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求知慾」能培養嗎?這5種方式家長可以試一試

2020-12-05 小鴻兒媽媽

文 | 小鴻兒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處於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他對未知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想要去了解探索更多未知領域,求知慾非常強烈。有責任心的家長就會通過各種方法培養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能夠成長得更優秀。

榆榆五歲了,好奇心很強,總愛問媽媽「為什麼」。媽媽對榆榆也總是耐心回答,希望能解答兒子的疑惑。都說好奇心強的孩子也會很聰明,榆榆媽媽還給他買了《十萬個為什麼》,專為兒子解惑而備。

現在榆榆懂得越來越多了,他的求知慾也被激發了,總會提出更多的問題。而且榆榆還懂得了觀察,發現小螞蟻跑來跑去,他還會抬頭看看天氣說,馬上要下雨了,小螞蟻也要搬家了。

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家長們總是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的求知慾進一步發展。有的家長卻不懂得培養孩子求知慾的方法,讓孩子的求知心理受到打擊。

一、為什麼有些孩子的「求知慾」很薄弱

1、家長過於溺愛

家長表現得過於溺愛孩子,習慣於幫孩子做事情或做出決定,會養成孩子的惰性,制約孩子的求知慾發展。家長勤快了,孩子就變懶了,不愛學習和思考,對事物也缺乏好奇和求知的欲望。

2、家長過於約束

家長習慣於約束孩子的行為,不是怕孩子會受傷,就是怕孩子會破壞事物。家長過於約束孩子,就會讓孩子有所畏懼,變得膽小起來,孩子的求知心被家長扼殺,求知慾也會比較薄弱。

3、孩子缺乏交流

孩子與同齡人缺乏交流,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會被他人排斥,孩子也就會失去與人交往的興趣,變得孤獨,喪失自信。孩子也會失去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習慣於故步自封,求知心也會變弱。

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孩子求知的基礎。家長只有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孩子才會有好奇心,也才會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當孩子的求知慾較為薄弱時,家長就要通過培養孩子的興趣,來促進孩子求知慾的發展。

二、擁有強烈「求知慾」的孩子有哪些不同

力力的動手能力很強,只要是他感興趣的事情,一定會堅持做下去,專注力也很強。上學期力力聽同學說編程很好玩,可以自己製作一些小程序,這讓他也動心了。而且同學曉曉學了編程以後,也會做PPT了,受到了老師的誇讚。力力就向媽媽提出要求,他也要學習編程。

1、愛學習

求知慾才是孩子愛上學習的動力,具有神奇的魔力。一個具有強烈求知慾的孩子,他對周圍的事物都很有好奇心,善於以自己的視野去抓住和了解自己關注的事物,並從中得到知識。

2、愛思考

同樣,具有強烈求知慾的孩子,他也比較愛思考,從自己對事物的觀察中,會提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或想到的問題,並從中尋找答案。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也會促進大腦的發育。

3、好奇心強

只有對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孩子才會去探索和發現事物的本質,才能對事物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和認知。因此,好奇和探索也是孩子創造力的基礎,有助於孩子走向成功。

4、喜歡探求未知

孩子最大的天性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之心,而且他會付諸行動,讓自己的知識不斷累積和發展。孩子教育的本質就是不斷的學習,孩子也只有在不斷探索中,才能夠不斷汲取知識的營養,讓自己成為更有智慧的人。

由此可見,具有強烈求知慾的孩子不僅好奇心強,他本身也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對未知事物有強烈的探索和求知心,並以實際行動去進一步發掘事物的本質,了解和學習更多知識。

三、教給家長的5種方法,激發孩子的「求知慾」

1、恰當的環境刺激

孩子的興趣來自生活和大自然,知識的獲得則來自對生活和大自然的觀察。家長就要通過恰當的環境刺激,引發孩子對大自然的探索和求知興趣,讓孩子探索生活中更多知識的奧秘。

2、用故事激發興趣

家長可以講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讓孩子能夠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也能從中學到知識,孩子的知識面和視野也會進一步拓展。故事也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的求知心更強,孩子的專注力和想像力也會得到發展。

3、讓孩子自己尋求答案

孩子對身邊的事物都很好奇,想要有更多的了解,他可能會自己去觀察,也可能會詢問家長。家長就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求答案,再和家長一起討論,會進一步擴大孩子的認知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孩子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他的求知思想也會得到發展。

4、不要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的認知在不斷發展,他會向家長提出不同的問題,希望對事物有更多的了解。很多家長會很不耐煩地打斷孩子,或者敷衍孩子,這會成為孩子探求未知的阻力,孩子的求知慾也會下降。

5、給孩子手腦鍛鍊的機會

孩子有很強的模仿性,也很好動,他會遵循自己的想法去了解和探索未知事物。家長就要給孩子手腦鍛鍊的機會,不要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而不讓孩子去探求未知的領域。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努力,進行獨立的思考,才會對事物產生獨特的認知,孩子的求知慾也會更強烈。

家長可以採用這5種培養方法來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對這個世界有更多了解和認知。孩子的興趣需要培養,孩子的求知慾也需要培養,這都需要家長引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以更大的好奇心來認識這個世界。

孩子的求知慾建立在對外界事物好奇的基礎上,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越強烈,也會有很強的求知慾。家長就要正確引領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孩子更多地接觸生活和大自然,以認識更多的事物,掌握更多的知識。

您的孩子會有較強的求知慾嗎?您如何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呢?歡迎您來分享更多方法。

我是小鴻兒媽媽,我是一名樂觀開朗、樂於分享最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經驗的寶媽。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多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關於孩子的好動行為,可能是求知慾的表現,家長可以試試3步引導
    鄰居夫妻倆總是跟大家抱怨孩子好動,殊不知孩子好動,是孩子求知慾的表現:1,好奇心:很多孩子由於年紀還比較小,生活的閱歷比較匱乏,眼界也不夠開闊。對於他們來說,很多東西都是新奇的。他們想要去探究這些東西的原理,想去見識一下自己沒有見識過的東西。
  • 孩子愛問「為什麼」是好現象,家長可用五種方法保護他的求知慾
    其實,孩子喜歡問為什麼,說明他學會思考了。事實上,孩子向父母問的每一個「為什麼」,都是他對事物的原理或者發展產生了想像。這時,父母儘量不要隨口應付孩子,而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地對解答。
  • 不愛讀書不是孩子的錯,家長做好這三點,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空閒的時間,想玩耍,看一會兒電視的時候,卻被告知要看課外書。這對孩子來說是無法接受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能在玩耍之中發洩學習壓力,這是孩子必須有的時間,父母不能隨意佔用。可是許多家長根本就沒有考慮這一點,上去直接就給孩子選了《西遊記》《三國演義》之類的名著,這叫孩子怎麼看得下去,讀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3、 家長是否花時間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還沒看書之前孩子對書籍的印象就是文字、圖片,那是學習用的工具。
  • 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四種能力家長趁早培養,孩子更優秀
    如果家長怠慢了孩子上小學這一段時間,沒有在這個時期很好的去培養孩子的一些重要能力,那麼孩子在以後的生活或是工作上,或多或少都會遭受到一些困惑。 有些家長可能認為,小學時期雖然錯過了,但是以後的時間還長,我慢慢的培養孩子,進行補救還不行嗎?
  • 了解「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優秀孩子嗎?
    導語:所有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都希望孩子可以成為一個學習"天才"。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提升,給孩子報了各種的輔導班,想通過這種加強訓練的方式去引導孩子,達到提升成績的效果。還有一些家長會積極輔導孩子作業。
  • 「不懂就問,這是這麼玩的嗎?」哈哈哈哈哈求知慾太強~
    「不懂就問,這是這麼玩的嗎?」哈哈哈哈哈求知慾太強~2.吃飯拍照的杯具!3.這樣的小姐姐你喜歡嗎?4.模特也是從小培養的5.你們會相信老師不是故意的麼,一臉的無辜6.對於這個妹子,做女朋友可以,做老婆我真不敢7.上百個僕人做一個煎餅,多麼土豪8.飛機從頭頂飛過你還能這麼淡定的拍照,我服
  • 頭腦轉得快的孩子都有這5大特徵,家長快來自查,看你家娃中了沒
    頭腦轉得快的孩子都有這5大特徵,家長快來自查,看你家娃中了沒語速快一個人說話的時候需要經過思考,從大腦中提取有效有用信息才能演變成聲音從嘴巴裡說出來。頭腦轉得快的孩子多半語速都比較快,因為平常很愛思考,思維比普通孩子更敏捷,很快就能從大腦中提煉出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緊而快速轉化成語言。
  • 孩子有這3種「怪異行為」,家長別刻意打壓,這是他高智商的表現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尤其近些年來,科學教育要從小做起,在嬰幼兒時期,家長們就注意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尤其是那些小天才小神童,也被大家追捧著成為人人羨慕的對象。光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好了,到了自己孩子這裡,怎麼就沒有好的成績呢?怎麼樣才能培養出天才來呢?其實父母們不知道,天才就在你的身邊,孩子常常會有這些怪異行為,家長們往往不知,反而刻意的打壓,就會把天才的基因給扼殺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多了解,如果家裡孩子有這幾種行為的話,他們的智商往往很高。
  •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培養好這3點,成績根本不用家長操心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培養好這3點,成績根本不用家長操心孩子成績好不好,早已經成為家長們的一塊心病。如果孩子不愛學習,無論是在朋友面前還是親戚們眼裡,家長也會跟著面上無光。家長們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這3項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學習才能事半功倍:1. 專注能力孩子的專注能力,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的引導。有研究結果證明:缺乏專注力的孩子們,小時候很少得到這方面的鍛鍊。家長儘早採用合理手段鍛鍊孩子的專注力,取得的效果就越明顯。
  • 孩子講話時有這3種表現,多半智商低不了,父母要好好培養
    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要知道孩子的智力和他們以後的成績在一定情況下是成正比的。而且,智力水平越高的孩子,將來的成就可能也會越高。那麼,聰明的孩子小時候到底會有怎樣的表現呢?其實,如果你的孩子十歲前講話時有這3種表現,就說明你的孩子將來智商低不了。
  • 麻省理工教授:培養孩子「科學思維」,實踐比理論重要
    在幼兒時期, 是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如果在此期間加強對孩子科學思維方面的培養,在科學教育中,孩子可以不斷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積累經驗。孩子將來做事時就會首先用科學思維去解決問題。科學三要素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裡非常明確地指出,科學的認知方式有三個要素,第一個是事實依據,第二是邏輯關係,第三是審辯性思維。事實依據意思是科學理論要建立與事實證據之上。
  • 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右腦發達有「學霸」潛質,要好好培養
    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右腦發達有「學霸」潛質,要好好培養 1、習慣用左手的孩子 家長回答,看見什麼問什麼,比如為什麼天上有雲,為什麼會有電視,爸爸媽媽是怎麼來的,我是怎麼來的,有的問題我又不好解釋。 其實,當孩子喜歡問為什麼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厭煩,這代表孩子的求知慾非常的高,他們的右腦發達,擅於聯想,才會喜歡問問題。
  • 研究發現:孩子5歲前能預測智商高低,三方面衡量水平家長要重視
    孩子5歲前能預測智商高低,三方面衡量水平家長要重視 預測是一方面,家長的幹預,也是一方面。 若是孩子在對應的年齡,專注力比平均專注力時長多出不少,那麼孩子這份專注力,很有可能是智商高的表現。 家長重視 孩子上學後、長大成人後,其實專注力比什麼都重要,甚至可以成為他們成功的墊腳石。因此,在5歲前,家長也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 「教師的真正本領在於能否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對嗎?我有不同看法
    老師們都不「認識」班級裡的學生,那對他的教育還有用嗎?求知慾望又何從談起?4)孩子們來學校學習的4個目的:現在很多的孩子來學校不是因為喜歡上課,甚至也不是因為喜歡老師,這非常可怕。5)很多老師還在繼續使用強制學生「聽話」的和分而治之(好學生,壞學生)的老方法來面對學生。這樣的老師對自己權力和威信的興趣已經遠大於對學生求知慾的興趣。比如說,近期剛剛發生的朔州某小學六年級畢業班老師因為有學生沒給她送花就大發雷霆之怒,怒斥學生和家長一事,直接上了頭條熱搜。
  • 孩子有這幾種特徵,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好好培養,將來易成學霸
    這類孩子容易被父母認為是多動症,整天坐不住,不是上躥下跳就是在家搗亂,給家長徒增煩惱,相比起來,還是安安靜靜規規矩矩的孩子更受歡迎。 但這類孩子往往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不僅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而且腦袋裡還能冒出很多有趣的想法,思維發散得很快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比較聰明」。這一觀點說完家長們都很不理解,李玫瑾教授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好奇心」和「求知慾」。,小到玩具大到家具用品,沒有一個能逃脫得過孩子的魔掌。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頭痛?學會這5招,輕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董仲舒的求知慾愈見強烈,遍讀了儒家、道家、陰陽家、 法家 等各家書籍,終於成為令人敬仰的儒學大師。另一個是關於白求恩的故事。有一次,白求恩在病房裡看到一個小護士給傷員換藥,發現藥瓶裡裝的藥與藥瓶上標籤名稱不一致,也就是說,藥瓶裡的藥不是應該用的藥,這怎麼行呢?如果要用錯了,會出大問題。白求恩嚴肅地批評了那個小護士,告訴她,做事這樣馬虎,會出人命的。
  • 手機秒變顯微鏡,家長用它可以提高孩子的求知慾
    在這裡Tiscope開發團隊開發出以一款可以讓手機秒變顯微鏡的產品,它最大可以放大400倍。SEM 1000倍放大圖當然這個顯微鏡可能並不能拍出SEM那樣倍率的圖像,但是拍拍雪花,昆蟲的腿、植物的細胞還是可以的
  • 高度自由的遊戲方式,龐大的世界觀,可以滿足的探索欲以及求知慾
    遊戲不僅有著東方RPG那種對於故事細膩的闡述,也有西方RPG竭力營造的那種世界感,真是集大成之作……最後,這分明是一部超長的波蘭電視劇嘛……高度自由的遊戲方式,龐大的世界觀,最重要的是可以滿足我的探索欲以及求知慾。支線炒雞多,主線也不少。為了打個昆特牌滿地圖亂跑,再撕撕各村莊和城鎮的公告欄,打開地圖一看滿屏都是問號 (未探索地)。。
  • 人類高級欲望之:求知慾和徵服欲
    求知慾是我們探索世界,改變世界的動力,而求知慾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前面幾種基本欲望。為了更多的食物,更高的安全,為了更好的感官體驗,為了種族的繁衍,我們會不斷的探索未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會通過讀書、看電影、看電視、旅行等方式來學習、思考,從而創新、創造出更好的方法。我們會想到遙遠而巨大的災難,比如地球毀滅,所以我們會不斷研究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