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 12:5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姜曉蓉
11月24日上午,在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青年和數字未來論壇」上,來自計算機、新媒體、數字文創等領域的優秀青年和代表,共同探討青年人在不同行業中發揮的作用,以及新時代對青年成長發展的期盼。
參加對談的嘉賓有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雲曉春;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助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助理研究員甘霖;MOREVFX創始人兼執行長徐建;雨果獎獲得者、科幻作家、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上海福煦影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總製片陳成。
這場談話裡,超級計算、《流浪地球》特效、科幻作家轉型做教育……一個個小話題不斷引起臺下觀眾的好奇。
先說超級計算,它的運行速度有多快?甘霖介紹:「我們有一個特別通俗的介紹,它的一分鐘計算量相當於全世界72億人算32年。物聯網底層的一個重要科技設施就是超算,包括氣候科學、材料科學等等都離不開超算,超算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
超算背後是一個年輕的團隊。甘霖說,這個團隊一開始是六七十人,現在團隊規模差不多有200多人,學科交叉性很強,以計算機學科為主,還有交叉學科應用領域的一些專家和我們配合,科研人員平均年齡在27歲左右。
說到MOREVFX公司,不得不提爆款電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的後期特效就是這家公司做的。對話中,CEO徐建揭秘了《流浪地球》背後的故事:「《流浪地球》在那個階段看起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整個製作周期是9個月,2000多個鏡頭。在這個項目上,技術專家和藝術專家是220多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解決了一些以前沒有碰觸的算法問題,包括算力的問題,有一個長鏡頭大概有兩分多鐘,就是從北京的地面基地拉到太空空間站的鏡頭,傳統工作站是完全沒有辦法解決運算的,我們也做了很多算法上的嘗試,同時基於網際網路企業夥伴的支持,比如騰訊雲、阿里雲都給了我們很多支持,最後才解決掉這些問題。」
作家郝景芳的科幻作品獲得過雨果獎,現在她正在轉型做科學科普教育。說起自己的轉型,郝景芳說:「我們做的是跨界教育,希望孩子有一個跨學科的整體知識框架,有比較廣的知識視野。我覺得讓孩子小時候打開視野,能夠全景看到知識領域,這件事情還是很重要的。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從小有科學素養,知道怎麼去探究科學真相,怎麼能夠理解人文作品,理解他人的情感,更好地有豐富的心靈和審美意識,就是帶他們去看更多的美學作品等等。」
郝景芳認為,把這些領域打通,提升的是孩子的思維方式,那將來不管學什麼學科或者進入到哪個工作領域,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時代速度對年輕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要想飛身躍入數位化這條河流需要什麼樣的素養?雲曉春認為,在數位化時代,變化快,給年輕人帶來的機遇也多,成功會比以前更容易。但是正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年輕人來說更要穩下來、沉下來。
雲曉春說,對年輕人來說,首先要有非常紮實的知識基礎,即使變了,也能以不變應萬變。第二,正是因為面臨的機會太多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問題,怎麼更好地選擇一個方向。如何選擇一個跟社會發展更加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這是年輕人應該具備的素養。
16061939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