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大賣46億,國內特效公司依然不賺錢

2021-01-11 新京報

《流浪地球》的特效水平被很多人認為達到甚至超越了國際平均水準。

MoreVFX負責製作的部分電影特效。

今年春節檔上映的硬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成為今年第一部爆款,票房一路高歌猛進,至截稿前,上映34天票房累計46億,佔據國內電影史票房亞軍位置。不過,引發觀眾熱議的還是電影中呈現出的逼真特效技術,而這些令人震撼的特效基本都是出自國內團隊之手。並且,今年被稱為「中國科幻元年」,還將陸續有《拓星者》《上海堡壘》《明日戰記》等多部國產科幻電影與觀眾見面,其中包括《流浪地球》在內,多部影片的科幻特效都是由國產電影特效公司主導完成,這也從硬體上被視為中國科幻崛起的標誌。

《流浪地球》算是目前國內科幻電影特效的頂尖水平,也有不少觀眾和影評人從直觀感受上認為,《流浪地球》的特效水準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國際平均的特效水準,當記者向國內特效第一線的專業人士詢問時,如果把它放在好萊塢科幻片坐標系中去比較,處於什麼水準?丁燕來回答「跟美國最少差8-10年」,徐建認為「能到他們15年前的水平」。

到底中國本土的科幻特效水平達到了什麼高度?在製作科幻片時,國內電影特效團隊遇到了哪些技術難題?相比世界頂尖水平的好萊塢特效,國內電影特效還有哪些差距?國內電影特效公司生存現狀如何?帶著這些疑問,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參與《流浪地球》特效製作的4家公司:MoreVFX、橙視覺、PIXOMONDO北京、Blaad Studios(兆影視效),以及數字王國北京公司,解析國內特效公司生存、發展以及未來。

科幻片製作

科幻和玄幻 製作上沒太大差別,只是設計方向不同

中國特效公司MoreVFX之前也曾為《西遊記女兒國》這樣的玄幻電影做過特效,與《流浪地球》這種硬核科幻相比,MoreVFX創始人兼CEO徐建覺得在製作上沒有太多不同,雖然在類型上細分為玄幻和科幻類型,但電影中使用更多的是硬表面環境類的技術,所做的內容其實是一樣的。只是說《西遊記女兒國》中呈現的是古代的房子和山,《流浪地球》中是未來感的建築,只是設計不同。如果有差別的話,《西遊記女兒國》裡會有一些法術等虛的東西,《流浪地球》裡就很少,但有些地方可能也相同,比如發動機噴出來的火,還有一些煙雲也是在大量玄幻片中用到的。之所以《流浪地球》看起來比較真實,是因為主題和類型所致,而並不是技術的特殊性導致。

橙視覺創始人丁燕來也表示,最早開始製作《流浪地球》時,不會去分類,沒想這是一部奇幻還是硬科幻類型的片子,更多的是根據故事去設計它的元素要怎麼表現,在製作上沒有太大區別。

技術難題 需求量過大,流程尚待優化

《流浪地球》一共有2003個特效鏡頭,是由主要的幾家特效公司分工合作完成的。徐建的MoreVFX公司負責了800多個鏡頭,他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量」,「它的資產量和渲染量都特別大」,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公司內部開發了一些數據流的傳導,讓數據流更快地在各部門之間傳輸。丁燕來的橙視覺公司負責了影片700多個特效鏡頭,他和徐建面臨同樣的問題,鏡頭中有很多大場景,裡面的細節內容和各個層面數結算量都很大,最開始渲染的時候一幀要花20小時,「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的渲染量」,因為這些鏡頭基本不是實拍,屬於純CG,相當於純渲染。後來,丁燕來和團隊慢慢對製作流程進行優化,將時間縮短為7小時,這個時間對丁燕來來說算正常一點了,「但是也偏重,只是說現在可以接受。」

Blaad Studios製作了《流浪地球》中300多個特效鏡頭,主要是關於空間站內部的大部分鏡頭,以及空間站宇宙外景,空間站合成和空間站內部結構延伸等。初期空間站資產的數據容量約為10GB,為了解決大容量的空間站數據的問題,他們轉換成以USD形式的流程來進行製作。這是皮克斯公司的一個數據流程管理方式,跟原來不一樣的數據構造系統。PIXOMONDO北京參與製作了216個鏡頭,60%以上為A級鏡頭,其中有超過50個全CG鏡頭。每一個鏡頭都包括暴風雪的粒子模擬計算,和冰封城市的崩塌破壞特效。公司專門為這部電影設計了一套工作流程和場景管理系統,便於藝術家在製作如此巨大的CG環境時能更快、更高效地工作。

【新領域探索】

數字王國在特效領域的核心技術是VR領域,也就是虛擬人,這個最初由卡梅隆創立的公司,幾經輾轉,被香港公司收購,謀求轉型便開始押注VR領域。2017年,數字王國做了一個《今日君再來:虛擬人鄧麗君音樂奇幻SHOW》,讓逝去的鄧麗君在舞臺上「復活」獻唱。據數字王國視效總監、副總裁周逸夫表示,這種虛擬拍攝經常被用在電影特效中,像天空中出現的飛行的人,或者墜樓、墜崖的人,其實都是全CG的角色,「通常我們會把演員和他的服裝用三維掃描的方式掃描下來,獲取他的素材,然後再三維重建這個角色。」數字王國北京公司接到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給《邪不壓正》做特效鏡頭,主要負責老北京城的重建。

與好萊塢的差距

工業化流程

視覺開發和製作管理是重點

在丁燕來看來,一個戲的成功與失敗並不能都歸結於一個部門。雖然說《流浪地球》成功了,也並不在於特效做得多好,還包括故事、演員表演、美術、場景、燈光等一系列都OK了,這戲才能OK。如果說在任何一個部門掉鏈子,就不能說是一個好的作品。有時候不是說特效與好萊塢差多少,而是整體科幻片類型跟美國有差距。特效是跟現場所有部門相輔相成,不是一個單獨的部門,一定是一個緊密配合的關係。

PIXOMONDO北京公司的負責人也告訴新京報記者,談特效,就必須要談電影以及電影工業所處的整體環境。特效雖然是大規模依賴於技術、研發和流程的電影工業中的一環,但不是獨立存在的,對各個部門的依賴性極高。而每當提起特效,都會談到技術。但實際上,往往不被提及的,卻是視效的視覺開發環節,以及視效製作管理環節。而這兩塊內容,是可以把國內視效整體推上一個階梯的重要因素。

經驗積累

缺乏內部積累,亟須扶植

目前國內上映的科幻大片《阿麗塔》的特效由好萊塢維塔工作室製作,主角「阿麗塔」是數字人,國內的商業軟體根本做不到,徐建說,這種特效都是內部開發和經驗積累的結果。國內特效公司的經驗都是靠製作商業片積累起來的,根本沒有這種科幻類型的製作積累。如果沒有快速催生方式,無法形成一個完善的成長。國內電影特效公司要想做成《阿麗塔》這樣,必然要跨過那十幾年的路。只有市場上有這麼多類型的片子才能有機會去嘗試。徐建也是在做過《悟空傳》《西遊記女兒國》等片子之後,積累了做硬表面環境特效的經驗,才有了《流浪地球》今天的樣子。徐建也呼籲,國家能不能給國內特效公司一些扶植,讓他們除了在商業邏輯之外,能有計劃地去積累一下,那樣的話與好萊塢的差距可能從十幾年一下就縮短到5年。

技術人才

年紀太輕,人力成本卻很高

徐建之前在美國待了一段時間,他發現美國各家特效公司裡大部分都是幹了十幾二十幾年的藝術家在生產一線上,而國內特效公司生產一線的主力基本都是一些幹了三五年的,有80%的特效公司主要成員可能都是從業一兩年的。從經驗、效率、藝術創造都完全沒有可比性,並且國內的人力成本已經基本接近加拿大公司,「遠打我們經驗不如歐美,近攻我們價格幹不過印度和東南亞。」

生物特效

拒絕寧浩,中國團隊做不來

《瘋狂的外星人》最初立項時,寧浩曾拉著徐建進來。徐建說:「大哥,我做不了,趕緊找美國人。」像這種涉及大量生物特效的科幻片,目前國內還做不了。2018年年底,寧浩快堅持不住了,就把徐建拉到美國工作了一段時間。丁燕來也坦言,生物特效在世界上算比較頂尖的技術了,中國團隊也不是不能做,但做出來的標準如何就要另說了。在做《流浪地球》之前大家也覺得是一個難點,因為沒有嘗試過。

剛剛殺青的奇幻大片《刺殺小說家》的特效就由徐建的MoreVFX負責,這部電影呈現了一個異世界,需要把許多奇幻世界中的腦洞變成現實,電影中的難點之一是涉及許多複雜的生物特效。用徐建的話來說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積累」,之前徐建也做過一些生物上的特效,只是沒有出現過這麼複雜,精度要求這麼高的,「現在生物的每一塊肌肉怎麼抖動、滑動及拉伸都要能看得到,所以這是一個更高標準的東西。」

生存現狀

行業地位 變數太大,特效公司容易背鍋

在徐建看來,目前國內特效公司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電影行業變數太大。99%的特效公司是按照工作量所產生的「人/天」做預算報價,最後在甲方那裡呈現的是工作量。開始時人員、周期都計劃得好好的,但電影是個藝術創作的過程,再嚴謹的流程也無法完全避免「變」,演員檔期的變化、美術置景方案的變化、導演拍攝方案的變化、剪輯延期的變化……太多的變數導致特效製片計劃被打亂,人力成本上升。但在甲方看來,總的工作量並沒有太大的增減。

如果後期特效部門對標電影美術組,就會發現,兩者的部門配置和作用其實極其相似,都是為電影的視覺系統服務。但沒聽說過哪個美術指導幹完一部電影說賠了錢的,頂多就是勞務價格低。因為美術組的所有人是劇組買單的,相當於承制方直接對到個人買單。不管拍攝時發生什麼變化,劇組都按月發勞務。但是特效部門是作為帳款最尾部最後結帳的。2018年年初,徐建發了一條朋友圈:「我們去年因為大佬們的各種延期已經完美錯過了『唐探、邪不壓正……』,以及造成內部大量人員空當閒置,所以要宣布我們今年開始會堅決執行『不給定金不給留檔期,先到先得,合同上各階段到期不開工,定金不退、價格時間另聊』的制度。望諸位大佬海涵,情誼都在,但我也不能背著破產的鍋維繫咱這情誼不是?反正都是死,不如死得舒服些。」

之後,他建議同行都按「人數(含級別)/月」來報價,提前兩個月收錢,錢不到帳就趕緊去幹別的活,像劇組給美術部門的人發工資一樣付帳。當然,這就要求首先劇組得有看得明白工作量的製片人,視效公司都誠實守信,同時具備強大的製片系統和人力資源管理及調度系統。

生存成本 基本不賺錢,只能勉強活著

「目前來說只能活著」,聊及國內特效公司的生存現狀,橙視覺創始人丁燕來如此直言。因為電影特效行業在國內沒有多少年頭,之前大家都只是用電腦來擦威亞,修修補補,也是近五六年製片人、導演才對特效重視起來,丁燕來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但目前只能支撐著活下去。他認為特效屬於藝術創作範疇,不屬於工業生產。如果是工業生產,就能很好地算出產量、投入、利潤。但是藝術創作範疇,很難去用數字、產能和產量這種概念去衡量。雖然他們在特效製作中有一部分主導地位,但其實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導演或製片人。對於特效公司來說,它的成本非常高,但是劇組的預算又沒那麼多,這就需要做出妥協。

《流浪地球》沒有請大流量演員,最大牌的演員是吳京,還是零片酬出演。電影的成本幾乎都用在製作上。丁燕來覺得,沒有把錢花在流量明星身上,而是重視製作,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但這種體量的製作,成本還是有點吃緊,「這幾家特效公司應該都不掙錢,都是比較緊張的狀態,不賠錢就是好事了。」雖然現在還沒有最終結帳,但丁燕來估摸著基本不賺錢,還有可能賠錢。因為電影製作周期太長,細節太多,橙視覺公司從2018年3月份一直做到2019年1月份,製作周期長達10個月,價格看著還可以,但投入的資源太多。「也是賺口碑吧,為了中國電影的一種情懷,其實做這行很多人有一個通性,不一定是為了掙錢,可能是通過這種製作以及對技術的追求實現一種自我滿足。」丁燕來的說法與喬治·盧卡斯形容《星球大戰》工作人員的那句話不謀而合:「如果你給他們足夠的啤酒和比薩,他們什麼都能做!」

徐建的MoreVFX除了北京的公司外,還在成都成立了分公司。之所以選擇在成都開設分舵,除了政策上的限制外,徐建還考慮到北京的生活成本太高了,限制了很多員工生活的穩定性。「比如說在這工作七八年之後,一定是公司裡中層管理人員了,雖然說掙的錢也不少,但要在北京買房結婚生孩子,還不能夠支付這麼大的開銷。孩子不是北京戶口上學就是很大的難題,買個房子基本只能買在燕郊,每天來回四個小時,生活成本太大了。」

採寫/新京報記者 滕朝

相關焦點

  • 作家劉慈欣:《流浪地球》75%特效是國內團隊做的
    《流浪地球》講述了在未來,太陽即將膨脹為紅巨星會毀滅太陽系內所有行星,人類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在地表建起無數臺行星發動機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人類進入漫長而黑暗的集體大逃亡的故事。   由郭帆執導的電影在小說基礎上做了大幅改編,加入了一對父子攜手化解地球危機、解開多年心結的故事。同時呈現了大量視覺奇觀,包括末日冰封的上海和空間站救援。
  • 《流浪地球》斬獲了46億票房,得知劉慈欣分多少錢後網友不願意了
    2019年,根據劉慈欣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上映,不僅口碑炸裂,還斬獲了46億票房,得知劉慈欣分多少錢後網友不願意了!早在21年前,那時候的劉慈欣還是一名電力工程師,憑藉小說《流浪地球》,他獲得了2000元的稿費,在那個豬肉才2元一斤的年代,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 《哪吒》與《流浪地球》票房差距不大,為什麼豆瓣評分差距那麼大
    2019年2月5日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在中國內地上映的《流浪地球》憑藉出色的劇情和特效以黑馬之勢在一眾影片中殺出重圍,票房口碑雙豐收,最終取得了46.55億的高票房。《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橫空崛起與《流浪地球》稍微有些不同,相比與《流浪地球》上映之前的默默無聞,《哪吒》自上映前期就受到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其中不論是製作方面的消息還是預告片的放映還有在抖音嗶哩嗶哩等各大平臺的傳播,都讓這部國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 特效會更加震撼:《流浪地球2》正在製作中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希望在這個行業中,資本不要離開我們,因為我們只是在疫情期間遇到短暫困難,從過去20年看,電影行業發展還是突飛猛進的,依舊是朝陽產業和藍海。對於大家關心的續集,《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表示,《流浪地球》一定會有續集,因為自己已經在籌備中了。至於目前進展到什麼地步,郭帆表示,故事線都沒捋完。
  • 《流浪地球》已回本,吳京到底能賺幾個億?
    首日排片是院線對一部電影信心的最直接體現,事實上,在《流浪地球》上映前,這部電影在春節檔並不起眼。雖然有劉慈欣原著的加成,但之前像《長江七號》那樣披著科幻外衣玩概念、掛羊頭賣狗肉的電影實在太多了,無論片方說的如何天花亂墜,《流浪地球》在宣傳預熱期並未掀起多大的波瀾。正因為對這部片信心不足,萬達影業之前義無反顧的撤資了《流浪地球》去投資《情聖2》。
  • 《流浪地球》票房46.8億,劉慈欣拿多少錢?所以他沒拍《三體》
    《流浪地球》票房46.8億,劉慈欣拿多少錢?所以他沒拍《三體》2019年春節,電影《流浪地球》上映,《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改編而成,這部影片說的是2075年的故事,那時的地球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太陽也將要毀滅。
  • 《流浪地球》票房破20億,特效堪稱好萊塢大片,雲渲染功不可沒
    最近上映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僅上映8天票房已達23.92億元,超過《復仇者聯盟3》23.91億的中國票房成績,躋身中國電影票房總榜前十。《流浪地球》首次將中國人對故土和家的情感在太空高度上呈現出來,特效畫面也絲毫不輸好萊塢大片,電影能夠「名利雙收」也是理所當然的。
  • 2019-2020-2023《流浪地球》的「三級跳」
    回顧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在一開始其實並不被各方所看好,首日排片11.4%僅位居同檔期第四位,首日票房也只有不到2億。但其後,影片憑藉極高的觀眾口碑,在大年初二就展開了逆襲之路,最終取得了46億的票房,大幅刷新了內地影史春節檔的票房記錄。 除了在國內,《流浪地球》也在海外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在各大國際市場連獲佳績,北美斬獲600餘萬票房,不僅成為了IMAX北美市場史上最賣座的國產片,其爛番茄新鮮度更是高達70%,真正做到了「叫好又叫座」。
  • 《流浪地球》「特別版」官宣,除新添劇情特效外,還有個暖心舉動
    當時和《流浪地球》競爭的熱門電影有非常多,比如:周星馳的《喜劇之王》、沈騰的《飛馳人生》等等,不料卻被這部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流浪地球》給逆襲了。    其實在首映當天《流浪地球》的票房並不高,預售更是寥寥無幾,畢竟對於國產科幻大片大家一直都不太看好,再加上這些年經過了國外科幻大片的薰陶,大家更是對科幻特效越來越嚴格
  • 專訪| 喇培康:第一次看完《流浪地球》成片,我的判斷是票房至少20億
    第一次看完成片我的判斷是票房至少20億投資電影無疑於一場「豪賭」,更何況是鮮有人敢嘗試的科幻題材電影,但《流浪地球》卻成功了。縱觀整個中國國產電影票房前十位,截止到2018年底,7部喜劇片幾乎壟斷了國內電影的票房市場。
  • 解碼《流浪地球》中的科技元素:75%特效由中國團隊完成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火了,《流浪地球》累計票房已超過37億元,成為今年春節檔票房當之無愧的冠軍,並升至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名,僅次於《戰狼2》,這部電影究竟是如何把「想像」變成「影像」的?據中國經濟網報導,《流浪地球》75%特效由中國團隊完成,電影視覺特效總監丁燕來稱,要將科幻小說裡的一句話變成畫面,實現起來很難。為此,他們畫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這其中包括行星發動機、地下城、運載車等所有場景的細節構思,而且每一個場景都要制定詳細的特效拍攝方案。上海場景的一個鏡頭前後改了251次,成了修改次數最多的特效鏡頭。
  • 《流浪地球》電影票房46億,《三體》電影卻「流產」,原因何在?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已被改編成電影,票房46億,表現不俗。然而,作為劉慈欣最著名的科幻作品《三體》,其影視改編權卻一度未被出售。「那時候,我的一些其他作品都有人來問,有些作品還得到了轉讓。不過,沒有人關注《三體》。」劉慈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 票房46億的電影男一號,被公司封殺,錯失和迪麗熱巴合作的機會
    序言:大家還記得2019年年初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嗎?這部電影堪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之作,是可以和好萊塢科幻電影相媲美的「硬核科幻」,最終在中國內地的票房突破46億,僅次於吳京自編自導自演的《戰狼2》。
  • 《流浪地球》加長版上映
    原標題:《流浪地球》加長版上映 11月23日,由峨影集團聯合出品,郭帆執導,劉慈欣監製,吳京、李光潔、吳孟達等主演的電影《流浪地球》全新版本《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發布定檔海報,26日,該片正式上映。
  • 《流浪地球》票房高達46億,劉慈欣拿多少?網友:難怪不想拍三體
    之前熱映的《流浪地球》經歷了兩次秘鑰延期,一共上映了90天,總票房高達46億多人民幣。作為國產科幻電影的開元之作,《流浪地球》從官宣開始就受到了大家的熱切期待。上映後更是頻頻超越紀錄,風頭無兩。《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 電影《流浪地球》為什麼能成功,有哪些觀眾所不知道的冷知識?
    在技術水平非常先進的未來世界中,人類的力量依然不變。偉大和人性的溫暖比技術和機器的寒冷強,這就是感覺。可以說,中國科幻電影的前作沒有經驗和教訓。努力地進行了科幻小說的創作,這次改編了劉慈欣的作品,硬扛科幻使我達到了精神和境界的高度。這真是令人興奮,情節很小,我可以忽略它。
  • 年初三流浪地球單日票房近1億 劉慈欣流浪地球內容簡介
    2019年春節期間的幾部賀歲檔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流浪地球》。上映之前的點映即收穫了超高口碑,大年初一上映之後,僅兩天就已突破4億元,且後勁十足,大有「逆襲」之勢。在春節檔上映首日即在淘票票獲得9.3的高分,豆瓣評分也是8分以上,在十餘部影片中遙遙領先!
  • 《流浪地球》票房達44億 中國科幻片迎來最好時期
    這是電影《流浪地球》中的一句臺詞,恰如導演郭帆在過去數年間對他的「小破球」秉持的信念。這部被譽為中國首部硬核科幻片的電影,目前累計44億元票房已成為內地影史總票房亞軍。   此前,該片主創對它的期待僅僅是不賠錢,「這樣,以後的科幻電影繼續走下去,就好辦了。」結果比他們預想的要好太多。《流浪地球》也讓人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力量,科幻創作者吃了定心丸,最近的科幻項目投資意向陡增。
  • 同樣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比《星際穿越》差多少?
    說到「硬」科幻電影,在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後,中國影迷終於可以挺起腰杆了,而這部影片也憑藉46.68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為了國內電影史上的票房季軍。這部承載在中國幾代電影人的大片,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科幻電影。影片根據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由郭帆執導。
  • 《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祝地球好運,祝中國科幻好運
    但無論如何解構,大聰依然認為《流浪地球》是今年,乃至中國電影發展以來,國產電影工業水準的又一個新臺階,即使這部電影能看出偶爾的彎路和試錯,但我依然希望影片大賣,這樣可以讓中國科幻有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流浪地球》不造個人英雄,而是把拯救地球放在人類大背景前提下,只是說敘述故事的格局,放在了中國人的視角上,再加上現實的中國航天事業,確實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現實的國情,也多少給影片代入感加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