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志民
科學研究的起點是提出問題,科研一定是在問題提出後的不斷探索。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能夠提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不僅僅是所有學問深入研究的起點,其背後還隱藏著一個邏輯鏈:只有懷疑之精神,才有獨到之見解,方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才有可能在繼承和發揚前人總結的知識體系基礎上,從已知到解未知,推陳出新,甚至完全顛覆已有認知,提出新的理論或者定律推動科學的進步,將人類文明帶入一個新的時代。
以上,與我們當前一直呼籲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息息相關。
可是,作為國家創新主力軍培養的研究生卻在「提問題」這樣的基礎能力上「卡脖子」,不能不讓人憂心。在筆者看來,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各學段傳統使然。單獨將研究生學段拎出來拷問「提不出問題」多少有失公平,也會讓我們陷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局部現象窠臼之中。
事實上,我國從幼兒園直至本科就缺乏提問、質疑的教學傳統。
絕大部分教師無法做到蘇格拉底所說的「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是告訴人們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這一步,更多的只是在做知識標準答案的灌輸,學習過程也基本上是重複和刷題。
指望從小沒有學過鋼琴的人,長大後突然彈出高難度的鋼琴曲,多少有點強人所難。
二是讀研目的不純。很多人並非真心搞科研、做學問。對他們來說,讀研、考博只是為了延緩就業,提高就業籌碼,那自然是得過且過,更談不上去提什麼問題了。
在這種氛圍下,即便真心搞研究的人,也不會當「出頭鳥」,或羞於啟齒,或擔心自己才疏學淺,抑或缺乏專業能力自覺,問不出專業問題。這其中有文化因素的存在。
三是結果導向所致。大部分學生考研是為了拿學位,而想要拿到學位,最重要的無疑是畢業論文。
原本,優秀畢業論文的前提是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通過大量文獻閱讀後提出感興趣的科學問題,但現在很多研究生的論文開題都是由導師指定,提問題在拿學位的過程中看不到作用。
因此,想要解決「研究生不會提問」的難題,不僅要加強學術方面的訓練,更要系統性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是在我們之前的教育過程中一直缺失的「關鍵先生」。
人的科學素養是指其對自然世界和社會理解和判斷的能力,通常體現在五個方面——充滿強烈的好奇心、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敏銳的感知力和想像力、很強的綜合分析能力、無畏而誠實的表達能力。
其中,沒有好奇心和興趣就很難發現問題,並支撐自己在學術道路上走下去;專業基礎知識不紮實,則容易出現方向性甚至根本性錯誤;缺乏想像力便很難找到科研的突破點;綜合分析能力不強就可能會忽略新發現;新發現往往與已知概念有差別,要敢於質疑,突破框框向學術界宣布。
需要注意的是,除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外,其他四個方面都必須從小開始培養,而不是到研究生階段自然生發的。
很多人看了也許會洩氣,難道解決這一問題又要回到「從頭再來」的循環當中嗎?其實,破解該題的答案已經蘊含在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簡稱《總體方案》)中。
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關於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的文件,「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是此次《總體方案》的核心提法。
尤其是過程評價和增值評價,將會成為未來教育改革的破局關鍵,也是通過評價指揮棒來破除多年來過分看重結果評價所導致的功利化導向、引導科學素養過程培養的良藥。
以研究生學段為例,應加入並加大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新問題、新見解以及相應研究、解決方案的過程評價,使其成為綜合評價以及學位獲得的組成部分。
要有意識地通過過程評價加強區分度,讓「混」日子的學生無處可躲,形成基本的學術規範和氛圍,從而提升整體研究生教育的水平。
同時,應該研究如何將其運用於基礎教育階段和本科階段。
但問題的癥結還是在教師,教師是整個教育的根本和核心環節。
一方面,目前大部分老師都是經過「灌輸」型教育培養起來的,但學生的過程評價需要教師在教學改革方面進行重大改變,而這種改變涉及兩方面的問題,即教師適應不適應和能力夠不夠。
另一方面,從教學過程來看,啟發式的教育和灌輸式的教育相比,後者顯然更輕鬆、省力一些,也更容易完成教學任務。這就導致大多數老師都會本能地選擇灌輸式教育,這其實才是未來過程評價最大的觀念障礙。
這其中不僅僅有師德的問題,還涉及到制度設計、人才評價等方方面面,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作者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
《中國科學報》 (2020-10-27 第5版 大學周刊)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