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新版的語文課本。
二年級新版的語文課本比一年級的小一圈。
老師正在上科學課。
今年起,我省一年級小學生發到手的《語文》教材將迎來「大變臉」,由往年的「蘇教版」換為「部編本」教材,與此同時,初一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將啟用全新的國家統編教材。8月30日下午,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提前看到「胖了一圈」的語文教材,由以前的「先拼音後識字」變為「先識字後拼音」。
另外,從今年秋季起,全國小學一年級新生的課表上將出現一門全新的必修課程——《科學》。昨天,記者探訪臨泉路第二小學,該校今年在新生中首開科學課,並專門設置「科學實驗室」讓新生們體驗科學樂趣。
【語文】小學一年級的課本「胖了一圈」
今年秋季開學,對於全市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蘇教版語文教材已經告別歷史,再有一天,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將和新語文教材「見面」。昨天下午,記者來到臨泉路第二小學,副校長陳慧從教務處拿出一本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
「看起來,比以前的教材要胖一圈。」陳慧告訴記者,這批新教材是8月份才到學校的,準備在9月1日開學之前發放到一年級新生的手中。此前,針對新教材的變化,全校各年級的語文老師集中進行培訓,隨後學校也組織了備課。
記者翻開嶄新的書本,首先被鮮豔活潑的56個民族小朋友的合照吸引住了,課本的第四頁還有熟悉的《上學歌》。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朗朗上口的歌詞讓孩子們學起來很輕鬆。該校一年級語文吳老師告訴記者,這個《上學歌》在八九十年代的課本中就有了,後來安徽所用的蘇教版裡沒有了這篇文章,而部編本又恢復了。「上學歌可以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接觸語文知識更加輕鬆。」
變化一:先識字後拼音,先學「天地人」再學「a o e」
翻開小學語文新教材,原本佔據第一課的「a o e」被「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取代,9月1日上小學的孩子們將先認漢字,開學一個多月後再學拼音。
據臨泉路第二小學語文教研組組長賀冬梅介紹,與原來的課本先學拼音不一樣,新教材第一節語文課孩子們要識字。「以前在一年級的教學中,是識字的教學完成後才會安排漢語拼音的學習,隨後穿插課文和識字的學習。但實際上,據我們了解,不少一年級新生在幼兒園和暑假都學過了拼音,這也為孩子們入學時更好地實現『幼小銜接』打下基礎。」
她解釋,這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建立對漢字原初的感覺,一上學第一印象就學漢字,而不是拼音字母。「現在很多學校小學一年級就學英語,如果先學漢語拼音,孩子們很容易和英語混淆。」賀冬梅說,而且,一年級的孩子很難理解「聲母」「韻母」等知識,重複練習容易讓孩子感到無趣,甚至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而先學一段時間漢字,再學拼音,孩子們會發現原來用拼音還可以去讀不認識的字,這會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成就感。
先識字後拼音,對於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的最大變化,包河區教體局教研室主任李瓊解釋道,對於一年級剛上學的孩子而言,一上來就是拼音,比較難,不利於培養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拼音後置,能夠減輕孩子們的畏難情緒,注意培養認字讀書的興趣,有利於幼小銜接。
「在部編本語文教材中,更多的是強調拼音的工具性,所以,教學難度降低。與此同時,拼音教學與認字教學結合起來,學拼音結合認字,彼此融通。」
變化二:小學低學段的認字量有所減少
在降低學習漢語拼音難度的同時,小學低學段的認字量也有所減少。
「新版的偏於認字,大概在正常教學一個月以後才學習拼音。」在合肥師範附小第二小學課程教研部主任穆陽看來,這種變化是有道理的,根據往年的教學經驗,剛入學的孩子們學習拼音是有一些困難度的,先改成認字會讓孩子們更能接受,也體現了幼小銜接。「現在,很多大班的孩子已經都認字,但是還不會拼音,入校後先學習認字也能體現這種教學的銜接。」
他透露,這既是「減負」,也有學理依據。識字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們到二年級下學期就可以大致獨立閱讀。
變化三:增加了古詩文
語文新教材中還增加了中華傳統文化分量。
古詩文篇幅上,小學增至129篇,佔選文總體數量的30%左右,初中有132篇,且選文體裁多樣,從《詩經》到清人詩作,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選擇。同時增設專題欄目,如小學的「日積月累」欄目,安排了楹聯、成語、諺語、歇後語、蒙學讀物等,初中的「綜合性學習」欄目,圍繞「友」「信」「和」等傳統文化關鍵詞,設計了一系列專題活動;教材還大量編選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課文,如《紙的發明》等。
新教材古詩量增加會不會增加新生的學習壓力?
「新教材的知識體系非常明晰,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閱讀的興趣,之前我們也會給孩子推薦『古詩必備』的科目要求孩子會背誦,但沒有納入課本要求,從孩子們的視角來看實際上並不會增加學習壓力。」穆陽解釋。
變化四:培養讀書興趣
以前教材編寫普遍是主題單元,此次統編教材採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組織單元的方式來編排。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
記者採訪得知,統編教材中,課文數量減少,但衍生閱讀量大增。教學上也改變以往只注重精學精講的方式,精學的同時還要注重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整本書閱讀等。小學語文還安排了「親子閱讀」,讓孩子和大人一起讀書。初中則安排名著導讀、古詩文誦讀,「統編新教材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應對:「迎接」新版教材全體語文老師提前培訓
為「迎接」新版本的教材,合肥市不少小學都做好準備,7月初,合肥市教研院組織進行初中語文教材、道德與法治部編教材的培訓會。8月底前,使用新教材年級的一線教師將全部培訓完。
不僅在包河區,記者從廬陽區教體局了解到,7月14日上午,該區就在合肥市紅星路小學國際部舉行小學語文一年級新教材培訓會。
圍繞使用新教材,合肥不少小學也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加強一年級教師的集備。根據新教材更加關注孩子閱讀興趣培養的情況,增加了15分鐘的晨誦課程。」穆陽告訴記者,新教材更加傾向於喚醒親子閱讀、家庭閱讀的意識,學校列出推薦閱讀書目將通過班級共讀、親子共讀的形式號召學生、家長、老師,增加閱讀的時間。
【歷史】
減少死記硬背、增加以史鑑今
中國古代史部分涵蓋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諸多方面,涉及的歷史文化名人有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以便使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教材系統介紹中華民族近代鬥爭史,突出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建立和不斷發展的歷史,對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決定作用給予了充分敘述,並介紹以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40多位老一輩革命家,以及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雄。
不僅如此,歷史常被學生詬病為「死記硬背」的內容少了,引導學生以史鑑今的內容多了。
翻開教材,以往課後練習都是選擇、填空、名詞解釋等,新統編教材的課後習題改為賞析、分辨、比較、綜合等類型的課外活動。比如講「甲午中日戰爭」時,開放性的課後習題就很「穿越」——《馬關條約》以後,清政府允許外國在中國設廠投資,今天的中國,外資也可以進入到中國來設廠,讓學生思考兩者的本質不同。
【道德與法治】
注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道德與法治注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僅介紹傳統節日、民歌民謠、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輝煌科技成就等內容,還突出「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教育。
法治知識課程也進入義務教育課堂。小學六年級、初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置法治教育專冊,系統講授憲法等知識。據統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小學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規、6部條例和司法解釋。
【開設《科學》課】
小學一年級新開設《科學》課
今秋開學,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記者昨日從市教育部門了解到,9月1日開學,合肥市所有小學已開設《科學》課。
根據教育部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原則上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教育部要求,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探訪:臨二小設置專門的科學實驗室
「快看這個龍捲風,通過空氣和水對流以及壓力交換,就能形成兩個玻璃瓶中的龍捲風……」昨天下午,在合肥市臨泉路第二小學的科學實驗室內,科學老師胡成思正在給一年級新生上一節《科學》課,為了讓孩子們看懂各項試驗,學校還特別設置了專門的科學實驗室。
胡成思告訴記者,此前自己一直帶的是三到六年級的科學課程,從今年開始,科學課程從一年級就要開設了,但不少備課內容要重新調整。
「學校準備了不少適合一年級學生的科學課實驗器材,最主要的還是要帶著他們『玩』,更多的是培養動手能力。」胡成思說,剛剛跨入一年級,小朋友們的注意力還不能集中,所以,不能講述太多的科學原理,而是應該在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等到小朋友們玩進去了,比較感興趣的時候,就可以順勢將原理告訴他們,這樣『小豆丁』才不會反感。」
小汽車組裝、「龍捲風」玻璃瓶……在胡成思的帶領下,新生們開啟了一場別樣的科學之旅。 「科學課程從一年級開始開設,有助於培養小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胡思成說。
課程設置:每周一節課先培養動手能力
「目前,我們學校有兩位專門的科學課老師,以前是帶三年級到六年級的科學課,今年從一年級的課程先帶起。」臨泉路第二小學的副校長陳慧說,在排課量上,三年級到六年級的科學課是每周兩節;一年級因為是啟蒙階段,安排的是每周一節課,科學老師的壓力也增加。
除了正常開設科學課程,還將其與學校「科學」社團相結合。「如果孩子有興趣,家長也有意願,我們會在課外延展一些內容,打牢基礎後,也希望能跟咱們的科技創新活動相銜接。」陳慧說道。
科學課重回一年級,也使得一線的科學師資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有專家認為,對科學性質的理解是對科學的理解的核心,普通人也許懂得事實性的科學知識就夠了,但教師如果不懂得科學的性質,不懂得科學與其他學科的差別,就不能真正上好科學課。
那麼,什麼樣的老師可以上科學課呢?
「師範院校的科學教育專業就是與科學課教師相匹配的。」陳慧告訴記者,正因為是一門學科的入門,所以這關係到學生未來能不能用學科語言表達問題、學科思維思考問題、學科方法解決問題。
現狀:城區現有120多名科學課專職教師
記者了解到,在《科學》教材中,一年級的科學課本主要是以彩色圖片為主,大都是觀察識別植物、自然現象等內容,淺顯易學。6周歲兒童完全可以通過「讀圖」來學習新知識,符合這個年齡段兒童的身心成長特點。
有別於高年級的強化探究模式,構建概念等,一年級的孩子更多的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活動中去觀察、描述,從而感知科學,構建科學概念。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合肥市各小學早已開始儲備科學課程的相關教師。
有數據顯示,城區現已擁有120多名科學課程專職教師,這些專職教師大都是生物、化學等專業的師範類高校畢業生,均通過人事部門正式的「逢進必考」程序才走上教師崗位的。而長豐等四縣的小學則一般由數學等學科的教師兼職。
-相關新聞:
後年中小學所有年級使用「統編教材」
根據教育部發布,從2012年開始,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三科教材。這項工作從2012年開始,到2017年上半年,經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查通過,歷時五年,完成了全部的編審工作。
從今年9月1日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所有地區初始年級開始投入使用。新教材的使用範圍還將擴大,2017年秋季學期,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