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定要有空間 應以求知慾克服自滿

2020-12-05 智慧大中原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戒驕戒躁,保持謙虛的精神,這樣才能取得不斷的進步。我們這裡所說的「空間」,就是一個人的格局空間,也就是大格局,也就是一個人的謙虛謹慎的品德,讓自己始終明白,自己不能驕傲自滿,要有戒驕戒躁的精神毅力,從而讓我們自己不斷的前進,取得人生的更大進步。

戒驕戒躁,就是要戒除和控制以及防止產生驕傲自滿,驕傲自大和急躁冒進的思想情緒。因為,驕傲自滿和急躁冒進,都是一種消極的思想情緒的反映,並且伴隨著這種消極的思想情緒而來的,就是一種更加低迷和頹廢的一種思想情緒,那就是厭煩和厭倦人生,從而讓我們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這是很可怕的負面情緒,這也是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人生的大忌,它就是我們人生路上的拌腳石。

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忘初心而務使我們保持謙虛謹慎之心,務使我們努力學習,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從而讓我們自己成為一個有品行的人,成為一個有空間、有格局的人;進而,讓我們在社會中,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在我們的學習中,在我們的工作中,能夠不斷的取得良好的成績。

那麼,我們如何來才能夠做到有空間和有格局呢?我們又如何能夠克服驕傲自滿和急躁的情緒呢?我想,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就能夠讓我們有效的克服和防止驕傲自滿和急躁的思想情緒。因為,求知慾是一種謙虛謹慎的精神,只有求知慾,才能夠真正的提高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能力,它會讓我們知道,我們在未知的世界中或未知的領域中,我們自己是多麼的渺小和無知,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培根說過一句很經典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這也是從某種角度告訴我們,我們所需要保持的「求知慾」,就是在求知的過程中,也就是在不斷的獲取知識的同時,我們同樣也是在不斷的獲取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所帶給我們的就是一種力量。而此時的知識,在我們旺盛的求知慾之中,已經轉化成為了一種力量,一種戰勝自我,戰勝驕傲自滿,戰勝急躁冒進的強大的力量。

那麼,我們又當如何來培養自己的「求知慾」呢?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所謂的「求知慾」,就是我們對探求和追求未知的知識的強烈要求和需求,一種渴望得到滿足的對知識獲得的強烈欲望;第二,求知慾是一種一個人天生以來就具有的、自然而然的所產生的欲望,更是一個人的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和認知的需要。所以,我們應該順應這個本能的需求,以恆心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把好奇心變成求知慾,從而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這樣「求知慾」就能夠成為伴隨我們成長的一個動力。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呢」?鑑於以上我們對「求知慾」的理解和培養,以及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求知慾所起到的具大作用,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它已經成為一種幫助我們奮發向上的力量。所以,我們自當以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來提升我們的大局觀,提升我們自己的空間格局,努力克服淺薄無知的驕傲自滿情緒,戒驕戒躁,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

本文圖片提供 陳東浩 張東威

相關焦點

  • 人類高級欲望之:求知慾和徵服欲
    求知慾人類的進步要歸功於求知慾。當然,求知慾也促進了人類知識邊界的不斷拓展。小孩子的求知慾一般比成年人要強得多,這是因為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腦海裡會被求知慾激發出很多疑問,但這些問題可能太過複雜和深奧,自己無法通過思考得到答案,也無法通過詢問別人得到答案,那麼求知慾就會經常無法滿足,並產生了挫敗感和無力感,這種負面情緒會抑制我們的求知慾,降低我們的求知慾望。
  • 焦慮的「求知慾」:科普知識走進輿論場
    而這種需求所激發的全民「求知慾」,也是新聞+知識類內容成為市場剛需的關鍵。 這種商業模式的變化降低了人們接觸知識類內容的門檻,衝擊了知識付費「販賣焦慮」的底層邏輯,與之相伴的,通過一種更普惠的方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求知慾」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的剛需。 此前,一條《限行世界地圖有太多假象》的抖音短視頻累計播放近5000萬次,作者「地球村講解員」半年吸粉近500萬;研究心理學的「Ethan清醒思考」憑一條題為《幾個有趣的心理學技巧,你中招了沒?》
  • 求知慾會促使人去探索科學,把自己拖進創造性思維之中
    培養強烈的求知慾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說過:哲學的起源乃是人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己存在的驚奇。他們認為,積極的創造性思維,往往是在人們感到驚奇時,在情感上燃燒起對這個問題追根究底的強烈的探索興趣時開始的。要激發自己創造性學習的欲望,首先就必須使自己具有強烈的求知慾。而人的欲求感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
  • 孩子的「求知慾」能培養嗎?這5種方式家長可以試一試
    現在榆榆懂得越來越多了,他的求知慾也被激發了,總會提出更多的問題。而且榆榆還懂得了觀察,發現小螞蟻跑來跑去,他還會抬頭看看天氣說,馬上要下雨了,小螞蟻也要搬家了。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家長們總是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的求知慾進一步發展。
  • 對什麼都好奇,求知慾很強的幾大生肖
    文/小貓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對什麼都要問個「為什麼?」,凡事都要刨根問底,讓人對於他們的這種行為表示又愛又恨,他們是天生的探索者,對於任何的問題,敢於提問,屬於求知慾很強的幾大生肖。
  • 年輕人是VR主流用戶,對新科技充滿探索求知慾
    (原標題:年輕人是VR主流用戶,對新科技充滿探索求知慾)
  • 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
    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這些塵勞妄想呢?五欲者,財、色、名、食、睡是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是也,經典中說「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六塵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維的對象,有如塵埃,具有汙染情識的作用,所以也必須要去除。
  • 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跟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無關!
    求知是人的本能,而好奇是人在求知路上所首先要具備的最大素養之一。關於求知,咱們今天來看下以往的哲學家是如何理解的。很多愛好哲學的朋友經常問這樣的問題:哲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很難回答。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們為求知而求知,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學思考以後得到另外的東西。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
  • 「教師的真正本領在於能否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對嗎?我有不同看法
    求知慾望又何從談起?01老師們要面對5個的問題問題一,老師與學生的衝突1)現在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牴觸」學習,老師們還沒有掌握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牴觸學習的情緒這樣的老師對自己權力和威信的興趣已經遠大於對學生求知慾的興趣。比如說,近期剛剛發生的朔州某小學六年級畢業班老師因為有學生沒給她送花就大發雷霆之怒,怒斥學生和家長一事,直接上了頭條熱搜。
  • 高度自由的遊戲方式,龐大的世界觀,可以滿足的探索欲以及求知慾
    去年Steam夏促79買了年度版,比那個98塊錢的「辣雞遊戲」不知值多少倍(沒錯,就是絕地求生),我一個之前很不愛玩RPG遊戲的人已經被Witcher3徹底折服了,雖然連第一章都沒打完,但真的劇情細節人物刻畫等等完全沒毛病,神作。把套路練到極致時一隻腳已經踏入偉大的行列。
  • 關於孩子的好動行為,可能是求知慾的表現,家長可以試試3步引導
    文丨敏敏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生活就像是一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是誰?自然是那些扛起生活重擔,承擔生活壓力的人;外面的人是誰?自然是那些還在上學,懵懂卻又好奇的孩子。
  • 學好數學需要「求知慾」,這是打開新之門的關鍵
    有一個詞,聖人通過這個詞告訴我們生活的態度「知足常樂」!在數學研究中,「知足常樂」「不求甚解」是不可行的,但也是絕對不可能的。數學是對實數世界之間關係的哲學解釋。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事情,其中的關係是複雜的!從長遠來看,「求知慾」顯然是不可能的。
  • 成年人的兩性潛規則:一定要找個讓你有「睡欲」的人
    一位朋友說,她以為自己會有跟他說不完話,做不完的X,但是誰能想到,愛很快就敗給了現實,以前的「老伴」現在變成了冷冰冰的「床伴」:以前,給他發了微信,即使他在洗澡,也會秒回,後來,他總是說自己很忙,不要打擾,回頭再說,這「一回頭」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以前,他在睡覺前都會親一下自己,然後道一句「晚安」,後來,他說都已經老夫老妻了,為什麼要搞這些形式主義?
  • 引領青少年保持對科學的熱愛和求知慾
    【新智元導讀】11月17日,「青少年對話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活動中,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建議青少年,一定要為夢想和熱愛去學習,不要給自己設置局限,要全方位的發展,這對未來是有幫助的。而人工智慧可以幫助青少年發現自己熱愛,保持探索的求知慾。你覺得人工智慧對青少年有什麼幫助呢?
  • 孩子愛問「為什麼」是好現象,家長可用五種方法保護他的求知慾
    ,父母一定要正確對待,以便保護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欲。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求知慾望對他進行教育。對於孩子提出來的問題,無論多麼幼稚,父母都要認真地對待,儘量生動、具體地回答,好讓孩子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 激發我們的求知熱情,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十餘載寒窗苦讀,起五更爬半夜,戰嚴寒,鬥酷暑,在加上施教者的方式,方法上的一些不當,使我們對學習有了一種畏懼,牴觸心理,這是許多人一畢業就馬上拋開學習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們也知道,不學習就要落後的,落後就要被淘汰。因此我們必須找到學習的內驅力,激發起求知慾,才能自覺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才能永遠保持學習的熱情。
  • 科學成就「清單」背後 都是為了求知的偶得
    他還用重大醫學進步都源於「意外」這一現象說明,要解決難題,必須追尋對自然的好奇探究。無數重大醫學的進步都源於「意外」「上世紀醫學的重大進步是什麼?」在演講一開始,科恩伯格提了一個問題。X光一定實至名歸。它是由荷蘭一位紡織商的獨子威廉·倫琴發現。
  • 哈哈哈哈哈求知慾太強~
    哈哈哈哈哈求知慾太強~2.吃飯拍照的杯具!3.這樣的小姐姐你喜歡嗎?模特也是從小培養的5.你們會相信老師不是故意的麼,一臉的無辜6.對於這個妹子,做女朋友可以,做老婆我真不敢7.上百個僕人做一個煎餅,多麼土豪8.飛機從頭頂飛過你還能這麼淡定的拍照,我服9.我感覺這哥們的車恐怕要丟了
  •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面對生命的這種奇蹟,「知」是很重要的。儒家裡《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知」,「在親民」就是「行」,「在止於至善」就是「合一」,「知行」就是合一。
  • 2500年前的老子對求知態度的剖析,很對很全面
    老子從來不反對人們去求知,他只是提醒人們首先要思考這樣的問題:究竟什麼是「知」,應該求何種「知」。老子所求的是真正的高深的知,如「知和」、「知常」、「知古始」、「自知」、「知天下」等。而要想求得這樣的「知」,首先就要有一種求知的正確態度,老子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