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的孩子總是充滿好奇心,經常會向大人提出「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要怎麼辦呢」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有些孩子則對眼前的事物「視而不見」,好像一切都與他無關。
對於不會提問的孩子來說,他們失去了很多認識和探索世界的機會,甚至影響自身的發展。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不過喜歡刨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孩子的好奇心是他們成長的助力器,所以家長應特別珍惜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提出問題,並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創新、去尋求答案。
那麼家長要如何讓孩子發現問題,擁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呢?
前後對比法
讓孩子觀察一個事物一段時間,通過前後的變化,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
例如,觀察一棵樹,春夏時葉子是綠色的,秋天時葉子變黃了,冬天時葉子會從樹上掉下來。這種前後的強烈對比會刺激孩子發現並提出問題。
此時,家長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要耐心引導孩子思考,逐漸得知結果。
探究原因法
不斷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存在提出「為什麼」,從而尋求解釋的一種提問方法。
例如,「為什麼太陽會東升西落」「為什麼白天看不到星星」「為什麼頭上會有頭髮」。
家長要有意識地營造探究的環境,來激發孩子好奇的天性,培養孩子「刨根問底」的習慣。
討論法
對於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或現象,有意識的和孩子討論,來引導孩子產生不同的看法,促進思考,引出問題。
例如,在給孩子講完「龜兔賽跑」故事後,可以問孩子,如果兔子要求再比一次賽,到底誰會贏呢?這樣會引起一場爭論,提出更多的問題。
想像法
針對看到的現象,讓孩子展開想像,在想像和假設的場景中提出問題。
例如,當孩子看到蝴蝶在飛舞的時候,會想像如果自己有翅膀的話,也可以自由地飛來飛去。此時,孩子會在這種想像的場景中提出問題,「鳥兒為什麼會有翅膀」「我為什麼沒有翅膀」「如果我做一對翅膀,會不會也可以飛呢」等。
培養孩子提問的能力,是一個漫長但結果很可觀的事情。
在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利用上述方法,鼓勵孩子提問問題,並引導他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