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8日 10:30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徐德明
字號內容摘要:學科學新課標——《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已實施一學年。從2017年9月開始,小學從一、二年級開設科學課,這標誌著小學科學課程進入一個躍升發展的全新階段。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新課標;小學科學課程
作者簡介:
小學科學新課標——《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已實施一學年。從2017年9月開始,小學從一、二年級開設科學課,這標誌著小學科學課程進入一個躍升發展的全新階段。
然而,面對新教材和學生,不少教師或多或少都還存在一定的疑惑:在小學低年級階段開設這門學科的意義何在?教什麼?如何教?
小學科學新課標究竟新在哪兒?
新頒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與原來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三至六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實驗稿」)之間究竟有哪些不同?中國教育報記者採訪了天津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科學教育系原主任楊書遠,詳解新課標之「新」。
在楊書遠看來,新課標的重大變化是明確了科學課在一、二年級開設。根據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年齡特點、認知規律以及學習進階理論,新課程標準把小學六個年級劃分成:低(一、二年級)、中(三、四年級)、高(五、六年級)三個學段,特別是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分別設計了不同層級的學段目標,體現了科學教育的階段性和連續性。
楊書遠認為,科學教育應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最核心的科學概念,新課標突出了科學課程「大概念統領」的結構特點,構建了該課程的內容體系。在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4個領域遴選了適合小學生學習的18個主要概念,又進一步分解細化為75個學習內容。為了幫助小學科學教師整體把握課程內容,把握每個領域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新課標除了進行文字表述外,還編制了知識結構圖,把各領域的主要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清晰地呈現出來。
「新課標新增了技術與工程領域,定義了我國小學科學教育領域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概念,明確了技術和工程的重要性。」楊書遠說,新課標教學建議中指出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由此可以看出,新課標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強調項目學習與問題解決,與國外對STEM的定義比較,更加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
楊書遠分析說,新課標對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作了新的定位,具體表述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實踐性課程、綜合性課程。」新課標中提出「早期的科學教育……為(小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是對「基礎性」的詮釋。「實踐性」則體現在學生使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像科學家研究科學問題那樣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理解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並能夠嘗試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問題。「綜合性」則表現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這四大領域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繫;小學科學課與數學、語文、綜合實踐等並行開設課程之間的關聯與互動;在技術與工程領域,新課標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創造發明、設計製作自己的「產品」,養成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
楊書遠表示,新課標中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設計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反映國際科學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顧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情況。」這一表述與以往的「依據國際科學教育趨勢」「與國際科學教育接軌」有明顯不同。這表明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改變,「遵循科學教育規律」「洋為中用」將成為小學科學教育的一大趨勢。
三個鏡頭走進一年級科學課堂
鏡頭一:「孩子們,我們怎樣利用這些短小的正方體木塊,來測量課桌的長度呢?」「我們可以把木塊都連在一起,像一把長長的尺子!」在天津市和平區嶽陽道小學教師張碩所執教的《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一課的課堂上,學生正在熱烈地討論。「把10個小木塊連在一起,數起來就更方便了!」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最終巧妙地發現利用十進位捆綁木塊形成的測量長度的簡單工具,由此也親歷了尺子產生的過程。
張碩說,課堂上遞進式地提問,為學生搭建了思維提升的腳手架,對於一年級的學生十分必要。
鏡頭二: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發展特點,天津市河東區第二實驗小學科學教師王紅常常在導入新課的部分從興趣入手。比如在教《用手來測量》一課時,她首先問學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想知道一個東西有多長,他們沒有工具,我們能不能想辦法幫他們測量呢?」學生紛紛舉手發言:「用手、用腳,還可以用胳膊測量。」「那考考大家面前的課桌用什麼來測量好?」學生有的說用手,有的說用雙臂,王紅適時地表揚,然後繼續引導:「那用腳,可不可以?」學生說:「當然不行了,腳步太大、不安全、髒……」看到孩子們對感興趣的問題積極動腦發言,用他們思維的碰撞在選擇正確的方向,王紅頗感欣慰:「那我們今天就來先研究《用手來測量》。」
「一年級的小學生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無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已開始迅速發展。」王紅一語中的。
鏡頭三:「同學們,我們能不能給各類動物添加新成員呢?讓我們一同走進動物博物館吧,拿起手邊iPad,一同掃描屏幕或桌上的二維碼,進入博物館展廳。」在天津市河北區昆緯路第一小學教師孫曉麗執教的《給動物分類》一課的課堂上,學生們正在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視野,推進科學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孫曉麗巧妙運用數位化終端設備掃描二維碼進入「動物博物館」和「珍藏館」網上展館、體驗展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自主學習及合作探討,進一步豐富教材內容,使學生了解更多動物的基本特徵,進行觀察、比較,說出動物的某些共同特徵。
孫曉麗表示,利用軟體實時記錄實驗內容,上傳、匯總各組實驗結果,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有效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