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在臺北一家書店拍攝的臺灣小學語文參考書,書中有唐詩賞析的內容。(攝影 王慶欽)
臺灣:中華傳統文化從小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兩次談到語文教育不能「去中國化」,強調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強烈震蕩與反思。
作為中華文化同根同源的寶島臺灣,小學課本中關於傳統文化和民族經典是如何教學和傳承的?圍繞這一話題,記者採訪了島內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力求客觀呈現臺灣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狀況。
一年級學習「朋友」和「遊戲」
臺灣實施「九年一貫」義務教育,將臺灣島內小學與中學兩學校層級課程中的科學與內容,以教科書為主軸來做九年一貫的銜接,其目的在於學生能獲得連續且統合的學習與知識。
大陸一些地方新學期進行教材革新,為了給孩子減輕識字和背誦的壓力,讓古詩詞從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中「退役」。那麼,臺灣小學一年級的課程設置和教育理念是什麼樣的呢?記者採訪中發現,臺灣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國文課本目錄,共8課,只有兩個單元——「朋友」和「遊戲」。「朋友」部分是要向孩子傳達友善待人、融入群體的思想;「遊戲」部分則針對此年齡段愛玩仍然是孩子天性的特點,在玩中獲得快樂。文章大多選取生活化的簡易小品。
臺灣知名小學新生小學的教務主任廖大炯說,上了小學以後,小朋友們首先要意識到進入了一個群體裡,應該學習在群體裡面怎樣生活,怎樣待人友善,與人友好相處。所以,一年級首先要接受這樣的教育。同時,廖大炯也表示,傳統文化的教育貫穿始終,班級裡會不定期推出一些閱讀經典的活動,學校也有部門與教師不遺餘力地推動經典教學。
臺北市民焦鈞介紹說,臺灣的教材是一綱多本,教育局定大綱,民間出版社編印,學校自行選用。他女兒就讀的臺北實驗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專門的古典詩詞補充教材,選用的都是適宜兒童簡易上口的詩句。此外還有一本「課外選讀」,其中收錄了一些中華傳統成語故事等。
位於孔廟附近的臺北大龍小學是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小學之一,以傳統經典文化教學獨樹一幟。這裡的孩子每年都會參加祭孔大典的演出。一二年級學習《弟子規》,三四年級學習《三字經》,五六年級學習《論語》,國學教育貫穿小學教育全階段,是備受臺灣家長推崇的一所小學。
語文課包含國語和國學
記者發現,重工具,也重人文,是臺灣語文教學的核心思想。臺灣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對語文課程的性質作了這樣的表述:語文課程旨在增進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文學作品的鑑賞程度,兼顧人格與情意的陶冶,加強文化素養的培養,以開闊學生的胸襟。
臺北市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經典詩詞是人類文化瑰寶,傳承優秀的中華語言和培養人文素養價值很重要,這一點臺灣家長非常認同。不少家庭讓小朋友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接觸古典詩詞,學習經典詩詞在臺灣可以說是蔚然成風。
陳順和說:「重視中華文化,是使命也是責任。」在實際的教學體系中,臺北市教育局在制訂中小學教學大綱時,都會注重考慮中華文化經典的內容。學校教材與補充教材在選文上都會作適當的安排和突出。小學階段低年級主要學習認字,然後逐漸學誦讀《三字經》、儒家經典和其他一些古詩詞讀本。中學階段則通過設置一些必修的課程,推動傳統文化教學。
敦化中學資深語文教師吳忠泰說,臺灣的中學課程中都會有關於《論語》、《孟子》、《史記》、唐宋詩詞、古代散文方面的教學,這些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介紹說,臺灣的中文課其實包含國語和國學兩個範疇,中華文化的傳承一直沒有斷裂過。
從1954年開始,臺灣地區高中課程就安排有必修科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內容都選自《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期望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成長為具有民族情懷與世界眼光的人。民進黨上臺後將科目改為選修,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面對臺灣文化教育界的呼籲,於2012年將該科目又改為必選。段心儀說,這套教材2013年還被大陸引進,被大陸近30所中學採用,廣受好評。
民進黨「去中國化」不得人心
事實上,臺灣的中華傳統教學也遭遇過阻礙波折。臺灣李登輝、陳水扁當政時期,一度推行「去中國化」教育,修改歷史和語文教科書,試圖切割傳統與民族教育,這一行徑引發民眾強烈不滿。
民進黨當政時期,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曾主導通過島內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中的「國語文」等領域課綱草案,其中把「中國文字」改稱「漢字」,「國語文」、「中文」改稱「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
對於這一「去中國化」伎倆,島內專家、教育工作者及媒體紛紛提出批評。著名詩人、「臺灣搶救國文聯盟」發起人余光中表示,語文要如何演變,應順其自然,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手段終將徒勞無功,無法戰勝中華文化傳承,因為只有「文化傳統才是永久的」。
最終,「去中國化」因不得人心而無疾而終。
段心儀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很有現實意義,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古代散文,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史、哲知識,其精華部分更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規範、審美情操的集中反映,其中賦予的美育和德育作用更為明顯,有利於文化基因的傳承和培育。
段心儀退休後在臺北第一女子高中擔任兼課老師,還擔任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資源中心的研發教師。段心儀認為,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階段,兩岸都應該注重傳統經典教育,主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夯實經濟發展的文化基礎。兩岸教育界可以在中華文化傳統教學上加強合作,臺灣有經典教學的經驗可以供大陸學界分享。
如今兩岸交流日趨頻繁熱絡,臺灣的語文教材發展也日益多元,大陸教材中為很多人所熟悉的《狐假虎威》、《完璧歸趙》等古代故事也同樣被臺灣教材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