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慾,是每個家庭都能做的...

2020-12-04 樂學樂園官方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看點 一份份知識存在腦中,但卻難以與日常生活相關聯,並解決現實問題——「脆弱知識症候群」,正成為當代學生們的普遍病症,孩子們變得懶於思考,好奇心與求知慾也漸漸丟失。當教育系統尚無法解決這一問題時,家庭教育如何對症下藥,進行自救?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從親子溝通、孩童視角與邏輯思維三個方面,給到家長切實可行的建議。

當下,過於繁重的學業壓力、知識和現實脫鉤的傳統教學方式,正讓越來越多孩子患上一種「脆弱知識症候群」

這是哈佛教授戴維·珀金斯提出的,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一種十分普遍的病症:孩子們看似學到了很多知識,卻只是儲存在腦海裡的一塊塊「惰性知識」,不能和實際生活相聯繫,更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

「脆弱知識症候群」患者,也呈現出一種思維方式上的「疲態」:不會思考、更懶於思考,求知慾和好奇心蕩然無存。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學校教育當然應該轉變教學方式,為孩子提供更多時間、精力去自主發現和探索。

但是,在現有條件下,當教育這個龐大的系統不能得到根本地改變時,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可以進行某種「自救」?

曾經獲得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的科幻作者,同時也是清華大學物理學碩士、經濟學博士的郝景芳,就在中讀APP上所開設精品課程中,為普通家庭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自救方法」。

郝景芳不僅一名跨界教育從業者,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她看來,處在這樣一個時局變幻和技術爆炸的時代,呵護每個孩子內在的好奇心,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其實是每個人學習和成長的重中之重。

如果社會和學校,不能提供這樣的環境,那麼家庭教育,更要創造出這一環境。

郝景芳

具體怎麼創造?簡而言之,就是「將發現的樂趣,留給孩子」

麻省理工學院認知心理學教授克萊爾·庫克,曾做過一個實驗,觀察孩子對不同形式玩具的探索興趣,他發現:

如果一個孩子的學習環境總是一成不變,缺少發現的樂趣和驚喜,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對它失去探索興趣,久而久之思維也容易被固化;

反之,學習環境和周圍世界的不確定性,才有可能激發孩子探索的好奇心,去探究事物背後的運行規律。

與此類似的還有很多研究,它們都指向一個規律:那就是,保持學習環境的神秘感和不確定感,才能激發孩子更多自主發現的樂趣。

郝景芳認為,對家長而言,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

如果在學校傳統教育體系下,沒有辦法做教學方式的改良,何不在家庭環境中,為孩子營造一個具有神秘感和不確定感的學習氛圍,呵護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好奇心?

況且,想要做到「將發現的樂趣,留給孩子」,並不需要家長有多麼高深的知識水平、也無需具備一定的科學背景,只需要注意自己的溝通技巧、以孩童的眼光去陪伴孩子即可。

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引導孩子去思考一些「大的問題」,那將激發孩子更廣博的探索熱情。

親子溝通方式

影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對於腦袋中天然充滿好奇和問號的孩子來說,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待解的謎團。

但是為什麼?

有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世界的好奇會越來越少,直至成為一個對一切都感到麻木、無動於衷的「無聊的大人」;

而有的孩子卻始終充滿旺盛的求知慾,並在各自領域有更持久的專注和熱情。

這二者之間的差異,固然和學校教育是否呵護了孩子的好奇心有莫大關係,但是郝景芳認為,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更為點滴的家庭教育方式、親子溝通話術,其實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潛在影響。

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的不同,將影響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換句話說,如果想讓孩子在生命中葆有好奇心和求知慾,那麼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也應該儘量呈現一種探究的口吻。

最常見的溝通內容,就是應對孩子拋來各種千奇百怪、腦洞大開的「十萬個為什麼」。這些來自孩童的發問,簡直就是一堂堂天然的、現成的「親子溝通小課堂」,如果將它們忽視或者浪費了,將是多麼可惜。

那麼,對於絕大多數沒有科學背景的父母來說,具體可以怎麼做?外灘君梳理了郝景芳給到的建議,總結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則:

1. 引導孩子回顧和梳理,自己是怎麼發現這個問題的

這是非常討巧的溝通方法,卻是很多家長都會忽視的一步。

當孩子問了一個問題,我們先不要忙著對問題本身產生探討,而是跳脫出來看待它,反問孩子「你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呢?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

這樣一個看似「多此一舉」的反問,其實是在幫助孩子有意識地鍛鍊、梳理自己的思維過程。

比如,當孩子問出「為什麼人用兩條腿走路」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問他,「你是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看到什麼讓你產生這個好奇?

這時候,孩子會試著複述自己內在的思考過程:

因為看到其他動物,都是用四條腿走路的,

只有人用兩條腿走路,通過對比發現了這個問題… …

通過複述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在幫助孩子更完整地展現一個問題產生的來龍去脈,引導他們從原本可能無意識的提問,到有意識的觀察、發現和經驗對比,將一個孤零零的問題,變得豐富和立體。

這個對話本身,就是一個鍛鍊邏輯思維、激發求知慾的過程。

2. 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自己給出合理解釋

郝景芳相信,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關鍵,其實是在孩子內心深植一種信念:相信自己所處的客觀世界,從根本上是可以被認識、被理解和被改變的。

這種信念具備與否,決定了孩子在他的一生中,是會孜孜不倦地去主動了解和探索這個世界,把來龍去脈搞清楚;還是被動地適應和接受事物本來就是如此,滿足於蜻蜓點水式地看世界。

在童年時期,根植這種信念,尤為重要。

因此,當孩子問出「為什麼」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滿足於答案的提供,儘管這樣看似更有效率地提高孩子的知識儲備,但卻「因小失大」。

比起了解多少知識,重要的是讓孩子掌握一套內在的思維方法、相信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邏輯思考去探究,這才是真正的受益終生。

比如,當孩子問「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想要科學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具備瑞利散射這樣的大學物理水平知識,甚至也不一定能回答準確。

對於家長來說,我們並不需要給出一個最科學、全面的答案,而是要做一個「助產士」,多進行一些反問,讓孩子始終保持旺盛的探究熱情,並想辦法自己去驗證對錯真假。

孩子:「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

反問:「你覺得是為什麼?」

孩子:「我想是因為地球外面罩了一個藍色的氣球!」

進一步反問:「那你有沒有辦法去證明,這個想法是對的,還是錯的呢?」

雖然孩子的想法更天真、更腦洞大開一些,但是,這樣的探究過程,其實和科學家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思考過程一致。

這種反問式的溝通,正是「孵化」孩子邏輯思維、科學思維的絕佳土壤。

以「孩童眼光」

去激發孩子的科學思考

作為孩子成長中的重要引領和陪伴者,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孩子拋來的「十萬個為什麼」,還應該主動出擊,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主動挖掘更多有意思的問題。

想要做到這一點,也不難。郝景芳建議,家長只要遵循科學思維的一些基本要素,就可以讓孩子像科學家那樣去發現和提問。

1. 通過「對比」和「分類」,鍛鍊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一切邏輯思維活動的第一步。如果一個孩子觀察能力很弱,就不可能產生好奇和問題。

如何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是,玩「分類遊戲」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威廉厄姆在他的著作《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裡提到:初學者和專家在思考過程中的本質區別,其實就是「分類」的能力。

初學者只能看到事物和事物之間的表層結構和表面聯繫,比如蘋果和梨都屬於水果,電視機和冰箱都屬於家電;

而專家能夠發現事物和事物之間更潛在、深層的聯繫,比如,他們會將手機和人體器官劃分到一個類別,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手機也是人類感官的延伸。

這也是為什麼,專家在看待世界的時候,往往比其他人看得更透徹,分析問題也更深入。

分類能力,其實是我們大腦認知世界、化繁為簡的關鍵能力。任何一種「分類」,都建立在一定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

日常生活中,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孩子進行「分類遊戲」的對象。

比如,讓孩子觀察不同動物之間、不同水果之間有哪些區別?有多少種方法將它們進行分類?在遊戲過程中,他們會興致盎然地進行觀察和比較。

每當孩子能夠進行不同角度的「分類」,就意味著他對事物的觀察、認識,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鍛鍊了思考能力。

2. 通過「因果現象」,進行問題啟發

除了玩「分類遊戲」這一方法,經常關注生活中的一些「因果現象」,也能引起孩子的極大熱情。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有著無窮無盡被忽視的「因果現象」。如果我們能做一個有心人,將這些視為理所當然的「因果現象」重新「撿起」,就會成為孩子取之不盡的探索寶藏。比如:

為什麼玩滑滑梯會往下滑而不是往上滑?

為什麼下坡會上坡更省力?

秋天到了樹葉為什麼變黃?

… …

生活中一切有趣的、司空見慣的現象,其實都可以讓孩子開動腦筋去思考和探索,而不是一定要等到學了相關的力學原理、生物學知識,才能去回答這些問題。

探究這些問題,不僅讓孩子對世間萬物保持新奇感,也為孩子「提出猜想、印證假設」的邏輯思考能力,打下基礎。

3. 引導孩子提出假設和猜想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或者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都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提出假設和猜想,「你認為答案可能是什麼?」

當然,在做假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允許孩子任何天馬行空的想像,包容他們的一切荒謬、幼稚的想法。

接下來,只需要問孩子,「有什麼辦法,可以證明你說的是對的?或是錯的?」讓孩子動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邏輯去探索,自己的猜測有多大的合理性,這就完成了從「大膽假設」到「小心求證」的探索過程。

總而言之,我們只需要把自己想像成孩童,以同樣新奇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陪孩子一起去觀察、發現、探索世界的奧秘,就可以了。

從邏輯思維出發

探索「更大的問題」

長久以來,我們常常將「邏輯思維」這個概念,和理工科學習相聯繫。認為一個孩子的數理化學習好,就意味著他有比較好的邏輯思維,反之亦然。

其實,邏輯思維能力,並不僅限於此,它有著更廣闊的含義和體現。

換句話說,一個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強,還應該在數理學科之外的語文、歷史、地理等各類學科的學習中,有所體現。比如,他更擅長寫作中的邏輯表達,在實際問題處理上也更富有調理。

郝景芳提出,未來的世界,需要孩子們發揮自己更為綜合的邏輯能力,而不僅僅是在某一個單項領域。

這些年來,很多全球知名學府千奇百怪的考題,也反映出這一趨勢。

比如,經常不按套路出牌的牛津大學考試題目,就曾出現過這樣的考題:

「谷歌比我們更了解自己嗎?」

「你更想成為一部小說還是一首詩?」

「你更想成為吸血鬼還是殭屍?」

這些看似無釐頭的考題,與其說在考察學生的想像力、知識儲備,還不如說是在綜合考察學生更全面的邏輯思維能力

它需要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全面、辯證的分析解讀,對腦海中存儲的信息進行篩選甄別,併合理地組織好語言,做到清晰的表達。這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的支撐。

當然,未來的考試題目、面試題目,還會變得更加開放和出其不意,需要學生能夠真正做到通匯貫通,具有跨學科的邏輯思維能力。

更可況,當孩子們走出校園,走向工作崗位,職場和社會上的挑戰將更加複雜,越是沒有明確答案的「考卷」,越需要學生有自己的邏輯判斷和分析能力。

《我們的孩子,會生活在更好的時代嗎?》一文中,郝景芳曾提出,未來的世界格局和社會發展,迫切要求我們的孩子能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從更宏觀的歷史角度,理解人類整體文明,應對更為複雜的挑戰。

也就是說,包括邏輯思維在內,更為綜合的通識素養,將成為未來孩子必備的硬核能力。

具體而言,怎麼從邏輯思維入手,培養孩子具備跨越科學、人文、藝術等多種學科知識和能力的通識素養?

作為一名科幻作家、宏觀經濟研究者、同時也是一名兒童教育從業者,郝景芳立志於探索一整套通識素養的啟蒙方法。其中,她認為最關鍵的抓手,就是提出與孩子相關的「大問題」。

什麼是「大問題」?就是那些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很多領域先賢都曾思考和探索過的、需要跨越不同學科的重要問題。

的確,在某個領域做出貢獻的傑出人士,正是被這些難以解答的、特別抽象宏觀的「大問題」所驅使,進而推動自己不斷專研和思考。

外灘君曾經採訪過的一些「學神」,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十分痴迷於某些「大問題」,比如歷史愛好者想要追求「歷史的真相是什麼」、編程愛好者的「大問題」則是「技術能否改造世界?」

因此,我們不妨先觀察一下孩子對什麼事物感興趣,再從這一興趣出發,引導孩子去思考一些內涵更廣、格局更高的「大問題」。

當你觀察到孩子對公主裙、對迪士尼娃娃特別迷戀,就可以提煉出一系列關於 「人類是怎樣感受美、創造美?」的大問題,從表面的視覺之美,漸漸拓展到人類文明中其他形式的美,與美有關的故事。

如果孩子對汽車、機械玩具感興趣,就可以梳理出「能量是怎麼來的?」「人類如何獲取更大的能量?」等大問題,引導他們發散思維去尋求答案。

當然,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也會逐漸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大問題」,或是被你想像不到的「大問題」所吸引,成為指引他們一生不懈求索的原動力。

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面對「脆弱知識症候群」這一全球性難題,其實,家長只要扮演好一位天真的「發問者」,始終將發現和探索的樂趣留給孩子,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智慧啟迪,也是可以實現的「教育自救」。

註:本文整理摘編自《智慧教養》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並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優質在線課程。

相關焦點

  • 如何提升孩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雨果獎得主自述成長曆程
    11月30日,第74屆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走進拼多多百億補貼直播間,向平臺網友傾情薦書,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曆程和寫作思維訓練,通過直播與書迷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與互動。 郝景芳是中國首位獲得雨果獎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展現了令人驚嘆的空間解構和邏輯堆疊,深受讀者喜愛。
  • 2020雨果獎公布,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染指科幻
    2020年雨果獎獎項公布 據悉,雨果獎由「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頒發,自1953年起在每年8月舉行的世界科幻大會(World SF Convention)上公布獲獎名單,獎項名稱來源於「科幻雜誌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是全球級別最高的科幻作品獎項之一
  • 劉慈欣推薦《給孩子的科幻繪本》,助你陪孩子一起探索宇宙和未來
    這是亞洲首獲「雨果獎」的科幻作家劉慈欣推薦的《給孩子的科幻繪本》中的故事開頭。內容簡介這套《給孩子的科幻繪本》總共有4本:《誤闖蟲洞》《薩卡星人》《黑洞製造者》《星際大戰》。是由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得主朱惠芳與全國高校插圖藝術作品優秀獎得主胡優聯袂創作。入選2019年度「原動力」中國原創動漫出版扶持計劃。
  • 雨果獎科幻小說家,愛跨界清華學霸,將驚喜亮相騰訊X-Talk
    又以科幻文學雨果獎得主為大眾熟知、現在是兒童通識教育項目「童行學院」創始人,同時還是兩位孩子的媽媽。跨界能手,為孩童提供創造條件,讓科技與大眾更近距離在亮相騰訊「X-Talk」之前,郝景芳一直都在忙。在騰訊科學周的論壇上,她將採用」脫口秀」的方式講述人工智慧的話題。這是主辦方推出的新穎科普方式,因為年輕人喜歡。
  • 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 中國科幻小說邁進一步
    本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陳馨瑤)北京時間23日下午1時許,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揭曉的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授予了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小說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 世界科幻奇幻文學最高獎―2004年度雨果獎揭曉
    ―2004年度雨果獎揭曉 2004年09月23日 16:19 ――2004年度雨果獎頒獎典禮日前在美國麻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頓市舉行,這也是第62屆世界科幻年會上的重頭戲。
  • 大腦是個好東西,希望每個人都有
    這次沒有八卦,只有一句「大腦是個好東西,希望每個人都有」→_→大家可以在淘寶搜店鋪「賽凡科幻空間」或手打「scifi.taobao.com」 直接入店 點關注,領5元紅包呦~斯坦利羅賓遜 - 《火星三部曲·綠火星》 星雲獎雨果獎雙獎作品《綠火星》是美國科幻小說大師金
  • 獲雨果獎的《三體》,為何楊振寧稱看不下去,歐巴馬卻強烈推薦?
    劉慈欣則是被公認為國內科幻第一人,,還是首部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兩項國際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作家。說他一個人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至世界級水平,一點也不誇張。在森林中,到處都是不懷好意的獵手。每個獵手,只會做一件事,那就是殺死一切敢於暴露自己的人。而人類,卻像一個幼稚的孩子,他點燃一堆篝火,大聲吶喊著:「快來和我做朋友啊!」然而他等來的並不是,充滿友情的擁抱,而是冰冷冷、黑洞洞的獵槍。
  • 福彩大獎得主面對面 他們都是平凡普通人
    那些億元大獎都是真的嗎?為此,我們通過專訪,請福彩專家及業內人士為您答疑解惑,形成了這組特別報導奉獻給您。有問題您儘管問——這就是「陽光福彩」的陽光心態。本報7月18日刊發的「大獎得主為啥要戴面具」一文,讓彩民朋友了解到大獎得主這一群體的神秘性。在江城,有一個人卻因採訪之便能經常接觸大獎得主,他就是湖北省資深彩票專家李建民。
  • 連高考試題都充滿了科幻元素,你的孩子還沒讀過科幻小說嗎?
    Part2轉眼到了期末,孩子們殷切期盼的暑假馬上到來,在必要的休息放鬆之餘,暑假其實正好是孩子們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好時機。我們都知道「閱讀」在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不僅僅是語文,對任何一門學科來說都非常重要,不僅能提高學習成績,更能促進我們孩子們的整體發展。
  • 孩子天天看科幻小說,上網課都在看?不要訓他:別看這亂七八糟的
    我的一個朋友阿燕,一直非常很苦惱:我的小孩,天天偷看科幻小說,連上網課都在看。你說,看這些亂七八糟的,會不會影響學習啊?孩子天天看科幻小說,上網課都在看?好的科幻小說,它是科學幻想,是一種對於未來科學發展方向的設想,它能夠引導孩子進入一個權限的世界,在這兒,會有很多新奇、不可思議的東西出現,因而非常的吸引孩子,尤其是小男孩。
  • 《三體》竟然被刷出了雨果獎最終名單!
    2015年「雨果獎」最終提名名單已經揭曉,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科幻長篇《三體》不幸未能獲得提名。如果單單未能獲得提名,倒也不是什麼大事,而且還有「星雲獎」提名呢,但是本屆雨果獎提名遭到了一幫號稱「Sad Puppies」(悲傷小狗)的美國右翼科幻作家集體拉票,長篇候選作品裡有三篇是拉票名單裡的作品。
  • 超級計算、《流浪地球》特效、雨果獎得主轉型……這場論壇上他們...
    參加對談的嘉賓有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雲曉春;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助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助理研究員甘霖;MOREVFX創始人兼執行長徐建;雨果獎獲得者、科幻作家、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上海福煦影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總製片陳成。這場談話裡,超級計算、《流浪地球》特效、科幻作家轉型做教育……一個個小話題不斷引起臺下觀眾的好奇。
  • 《三體》獲雨果獎 為亞洲首次獲獎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第73屆雨果獎在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正式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劉慈欣並未親自前往美國領獎,作為譯者的劉宇昆代表上臺領獎。
  • 只發布過14篇科幻小說,卻獲4獲星雲獎、雨果獎的華裔作家
    科幻故事很多是無法用影像來保持全部的味道。特德·姜,1967年生,美國華裔科幻作家,畢業於布朗大學計算機專業。姜在15歲時開始向科幻雜誌投稿。他在布朗大學的數年間一直堅持創作新的故事,但是沒有任何一篇獲得發表。最後讓他堅持下來的是他短期參加的一個專注於科幻創作的寫作培訓班。
  • 我們的科幻盛夏,就在這21本小說裡!
    橫掃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等6項科幻至高大獎。人類從未真正了解宇宙,但從未停止探索。一直以來,人類偏安於宇宙一角,自以為是宇宙僅有的文明。《猶太警察工會》麥可·夏邦江上:獲四項科幻大獎: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側面獎
  • 科幻小說入選高考全國卷?孩子再不閱讀,將來連題目都看不懂!
    今年的高考全國卷Ⅲ裡,一道語文閱讀理解材料節選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微紀元》。一位考生考完後興奮地說道:「我們班好多人都是科幻小說愛好者,讀過劉慈欣的小說,沒想到成了考試範圍!有句話說:「每個孩子的書櫃裡,都該有一本科幻小說」。美國天文學家蓋莫夫認為:「每個孩子讀科幻作品,不能晚於11歲」。正如很多科幻故事裡,主人公往往就是靠著突破常規的新方法應對問題。我們的孩子從小多接觸這樣的思維方式,能逐漸將創新變成為常態,極大地擴展自身的能力範圍。
  • 劉慈欣著作《三體3死神永生》再度入圍雨果獎
    【PConline 資訊】近日,雨果獎公布了入圍名單,其中劉慈欣的三體第三部的《三體3:死神永生》入圍, 這也是《三體》三部曲第二次入圍雨果獎。提到中國的科幻小說,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可以說是科幻迷必讀的優秀的科幻小說。而「雨果獎」更是被譽為「科幻屆的諾貝爾獎」。
  • 劉慈欣再獲國際科幻大獎,卻對當今科幻小說很失望
    這也是劉慈欣繼2015年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後,再一次獲得科幻國際大獎。、詩人、文學評論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以及多次獲得雨果獎和星雲獎、代表作有《火星三部曲》的美國科幻小說家金斯坦利羅賓森。
  • 中國科幻界走向世界的領頭人,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就在2006年,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業餘時間所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面連載,並且很快的就受到各方科幻迷的熱烈追捧。於是劉慈欣趁熱打鐵在2008年和2010年又相繼的出版了《三體》系列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