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無疑是中國新年最好的電影。即便是在大片和科幻小說領域,它也為中國在世界電影競賽中贏得了一席之地。這篇文章將從十個角度來分析為什麼只有中國人可以製作這部電影,以及這部電影有什麼中國特色!
1 製作團隊
我們為《流浪地球》感到驕傲的原因,歸根到底,它是一個中國故事,它是由中國團隊完成的。它在地下生根,生產自己的東西,在同一水平的戰場上戰鬥。《流浪地球》得到了國外同樣優秀的評價,證明這支中國製作團隊真的是一流的。「Made in china」劉培強指給俄羅斯看的艙門上,門上有一句熟悉的英語句子。這是對過去中國製造的承接,是對未來中國製造的宣告。
2 原著背景
這部電影是根據雨果獎得主劉慈欣的小說改編的。如果你看一下評論,你會說特效,演員,服裝,很少有直接質疑故事本身的。這位作家因其傑出的作品而在國內受到尊敬。大膽地把地球打包回家的想法是好萊塢電影過去從未做過的。故事的最細微之處,都滲透著祖國的情懷。
3 人物設定
即使有其他外國朋友,但毫無疑問主角是中國人,影片圍繞的主人公和他的家庭可以是純粹的「本地人」。祖孫三代人親情的設置是紐帶,是傳承的象徵。另外,在濃墨重彩的渲染中,我國軍人的相似背景,也讓人產生強烈的親切感。人民優先,剩下的,請靠後。
4 教育教材
不天塌地滅,期末考試就得考。在這種背景下,「應試教育」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即使是在世界末日邊緣掙扎的人。教室的前面是一個要求學生認真活潑的口號。他們學到的是朱自清寫的《春》,書中有一所釘子戶。當涉及到環境、生存和教育時,有些故事既有趣又催人淚下。
5 居民娛樂
人們對他們所熟悉的事物有著眷戀之情。我的姥爺韓子昂剛在監獄裡,手裡拿著那臺可能即將被淘汰的舊手機,回想著那晃動的聲音,聽著海草的歌聲,想起了1995年後年輕的韓子昂;酒店廚師面對動亂,一醉方休,直接向國酒茅臺吹酒瓶喝酒。即使到了地下,麻將店、連鎖店也存在。在麻痺和記憶中娛樂,在痛苦中享受生活,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積極向上的態度。
6 特色習俗
這部電影是在中國新年的第一天上映的,和電影時間是一樣的。即使從地面到地下,春節的傳統節日的氣氛也應該是一樣的。居委會的智慧尚在,新年吃餃子、貼「福」字的習俗尚在,「十二響炮」將是大家無需解釋的默契。車上掛著佛珠和彌勒佛,臨死前感嘆想吃的是白米飯。
《流浪地球》裡的人啊,即使大地已經面目全非,生活被迫過得「千瘡百孔」,腦子裡想的,或者是故鄉的舊貌、習慣,或者是祖先留下的東西。明明怕死,面對逆境卻很堅強。
7 口號標語
影片中閃現的一系列標語,帶有濃厚的口號特色,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更多的觀察,你可以看到那些現實主義的口號,電影也可以很多哦!無論是「出入平安」,還是對仗工整詼諧上口的提示注意安全語,特色標語,這些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起步就扣分的無奈,開車的人一定要少點品位,12分扣分輕的警告引起強烈的共鳴。這部電影最神奇的人工聲音,太成功了,讓全國觀眾洗腦。甚至還有評價由於調侃,交通委或成本片最大玩家。
8 實景對照
震撼嗎?平時你熟悉的地方,都變成了素雪豐沛,千裡冰封的另一個結構。最受歡迎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所以各種各樣的標誌性建築被新的冰雪服裝所取代。標誌性的東方明珠塔、被高度曝光的奧運建築,以及旁邊帶有行星引擎的長城,這些都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還有一點細節要補充,姥爺去世時,一尊《上海少女》手持扇子在身邊。
封在冰裡的校車讓人心痛愕然,蘭州拉麵隨處可見的招牌讓人感覺更加親切。經費有限,杭州倒是躲過一劫,畢竟,沒多久就爆炸了,不是嗎?
9 風土人情
《流浪的地球》想要表現的是人類的感情,不僅黑暗面,還不夠,最後還有溫暖。劇組買不起秋褲,現實的年輕人不想穿秋褲,於是有了一個陰謀,在工程師去世前,拿出母親在煙盒裡叮囑注意「保溫」的小紙條;知道死亡是必然的,人們不想逃跑,而是想他們的親人。回家!回家了。甚至想死在家裡的中國人都有強烈的家的感覺,這部電影也表達了這一點。
10 致敬過去
最後,各國救援隊到達的順序是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隊到達的順序。「剛子沒了」的痛喊,也是那年災難的痛喊。也許沒有人在乎,但過去的痛苦和希望,總有一些東西可以記錄。
一部電影,判斷其核心內涵,除了製作團隊和故事,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有融入中國文化。飽和救援不同於國外經典的單人模式。在《流浪地球》中拯救世界的英雄應該是所有有責任的人。就像黃茂自我介紹的那樣,這部電影有一顆「中國人的心」。
喜歡小編作品的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