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美術教育方面,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掌握美術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繪畫技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促進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為了順利達成這一目標,提升小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加強對當前視覺語境下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理解和應用各類文化圖像的方法,在提高學生藝術鑑賞力的同時,也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 關於讀圖能力與美術核心素養的分析
1.1 讀圖能力概述
讀圖能力是一種用圖像進行「觀察、「理解」和交流的能力。美術讀圖能力不僅對藝術審美有益,也是當前視覺文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以及參與社會交流的重要能力。「讀圖能力」具有幾個基本特徵:第一,讀圖是一種「能力」,絕不是簡單的「看見」。這種能力可以通過教育等途徑獲得;第二,具有視覺素養的人善於「解讀」圖像和用圖像進行「表達」;第三,這裡的「圖像」,包括從美術到電影,從廣告到諸如科學、法律和醫學領域裡的視覺資料等。
概括為「讀圖能力」是人們利用視覺圖像信息進行閱讀、思考和理解,進而用圖像進行表達與創作的能力,是「如何看」「如何思」和「如何做」的能力。「讀圖能力」教育要重視對圖像信息的文化審美與理解,追求養成一種具有民族文化自覺、個人情感參與和審美價值判斷的圖像信息的接受、理解和使用的能力。讀圖能力教育是美術課程教育中的視覺文化審美判斷能力教育,是審美教育重要的一環,試圖教會學生認識、理解社會中的不同現象,並以批判的眼光理性地認識、對待這些社會現象。從美術鑑賞課程的角度來談論讀圖能力,「讀圖」更具有審美價值判斷的特點。
1.2 核心素養概述
素養是個體所擁有的知識、水平及待人處事態度。從本質上來說,核心素養是對教育應培養什麼樣之人得更為精準的回答。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其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從中觀層面明確回答了立何德、樹何人的問題,是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的重要引領。
學科素養是我國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概念,具體來說,就是指學生通過學科課程學習養成的基本素養,其體現了學生在課程學習與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及基本經驗等。培養核心素養必須從小學階段抓起。小學階段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階段,也是發揚文化的始基。小學課程標準、學科知識體系建構、學科教學質量評價等,都需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是將美術學科獨有的圖像識讀和美術表現與其他學科共有的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相融合,集中體現了育人價值。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劃分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五個部分。
2 提升讀圖能力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2.1 立足學校和美術教學實際,強化美術師資隊伍建設
小學學校應重視和加強美術師資力量建設。首先,學校要從新的視角去理解和認識美術的價值內涵和教育功能,以教學需求為導向,加強對在職美術教師的培訓,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每年定期派美術教師外出參觀、學習、培訓和進修;或者邀請專家、學者到校開展講座,針對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專業指導;內部採用頂崗置換、校本研修、遠程培訓等培訓模式,不斷提高美術教師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
其次,在招聘美術教師時,要提高美術教師人才引進門檻。美術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培養應是終身持續性的,因此,美術教師必須要樹立終身美術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之餘,通過自我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知識儲備,更新既有知識體系,積極開拓視野和思維,學習更加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技巧,並加強師德修養、專業修養,將自己鑄造成專業過硬、技能優秀、綜合素質高的複合型人才,以促進美術育人功能順利實現,推動小學美術教育走上規範化、科學化、持續性發展之路。
2.2 通過美術鑑賞課,引導學生學會「觀看」
美術鑑賞是視覺的藝術經驗積累,並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記住藝術史上一些重要的美術作品,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以審美的心境和眼光,去認識歷史、文化、社會以及生活環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其核心關注有四點:第一,通過經典作品,提升審美趣味。第二,體驗文化內涵,養成審美想像力。通過美術鑑賞課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在經典美術作品細讀中,形成具有文化內涵的審美情趣和認識經驗,幫助他們將感性與理性結合起來,深入認識世界。第三,通過鑑賞過程,學會鑑賞方法。讀圖能力的培養既注重對圖像的感知力,又注重對圖像的理解力。
通過分析、解讀經典美術作品,學生可以掌握通過美術作品的形象、形式來理解時代,理解生活的方法,提升審美實踐能力。第四,通過實踐活動,學會用圖像表達,使學生在圖像表達中擁有更加豐富的形象「詞彙」,具有更豐富的創意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看」美術鑑賞課,打破簡單的「自發」式鑑賞。首先需引導學生關注鑑賞的「方法」,關注對美術作品多角度、多層次分析這一環節,讓學生理解藝術作品。對同一事物的多角度觀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知識、有創意的基本途徑。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用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提倡主動學習,進而將鑑賞方法運用於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從而提高讀圖能力。
2.3 在比較鑑別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立足學情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感知、比較作品,使他們輕鬆掌握專業知識,逐漸進行鑑賞性審美,最後形成審美判斷能力。在教學《映日荷花別樣紅》時,筆者採用同一主題作品進行比較教學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課中提供的作品有吳冠中的中國畫《荷塘》、蔣採萍的中國工筆畫《筠月》、張桂銘的中國畫《夏韻》、陳家泠的中國畫《暉光》和莫奈的油畫《睡蓮》。學生開始都比較喜歡蔣採萍的《筠月》、莫奈的油畫《睡蓮》,認為《筠月》接近現實,而且刻畫得特別精細,具有細節的美;《睡蓮》則色彩比較豐富,富有變化。
這與學生當前年齡段的審美觀有關係,他們喜歡接近真實的作品。這時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幫助他們知道美術的功能是創造一個能表達自己個性、思想的「第二自然」。然後,再引導學生觀察《荷塘》中墨色的色塊、線,使學生體會到吳冠中的《荷塘》不是具體形象地刻畫荷塘的樣子,而是用美術的語言,以大的不同形狀的色塊為主,以線的高低錯落、墨色的濃淡深淺表現荷塘中那錯落有致的荷花,以及生動、熱鬧的荷塘。
那不同形狀的色塊其實就是荷塘中優美的荷花的姿態。而張桂銘的中國畫《夏韻》色彩濃烈,形象變形誇張,不少學生幾乎都無法感知其也是中國畫。教師應為學生講解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畫,而是中國畫的一種創新類型。其色彩濃烈,墨線粗重,畫面極有裝飾的趣味。通過對比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中國畫,通過對比中國畫和油畫,學生不僅學會了欣賞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也理解了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之間的聯繫,知道可以從色彩、造型、情感等出發點尋找它們之間的區別。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培育,關鍵在於學科教學。小學學校和美術教師在具體實踐中,應進一步重視和明確美術教學及其目標,深挖美術學科的培育功能及育人價值,重視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給學生更多欣賞、感知藝術美、自然美的機會,讓學生在美術課堂的大量讀圖中,培養自己對圖像藝術的讀圖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讀圖習慣,從而促進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和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不斷提高,使美術育人功能得到更好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