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寧波一位小學生上完洗手間跑錯教室是視頻讓網友們哭笑不都。可能每個人都有關於「方向感」的小秘密。你是否經常也出現這種狀況:
到了陌生的地方不分東南西北;
從洗手間或者商場出來不知道該往哪走;
這都是「方向感」問題,方向感的訓練應該從小就開始做起啦~今天推薦幾個鍛鍊方向感的小遊戲,讓寶寶更聰明!
什麼是方向感?
方向感即對方向、方位的認知感覺,就是通過視覺來感知空間,並通過大腦判斷方向的感覺。培養方向感就是要培養孩子視覺空間的感知能力。每個人解決問題能力、記憶力、認知事物能力、語言能力、理解能力、執行能力、方向感、手眼協調能力、運動能力等能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需要鍛鍊和培養,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孩子對方向的判斷,以及邏數學輯思維能力等。
1.方向感是建立空間概念的基礎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方向感?因為認識能力的概念不是憑空而來的,必須建立在具體的經驗基礎之上,如:爬行、走動、觸摸等,孩子就很容易就能理解空間的概念,這些都是需要實踐才能鍛鍊出來的,以後遇到其他類似的問題時,他也會主動應用自己的知識。
2.方向感好,數學思維能力更強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時時刻刻也離不開運算,如:他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也會計算大概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的方向感好,他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就會較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較好,啟蒙階段的數學能力與孩子的方向感有直接的關係。
3.男孩和女孩不一樣!
德國研究人發現男女在確定方向時分別使用了大腦的不同部位。女性通過大腦皮層來獲得事物的表象並以此來確定方位,而男性通過海馬體來獲得事物的幾何學定位。
通俗地說,就是女孩多通過標誌性的建築辨別方向,如往左是藥店,再往右是雜貨店。而男人則傾向通過幾何學的方法來確定方位,如博物館應該在南面。
所以,父母可以針對孩子性別進行方向感訓練喔。女孩子可以教她辨認周圍的建築形態,而男孩子就可以教他簡單的指南針地圖識別。
快來找到適合孩子的鍛鍊方法
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方向的感知能力不同,相應的鍛鍊方法也會不一樣,專家認為,孩子0-6歲尤其是3歲前,是培養孩子方向感的敏感期,找到正確的方法培養就能事半功倍。
●0~1歲的孩子
在視覺空間智能的發展上,大部分都需要父母在語言上的幫助,藉由父母的口語與動作的配合,慢慢地讓他建立空間方向感。例如,舉起他的右手時,就要在口語上也同時提示右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同樣要注意自己的口語表達,他們並不能理解「來這邊」「去那邊」的含義,父母就必須佐以手勢,協助他們了解。這時,適合的小遊戲有:
1、對著鏡子穿衣服
父母讓孩子站在鏡子前面,問孩子,哪只是左手,伸出來穿衣服喔。這樣來回幾次,孩子基本能分左右了。
2、藏貓貓很好玩
有意識地創設一下可以讓孩子藏身的「設備」,比如孩子可以鑽進去的大盒子等等。當你四處走著打他們時,要對你走過的地方有一個「實況報導」,當然也包括你找到他們的地方。
●1~2歲的孩子
這時,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別前、後,能指出一樣物品的上面和下面。父母一般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時,可以加上,眼睛在眉毛下面,鼻子在嘴巴上面,讓孩子初步了解方位。適合的小遊戲有:
1、尋找禮物去
爸媽可以把禮物藏起來,並作一些標記,如繫上繩子或皺紙等,使「禮物」容易找到。尋找之前,爸媽先要跟孩子講清楚,如「小汽車藏在樹葉下」、「布娃娃藏在滑板車下(或小樹叢裡)」。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尋寶,並伴以方位的描述,如「孩子向前找一找」、「我們到左邊(右邊)找一找」等,有助於孩子對方位的理解。
2、跟媽媽一起整理物品
應該讓孩子自己玩玩具並將它放回原來的位置。這個任務的完成需要爸爸媽媽用正確的語言提示,比如「記住動物園裡小動物的『家』在門邊衣櫥最下邊的一層」。只有當孩子聽到規範的、細緻的描述時,他們才能學會這些詞彙。
●2~3歲的孩子
此時的孩子,空間概念進步最快,已經能按指令把物品放在桌子上或者桌子下,能辨別前後左右方位了。大概3歲的時候,孩子的空間感和方向感逐漸成熟。他知道太陽在天上、小草在地上、鳥在空中飛、魚在水裡遊、椅子坐在身體的下面。
1、卡通拼圖
孩子在拼之前,父母可以拿卡通圖片告訴孩子,哪個卡通人物站左邊,哪個站右邊。等孩子心中有了大概之後,收起卡通圖片,讓孩子自己玩,這種玩法同時可以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喔。
2、修建「公路」
找一塊空地,和孩子一起在幾個點之間修建公路,比如為一個小木偶的房子,車房和超級市場之間修公路,可以用木塊或塑料來作為鋪路的材料。要孩子描述小木偶從一處到另一處時所需走的路線。增加一些停止地點,比如說紅綠燈或斑馬線,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並使任務更複雜些。使用一些短句,比如「走斑馬線穿過馬路」和「在紅綠燈處向左拐」等。要使任務多樣化,可以要求孩子描述在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時的不同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