言的習得和運用始終是腦科學中最為普遍關注的研究領域。那麼,腦科學研究對小學的語文教學具有怎樣的啟示?在當下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又基於腦科學形成了哪些教學策略呢?今天,小編為您推薦這篇乾貨滿滿的文章。
  • 四川舉辦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學術研討會
    12月4日,四川省第27屆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共同體暨第3屆STEM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共同體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四川全省各大學校和其他受邀學校等500餘名代表,共聚一堂,探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拓展學科育人價值,交流四川各地小學教育教學的典型經驗,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優化教學方式,切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追求高品質特色學校建設。本次活動由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成都市武侯區教育局主辦。研討會分為校長論壇、STEM論壇、語文論壇、道德與法治論壇、美術論壇、勞動論壇。
  • 小學stem教育課程開發和實施案例
    雖然大家已經知道了stem教育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重視,也非常贊同讓孩子接受stem教育,但是據格物斯坦的數據調查,被問及stem教育課程具體學什麼,接觸哪些題材,怎麼開展的。大家是一頭霧水,完全不清楚的,今天這篇文章小坦克就以一節小學stem教育課程為例,給大家做一個初步了解。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圍繞這一話題,新華社駐臺記者走訪了島內教育管理單位、一線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家長。
  • 教學論文範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論文5篇
    其實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緊密結合的學科,作者旨在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從開放性導課,開放性教學內容,開放性教學過程,開放評價形式四方面著手,通過學生的自我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實現知行的統一。
  • 教師招聘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
    31、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 感受 、 理解 、 欣賞 和 評價 的能力。32、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言語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 識字寫字 能力、 閱讀能力 能力、 寫作 能力、 口語交際 能力。33、《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 參與意識 和 情意態度 。
  • 獨家報導:港臺小學語文教什麼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在臺北一家書店拍攝的臺灣小學語文參考書,書中有唐詩賞析的內容。作為中華文化同根同源的寶島臺灣,小學課本中關於傳統文化和民族經典是如何教學和傳承的?圍繞這一話題,記者採訪了島內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力求客觀呈現臺灣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狀況。
  • 鄭州二七區隴西國際城小學以分級閱讀打造多彩課堂 促進教學發展
    12月1日,由中國日報社二十一世紀英文報河南工作站、鄭州市二七區隴西國際城小學聯合主辦的「以分級閱讀促進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專題研討會在鄭州市二七區隴西國際城小學舉行。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英語教研員陶繼紅,中國日報社二十一世紀英文報河南工作站主任杜琛,鄭州市二七區教學研究室書記石明晶,鄭州市二七區教學研究室英語教研員李冰潔出席本次活動。
  • 科普教育設計_學生該選steam教育還是STEM教育?
    STEM教育,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首字母,而且這四個學科互相結合在一起,打破常規了學科界限,注重鼓勵學生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發展和提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要求在中小學從教的老師們必須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突破傳統的過於強調以學科知識教學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教會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
  • 淺談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與實踐途徑
    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即為「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新時期,人們對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關注不斷提升。在小學階段,學校開設了思想品德課、政治理論課,但是其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顯然並不能很好地對德育培養起到持續、長期的效果。因此,在學科的教學中亟需滲透德育培養思維,通過與學科教育的有效結合,能夠良好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合適的教育方式,從而提升整體的德育素養。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當前,學生語文基礎比較薄弱,生活中缺少漢字學習環境,且家長無法提供足夠的學習支持,是「三區三州」語文教師在工作中普遍面臨的實際困難。教師不僅要解決語文課程將口語轉換為書面語的問題,還要幫助學生實現由少數民族語言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思維的轉化。[1]「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