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僅上映8天票房已達23.92億元,超過《復仇者聯盟3》23.91億的中國票房成績,躋身中國電影票房總榜前十。
《流浪地球》首次將中國人對故土和家的情感在太空高度上呈現出來,特效畫面也絲毫不輸好萊塢大片,電影能夠「名利雙收」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在這背後,電影所採用的雲渲染技術或是成就電影的最大功臣。
雲渲染:特效製作的一次技術革命
對於後期來說,一部影片一秒鐘24幀,普通渲染1幀需要半個小時,如果只靠特效公司自身的渲染設備,電影的渲染往往需要數萬小時,可能花費幾年的時間。
《流浪地球》特效製作公司為了提升渲染效率,開始尋求雲服務商的幫助,採用雲渲染技術。
雲渲染讓特效師無論在哪,都可以進行渲染,解決跨國、跨地域的合作問題。雲渲染把素材傳至雲端,遠程使用雲計算系統進行渲染,最後再下載到本地。
另外,雲渲染還可以把任務分割成若干部分,由集群中的各個節點同時渲染,大大減少渲染耗時,還能根據需要來安排渲染的順序、監控渲染的進度。物理機100臺需要10個小時的渲染作業,在使用1000臺雲虛擬機的情況下,僅需一小時就可以完成。
電影藉助雲渲染海量計算和彈性使用的特性,為渲染工作提供了最優的解決方案,也被視為特效行業的一次技術革命。
雲計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電影
如今,隨著3D、4K、高幀率等新技術的不斷出現,電影後期製作對計算及存儲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以電影《阿凡達》為例,其製作公司的數據中心裝配有10000平方米的機房,填滿了惠普BL2x220c刀片式伺服器,總計擁有4萬多個處理器和104TB內存,數據通過光纖通道連接,讀寫大約3 PB的數據。
而渲染工作也相當龐大,單機渲染平均一幀(一層)的渲染時間為2小時(2K-4K解析度),160分鐘的影片,每分鐘9000 幅圖片(60秒x30幀x5層),整體渲染時間需要2880000小時,相當一臺伺服器要工作328年。
而對於3D動畫電影,每幀畫面有兩個圖像,渲染需要超過 666年才能完成。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滿足製作需求同時節省時間成本,後期製作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用於本地部署「雲」,不過雲計算的出現突破了傳統IT帶來的技術瓶頸,它採用虛擬化技術,可以實現更好的系統資源復用。
也就是說,採用雲計算後,後期製作公司可以不必擴大現有的IT基礎設施,也不需要再更新升級軟體或維護IT基礎設施,就能從雲計算服務提供商獲取能夠承擔超強負荷的具有可拓展性和彈性的服務需求。
雲計算和雲渲染的出現,讓小型電影製作團隊也能實現"好萊塢級"的特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