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蟲有「耳朵」嗎?做個實驗來看看
小朋友從小要學會觀察、記錄和做實驗
教育部最新消息,2017年9月起,小學一年級要單獨開設科學課,每周安排不少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同時公布。
昨天,快報記者從浙江省教研室了解到,今年秋季開始,浙江一年級小學生確實要上科學課了,而在之前,小學科學課是在三年級開始上的。浙江省教研員喻伯軍老師說,目前,各出版社已經把編寫好的一年級新教材送審,教育部會組織專家評審,評審通過後印發。浙江省教研室將在拿到新教材的第一時間,組織全省教師進行課標解讀、新教材備課等活動。記者 張娜
西瓜蟲有「耳朵」嗎? 做個實驗來看看
「今年9月的一年級新生將會使用新教材。現在讀一年級9月升到二年級的這批孩子,不使用新教材,他們將在2018年9月,升到三年級後,開始上科學課。」喻老師說。
一年級開始學科學,要學哪些內容?
仔細查看這份新課標,發現小學科學課內容,主要有這幾大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每一個板塊再細分不同的概念。小學六個年級,按一二年級、三四年級、五六年級分為三個學段,即使是學習同一個概念,不同學段也會關注不同的重點,難度逐漸加深。
舉個例子:在「物質科學」章節中,要了解水。水在自然狀態下有三種存在狀態,一二年級要學會觀察並描述水的顏色、狀態等;三四年級要知道水在一定條件下,會沸騰和結冰,懂得冰、水和水蒸氣的區別;五六年級懂得水結冰和水沸騰都是因為溫度不同。
不過,這些科學內容對一二年級孩子們來說,並不是完全沒有,以前一二年級的科學雖然沒有單獨開課,但很多科學內容,都被收錄在《品德與生活》裡。
「現在,一二年級開設科學課,要做實驗,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趣的事情,能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難度也不大,主要是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喻老師說,在新課標的教案裡,有個有趣的課題——西瓜蟲有「耳朵」嗎?
喻老師說孩子們觀察西瓜蟲時,想知道它有沒有「耳朵」,可以用各種方法來探索。有的孩子會說抓一隻西瓜蟲,在背後大叫一聲,看它怕不怕,有沒有動靜等。孩子們的做法雖然很簡單,但其中隱含的意義很大,從小知道用實證的方法來探索世界。
新增「技術與工程」
關注實踐創新能力
不少家長擔心,一二年級開始學科學,是不是科學課難度加大了。喻老師說家長們不用擔心,這次修訂的新課標,和以前相比,多了「技術與工程」這個內容,有些還降低不少概念的難度。
喻老師說,「技術與工程」,主要是運用科學的內容,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創造性、實踐性都有提升。教材編寫將關注最新的科技發展,比如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天宮一號、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人工智慧等信息,也可能會收錄進來。
動手方面會加強,比如時間的測量,從古至今人們用什麼工具測量時間,有太陽、水、鐘擺等,孩子們可能會學著做一個太陽鍾、水鍾。這一點,和浙江省的新高考是一脈相承的,新高考中,技術科目和物理、化學等科目同等重要,這些都在傳遞同一個信息——動手實踐很重要。
此外,有些概念的難度要求在降低。
比如「月相變化」,以前要求孩子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這和地球、月球、太陽三個天體的運動、位置有關,對空間觀念要求強,理解起來比較難,對小學生來說要求過高。現在新修訂的課標不要求掌握月相的成因。
「四季成因」,是和太陽光照射地球的角度和地軸傾斜有關係。現在只要求了解四季會變,變化有規律即可,不再要求深入研究四季成因。
科學課經歷了幾輪變化
「早在去年9月,全省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都用上了新教材。本來科學課的課標修訂和其他學科是同一批的,但是不斷在修改,時間延後了一些,今年終於修訂好,所以9月一年級新生就能用上新教材了。」一位小學科學老師介紹。
小學科學課,近20年來一直不斷在變化。
早在2001年,國家實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前,浙江小學科學內容,都放在《常識》這門課裡,2001年之後,浙江使用全國的《科學》教材,三年級到六年級開課。
2006年,課標開始修訂,直到2016年下半年,終於審核通過。2017年9月起一二年級開設科學課。喻老師說,兜兜轉轉幾輪變化,算是一種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