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看點 一份份知識存在腦中,但卻難以與日常生活相關聯,並解決現實問題——「脆弱知識症候群」,正成為當代學生們的普遍病症,孩子們變得懶於思考,好奇心與求知慾也漸漸丟失。當教育系統尚無法解決這一問題時,家庭教育如何對症下藥,進行自救?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從親子溝通、孩童視角與邏輯思維三個方面,給到家長切實可行的建議。
當下,過於繁重的學業壓力、知識和現實脫鉤的傳統教學方式,正讓越來越多孩子患上一種「脆弱知識症候群」。
這是哈佛教授戴維·珀金斯提出的,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一種十分普遍的病症:孩子們看似學到了很多知識,卻只是儲存在腦海裡的一塊塊「惰性知識」,不能和實際生活相聯繫,更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
「脆弱知識症候群」患者,也呈現出一種思維方式上的「疲態」:不會思考、更懶於思考,求知慾和好奇心蕩然無存。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學校教育當然應該轉變教學方式,為孩子提供更多時間、精力去自主發現和探索。
但是,在現有條件下,當教育這個龐大的系統不能得到根本地改變時,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可以進行某種「自救」?
曾經獲得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的科幻作者,同時也是清華大學物理學碩士、經濟學博士的郝景芳,就在中讀APP上所開設精品課程中,為普通家庭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自救方法」。
郝景芳不僅一名跨界教育從業者,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她看來,處在這樣一個時局變幻和技術爆炸的時代,呵護每個孩子內在的好奇心,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其實是每個人學習和成長的重中之重。
如果社會和學校,不能提供這樣的環境,那麼家庭教育,更要創造出這一環境。
郝景芳
具體怎麼創造?簡而言之,就是「將發現的樂趣,留給孩子」 。
麻省理工學院認知心理學教授克萊爾·庫克,曾做過一個實驗,觀察孩子對不同形式玩具的探索興趣,他發現:
如果一個孩子的學習環境總是一成不變,缺少發現的樂趣和驚喜,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對它失去探索興趣,久而久之思維也容易被固化;
反之,學習環境和周圍世界的不確定性,才有可能激發孩子探索的好奇心,去探究事物背後的運行規律。
與此類似的還有很多研究,它們都指向一個規律:那就是,保持學習環境的神秘感和不確定感,才能激發孩子更多自主發現的樂趣。
郝景芳認為,對家長而言,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
如果在學校傳統教育體系下,沒有辦法做教學方式的改良,何不在家庭環境中,為孩子營造一個具有神秘感和不確定感的學習氛圍,呵護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好奇心?
況且,想要做到「將發現的樂趣,留給孩子」,並不需要家長有多麼高深的知識水平、也無需具備一定的科學背景,只需要注意自己的溝通技巧、以孩童的眼光去陪伴孩子即可。
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引導孩子去思考一些「大的問題」,那將激發孩子更廣博的探索熱情。
親子溝通方式
影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對於腦袋中天然充滿好奇和問號的孩子來說,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待解的謎團。
但是為什麼?
有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世界的好奇會越來越少,直至成為一個對一切都感到麻木、無動於衷的「無聊的大人」;
而有的孩子卻始終充滿旺盛的求知慾,並在各自領域有更持久的專注和熱情。
這二者之間的差異,固然和學校教育是否呵護了孩子的好奇心有莫大關係,但是郝景芳認為,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更為點滴的家庭教育方式、親子溝通話術,其實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潛在影響。
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的不同,將影響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換句話說,如果想讓孩子在生命中葆有好奇心和求知慾,那麼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也應該儘量呈現一種探究的口吻。
最常見的溝通內容,就是應對孩子拋來各種千奇百怪、腦洞大開的「十萬個為什麼」。這些來自孩童的發問,簡直就是一堂堂天然的、現成的「親子溝通小課堂」,如果將它們忽視或者浪費了,將是多麼可惜。
那麼,對於絕大多數沒有科學背景的父母來說,具體可以怎麼做?外灘君梳理了郝景芳給到的建議,總結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則:
1. 引導孩子回顧和梳理,自己是怎麼發現這個問題的
這是非常討巧的溝通方法,卻是很多家長都會忽視的一步。
當孩子問了一個問題,我們先不要忙著對問題本身產生探討,而是跳脫出來看待它,反問孩子「你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呢?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
這樣一個看似「多此一舉」的反問,其實是在幫助孩子有意識地鍛鍊、梳理自己的思維過程。
比如,當孩子問出「為什麼人用兩條腿走路」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問他,「你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看到什麼讓你產生這個好奇?」
這時候,孩子會試著複述自己內在的思考過程:
因為看到其他動物,都是用四條腿走路的,
只有人用兩條腿走路,通過對比發現了這個問題… …
通過複述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在幫助孩子更完整地展現一個問題產生的來龍去脈,引導他們從原本可能無意識的提問,到有意識的觀察、發現和經驗對比,將一個孤零零的問題,變得豐富和立體。
這個對話本身,就是一個鍛鍊邏輯思維、激發求知慾的過程。
2. 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自己給出合理解釋
郝景芳相信,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關鍵,其實是在孩子內心深植一種信念:相信自己所處的客觀世界,從根本上是可以被認識、被理解和被改變的。
這種信念具備與否,決定了孩子在他的一生中,是會孜孜不倦地去主動了解和探索這個世界,把來龍去脈搞清楚;還是被動地適應和接受事物本來就是如此,滿足於蜻蜓點水式地看世界。
在童年時期,根植這種信念,尤為重要。
因此,當孩子問出「為什麼」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滿足於答案的提供,儘管這樣看似更有效率地提高孩子的知識儲備,但卻「因小失大」。
比起了解多少知識,重要的是讓孩子掌握一套內在的思維方法、相信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邏輯思考去探究,這才是真正的受益終生。
比如,當孩子問「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想要科學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具備瑞利散射這樣的大學物理水平知識,甚至也不一定能回答準確。
對於家長來說,我們並不需要給出一個最科學、全面的答案,而是要做一個「助產士」,多進行一些反問,讓孩子始終保持旺盛的探究熱情,並想辦法自己去驗證對錯真假。
孩子:「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
反問:「你覺得是為什麼?」
孩子:「我想是因為地球外面罩了一個藍色的氣球!」
進一步反問:「那你有沒有辦法去證明,這個想法是對的,還是錯的呢?」
雖然孩子的想法更天真、更腦洞大開一些,但是,這樣的探究過程,其實和科學家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思考過程一致。
這種反問式的溝通,正是「孵化」孩子邏輯思維、科學思維的絕佳土壤。
以「孩童眼光」
去激發孩子的科學思考
作為孩子成長中的重要引領和陪伴者,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孩子拋來的「十萬個為什麼」,還應該主動出擊,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主動挖掘更多有意思的問題。
想要做到這一點,也不難。郝景芳建議,家長只要遵循科學思維的一些基本要素,就可以讓孩子像科學家那樣去發現和提問。
1. 通過「對比」和「分類」,鍛鍊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一切邏輯思維活動的第一步。如果一個孩子觀察能力很弱,就不可能產生好奇和問題。
如何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玩「分類遊戲」。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威廉厄姆在他的著作《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裡提到:初學者和專家在思考過程中的本質區別,其實就是「分類」的能力。
初學者只能看到事物和事物之間的表層結構和表面聯繫,比如蘋果和梨都屬於水果,電視機和冰箱都屬於家電;
而專家能夠發現事物和事物之間更潛在、深層的聯繫,比如,他們會將手機和人體器官劃分到一個類別,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手機也是人類感官的延伸。
這也是為什麼,專家在看待世界的時候,往往比其他人看得更透徹,分析問題也更深入。
分類能力,其實是我們大腦認知世界、化繁為簡的關鍵能力。任何一種「分類」,都建立在一定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
日常生活中,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孩子進行「分類遊戲」的對象。
比如,讓孩子觀察不同動物之間、不同水果之間有哪些區別?有多少種方法將它們進行分類?在遊戲過程中,他們會興致盎然地進行觀察和比較。
每當孩子能夠進行不同角度的「分類」,就意味著他對事物的觀察、認識,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鍛鍊了思考能力。
2. 通過「因果現象」,進行問題啟發
除了玩「分類遊戲」這一方法,經常關注生活中的一些「因果現象」,也能引起孩子的極大熱情。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有著無窮無盡被忽視的「因果現象」。如果我們能做一個有心人,將這些視為理所當然的「因果現象」重新「撿起」,就會成為孩子取之不盡的探索寶藏。比如:
為什麼玩滑滑梯會往下滑而不是往上滑?
為什麼下坡會上坡更省力?
秋天到了樹葉為什麼變黃?
… …
生活中一切有趣的、司空見慣的現象,其實都可以讓孩子開動腦筋去思考和探索,而不是一定要等到學了相關的力學原理、生物學知識,才能去回答這些問題。
探究這些問題,不僅讓孩子對世間萬物保持新奇感,也為孩子「提出猜想、印證假設」的邏輯思考能力,打下基礎。
3. 引導孩子提出假設和猜想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或者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都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提出假設和猜想,「你認為答案可能是什麼?」
當然,在做假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允許孩子任何天馬行空的想像,包容他們的一切荒謬、幼稚的想法。
接下來,只需要問孩子,「有什麼辦法,可以證明你說的是對的?或是錯的?」讓孩子動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邏輯去探索,自己的猜測有多大的合理性,這就完成了從「大膽假設」到「小心求證」的探索過程。
總而言之,我們只需要把自己想像成孩童,以同樣新奇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陪孩子一起去觀察、發現、探索世界的奧秘,就可以了。
從邏輯思維出發
探索「更大的問題」
長久以來,我們常常將「邏輯思維」這個概念,和理工科學習相聯繫。認為一個孩子的數理化學習好,就意味著他有比較好的邏輯思維,反之亦然。
其實,邏輯思維能力,並不僅限於此,它有著更廣闊的含義和體現。
換句話說,一個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強,還應該在數理學科之外的語文、歷史、地理等各類學科的學習中,有所體現。比如,他更擅長寫作中的邏輯表達,在實際問題處理上也更富有調理。
郝景芳提出,未來的世界,需要孩子們發揮自己更為綜合的邏輯能力,而不僅僅是在某一個單項領域。
這些年來,很多全球知名學府千奇百怪的考題,也反映出這一趨勢。
比如,經常不按套路出牌的牛津大學考試題目,就曾出現過這樣的考題:
「谷歌比我們更了解自己嗎?」
「你更想成為一部小說還是一首詩?」
「你更想成為吸血鬼還是殭屍?」
這些看似無釐頭的考題,與其說在考察學生的想像力、知識儲備,還不如說是在綜合考察學生更全面的邏輯思維能力。
它需要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全面、辯證的分析解讀,對腦海中存儲的信息進行篩選甄別,併合理地組織好語言,做到清晰的表達。這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的支撐。
當然,未來的考試題目、面試題目,還會變得更加開放和出其不意,需要學生能夠真正做到通匯貫通,具有跨學科的邏輯思維能力。
更可況,當孩子們走出校園,走向工作崗位,職場和社會上的挑戰將更加複雜,越是沒有明確答案的「考卷」,越需要學生有自己的邏輯判斷和分析能力。
在《我們的孩子,會生活在更好的時代嗎?》一文中,郝景芳曾提出,未來的世界格局和社會發展,迫切要求我們的孩子能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從更宏觀的歷史角度,理解人類整體文明,應對更為複雜的挑戰。
也就是說,包括邏輯思維在內,更為綜合的通識素養,將成為未來孩子必備的硬核能力。
具體而言,怎麼從邏輯思維入手,培養孩子具備跨越科學、人文、藝術等多種學科知識和能力的通識素養?
作為一名科幻作家、宏觀經濟研究者、同時也是一名兒童教育從業者,郝景芳立志於探索一整套通識素養的啟蒙方法。其中,她認為最關鍵的抓手,就是提出與孩子相關的「大問題」。
什麼是「大問題」?就是那些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很多領域先賢都曾思考和探索過的、需要跨越不同學科的重要問題。
的確,在某個領域做出貢獻的傑出人士,正是被這些難以解答的、特別抽象宏觀的「大問題」所驅使,進而推動自己不斷專研和思考。
外灘君曾經採訪過的一些「學神」,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十分痴迷於某些「大問題」,比如歷史愛好者想要追求「歷史的真相是什麼」、編程愛好者的「大問題」則是「技術能否改造世界?」
因此,我們不妨先觀察一下孩子對什麼事物感興趣,再從這一興趣出發,引導孩子去思考一些內涵更廣、格局更高的「大問題」。
當你觀察到孩子對公主裙、對迪士尼娃娃特別迷戀,就可以提煉出一系列關於 「人類是怎樣感受美、創造美?」的大問題,從表面的視覺之美,漸漸拓展到人類文明中其他形式的美,與美有關的故事。
如果孩子對汽車、機械玩具感興趣,就可以梳理出「能量是怎麼來的?」「人類如何獲取更大的能量?」等大問題,引導他們發散思維去尋求答案。
當然,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也會逐漸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大問題」,或是被你想像不到的「大問題」所吸引,成為指引他們一生不懈求索的原動力。
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面對「脆弱知識症候群」這一全球性難題,其實,家長只要扮演好一位天真的「發問者」,始終將發現和探索的樂趣留給孩子,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智慧啟迪,也是可以實現的「教育自救」。
註:本文整理摘編自《智慧教養》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並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優質在線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