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學期起,中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開始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簡稱「統編本」。「統編本」教材審查首次實行學科審查、綜合審查、專題審查和終審制。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
「幾年來教材的編寫和修訂過程,就是持續不斷解疑、釋疑的過程。」
從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中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開始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簡稱「統編本」。「統編本」教材自2017年在全國小學、初中一年級投入使用;2018年在小學、初中一、二年級投入使用;2019年全面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
2001年,全國基礎教育開始實行課程改革,放開教材編寫權,各出版社可依據課程標準自行組織編寫教材,各地可選用不同版本教材進行教學。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湘教版等十餘種版本教材形成「一綱多本」的局面,如今「統編本」一統江湖。
實行三科統編的原因,教育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答覆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意識形態屬性強,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三科教材由國家統一組織編寫和使用,這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一直以來,語文教材都是公眾關注的熱點。
早在2009年,郭初陽和蔡朝陽、呂棟等幾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一項課題研究,後出版成《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一書。
他們從當時三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挑選出關於母愛的課文,並予以分析和評價,想藉此角度探討語文教材的品質。
「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離不開教材的薰陶,但絕不僅僅只是教材。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要把學生熱愛閱讀的習慣培養和批判性思維品質錘鍊放在首位。」杭州谷裡書院創辦人、特級教師張祖慶認為「一綱多本」可以兼顧各地差異,「一綱一本」便於統一研究。
「統編本」三科教材編寫歷時五年,編寫團隊達140餘人。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組有六十多人,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學科專家,包括一些大學教授、作家和詩人;教研員和一線教師;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人員和專職編輯。此外,還有很多專家以不同形式參與了編寫工作,比如專題諮詢、教材審讀、問題討論、試教試用、徵求意見等。
十年過去,蘇教版、北師大版等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退出歷史舞臺,「統編本」教材成為唯一,自全面投入使用以來,一直被廣泛關注與討論。諸如先識字後學拼音的教學模式、古詩文比重大幅增加等話題都曾佔據熱搜。對此,陳先雲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幾年來教材的編寫和修訂過程,就是持續不斷解疑、釋疑的過程。」
之前,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接受採訪時也曾坦言,編寫教材的最大難點在於如何「尋求社會最大的共識」「要儘量考慮到這是一個社會公共產品。一個教材出來後會有各種各樣的挑剔和批評」。
「統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組有六十多人,包括學科專家、教研員、一線教師、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人員和專職編輯等。 (視覺中國/圖)
新學期伊始,專欄作者維舟通讀孩子的小學語文課本後,發表了《作為一個細節控,我在孩子的小學語文課本裡發現了N處錯誤》一文,質疑「統編本」語文教材中存在的文字記述錯誤及配圖錯誤。
陳先雲曾在採訪中多次表示,「不精準就容易產生爭議。我們要做到有疑必究、有惑必查」「要讓孩子們喜歡學習,要讓孩子們喜歡這套新的教材,我們就要做到規範、精準和嚴謹」。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統編本」教材審查首次實行「學科審查、綜合審查、專題審查和終審制」。溫儒敏曾介紹:「送審要過許多『關』:如教科書審查組評審、教育部諮詢委員會閱審、課程教材委員會終審,以及主管部門的覆審等。編寫組對每一輪審查意見逐條回應,反覆修改完善教材。」以「統編本」語文教材七年級4冊為例,其經過14輪評審,全國100個特級教師提意見,並在多省市試教,最後經中央批准發行。
編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