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木之天 以致其性」,鐫刻在深圳市鹽田區林園小學校門理念石上的八個大字,出自唐代名家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意指教育如種樹一樣,需遵從教育規律,順應並守護孩子的天性,澆灌出健康之樹,也彰顯著林園小學的教育理念與文化內涵。
課堂既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教學改革的主戰場。在學校「自然樹」教育理念的頂層設計下,林園小學於2017年提出構建「543結構」的「自然樹」課程體系和「353育苗課堂」。學校按照天性培養學生,釋放學生的潛在能量並促進其個性化成長,以課堂改革先行者的姿態,積極探索學生成長規律,蹚出一條卓有成效的學校教育改革新路。
撰文:葉淑萍 邱永寬
學校供圖
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多維聯動
長期以來,不少學校的教育還在走「以教為主」填鴨滿灌式的老路,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教學已然窮途。
林園小學通過課堂變革,智慧而巧妙地改革了教與學的方式。在林園小學的課堂改革與教學中,教學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543結構」的「自然樹」課程體系和「353育苗課堂」,全面提高教書又育人的學校教育成效。
具體來說,「543結構」的「自然樹」課程體系是以育人為導向,開設自律自強、人文底蘊、實踐探究、審美情趣、身心健康的自然樹五品課程,以「壯根課程、強幹課程、展枝課程、茂葉課程」四維成長階段,以及學習時間和課程形式及選擇的三個途徑構建「自然樹」課程體。
所謂「353育苗課堂」,是以生自學、以問導學、以探助學為三要素,通過學生自學、明確問題、師生共研、探究發現、展示交流這五個環節,實現立足實際、著眼發展;啟迪自覺、激活思維;師生合作、共同成長。
「育苗」課堂以學校「建綠色林園,育成才基因」的辦學理念為靈魂,將「綠色林園」建立在每一節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上,將「成才基因」——健康、自立、聰慧、民族性,通過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落實在每一位學生身上。
為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林園小學的課堂改革大膽創新,探索了多位教師跨學科整合的實踐。
「你們猜一猜、說一說、嘗一嘗水果,然後猜猜我喜歡的水果是什麼?」語文教師丁小夏以這樣既輕鬆又具有高參與度的話題開始了整合課例的《水果》一課,同學們從形狀、顏色、味道各寫一段描寫水果的句子。接著英語老師李佳燁進行英語水果的教學。最後由美術老師張秋麗指導同學們畫一畫自己喜歡的水果,再發揮各自豐富的想像,把水果擬人化,讓水果動起來,更精彩。
以上是一節語、英、美三學科知識結合的整合課,圍繞「水果」開展一系列複合教學,巧線串珠。給學生帶來了全新體驗的同時,又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一舉多得。
此外,學校還率先在數學四年級組開展「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更首創三、四年級跨年級「同課異構」,這種獨特的研討方式,為促進專業提升開闢了教學研究的新方向。
「育苗課堂」的創新,引導和激勵全體教師鑽研教育教學理論、夯實專業知識功底、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打造一支教學基本功紮實、學科素養高的師資隊伍。
以學生為主體轉變思維模式
林園小學堅持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讓學生「於疑難處質疑」「於無疑處質疑」「於核心處質疑」,學生以學習共同體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合作精神,構建起「以生自學、以問導學、以探助學」的「育苗」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自然樹」課程體系和「育苗課堂」的課改實施與推進,學生們深刻體會到學習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滿堂灌」,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課堂上,「請問大家有補充的嗎?」「我有一個建議」「我想提一個問題」,學生們由常見的被動提問,變成了爭相上臺當小老師。引導式講解、提問的語言,以及建議和評價的語言等都無形之中成為了打開他們自主成長進步的鑰匙。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這是葉瀾教授『新教育基礎』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華內容,我們的『育苗』課堂深刻貫徹這一核心要求,以學生為本,努力打造學生自主的課堂。」林園小學校長易群蘭說,學校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從「知識傳授」走向「問題解決」,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等學習方式充分參與和體驗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六(4)班同學們帶來的「德育學生課堂」——《中國傳統節日與文化》一課,在這堂課中,所有的環節都由學生自己來進行設計和開展。學生們自學傳統節日與文化,在誦讀詩文、貼春聯、派紅包、讀屈原、悟屈原等活動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與此同時,通過自主課堂和學生之間的分享交流讓他們會學習、會交流、會分享。
以創新課堂改革結碩果滿枝
為確保課堂教學改革有效、穩步推進,2017年9月初,林園小學成立了課堂改革領導小組,組織全體教師進行討論交流。
學校同時聘請專家多次指導,制定出符合校情學情的《林園小學「育苗」課堂——「以生自學、以問導學、以探助學」課堂教學模式實驗方案》和《林園小學整體推進課堂革命行動方案》。
在校領導的帶領下,作為林園小學園丁的教師們充分發揮「啟迪 合作」的優良教風,各科組開展學習活動,且牢固樹立「每個人都是重要的,每個人都能帶來變化,每個人都能發揮作用」的和諧團隊理念,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的力量,全面推動「育苗」課堂新模式的構建。
自開展「育苗」課堂以來,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隨之改變的是,學生思考得多了,動手能力提高了,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增強了。
「老師力圖想辦法、創機會讓學生自主學,多給學生參與活動、交流、合作、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而老師要做的是指路、放手、給學生加油。」易群蘭說。
得益於持續的探索與創新實踐,林園小學的課堂改革結出了豐碩成果,蹚出了一條學校教育新路。在鹽田區第二屆「四有杯」大賽中,張佳煬老師獲二等獎;陳曉娟老師獲鹽田區小學數學優質課競賽一等獎第一名,並代表鹽田區參加深圳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比賽;2018年,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舉辦的「首屆新樣態學校論壇活動」中,林園小學副校長、課程發展處主任李梅先代表鹽田區參加了「魅力課堂」展示活動。
在學生方面,學校分別組建了各類特色校隊,成績斐然。其中,Shining Girl啦啦操隊在2018全國啦啦操冠軍賽中共獲得雙料冠軍。「小海豚」行進打擊樂團參加「2018深圳管樂藝術節暨第二十屆深圳市校際管樂節——行進樂、打擊樂展演」,榮獲行進打擊樂展演金獎、Drumline battle擂臺賽冠軍。「室內賽艇」隊在2018年深圳市「體彩杯」少年兒童錦標賽室內賽艇比賽中成功包攬男子、女子300米丙組第一名。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課改為林園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和師生的和諧發展發揮了巨大推進作用,學校以「自然樹」課程為載體,以「育苗」課堂為陣地,全面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