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問「為什麼」是好現象,家長可用五種方法保護他的求知慾

2020-12-05 卡卡媽聊育兒

文/卡卡媽聊育兒,原創內容。

楠楠告訴我,她三歲多的女兒,最近突然對很多東西都感到好奇,動不動就問:「媽媽,這是為什麼呢?」例如,她要往魚缸裡倒牛奶,楠楠告訴她不可以這樣,她會問為什麼;楠楠告訴她,因為金魚不喝牛奶,她又會接著問:「為什麼金魚不喝牛奶?」

楠楠說,她經常會被女兒問得無言以對,不知道應該怎樣回答。所以,有時候她會不耐煩地對女兒說:「別問那麼多了,你以後長大就知道了。」雖然楠楠自己也覺得這樣回答不妥,但是,她實在不知道應該怎樣回答她。

其實,孩子喜歡問為什麼,說明他學會思考了。事實上,孩子向父母問的每一個「為什麼」,都是他對事物的原理或者發展產生了想像。這時,父母儘量不要隨口應付孩子,而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地對解答。

孩子喜歡問「為什麼」是一種好現象

孩子問「為什麼」,父母應該怎樣做?

其實,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可以不用直接回答,而是給孩子提出一些建議,引導孩子自己去觀察、去驗證,這樣做,效果會比直接告訴孩子更好。

例如,父母可以帶孩子去旅遊,讓他自己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增長各方面的知識;父母也可以睡覺前,給孩子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者讓孩子看看童話故事,這樣孩子的想像力更豐富,眼界更開闊;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讓孩子學會在遊戲中尋找答案。

父母要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

正確對待孩子的「為什麼」

對於孩子的「為什麼」,父母一定要正確對待,以便保護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欲。具體怎麼做呢?父母不妨參考以下建議:

一、認真地解答孩子的問題

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提問」是他們的一種學習方式,他們只要遇到不懂的、或者自己想了解的事情,都會不自覺地問「為什麼」。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求知慾望對他進行教育。對於孩子提出來的問題,無論多麼幼稚,父母都要認真地對待,儘量生動、具體地回答,好讓孩子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孩子提出的問題很幼稚

二、不懂怎麼回答的問題,說不知道

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也不知道答案,或者不知該怎樣回答,那麼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這個問題爸爸媽媽也不知道,暫時答不上來。等爸爸媽媽去向別人請教,或者查一查資料後再告訴他。

父母不要自己不懂,卻隨便搪塞孩子,或者隨口亂答,更不要批評孩子,說他問題太多。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都有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然後鼓勵孩子自己去學習和探索。

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

三、孩子故意為難父母的問題,回答要講究方式

有的孩子喜歡耍小聰明,經常向父母問一些古怪的問題,例如腦筋急轉彎等等,想為難父母,或者和父母談條件。

對於孩子的這種問題,父母回答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方式,最好能夠乾脆利落,並且有理有據地回答,千萬不要讓孩子的小聰明得逞,否則,孩子會習以為常的。

父母回答孩子的問題要講究方式

四、簡單的問題,啟發孩子獨立思考

有時候,孩子遇到問題,自己根本沒有思考,就直接向父母提問了。所以,對於一些簡單的問題,父母即使知道答案,也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而是慢慢地引導孩子,讓他自己去思考,靠自己的能力去解答問題。

父母引導的次數一多,孩子便會發現,父母是不會告訴自己答案,而且很多問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的,那麼他以後再遇到問題時,就會習慣自己先找答案,找不到再問父母了。

父母要啟發孩子獨立思考

五、讓孩子由「提問者」轉為「解答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在孩子向父母提出問題時,對孩子進行反問,讓孩子從「提問者」轉為「解答者」。這種做法,對於促進孩子的思考能力效果非常好,因為孩子要回答問題,就一定要先思考。

如果是孩子不懂的,或者不理解的問題,父母可以一步步地引導他去思考,讓跟著父母的思路去解答。這樣,不但能夠增強孩子的思考能力,自己找到的答案,孩子也會記得更牢固。

父母要想辦法讓孩子變成「解答者

結語:孩子愛提問的習慣,其實是一種好習慣,父母不但不要對此感到厭煩,反而應該對孩子表示肯定,並且表揚他。

父母可以在回答完孩子的疑問之後,反過來向孩子提問,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這對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很有好處。

各位朋友,你們的孩子喜歡提問嗎?你們平時是怎樣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的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其它精彩內容:

從自卑到自負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四種方法可讓孩子保持自信

想讓孩子閱讀速度快,感悟深?家長可教他使用「五步讀書法」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求知慾」能培養嗎?這5種方式家長可以試一試
    榆榆五歲了,好奇心很強,總愛問媽媽「為什麼」。媽媽對榆榆也總是耐心回答,希望能解答兒子的疑惑。都說好奇心強的孩子也會很聰明,榆榆媽媽還給他買了《十萬個為什麼》,專為兒子解惑而備。現在榆榆懂得越來越多了,他的求知慾也被激發了,總會提出更多的問題。
  • 關於孩子的好動行為,可能是求知慾的表現,家長可以試試3步引導
    家長們總是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大程度的讓孩子遠離外面那個危險且充滿誘惑的世界。天性使然,註定孩子會對未知的世界產生好奇。鄰居的孩子就是一個十分好動的孩子,對未知的事情始終充滿著好奇。他會去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會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他不願意待在家裡,待在房間裡。
  • 頭腦轉得快的孩子都有這5大特徵,家長快來自查,看你家娃中了沒
    有些反應比較慢的人可能跟不上這些孩子的語速,會發出這樣的請求,「你說話能慢一點嗎?」,被人說多了,孩子有可能會故意放慢語速以便與對方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樣的孩子往往能握住溝通的主動權。理解能力特別好學生時代,相信你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同學,明明沒見他怎麼努力,但一直是班上甚至全級 前一兩名。
  • 孩子有這3種「怪異行為」,家長別刻意打壓,這是他高智商的表現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尤其近些年來,科學教育要從小做起,在嬰幼兒時期,家長們就注意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尤其是那些小天才小神童,也被大家追捧著成為人人羨慕的對象。光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好了,到了自己孩子這裡,怎麼就沒有好的成績呢?怎麼樣才能培養出天才來呢?其實父母們不知道,天才就在你的身邊,孩子常常會有這些怪異行為,家長們往往不知,反而刻意的打壓,就會把天才的基因給扼殺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多了解,如果家裡孩子有這幾種行為的話,他們的智商往往很高。
  • 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慾,是每個家庭都能做的...
    親子溝通方式影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於腦袋中天然充滿好奇和問號的孩子來說,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待解的謎團。但是為什麼?比如,當孩子問出「為什麼人用兩條腿走路」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問他,「你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看到什麼讓你產生這個好奇?
  • 人類高級欲望之:求知慾和徵服欲
    求知慾是我們探索世界,改變世界的動力,而求知慾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前面幾種基本欲望。為了更多的食物,更高的安全,為了更好的感官體驗,為了種族的繁衍,我們會不斷的探索未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會通過讀書、看電影、看電視、旅行等方式來學習、思考,從而創新、創造出更好的方法。我們會想到遙遠而巨大的災難,比如地球毀滅,所以我們會不斷研究科技。
  • 聰明的孩子都愛問為什麼,培養孩子的提問能力,越早越好!
    在生活中,有的孩子總是充滿好奇心,經常會向大人提出「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要怎麼辦呢」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有些孩子則對眼前的事物「視而不見」,好像一切都與他無關。 對於不會提問的孩子來說,他們失去了很多認識和探索世界的機會,甚至影響自身的發展。
  • 「媽媽你為什麼有小翅膀」,女兒洗澡時質問媽媽,寶媽機智應答
    幼兒時期的孩子總是對大千世界充滿好奇,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世界,對周圍的新鮮事物總是提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孩子愛問問題是好奇心驅使,是孩子求知的表現。心心每天都要跟媽媽一起洗澡,有一天,女兒突然問媽媽「你為什麼有小翅膀」。媽媽聽了一愣,隨即反應過來,原來女兒把腋毛當成翅膀了。
  • 孩子講話時有這3種表現,多半智商低不了,父母要好好培養
    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要知道孩子的智力和他們以後的成績在一定情況下是成正比的。而且,智力水平越高的孩子,將來的成就可能也會越高。那麼,聰明的孩子小時候到底會有怎樣的表現呢?其實,如果你的孩子十歲前講話時有這3種表現,就說明你的孩子將來智商低不了。
  • 藉助這次難得的「日環食」天象奇觀,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對孩子小的家長,尤其6-12歲的孩子,一定帶著他們一起觀測這難得的日環食。月亮大約在13時02分,悄悄移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初虧」現象呈現。由於月球、地球運行的軌道都不是正圓,兩者之間的距離時遠時近,本次的月球相對離地球較遠,使得太陽光在地球上形成的影子是偽本影,偽本影區域內看到的就是日環食(本影區域可看到日全食,而半影區只能看到日偏食),大約在14時45分月亮的中心正好位於太陽與地球的中心連線上,太陽光被遮的僅剩下外圍淡紅色的光圈,即「食甚」現象。
  • 孩子的這五種行為,會讓家長很頭疼,但別制止,這是他聰明的表現
    後來老師告訴小萍,孩子活潑是個好事,表示他對周圍的事物有較大的好奇心,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利的,也顯示了她的孩子智商較高。想要孩子聽話守規矩,要慢慢教育,不要抑制他對世界的探索。
  • 「教師的真正本領在於能否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對嗎?我有不同看法
    在過去,老師的角色就是把書教好,給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只負責學習知識;現在,老師需要了解文化知識以外的知識,學生自己在決定是不是願意學習。強迫孩子學習的方法已經失去效果,孩子們也逐漸失去了那種豁然開朗、「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學習快感。
  • 家長心事:孩子不願意學英語怎麼辦?
    臨近期末,學生都在忙於期末複習,但很多學生家長反映,孩子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都不願意複習英語。近日,筆者走訪了江門一些英語培訓機構,希望一些老師能給學生出招。  現象  學生不願意學英語  「現在才初一,我家孩子竟然就厭學了!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比較聰明」。這一觀點說完家長們都很不理解,李玫瑾教授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而且孩子就像十萬個為什麼一樣,面對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一開始還會回答,但是時間長也會感到厭煩不理會孩子。
  • 手機秒變顯微鏡,家長用它可以提高孩子的求知慾
    文| 老壇的IT路途 排版| 老壇的IT路途哈嘍,大家好!想必大家沒用過顯微鏡,但也見過它。這款TIPSCOPE手機顯微鏡除了能夠助力專業研究外,也是激發孩子對事物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好幫手。孩子書本上學習了細胞的知識,可以方便的用TIPSCOPE手機顯微鏡來觀看樹葉上的細胞。
  • 孩子有這幾種特徵,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好好培養,將來易成學霸
    有時候瑞瑞出門辦事,把孩子一個人丟在家,回家以後的場面,簡直就是災難現場,玩具扔得到處都是,早上整理好的臥室也是像鬼子進村了一樣。 瑞瑞對此感到非常氣憤,把孩子從頭到腳數落了一頓才解氣,看著孩子一臉無辜的樣子,她也不好大發雷霆,只說讓他以後別在家搗亂了。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有這3個特徵,說明腦袋瓜很機靈
    但是,孩子喜歡拆家說明他們動手能力很強,他們搞破壞其實正是他們在創作的一種行為,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腦袋瓜也在快速運轉。當孩子出現拆家行為時,父母不要去責怪孩子,應該告訴孩子哪些東西不能去觸碰,這些東西玩完了之後,應該放置原位。喜歡問問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遇到很多問題,當他們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就會去詢問家長或者老師。
  • 孩子喜歡小動物,問十萬個為什麼,DK動物大百科為孩子答疑解惑
    文|凝媽有這樣一個場景,大家應該很熟悉:動物園都是大人帶孩子去看動物,很少有成人單獨去看動物。看動物的時候,孩子看得更專注,也更容易興奮。家長們就是提著包、拿著孩子的衣服,跟在孩子後面走,保護著孩子。對鱷魚為什麼會流眼淚、貓頭鷹為什麼晚上那麼亮、非洲動物大遷徙、動物誰最厲害、孔雀開屏是公是母、爸爸生孩子的海洋動物、最大的海洋動物等等問題說的頭頭是道。他知道要善待動物,不能捕殺,要保護他們。他的夢想是想成為海洋學家,因為海洋比陸地稀奇。
  • 學好數學需要「求知慾」,這是打開新之門的關鍵
    從長遠來看,「求知慾」顯然是不可能的。有了「求知慾」,在學習數學的路上你會發現他越來越有趣。我們的學數學似乎是一個對數研究。事實上數字是用來表示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的!我們的聖人曾想:數是萬物之源,數生萬物,數法則支配萬物!後來,直到無理數的出現,萬物的概念才被打破。當然,「萬物皆數」的幻滅也是一個錯誤。錯誤是數字不足以表達一切。
  • 小學1-6各年級銜接危機,家長如何幫孩子應對
    家長和孩子溝通:「時常提醒孩子已經是一名一年級的學生,讓他(她)學會為學習責任;上學前檢查是否帶齊學具,教他(她)在小本子上記號作業——放學後訊問: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好玩的事?學會了很多有意思的知識麼?和同學玩了什麼有趣的遊戲?」關心孩子在校的情感:有沒有喜歡的老師、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