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小、普天下 主編 | 小佳
「我們每五分鐘就看一次貓眼,看看票房漲了多少,對於這樣的成績大家都很高興」。《流浪地球》上映11天目前票房已經突破了32億,作為這部黑馬影片背後的第一出品方,中影股份春節期間幾乎沒有休息,中影股份董事長喇培康稱對於這樣的票房成績非常驚喜,但也在意料之中。
2019年春節檔,這部被導演郭帆親切的稱為「小破球」的《流浪地球》出圈了。首日排片難奪前三,第二天便開始逆襲。
小官查詢燈塔專業版,從2月6日至2月17日,《流浪地球》的排片率始終位居榜首。有業內人士表示《流浪地球》有機會超過《戰狼2》的56.84億票房紀錄。
作為這部爆款電影的第一出品方,中影股份董事長喇培康在接受《首席娛樂官》(ID:yuleguan001)採訪時表示,知道《流浪地球》會成功,但沒想到會這麼成功,填補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空白之餘,這部電影也仍有遺憾之處。
第一次看完成片
我的判斷是票房至少20億
投資電影無疑於一場「豪賭」,更何況是鮮有人敢嘗試的科幻題材電影,但《流浪地球》卻成功了。
縱觀整個中國國產電影票房前十位,截止到2018年底,7部喜劇片幾乎壟斷了國內電影的票房市場。
在今年被稱為「神仙打架」的最強春節檔,無論是《瘋狂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都加碼喜劇,背後其對賭、保底玩的不亦樂乎,準備在2019年開年穩賺一波紅利。
此時《流浪地球》硬科幻題材在這個合家歡的市場來襲,顯得格格不入。
相比於喜劇等其他題材,科幻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多年來哪家影視公司都不敢碰。
而中影為何敢押寶科幻題材,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喇培康稱他們也是一直在評估,「2012年買入小說,2014年啟動,兩年當中我們都在評估。我們想雖然風險很大,但不是說沒有一點成功的希望,我們當時想力求保本就行了。」
導演郭帆也曾公開表示,他對這部電影的期望是「活下來,別賠錢。只要它能活下來,我就能拍第二部、第三部。」。
相比於其他影片,《流浪地球》的內核更是為其加碼。
不同於美國的個人主義,在危機時刻,富人買票逃亡,窮人坐等死亡,《流浪地球》中國人把地球當成飛船,推著地球自己走,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選擇了希望,帶著地球走。
「這也是紮根於中國土壤下所孕育出來的科幻故事內核:無論在哪必須有家,故土難離、國家難離。跟中影所追求的內核完全一樣。」考慮到這部小說全文2萬字,故事性比較弱二次創作空間更大,並且題材新穎,所以《流浪地球》成為了中影首選的科幻改編項目。
「這個片子拍完以後,我們就覺得《流浪地球》是一個好片,會成功。最後一次看完這個完成版,特效一出來心裡就更有底了,當時我的判斷是20億票房。」喇培康回憶起此前的預測覺得還是保守了。
這部影片在拍攝過程中,也曾出現過資金不夠追加預算的情況,當時在「綠燈會」上被全票通過,才保證了《流浪地球》的順利拍攝,並不存在外界傳聞的停機、撤資等事件發生。
而在發行上,中影對於《流浪地球》的重視也達到了一個極高的量級,影片又恰逢春節檔,公司參與《流浪地球》項目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和緊張度都是平時的幾倍。
中影先後在青島、長沙、海南、新疆等多地舉辦了看片會,並展開了13個城市路演,動員所有人員參加,在公映前得到了各大影院經理的不錯反響。一番折騰下,「流浪地球」有底了。
「我們想的是最終總票房有20億,但是沒有人想到可能達到50億。」雖然首日排片沒能超過喜劇片,「我之前就說過初三影院排片會反轉,但沒想到第二天就起來了,說明這部影片口碑與質量過硬。」喇培康笑稱。
接受商業上的失敗
但不接受藝術上的失敗
商業性是電影與生俱來的基本屬性,藝術性則是電影的根本屬性。
特別是在電影市場口碑決定票房的現狀下,喇培康表示,中影開發影片可以允許商業上的失敗,但是藝術上的失敗決不允許。
《流浪地球》在開發上,也踐行了中影一貫的高標準。
六十多斤的太空衣吊威亞讓六十歲的吳孟達哭了,吳京更是直接表示,「每次穿上道具,自己就像吊在鐵鉤子上的半扇豬肉,根本動不了。」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郭帆也是一直發表著天又亮了的感慨。每次探班,或者參加活動,喇培康更是給郭帆鼓勁。
與此同時,此次在特效上的呈現上也是讓觀眾讚嘆不已。
國內不少影視作品都毀在了特效鏡頭上,而作為科幻電影的破冰者《流浪地球》中有超過2200個特效鏡頭,其中有50%是高難度的A級視效鏡頭,成本花費自然不小,但沒有觀眾能挑出特效上的瑕疵。
這些細節造就了《流浪地球》的成功逆襲。
但《流浪地球》近日也遭到了一些惡意差評,豆瓣評分有兩極分化的趨勢,但這依舊阻擋不了《流浪地球》票房的一路高歌。
喇培康稱影片其實並沒有受到這些惡意差評的影響:「這些惡意差評,對《流浪地球》這樣的片子屬於螞蟻撼樹,這種差評只能轉化成大家對這部影片的關注度更高了,但是對於那些比較脆弱的影片,才會有很大的影響。」
《流浪地球》並不完美
未來還會前進
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即使是對於大獲全勝的《流浪地球》而言,也仍有遺憾。
喇培康感慨《流浪地球》部分演員在演技上以及在畫面整體拍攝上還可以更加完美,「我給這部影片打98分,還有進步空間」。
《流浪地球》是第一步試水,雖有不足,卻已經實現「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小步」,並開始小步快跑。
喇培康表示,未來,在科幻題材的布局上還會加大力度,2012年中影一下買了劉慈新《流浪地球》,《超新紀元》《微紀元》三本小說。而《流浪地球》是開拍的第一部。
雖說市場上影視行業在艱難過冬,而中國科幻電影要想實現飛躍,在特效工業水平上與好萊塢比肩,仍需大筆資金投入。
對於影視行業,不少人都認為今年是嚴重的寒冬期,但喇培康認為,「撤離的資本與倒閉的公司並不意味著寒冬的到來,而是擠掉的泡沫,他們走了反而霧霾減少了,反而天空晴朗了。」這個市場更規範了。中國電影會追求高質量的發展。像《流浪地球》這樣的影片中途出現追加預算問題,但大家也都願意拍板加預算。
科幻電影是塊難啃的骨頭,但被《流浪地球》啃下來了,「接下來還要啃,而且要帶著情懷的轉圈啃。」
在與小官的交談中,「情懷」一直是出現最多的字眼,喇培康表示:「中影會布局主旋律獻禮片、商業大片以及中低成本影片,這其中涉及科幻、古裝、青春、少數民族等等,多類型、多樣化、多量級是中影一貫的風格」。
像《流浪地球》小說的開篇一樣,中國科幻電影,沒見過黑夜,沒見過星星,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但如今開始崛起了。此時《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僅僅只是開始,中影對電影的執著還將繼續。成熟的電影市場,自然需要更多這樣有情懷以及執著精神的影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