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的自序品中開宗明義的告訴大眾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有情眾生,心性本來是無染而本自圓成與佛平等不二的,只是因為眾生陷於迷執之中而被無明的塵勞妄想所染,所以才難以見得自家的本來面目,如果能夠離開妄緣濁染,那麼自然也就能獲得清淨自性了。
在這個凡夫世間,最為人所熟知的塵勞妄想,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三毒,外在的五欲六塵,三毒迷惑擾亂於內,五欲六塵誘惑染著於外,如果能夠將這些內外的塵勞妄想都克服了,那麼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這些塵勞妄想呢?
五欲者,財、色、名、食、睡是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是也,經典中說「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六塵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維的對象,有如塵埃,具有汙染情識的作用,所以也必須要去除。
但是,世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又離不開五欲六塵,否則的話寸步難行,以財為例,財是資養這個四大皆空的色身所必不可少的資糧,孝順父母,撫養兒女,安頓家庭,修行辦道,處處都需要錢財才能運轉,缺少資財,如何能安心辦道。
可是,如果一個學習佛法修行之人陷于于對錢財的執著,而不能抗拒利養的誘惑的話,往往就會被金錢所埋沒理想而無法堅持信心道念,去繼續精進自己的佛法修行之路。
五欲皆是如此,六塵亦然,五欲六塵可以養身,亦能害身,他們之所以害身,又大都是因為人心的愚痴無明和貪愛染著所致,不能克服這些個五欲六塵的話,我們就只能繼續流轉於六道之中了。
所以每天都生活在五欲六塵之中的我們,到底應該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克服,才能真正徹底的覺悟到清淨的自性呢?
妄以真治,染以淨治,對症下藥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前輩高僧大德說,對此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應該持不貪不拒的中道態度,時時反觀自省自己的言行,不讓各種塵勞妄想有著落之處,或許是最重要的,就像佛祖在《金剛經》中所教導我們的一樣:「不於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有的學習佛法之人學了許久,為什麼會始終都在物相上迷而不悟?就是因為在境界上產生了執著,著了相,將心安在了這個六塵上面,六塵是染濁的,將心安在這個染濁的六塵之上,就難免會生出各種邪見,邪見無明,一切塵勞妄想也就順勢產生了。
該怎麼辦呢?《金剛經》中說「無住生心」,既然認識到了五欲六塵的產生因緣,那麼對付這些塵勞妄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生起不動心,心有定力,自然水過無痕,一了百了,即使整日都處在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之中,也不會覺得紛擾而有所妨礙。
為什麼呢?因為已經看透了萬物的實質,知道這些五欲六塵的一切塵勞妄想,都只不過是虛妄不實的假象,與我們所追求的那個自性真如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知道了這一點,才能真正從心底上放下對於五欲塵勞的執著。
以財為例,財雖為資養色身後必須,但是不可貪求,不能執取,因為富貴如同三更夢,世事無常,過多的財富反而會帶來各種障道之災,所以對錢財應持一種淡然處之的態度,不生執著之心,只求夠用,不求多餘。
克服五欲六塵,佛祖並沒有要求我們完全的離開這些塵勞妄想,否則的話,六祖就不會說「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了,而是告訴我們,雖在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之中,但是卻能深入透徹的理解其本質之幻,身處其中而心不為所動,到此境界,世界一如,覺悟五欲六塵,也就是成就佛道的機緣了,又哪裡還會成為我們的障道之塵呢?
不知各位同修以為然否?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