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問題和解決辦法!溫儒敏全面解讀統編《語文》小學教材!老師...

2020-11-24 搜狐網

原標題:11個問題和解決辦法!溫儒敏全面解讀統編《語文》小學教材!老師、家長應該看看!

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ID:pep-weixin)

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ID:pep-weixin)

開學已有大半月,一到三年級的孩子們這學期用的是新統編教材,怎麼用?如何教?不少老師心裡還是有困惑的。

我們整理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對於統編小學《語文》教材11個方面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與各位老師分享!

本文將提出以下11個教學問題並給出相應解決方法:

1.一年級為何先認字再學拼音?

2.漢語拼音教學如何教?

3.《和大人一起讀》要列入教學計劃嗎?

4.「統編本」小學語文的課文有哪些變化?

5.識字、寫字教學如何做到更有科學性?

6.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

7.為何要強調課型的區分?

8.為何提倡閱讀教學」1+X」?

9.怎麼設計「快樂讀書吧」課?

10.如何在教學中處理語文知識的講授?

11.不要濫用多媒體,祛除語文的煩瑣病!

壹 一年級為何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學生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回改了: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

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覆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 統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

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 、你、我、他 」,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個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 、土 」「雲對雨,雪對風」等,很傳統,也很有趣。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留給孩子們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 「天地人」。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留給孩子對漢字的原初感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認字後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對於剛上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一上來就學拼音,比較難,等於給了一個「 下馬威 」,不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

我看拼音學習再往後推一兩個星期也無妨,總之是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挺有意思的。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學生認字讀書的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

貳 漢語拼音教學如何教?

對剛上學的孩子而言,漢語拼音學習比較難,教學有何建議?

老師們要明確,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正音。拼音是認字的工具,但別當作閱讀的工具。漢語拼音只是拐杖,學會認字就可以不要這個拐杖了。

所以,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例如,發音是比較難學的。學拼音當然要教發音的方法,但也不要過分要求。一年級能拼讀音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節。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記的,但不強求背誦默寫。聲母、韻母的音節能夠書寫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講究。大致說來,就是一年級要求拼讀準確,二年級要求再熟練一點兒,也就可以了,別為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有許多學校一年級還學英語,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混淆在一起,老師教學的壓力是很大的。還有就是南方方言區的老師,為了訓練一個發音,可費老勁了,效果還不好。如果認識到漢語拼音就是一個認字的」拐杖」,普通話正音無非是為了溝通,那老師的壓力會小一點,輻射到學生那裡的負擔也會輕一點,教學效果不見得就差。

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 )》已經降低了難度,有些學校可能不注意。說到普通話的學習,也要實事求是,方言區的學生會用普通話溝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說得多麼標準、漂亮。如果方言區的老師能結合所在地區學習普通話時的發音難點,來補充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那就更好了。總之,學拼音就是幫助認字,不能代替認字。拼音對學普通話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讀拼音當作學普通話的辦法。

另外,「統編本」 語文教材的拼音教學內容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將拼音教學與認字教學結合起來,學拼音結合認字,彼此融通。對此,老師們也要重視。

叄 《和大人一起讀》要列入教學計劃嗎?

《和大人一起讀 》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一般而言,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書,所以需要大人和他們一起讀。

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這也是幼小銜接的學習方式。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多,到了小學就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包括書本了。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個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因為以前的教材中沒有這個欄目,所以大家不知道在教學中如何處理。我建議教師把這個欄目納入教學計劃,但不要處理成一般的課,要把它看作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讓家長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讀書,這也等於創造了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教師可以適當給家長布置」作業」,讓他們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讀 」。

現在許多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教師可以先在教室裡和學生一起讀,然後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示範怎麼實施一起讀。

「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是講讀,或者是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

「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布置作業,因為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興趣就少了。應當讓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的自由輕鬆的閱讀。教師如果覺得教材中的一起讀的課文比較淺,也可以換,另外找一些作品來讀。《和大人一起讀》的教學目標,就是激發學生讀書和學語文的興趣。

肆 「統編本」小學語文的課文有哪些變化?

一個變化就是課文數量減少了,教學類型增加了。如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現在減少為32課,漢語拼音的課量也減少了,識字課卻增加了;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 39課,現在也減少了,減少為29課。

將課文數量減少,對此,教師不要簡單地理解為 「減負」 (孩子們負擔重,往往不是教材 、老師加重的,而是社會、家長加重的),而是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調整,使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重視口語、讀書等方面的內容,也更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升。新教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格外重視,這方面選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級就選了許多古詩。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整個課文的變化很大。課文的選篇標準強調了以下四點,即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同時要適當兼顧時代性。大家會發現,有些經典的老課文又回來啦,沒經過沉澱的」時文」少了。

伍 識字、寫字教學如何做到更有科學性?

首先是實行 「認寫分流,多認少寫」。這是「統編本」低年級語文教材的編寫原則。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儘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

認識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要求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個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個 ),其中800字左右會寫,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不要加碼。不要回到過去那種 「四會」 的要求,因為認、講、用、寫是很難齊頭並進的,那樣做效果可能欲速則不達。

新教材在識字教學的安排上是有講究的,大家在教學中要認真體會。一般而言,只要按現教材設定的各個階段目標推進,學生到二年級下學期大致可以實現獨立閱讀。大家要注意,一年級上冊後面附了一個《識字表》和《寫字表》, 這是一個「識字寫字基本字表 」,要求會認300個字(這300個字應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100個會寫的字;一年級下冊附 400個會認的字,200個會寫的字。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有的老師會問:這些字是怎麼來的? 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讀課文,才安排學的嗎? 不是的,它們是依據對小學生閱讀的字頻調查來確定的。先認這些字,才可能儘快過渡到獨立的閱讀。而且從字理、字結構來看,先認識這些字,也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認識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認字」內容,就是說,不完全依賴拼音認字,還要多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如果單純依賴拼音識字,可能會拖累識字的效率,不利於儘快進入無拼音的實際閱讀階段。

在教學中,老師們要重視範讀 、熟字帶生字、儘量勾連口語詞等。在教第二、三單元時,要鞏固和復現之前認識的漢字,避免回生。一年級要儘量照顧到多元識字,到二年級下學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認字方法了。那時,學生不僅會拼音識字,還會根據上下文猜讀、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猜讀等方法了。新教材「多元認字」的教學思路,老師們應當多加關注,加強研究。

陸 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

「統編本」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9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佔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教材中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 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進行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比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覺以及那種發現,讓孩子大致懂得寫了什麼,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麼「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因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 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

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 「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許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學生一時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現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於煩瑣,像做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比如,有一些老師教《靜夜思》,教案設計的程序就很煩瑣。首先放一個視頻,視頻中有月亮,老師問學生:「你想到了什麼呀?」 有的還讓學生發表一個感慨,說:「月兒圓啦,人團聚了,多美好啊! 可是偉大的詩人李白卻無法回家。他隻身離家在外,看到圓圓的月亮,想起他的故鄉,想起他的親人。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過寫詩排走心中的寂寞。」

這就有點「繞」,還有點「酸」,小學生怎麼會有興趣?有的老師還逐字逐句地講解,安排各種活動,什麼李白的詩中有幾個動作呀,分解一下,讓孩子們演示一下什麼叫舉頭望明月。這多累贅呀,於是靜夜思中的「靜」跑了。

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求別過高,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有的教案總喜歡來個三段論 ———「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

要不要把「國學」當作課程?我在這裡非常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必要。「國學」這個概念很複雜,在晚清是為了抵禦「西學」、拯救國粹而提出的,當時是「國將不國」之學,帶有保守主義的意味。這些年有些人張揚「國學」,也許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什麼是 「國學」?我們會發現範圍太大,很籠統,而且精華與糟粕糾纏,又很複雜。我看還是提「優秀傳統文化」 為好,至於「國學」不「國學」,學界都還弄不清楚、有爭議,我們中小學不要去套用。

社會上有人開設了讀 「三百千」的班,說那是「讀經」。這就誇張了。「三百千」是古代開蒙的讀物,主要是認字用的,小學生讀一讀也無妨,但要注意「三百千」並不是「經」,裡邊也有許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小學不要開設什麼「讀經」班,多讀點優秀的古詩文就挺好。

柒 為何要強調課型的區分?

課型的區分在一年級還不太能看出來,到了三年級,課文就分為兩種類型,或者兩種課型,一是精讀課,二是略讀課。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統編語文三年級上目錄,標*為略讀

初中教材將「精讀 」乾脆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加上課外閱讀,就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精讀課主要是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那麼小學怎麼上好精讀課? 要安排好預習,不要布置太多作業,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作鋪墊和引導,激發閱讀的興趣。教讀的重點是教閱讀的方法,同時也適時教一些寫作方法,兩者結合起來。略讀課是把教讀課的方法沉澱運用。老師不要多講,就讓學生自己去讀。有些老師可能不放心,還要為略讀課安排討論或者作業,這是不必要的。

我特別要說說另一種課型的混淆,那就是不管教學什麼文體,無論小說、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教學程序和講法。有的上詩詞課,也要分析主題意義;上童話課,就和教學小說差不多,還是人物性格、藝術手法分析;等等。不同的文體課型應當有變化。何況課型不變化,沒有節奏,老是那一套,學生能不膩味?

「統編本」教材在課型問題上有許多探索,比如對文體特點的提示,以及對不同文體閱讀方法的要求,等等,都是有用意的,老師們要重視。

捌 為何提倡閱讀教學「1+X」?

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讀書少、不讀書。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如果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那麼無論怎麼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

「 統編本 」語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注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所以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 」,鼓勵學生讀一些「閒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並不一定」掛鈎」的書,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 連滾帶爬」地讀。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

當然,我們的語文課要改一改,不能滿足於精讀精講,不能要求閱讀全都圍繞寫作,還要在精讀精講之外,交給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等。「 統編本」語文教材在不同文體的閱讀以及多種讀書方法的教學方面,開始做一些嘗試。這是新課題,希望老師們也支持。

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係,慢慢就弄懂了。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

一、二年級的新教材就有延伸閱讀,高年級會更多些。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教材,幾乎每個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

統編教材實際上已經把」延伸閱讀」部分納入教學體制,並嘗試設置一些檢測評價。一線老師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去探索、研究適合自己教學的可行的辦法。這肯定是一個教學的創新點。老師們也想實施」1+X」,可是拓展閱讀的課文到哪裡去找? 這裡介紹一種,那就是由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織編寫、人教社出版的 《語文素養讀本》。其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能大致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共24冊,每學年2冊,大家可以參考選用。

玖 怎麼設計「快樂讀書吧」課?

「快樂讀書吧」課,每學期一兩次,每次安排某種閱讀類型,比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等。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類型,有基本的文體知識,激發他們閱讀各種類型讀物的興趣,有意識地讓他們去掌握一些讀書方法。

不要將這種課處理成一般的課文學習,老師可以舉一反三,講一點相關的讀書常識,包括書的類型和閱讀方法,主要是引發興趣,讓學生自己找書來讀。

拾 如何在教學中處理語文知識的講授?

新教材有無語文知識體系為了防止應試式的反覆操練,這些年的課改提出語法修辭和語文知識的教學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這個出發點是好的。

問題是,如今的語文教學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很多老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有時課上得滿天飛,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乾貨」。針對這種偏向,「統編本」語文教材做了一些改進。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課程內容目標力圖更清晰,教學的要點也更清晰,要讓一線老師備課時了解應當有哪些「乾貨」,做到「一課一得 」。

「統編本」語文教材已經在努力重建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系,這是」隱在」的體系,不是」顯在」的。不刻意強調體系化,還是要防止過度的操練。

老師們了解這一點,教學中就要胸有成竹,知道每個年級的語文學習大致達到什麼要求,通過哪些線索去逐步實現,每單元甚至每課的知識點、能力點在哪裡,等等。

在教學實施中不去追求」體系化 」, 但還是要有體系的。怎麼去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又怎麼在教學中落實那些知識點和能力點呢? 我這裡給大家一些建議,也許備課時用得上。

一是參照教師用書。教師用書會有知識點 、訓練點的提示。

二是看單元導語。每個單元都會提出教學的要點。

三是研究思考題和各個欄目的要求。思考題往往體現對知識點或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語文知識的教學必須加強,但還是以」隨文學習」為主,不要從概念到概念地講解。

拾壹 不要濫用多媒體,祛除語文的煩瑣病!

老師上語文課時,在低年級可以用一點多媒體,但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濫用多媒體,是一種流行的」煩瑣病 」, 是一種災難。

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是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被擠壓了,對文字的感受與想像被幹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也被放逐了。

大家想想看,在講王維的詩時,老師還沒有講,先把一個山水畫在PPT上放出來 …… 如果是讓孩子們自己讀 、自己想該多好啊! 因為每個人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要定格學生的思維。

建議老師們的語文課不用或少用多媒體,讓語文課重新回到樸素本真的狀態中來。少用多媒體,祛除煩瑣病,這也是在新教材使用中給大家的建議。

有些老師過多依賴多媒體,有的老師得了「 百度依賴症 」,整個備課教學離不開百度,什麼都依賴網上給結論,可是網上往往只有結論,沒有過程,容易讓人的思想碎片化、拼貼化。

如果老師不讀書,只讀一點備課用的簡單材料,日子久了,專業能力就會日漸退化。現在許多老師都不會用筆記筆記,也不會板書啦,真是可惜!其實板書的過程多美呀,那感覺和效果是PPT代替不了的。奇怪的是,一方面我們的老師不板書了,另一方面又要增加書法課。我主張語文老師還是要把字寫好一點,要有板書。

還有就是讀書問題,如果老師不怎麼讀書,那怎麼能讓你的學生多讀書呀!有的家長在那裡打麻將,打得天昏地暗,卻不斷地回過頭來吆喝他的孩子好好做作業。這可能嗎? 老師們很忙,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可是每天看手機、微信的時間有多少呢?

語文老師要博雅一點,給學生做個榜樣——少看微信,多看書。年輕的老師給自己定個兩三年的計劃吧,把大學期間應該讀卻沒有好好讀的書再讀一遍,這可能比什麼培訓都更加管用。希望語文老師中有更多的」讀書種子 」, 那麼相應語文課就會好得多了。有一篇報導說,「統編本」語文教材是」專治少讀書、不讀書的 」。我很讚賞這個說法。那麼當使用新教材 、推進教學改革時,就回到原點,從老師帶頭多讀書開始吧!

註:本文根據統編本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教授2017年5月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學科教師國家級培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培訓班」上的講話錄音整理,已經作者審定。刊登於2018年2月《課程·教材·教法》

END

聲明:本文轉載自教師苑,來源|公號人民教育出版社(id:pep-weixin),版權歸原作者。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校長視野尊重原創,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告知,我們立即處理。

關注我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爭議與回應
    實行三科統編的原因,教育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答覆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意識形態屬性強,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三科教材由國家統一組織編寫和使用,這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一直以來,語文教材都是公眾關注的熱點。早在2009年,郭初陽和蔡朝陽、呂棟等幾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一項課題研究,後出版成《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一書。
  • 「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召開
    本次活動主題是「長課文和難課文的有效教學」,活動採用說課觀摩展示和交流研討的形式,通過全面解讀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長課文和難課文的編排理念和核心內容,立體呈現相關優秀課例,幫助廣大教師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
  • 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
    原標題: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權威答疑 | 關注民小編說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辦。
  • 高中語文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新在哪裡?總主編溫儒敏詳解十大...
    原標題:高中語文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新在哪裡?總主編溫儒敏詳解十大問題 | 特別關注民小編說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選擇性必修」即將投入使用,對於這套新教材,該如何進行「學習」與「研習」?對於學生閱讀、寫作、應對考試以及最關鍵的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等關鍵問題,新教材編寫意圖和考慮是什麼?
  • 滬小一生將使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 分為上下兩冊
    滬上幾位資深小學語文老師說,此次語文教材的變化,呈現出幾個鮮明的特徵:  ●從課文選篇來看,以一年級上冊為例,安排了14篇課文,分為「自然四季」「想像」「兒童生活」「觀察」4個單元,體現出人文主題的多樣性。
  • 高中語文統編新教材9月投用 魯迅5篇文章入選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7日電(冷昊陽 郎朗)伴隨著9月開學,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也將走進部分省份的高中課堂。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會議介紹了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有關工作情況。據介紹,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將於2019年9月秋季學期開始,在北京、上海等6個省(市)率先投入使用,其他省份將陸續全面推開。作為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語文科目,新教材長什麼樣?將重點學習些什麼?
  • ...的學習——長春市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閱讀策略單元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這次教研活動以探析「閱讀策略」的教與學為主,正確理解並落實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與編寫意圖,完善和豐富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創造新的意義,發現新的可能,展示新的課堂。  2019年小學語文教研共同體協同研修團隊依託網絡平臺形,以「網際網路+教研」的方式,將線上、線下教研路徑相結合,建構市、區、校眾籌共享的協同教研體系,聚焦並著力研究解決教學難點、冰點、疑點、盲點,答疑解惑、糾偏扶正,幫助一線教師直面統編教材在實踐中出現的關鍵問題。此次活動旨在推動課堂轉型,實現兒童有過程的學習,讓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
  • ...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教學策略研究》開題報告會
    小寒雖料峭,識字研花開——《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教學策略研究》開題報告會 2021年01月07日 16:16:23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莫宇)
  • ...識字研花開——《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教學策略研究...
    小寒雖料峭,識字研花開——《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識字教學策略研究》開題報告會 2021年01月07日 16:16:23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莫宇)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當前,學生語文基礎比較薄弱,生活中缺少漢字學習環境,且家長無法提供足夠的學習支持,是「三區三州」語文教師在工作中普遍面臨的實際困難。教師不僅要解決語文課程將口語轉換為書面語的問題,還要幫助學生實現由少數民族語言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思維的轉化。[1]「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
  • 9月中小學統一換教材!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老師家長怎麼辦?
    通知近期,教育部辦公廳下達了《關於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義務教育六三學制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治教育專冊)統一使用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五四學制道德與法治、語文一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 ...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
    2020年秋季起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五個不變今年秋季學期起,我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將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全區民族語言授課中小學其他學科課程設置不變,使用教材不變,授課語言文字不變,蒙古語文、朝鮮語文課時不變,現有雙語教育體系不變
  • 9月起江蘇中小學全部用統編版教材 古詩文篇目大增
    這3門學科中,語文教材的變化是大家最關心的。統編版教材和原教材有何區別?學校、老師、學生將如何應對?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多方採訪。閱讀量大增,新教材更加重視寫作根據規定,統編版教材將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此前,南京市小學一、二年級已開始試點使用統編版教材。
  • 小學語文教材中chua和ne拼不出對應字?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告訴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10月25日訊 10月24日,微博認證為「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的帳號@溫儒敏 發布微博:近日有人發抖音指責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的漢語拼音出錯
  • 小學統編語文教材整本書閱讀書單及版本推薦
    相信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家長在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趨勢下,都認識到語文閱讀在中高考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語文考試越來越重視對整本書的考查。 統編教材的編寫更體現了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為此還特別設立了「快樂讀書吧」,把課外閱讀納入了語文教材和教學中。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啟用:一年級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   通知指出,教育部組織編寫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材(以下簡稱統編教材),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和七、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其中,義務教育六·三學制的地區,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治教育專冊)統一使用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此次部編版教材可謂是「大有來頭」。
  •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愛國情懷
    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專門設置了一個「遨遊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漢字字體演變的歷史進程——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楷書是現在比較常用的字體,「楷」就是規矩、楷模的意思,寫出來的字方正規整,就如同做人一樣。隨著層次的提升,學生開始接觸書法作品和我國的一些書法家。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開學啟用:一年級小學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通知指出,教育部組織編寫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材(以下簡稱統編教材),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和七、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其中,義務教育六·三學制的地區,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治教育專冊)統一使用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 統編教材的「雙線結構」與「閱讀新變」
    一、統編教材的特點統編教材是按照基於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標準編寫的,對比現在的教材,統編版教材從課文篇目到課文內容再到教材編排,從教學目標到教學重難點再到教學教法等方面都注入了很多的新理念,更多地體現了國家意識、目標意識、文體意識、主體意識、讀書意識、科研意識。
  •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新在哪?溫儒敏詳解十大問題
    小編說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選擇性必修」即將投入使用,對於這套新教材,該如何進行「學習」與「研習」?對於學生閱讀、寫作、應對考試以及最關鍵的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等關鍵問題,新教材編寫意圖和考慮是什麼?一起來聽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榮譽所長溫儒敏先生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