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時彼一時,時代在變化,老師的角色也在變。
在過去,老師的角色就是把書教好,給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只負責學習知識;現在,老師需要了解文化知識以外的知識,學生自己在決定是不是願意學習。
強迫孩子學習的方法已經失去效果,孩子們也逐漸失去了那種豁然開朗、「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學習快感。
對此問題,我的看法是:
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老師們都不「認識」班級裡的學生,那對他的教育還有用嗎?求知慾望又何從談起?
01老師們要面對5個的問題
問題一,老師與學生的衝突
1)現在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牴觸」學習,老師們還沒有掌握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牴觸學習的情緒。
2)老師們面對的是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前就已經在自己原生家庭裡形成的行為模式和性格特質。
3)老師們需要花時間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否則就將面對各種「麻煩」學生。
4)孩子們來學校學習的4個目的:
現在很多的孩子來學校不是因為喜歡上課,甚至也不是因為喜歡老師,這非常可怕。他們到學校來,只是因為可以和同伴在一起——北京十一學校總校長李希貴語現在的學生來學校裡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挑戰老師的權威,以「折磨」老師為樂趣。有些學生學習的目的是錯誤的——為了比別人強,為了以後賺更多的錢。少數學生上學是純粹的為了學習,對學習本身感興趣。
5)很多老師還在繼續使用強制學生「聽話」的和分而治之(好學生,壞學生)的老方法來面對學生。這樣的老師對自己權力和威信的興趣已經遠大於對學生求知慾的興趣。比如說,近期剛剛發生的朔州某小學六年級畢業班老師因為有學生沒給她送花就大發雷霆之怒,怒斥學生和家長一事,直接上了頭條熱搜。
問題二,老師與家長的衝突
1)孩子一旦交給了老師,很多家長就不願意再承擔起改變孩子缺點的責任,一股腦的都推給了老師和學校。家長們因為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自信和無知,導致推卸教育孩子的責任。
2)家長們把孩子成長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老師身上,希望老師教的好,希望孩子因此學習成績好,希望老師能改變孩子的缺點等等。
3)老師們更多的是給家長提要求,而不是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老師與家長在互相推卸責任。
問題三,老師與學校的衝突
1)學校把老師的幸福感放在首位了嗎?一個老師如果過得不幸福,怎麼可能塑造出幸福心靈的學生?
2)很多校長並沒有受過專業的兒童心理學訓練,他們還在用傳統的懲罰式方法來維持學校的紀律。當他們夾在老師和學生的矛盾中時,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老師。
問題四,老師與自己的衝突
1)老師們在被傳統教育方式束縛著,同時又處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衝突中,他們在掙扎著。
2)老師的權威不斷受到學生的威脅和挑戰。在現在的社會情況下,老師的權威不再獲得學生的認可,相反成為學生們挑戰的目標。更為痛苦的是老師還在堅持時自己為孩子的權威。
3)老師們缺乏必要的知識和培訓,他們並不了解兒童心理學,並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理解孩子的行為,並且指引孩子改變的方向。因為現在很多的問題不是學習問題,而是孩子的「情感上出現了疾病」。
4)老師們能否接受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能否給予學生接受不完美的勇氣?
5)老師們能否正確面對個人的價值觀、威信和社會地位?從這些恐懼中解放出來,真正的接納自己。這些一旦做起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03
總結
因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讓現在的老師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他們需要了解學生的基本需求,需要全方位的考慮孩子的行為和目的,需要和孩子先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需要學習專業的兒童心理學知識,需要分析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需要「因材施教」。
最後,我想用北京十一學校總校長李希貴的一段話來作為今天話題的結束:
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的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的氛圍,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教育就不會有多少問題。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獨特觀點(第118篇)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以我70後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經驗和你一起,我們共同進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個有溫度的答案。
謝謝持續關注我,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