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

2021-01-20 梅山易學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的自序品中開宗明義的告訴大眾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有情眾生,心性本來是無染而本自圓成與佛平等不二的,只是因為眾生陷於迷執之中而被無明的塵勞妄想所染,所以才難以見得自家的本來面目,如果能夠離開妄緣濁染,那麼自然也就能獲得清淨自性了。

網圖

在這個凡夫世間,最為人所熟知的塵勞妄想,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三毒,外在的五欲六塵,三毒迷惑擾亂於內,五欲六塵誘惑染著於外,如果能夠將這些內外的塵勞妄想都克服了,那麼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這些塵勞妄想呢?

五欲者,財、色、名、食、睡是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是也,經典中說「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六塵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維的對象,有如塵埃,具有汙染情識的作用,所以也必須要去除。

網圖

但是,世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又離不開五欲六塵,否則的話寸步難行,以財為例,財是資養這個四大皆空的色身所必不可少的資糧,孝順父母,撫養兒女,安頓家庭,修行辦道,處處都需要錢財才能運轉,缺少資財,如何能安心辦道。

可是,如果一個學習佛法修行之人陷于于對錢財的執著,而不能抗拒利養的誘惑的話,往往就會被金錢所埋沒理想而無法堅持信心道念,去繼續精進自己的佛法修行之路。

網圖

五欲皆是如此,六塵亦然,五欲六塵可以養身,亦能害身,他們之所以害身,又大都是因為人心的愚痴無明和貪愛染著所致,不能克服這些個五欲六塵的話,我們就只能繼續流轉於六道之中了。

所以每天都生活在五欲六塵之中的我們,到底應該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克服,才能真正徹底的覺悟到清淨的自性呢?

妄以真治,染以淨治,對症下藥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前輩高僧大德說,對此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應該持不貪不拒的中道態度,時時反觀自省自己的言行,不讓各種塵勞妄想有著落之處,或許是最重要的,就像佛祖在《金剛經》中所教導我們的一樣:「不於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網圖

有的學習佛法之人學了許久,為什麼會始終都在物相上迷而不悟?就是因為在境界上產生了執著,著了相,將心安在了這個六塵上面,六塵是染濁的,將心安在這個染濁的六塵之上,就難免會生出各種邪見,邪見無明,一切塵勞妄想也就順勢產生了。

該怎麼辦呢?《金剛經》中說「無住生心」,既然認識到了五欲六塵的產生因緣,那麼對付這些塵勞妄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生起不動心,心有定力,自然水過無痕,一了百了,即使整日都處在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之中,也不會覺得紛擾而有所妨礙。

網圖

為什麼呢?因為已經看透了萬物的實質,知道這些五欲六塵的一切塵勞妄想,都只不過是虛妄不實的假象,與我們所追求的那個自性真如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知道了這一點,才能真正從心底上放下對於五欲塵勞的執著。

以財為例,財雖為資養色身後必須,但是不可貪求,不能執取,因為富貴如同三更夢,世事無常,過多的財富反而會帶來各種障道之災,所以對錢財應持一種淡然處之的態度,不生執著之心,只求夠用,不求多餘。

網圖

克服五欲六塵,佛祖並沒有要求我們完全的離開這些塵勞妄想,否則的話,六祖就不會說「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了,而是告訴我們,雖在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之中,但是卻能深入透徹的理解其本質之幻,身處其中而心不為所動,到此境界,世界一如,覺悟五欲六塵,也就是成就佛道的機緣了,又哪裡還會成為我們的障道之塵呢?

不知各位同修以為然否?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修行人遇到魔考時,該如何應對?
    有能順利通過「魔考」的學道者,則諸大魔王同為保舉,上登仙界;若是受不了「魔考」,半途而廢的學人,則魔王也要感嘆:「爾不樂仙道,三界那的過?其欲轉五道,吾當復奈何。」故而魔考,實則是神明為修行之人設置的關卡,通過使修行人歷經重重劫數,甄選出道德純良、淡泊清淨、信奉不二的玄門高士,終可不畏紛擾、固守本心,克服重重考驗證聖成真。
  • 文殊菩薩開示:如何才能種下成佛的種子
    你們不要以為跑到我們這樓上的佛堂中,弄個棉墊子打坐就是學佛,你應該要去泥巴中打滾,要入世才能開花結果。文殊師利在這裡,就用了這個比方。「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同樣道理,已見了道的人,已經是佛了,還成個什麼佛?眾生要在煩惱中自利利他,功德圓滿,智慧圓滿,才能成佛。「又如植種於空,終不能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許多出家人甚至不知道出家離俗,為的就是要走一條實修實證之路,對於世俗的學術方法,不但不知道要去導引它趣向佛法的正見與解脫,反而還隨俗地與世人一同追逐文字的考據戲論,甚至還藉此而以世俗的名位誇耀於人,這就像出家人還參加選美一樣,實在是可笑之至!
  • 《在家修行》Be a Household Practitioner
    ) 《在家修行》 Be a Household Practitioner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For a fair mind, observation of Sila (precepts) isunnecessary.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世尊說要採取真心,阿難尊者以為真心沒有什麼作用,有作用的是意識心,到底要如何決定取捨呢?這讓阿難尊者取捨兩難,所以才懇求世尊開示,以便決斷取捨。「顯見無還」,是「十番顯見」中的第五科。「顯見無還」的「還」是復還;例如我們向人家借東西,就要還給人家,這就是還的意思。也就是說,從什麼地方來,就歸還到什麼地方去,有來有去叫做「還」。這一科「顯見無還」,是在顯示見性沒有來沒有去的道理。
  • 南懷瑾老師:佛的這句話說盡了一切眾生相,也把一切佛法講完了
    人不吃它就會死的米、麥,卻擺在那裡沒有人理,你說眾生顛倒不顛倒?黃金、鑽石能作什麼用?卻珍惜得不得了,貴得要命,結果,還惹來殺生之禍,顛倒不顛倒?說什麼打是情,罵是愛,顛倒!人世間沒有一樣不顛倒,眾生顛倒,知見不正,樣樣顛倒。不顛倒,就成佛了。佛是什麼?中國禪宗祖師說佛是無事的凡夫,沒有事的平凡人,哪個人能夠做得到?都是無事生非,都在顛倒之中。如何才不顛倒呢?
  • 佛說:要修成正果,非得身心安曠,把「六塵」的汙染徹底清除不可
    多麼的富有田園情致,多麼的富有自然野逸之趣,多麼的超然物外,多麼地不為塵俗所羈!那位愛做逍遙遊的莊子,則更是行為高蹈,機鋒銳利,大談其「失性有五」的心得:一是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是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是五氣燻鼻,悶塞額竇;四是五味濁口,使口病傷;五是得失利害亂心,使人性子浮躁。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自己做好自己,別去嫉妒別人。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
  • 法華經:修行者應當如何起心動念,與周圍人交往(76)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第六,應當遠離男女欲想。
  • 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六祖慧能總結的這8條,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佛教從佛陀創建開始,歷經千年,其信眾之多已難以估算。那麼,作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佛法呢?或者說,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其實《壇經》裡就有答案,在這本經中裡,六祖慧能總結了8條,說得真到位。他首先說在家修行的整體原則和在家修行的可行性:「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 淨空法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看到的、聽到的統統不要放在心上
    《華嚴經》,賢首國師教我們五止六觀,那就是戒。五止第一個離緣。境界為緣,不能攀緣,隨緣不攀緣,攀緣跟那個緣就結上了,那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果報,善緣三善道,惡緣三惡道。要離緣,不受境界影響,如果受境界影響趕快走。第二個絕欲,絕是斷絕,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要把它斷掉。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難!
    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最關鍵的一個重點,就是了生脫死這一塊。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 在家人事物牽絆多,怎樣修行最高效?(成剛法師)
    只能忙裡偷閒修學佛法,所以多被事緣所牽扯,不能像出家人沒有世俗的塵累,全部身心投入修學佛法之中。所以在家修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事緣多,所以牽掛多障礙多,煩惱也比較多,清淨下來比較困難,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我們有了佛法,就能夠歷緣修止,經歷這些事緣,來修我們的禪定。止,就是禪定,就是把我們的無明妄想歇息下來,降伏其心。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但並不太適合初學者去讀,因為此經闡釋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相當於佛教的大學課程。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省庵大師: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蕅華藏金砌鴨,綠珠簾映玉樓人。塵沙莫計聲聞輩,海水難量大士倫。博地亦能容入會,何時得與聖賢親。(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人都能感知到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
  •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有一個相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
    楞嚴經第六卷有云:「阿難整衣服望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未來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 佛教:具足這3個特徵,與佛有緣,是大善根之人,看看有你嗎?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是什麼,古往今來,我們看這些佛門的祖師大德,有成就的人,他們把萬緣放下,一心學佛,一心念佛,其實他們並不是傻,而是聰明到了極處。如果不是絕頂的聰明,他們怎麼可能會把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部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