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起點】
小學科學課怎樣「立德樹人」
小學科學涉獵面廣,有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環境等方面的知識,與學生生活和今後的學習密切相關。如何讓學生從枯燥的背誦、被動的觀察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實驗探究,親自感知並得出結論,提高科學探究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應該立什麼樣的「德」、樹什麼樣的「人」?
【問題分析】
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種種不正常現象
小學各科要進行學月考試、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學生被人為分出各種「落後生」「失敗者」,很多學生生活在灰色地帶及恐懼之中。病態競爭愈演愈烈,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就難以生成對他人的責任感,反而學會了對各種信息的隱藏,學會了各種利己損人、告狀、報復等冷漠行為。
「考什麼就教什麼」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原則。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等主科學習時間多,「副科」常被「主科」擠佔挪用。這樣的教育背離了生活的意義。
知識學習時間特別多,決定了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被「圈養」的狀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監管太過,學校便以「杜絕安全隱患」為名,對學生實行更加嚴格的「圈養」。學生座位學期內相對固定,小組討論人員固定,學生只熟悉身邊的幾名同學。甚至有的學校禁止「優生」「劣生」、交往,這種「隔離」,直接影響了學生之間的正常交往。
【應對策略】
形成科學活動展示模式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對小學六年級科學課期末的學情調研進行了調整:放棄了用一張試卷調研學情的形式,而採用了小學六年級科學探究能力展示活動的形式。經過三年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3·6·12·6·36」科學活動展示模式。
「3」是指成立3級組織機構,一是成立組織領導兼巡視組,由教育行政部門各級領導組成;二是成立監察組,由片區督導組的組長組成;三是成立「科學探究能力展示活動檢測隊」。
「6」是指確立6套科學探究能力展示題。根據小學生科學的培養目標,提供了足夠數量的展示練習內容,提前15天公布。從中隨機抽出6個作為展示測評內容,提前1天公布。
「12」是指展示活動室設檢測隊隊員12名。我們建立了科學探究能力展示活動檢測員「庫」,檢測員任期兩年,由一線專職科學教師和教研室、教儀站相關人員組成。
「6」是指參加展示的有6個小組,每組6位學生。
「36」是指每組由36位學生組成。
科學探究能力展示活動均在學生本校設置,學校按要求準備好實驗儀器設備,備齊材料。
【科研效果】
學生在科學課上成長了
我們通過對六年級三屆學生的學情調研表明,學生喜歡科學這門課了,喜歡在科學探究室上科學課,喜歡對同一題目提出不同問題,喜歡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猜想,喜歡用探究數據回答問題,喜歡與班上的任何同學共同探究問題,喜歡自己動手製作學具。同時,師生合作探究的現象時有發生,學生能及時地幫助教師改進探究方案……
學生得到探究題目後,能自主選擇實驗器材,小組合作完成。在強調小組合作探究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人人參與,在討論中互相補充,真正培養了合作能力,實現了在合作中學習,主動獲取了技能與知識。
在探究訓練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學生沒有「優」和「劣」的標籤,只有角色的分工,有的擔任材料員、有的擔任操作員等。角色之間的協作是整個探究過程的主題,如果有一個角色完成自己任務時存在一定困難,那麼其他角色成員要主動關心、幫助、補充,直至被幫助者完成任務為止。
社會支持理論和心理研究表明,離個體最近的個人和組織形成其核心社會交往網絡,空間距離與交往頻率、給予支持的可能性呈正相關。科學探究能力展示活動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更多的學生夥伴,有效地打破了人為「圈養」的局面。同住在一個小區的三位同學,前五年時間竟然不知道是住在同一小區,現在發現,「原來你也在這裡」。
學生在完成探究能力展示活動後,小公民意識得到培養。對探究所取得的成績,6位學生必須籤字確認。籤字在法律上意味著承認合同中條款的約定,我們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要在學生生活的河流裡,引入一股未來生活的水流。讓學生從籤字入手,認識到合格小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培養法律意識。
在小組訓練和展示的過程中,學生的共贏、生態觀得到了培養。學生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個人成績的高低與其他5位同學關係密切。在實驗中,學生從選擇器材、設計實驗和匯報情況到得出實驗結論、收放器材,有條不紊,養成了良好習慣。
【延伸思考】
不斷改進
科學探究能力展示活動是減輕學生負擔的一項新舉措。但在展示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與改進。如,監測的內容怎樣縱深發展,檢測的範圍怎麼從六年級推廣、普及到其他年級、學科,如何將小學科學學科的監測作為課題研究、深度推進等,都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教師進修校、遊仙區教育研究室)
《中國教育報》2016年09月01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