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參與支配了一切智力活動,思維能力也是未來學習能力的核心,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有沒有智慧,主要看他的思維能力強不強,要使孩子聰明起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培養思維能力。
(一)
兒童思維的發展規律是具體向抽象發展。
3歲以前孩子的思維是藉助於動作而實現了一種思維,這叫直覺行動思維。比如說孩子玩球的時候,當球滾到了椅子底下的時候,孩子就會趴到地上去伸手夠這個球,當他夠不到的時候,會使勁往椅子底下去鑽。這個時候他想不到藉助於工具,或者是把椅子挪開。
3歲左右的孩子,由於他的知識經驗逐漸開始豐富,思維也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在成人語言的說明和指示作用下,逐步通過對物體最表面的特徵進行概括,發展到對形狀、顏色、聲音、形象等進行思維。這個思維特點叫具體形象思維。
幼兒到了五六歲,抽象的邏輯思維開始逐漸形成。
我們知道思維能力實際上是根據我們已有的經驗來思考。比如早晨開門看到屋外是溼的,我們就能得出結論說昨晚下雨了。沒有以前我們積累的經驗,就不能談思維。
所以說,對孩子來說,重視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非常重要,家長要充分的利用生活的環境,豐富孩子的感性知識,充分積累經驗,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簡單易行的小遊戲,作為參考。
(二)
遊戲一:找聲音來源
拿個顏色漂亮的茶葉桶給孩子,他會左手遞給右手、右手又遞給左手,在這個過程中眼一直盯著茶葉桶上的圖案看,這就是個觀察的過程,他在觀察這個茶葉桶上有什麼圖案、好不好玩。然後我們偷偷放個小鈴鐺在裡面,他再拿起這個盒子的時候就有譁啦譁啦的響聲了。
孩子就會覺得奇怪,可能會抬頭衝著家長笑,意思就是我以前玩這個時候沒有聲音,為什麼現在有聲音了?這就是一個簡單的一個思維。
然後我們又偷偷地把這鈴鐺拿走,他一玩又沒有聲音了,這時候又會想剛才有聲音,現在為什麼沒有聲音了?這也是一思維過程。
接著我們當著他的面把鈴鐺放進去,再蓋上蓋給他,他一玩又響了。孩子就開始笑。這時候他心裡就會有個思維過程,得出「聲音來源於裡面鈴鐺」的結論。
平時類似的,我們經常給孩子放音樂也一樣,用手機放音樂放在桌子上,孩子知道音樂來源於手機。這個判斷來源於孩子見到了手機的具體形象。那麼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當他聽了一段時間以後,就要給他提高一個檔次,要向抽象思維過渡。
把手機放到抽屜裡,仍然放同樣的曲子,這個時候孩子很習慣地又去看桌上放手機的位置,但是這時候手機沒有了。這時候他腦子裡就開始有思維活動了:這個聲音是來源於手機,手機沒有了,為什麼還有聲音?從哪來的?他就會去尋找這個聲音,這個尋找的過程就是他思維的過程。
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引導他,「你在找什麼?」他即便還不會說話,家長也要問問,然後引導著他在這兒找,在那兒找。最後給他領到抽屜旁邊,這個地方,聲音非常的大,家長可以把他的小手放在抽屜上,當他把抽屜拉開以後,發現那個手機的時候,他會非常開心。
整個過程,他先是知道聲音來自手機,現在手機不在這個位置,卻還有聲音,那麼要在這屋子裡找找手機在哪。這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
(三)
遊戲二:請把桌球遞給我
家長都知道讓孩子抓東西是在鍛鍊他手部肌肉和手眼協調,其實在鍛鍊這個的過程中同樣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要求就是家長要把孩子抓握的物體名稱一樣樣告訴孩子。
在孩子面前放玩具,開始放一種,然後放兩種。每增加一件東西,告訴他這是什麼。比如說剛開始抓著桌球,說:「這是桌球,桌球」,他就抓著玩。然後又給她增加一塊積木,又說了,「這是積木,這是積木」。由少變多,2種到3種,總在重複著說這個抓握的玩具的名字。
經過你量的積累,他就記住了。這個時候就要提高,進行思維訓練了。跟他說「你把桌球拿起來。」那麼孩子這個時候就要有一個思維了,這3種東西哪個是桌球?他經過思維判斷,最後確定了,才伸手去把桌球拿起來。
家長一會兒讓他拿桌球,一會兒讓他拿積木,一會兒讓他拿搖鈴,他會玩得非常開心,但是在這個當中,具體、形象思維就開始有了。
那麼家長要知道,思維要藉助於語言才能得以實現,這是很重要的。這時候家長可以繼續提升難度,拿一毛巾把這玩具蓋上。比如說把桌球蓋上了,邊蓋還邊說「桌球怎麼不見了?」這時候孩子就會根據你的語言的指令,用眼在觀察。
因為你一邊說一邊在毛巾蓋著,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把你的動作看到了。他就會伸手去把這個毛巾抓掉,這個球就出現了。
這中間也有思維活動:開始有球,這時候怎麼沒有了?因為毛巾把這球蓋上了;把毛巾拿下來,這個球出現了,他就能得出結論,這個球沒有,是因為毛巾給蓋住了。
那麼在孩子在抓獲和擺弄物體親身感知的動作當中,能夠逐漸地認識到事物之間的各種關係和聯繫,這個球有和沒有是跟毛巾產生了聯繫,這就是一個思維過程。
(四)
遊戲三:建個大超市
有的家長說孩子不喜歡玩搭積木,為什麼呢?
多數情況,都是因為孩子不知道積木有什麼好玩的,往上一直搭,一遍兩遍,玩兒幾次就煩了。孩子生活經驗不足,不知道還能搭什麼。那麼家長就該給孩子引導「我們昨天去哪買菜來著?」。孩子一想超市,那我們來搭個超市吧。
用積木來搭貨架,那貨架上面要有物品,物品怎麼辦?把問題拋給孩子,孩子可能會說家裡有什麼玩具或者他自己畫出來、用軟陶捏出來等等,他想出一種,家長也可以提議一種。
然後說咱倆怎麼分工呢?讓孩子來安排。
做完了貨架、弄好了物品,還可以想想「咱們是不是還得有購物工具啊?超市門口是不是有收銀臺啊?」等等。
這些用什麼來做,讓孩子主動去想,他想不出來的時候,家長適當提醒,然後一起操作,分工合作。整個過程只給他提線索,他就得積極地思維,努力去解決問題。
這樣激發引導,使孩子的思維達到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並學會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孩子也樂在其中。
這就是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不要什麼都給他具體的答案,什麼都給他想好了,他只去被動的去動動手,那就不是思維活動,他提高不了也就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
知識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愛學習,孩子就愛學習,你愛動腦筋,孩子就愛動腦筋,你愛動手,孩子就愛動手。
所以不要嫌煩,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直接給答案。一定是要引導孩子學會在問題的指引下,讓他主動去思維,去探究,尋找答案。
本文轉載於網絡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親子陪伴)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