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真正本領在於能否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對嗎?我有不同看法

2020-12-05 園丁梁Sir

此一時彼一時,時代在變化,老師的角色也在變。

在過去,老師的角色就是把書教好,給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只負責學習知識;現在,老師需要了解文化知識以外的知識,學生自己在決定是不是願意學習。

強迫孩子學習的方法已經失去效果,孩子們也逐漸失去了那種豁然開朗、「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學習快感。

對此問題,我的看法是:

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老師們都不「認識」班級裡的學生,那對他的教育還有用嗎?求知慾望又何從談起?

01老師們要面對5個的問題

問題一,老師與學生的衝突

1)現在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牴觸」學習,老師們還沒有掌握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牴觸學習的情緒。

2)老師們面對的是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就已經在自己原生家庭裡形成的行為模式和性格特質。

3)老師們需要花時間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否則就將面對各種「麻煩」學生。

4)孩子們來學校學習的4個目的:

現在很多的孩子來學校不是因為喜歡上課,甚至也不是因為喜歡老師,這非常可怕。他們到學校來,只是因為可以和同伴在一起——北京十一學校總校長李希貴語現在的學生來學校裡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挑戰老師的權威,以「折磨」老師為樂趣。有些學生學習的目的是錯誤的——為了比別人強,為了以後賺更多的錢。少數學生上學是純粹的為了學習,對學習本身感興趣。

5)很多老師還在繼續使用強制學生「聽話」的和分而治之(好學生,壞學生)的老方法來面對學生。這樣的老師對自己權力和威信的興趣已經遠大於對學生求知慾的興趣。比如說,近期剛剛發生的朔州某小學六年級畢業班老師因為有學生沒給她送花就大發雷霆之怒,怒斥學生和家長一事,直接上了頭條熱搜。

問題二,老師與家長的衝突

1)孩子一旦交給了老師,很多家長就不願意再承擔起改變孩子缺點的責任,一股腦的都推給了老師和學校。家長們因為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自信和無知,導致推卸教育孩子的責任。

2)家長們把孩子成長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老師身上,希望老師教的好,希望孩子因此學習成績好,希望老師能改變孩子的缺點等等。

3)老師們更多的是給家長提要求,而不是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老師與家長在互相推卸責任。

問題三,老師與學校的衝突

1)學校把老師的幸福感放在首位了嗎?一個老師如果過得不幸福,怎麼可能塑造出幸福心靈的學生?

2)很多校長並沒有受過專業的兒童心理學訓練,他們還在用傳統的懲罰式方法來維持學校的紀律。當他們夾在老師和學生的矛盾中時,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老師。

問題四,老師與自己的衝突

1)老師們在被傳統教育方式束縛著,同時又處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衝突中,他們在掙扎著。

2)老師的權威不斷受到學生的威脅和挑戰。在現在的社會情況下,老師的權威不再獲得學生的認可,相反成為學生們挑戰的目標。更為痛苦的是老師還在堅持時自己為孩子的權威。

3)老師們缺乏必要的知識和培訓,他們並不了解兒童心理學,並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理解孩子的行為,並且指引孩子改變的方向。因為現在很多的問題不是學習問題,而是孩子的「情感上出現了疾病」。

4)老師們能否接受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能否給予學生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5)老師們能否正確面對個人的價值觀、威信和社會地位?從這些恐懼中解放出來,真正的接納自己。這些一旦做起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03

總結

因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讓現在的老師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他們需要了解學生的基本需求,需要全方位的考慮孩子的行為和目的,需要和孩子先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需要學習專業的兒童心理學知識,需要分析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需要「因材施教」。

最後,我想用北京十一學校總校長李希貴的一段話來作為今天話題的結束:

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的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的氛圍,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教育就不會有多少問題。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獨特觀點(第118篇)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以我70後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經驗和你一起,我們共同進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個有溫度的答案。

謝謝持續關注我,感謝!

相關焦點

  • 用愛心激活學生們的求知慾望——記安順市西秀區跳蹬場中學教師趙燕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她關愛學生,特別是關愛學困生和留守兒童學生,她始終用愛心激活學生們的求知慾望,點燃了他們愈挫愈勇的激情,引導他們去採摘成功的果實。 她叫趙燕,是安順市西秀區跳蹬場中學的教師。從1998年8月參加教育教學工作以來,22年的教壇生涯中,他一直擔任英語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為教育事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 「學生求知的眼神更加吸引我」
    本報記者 李楠楠 攝      宋慶楠,今年畢業的中科院植物學專業理學博士,到煙臺二中任教高一生物,成為煙臺市少有的高學歷中學教師。苦讀22年拿到博士學位,沒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很多人覺得她「屈才」了。宋慶楠說,「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才好,相比科研數據,學生們求知的眼神更加吸引我。」
  • 孩子的「求知慾」能培養嗎?這5種方式家長可以試一試
    現在榆榆懂得越來越多了,他的求知慾也被激發了,總會提出更多的問題。而且榆榆還懂得了觀察,發現小螞蟻跑來跑去,他還會抬頭看看天氣說,馬上要下雨了,小螞蟻也要搬家了。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家長們總是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的求知慾進一步發展。
  • 讀懂學生,教師要有所作為
    而教師要讓學生真正「站立」在課堂中央,讀懂學生是根本前提。讀懂學生的天然稟性,「不要以為自己教了,學生就會學」。學生坐在教室裡,就一定在學嗎?許多時候,教師只是在激情地教,但學生並沒有真正學進去。教師首先要明白學生想學什麼、能夠學什麼,目標太難或太簡單,過程太死板或太無趣,都無法調動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
  • 在新課程標準下,要建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
    遊戲教學不論運用在哪門課程中都是深受學生喜歡的,雖然對於信息技術教學,遊戲教學法還處在探究階段,但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考詞組》的遊戲,這個遊戲是個小組合作的遊戲,規則是每組分別製作N組詞組的試題,要求難度必須依次增大,並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文字、動畫效果、圖片等)。這個遊戲既有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 學生課堂上的無意學習,來源於「求知熱情」
    同時研究還發現,如果有機會聯繫到已有知識,會喚醒無意學習。下面將討論支撐這些無意學習發生條件的實例。 4.1.1學生展現他們的興趣 本研究觀察到的大部分無意學習都是由學生自發的好奇心或是興趣激起的。儘管在觀察中大部分學生都展現出了這一特定現象,但是只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感興趣之餘真正學習到了教師要求以外的知識。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原標題: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學習本領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第一位本領。 堅持知行合一,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中不斷增強本領,是我們黨推動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一貫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就是「要能夠精通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而「不是為著好看,也不是因為它有什麼神秘」。
  • 人一定要有空間 應以求知慾克服自滿
    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忘初心而務使我們保持謙虛謹慎之心,務使我們努力學習,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從而讓我們自己成為一個有品行的人,成為一個有空間、有格局的人;進而,讓我們在社會中,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在我們的學習中,在我們的工作中,能夠不斷的取得良好的成績。那麼,我們如何來才能夠做到有空間和有格局呢?
  • 【芥末翻】學生課堂上的無意學習,來源於「求知熱情」
    儘管波蘭尼的科學求知熱情觀具有教育意義,但迄今為止對科學教育的關注僅限於此。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著重於學生在小學實踐課中的無意學習,尤其是從波蘭尼求知熱情的角度來尋找其教育價值。研究問題如下:1.無意學習的出現需要什麼條件?2.某個學生的無意學習可以推廣給班裡的其他同學嗎?3.從求知熱情情的角度來說無意學習的教育啟示都有哪些?
  • 打開求知探索殿堂的天窗
    研究性學習活動,推動他們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完善人格,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讓人感受到一種走在前沿的全新教育理念的衝擊和洗禮。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研究性學習活動,使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一些知識面廣、跨學科綜合能力強的教師,同時被幾個小組爭聘為學術顧問。瞧,我這裡還收到了不少學生送來的聘書,真是讓我既意外又開心。」
  • 人類高級欲望之:求知慾和徵服欲
    求知慾是我們探索世界,改變世界的動力,而求知慾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前面幾種基本欲望。為了更多的食物,更高的安全,為了更好的感官體驗,為了種族的繁衍,我們會不斷的探索未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會通過讀書、看電影、看電視、旅行等方式來學習、思考,從而創新、創造出更好的方法。我們會想到遙遠而巨大的災難,比如地球毀滅,所以我們會不斷研究科技。
  • 焦慮的「求知慾」:科普知識走進輿論場
    而這種需求所激發的全民「求知慾」,也是新聞+知識類內容成為市場剛需的關鍵。 伴隨著疫情的發展,從回形針《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在全網刷屏,到戴口罩的正確方法、N95與普通醫用外科口罩的區別、病毒為何難以被殺死、瑞德西韋能否治療新冠病毒、科學家為什麼只顧著發論文等諸多問題在全網求解和擴散,因新聞熱點而聚集的全民注意力被引向知識類內容,「求知慾」甚至已經與「求生欲」劃上等號,加速了知識類內容的傳播熱潮。
  • 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
    教書育人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教師在履行自己職責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語文教師更是責任重大。從教以來,我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深切體會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能時斷時續,應貫徹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愛你啊,中國》是一首詩歌,作者以飽含 的筆墨讚美了祖國的美麗富饒以及悠久的歷史、光輝的成就。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篇較好的教材。
  • 引領青少年保持對科學的熱愛和求知慾
    【新智元導讀】11月17日,「青少年對話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活動中,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建議青少年,一定要為夢想和熱愛去學習,不要給自己設置局限,要全方位的發展,這對未來是有幫助的。而人工智慧可以幫助青少年發現自己熱愛,保持探索的求知慾。你覺得人工智慧對青少年有什麼幫助呢?
  • 勤於求知問學 做新時代奮發有為的好青年
    付自成在駐馬店農業學校講思政課時希望青年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勤於求知問學 做新時代奮發有為的好青年
  • 創新在於重新認識-翁文波先生談求知與創新(長江大學)
    時值第36個教師節,我們摘編了20年前石油作家王志明採訪翁院士時關於知識與創新的對話,以表達對翁老的懷念。愛因斯坦是現代的大物理學家,向他解釋模糊數學或灰色體系,可能也不十分容易,所以我說,研究生的主要任務,至少可以有三種提法,就是讀書為主、學習為主、求知為主。愛讀書是最低層次的追求,學習他人的知識進了一步,善求知者層次最高。求知是人生的一個主要目的。
  • Lucy:一位真正走進學生心靈的英語教師
    走心教師的成長之路 只有親眼見到Lucy老師,才會發現她有多麼可愛。,家長的肯定讓我明白了,我的這份工作是多麼的有意義,而我又是在做著多麼有意義的事情。」 Lucy,一個看起來文文弱弱的女孩,當她鏗鏘有力地說出這句話時,我才真正明白了:做教師的意義感和幸福感,只有你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真正體會到。
  • 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跟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無關!
    1,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很多愛好哲學的朋友經常問這樣的問題:哲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很難回答。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們為求知而求知,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學思考以後得到另外的東西。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
  • 「不懂就問,這是這麼玩的嗎?」哈哈哈哈哈求知慾太強~
    「不懂就問,這是這麼玩的嗎?」哈哈哈哈哈求知慾太強~2.吃飯拍照的杯具!3.這樣的小姐姐你喜歡嗎?4.模特也是從小培養的5.你們會相信老師不是故意的麼,一臉的無辜6.對於這個妹子,做女朋友可以,做老婆我真不敢7.上百個僕人做一個煎餅,多麼土豪8.飛機從頭頂飛過你還能這麼淡定的拍照,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