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有一個相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

2021-01-10 離生別苑

楞嚴經第六卷有云:「阿難整衣服望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未來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在這段經文中,阿難說他自己「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又說自己「我雖未度,願度未來一切眾生」,那麼佛陀會認可阿難的說法,贊同阿難的做法嗎?楞嚴經給出的答案是,經云: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可見佛陀認可阿難的說法、贊同阿難的做法。那麼這裡面就應當會包含有幾個層面上的含義:「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並不能說明、並不能代表「自覺已圓」;雖然不能代表「自覺已圓」卻依然可以「我雖未度願度未來一切眾生」;願度未來一切眾生的關鍵說法在於「令諸眾生於菩提心得無退屈」;「於菩提心得無退屈」的關鍵做法在於「令諸眾生遠諸魔事」。

雖然說「自己未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卻也不是每個自己未度的人都適合菩薩發心先行度人。沒能悟得「成佛法門,於中修行得無疑惑」的未度之人先行說法度人,卻往往會把佛陀留下的佛法解說成「如恆河沙數的邪師說法」。那麼怎麼理解「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呢?「去佛漸遠」是一個動態過程,並不單指當下的末法時期,在佛入涅槃之後,對佛法的解讀就有了不圓滿的邪師偏見、邪師偏解。這裡所說的「邪師」指的是佛家的邪師,「邪師說法」所說的「法」是佛陀留下的佛法,既然解說的是佛陀留下的佛法,卻為什麼會誤成邪師之解呢?

佛法是佛陀留下的開示,這些佛法開示針對的是眾生之無明,佛法是講給眾生聽的,佛法是標月之指。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隨侍佛陀身邊幾十年的阿難尚以緣心聽法,何況我們。既為眾生都有緣心,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則便誤為邪師之解。

那麼以緣心聽法的我們,如何去避免「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呢?佛陀給我們的開示是「如人以手指月指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佛陀告訴我們,在學習佛法時,要把佛法當成「標月之指」,那麼怎麼做才能算是把佛法當成標月之指呢?最被大家認可的解讀是「不起法執」。「不起法執」甚為要緊,既然是「不起法執」,那麼「不起法執」必定需要有「聞法、知法、深解法理」的前提。可是呢,卻也有人會以「不起法執」為由而不去「聞法、知法、深解法理」,當然了他們這麼做也有經文為據,只是這樣的經文之據都為斷章之取。

既然「不起法執」需要有「聞法、知法、深解法理」為前提,那麼在「聞法、知法、深解法理」的過程中,是否還只是個「以指當月」的過程呢?「法執」也是一個佛法概念,對「法執」之執,亦當放下。

「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麼邪師們對「佛法如標月之指」又會有怎樣的誤引之解呢?既便在去佛漸遠的過程中,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之說法卻都有一個共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而非「標月之指」。如果佛陀所說的佛法是可以直接讓人成佛之法,那麼佛法就應當是標日之指。把佛法解讀成可以直接成佛之法,豈不就是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而非「標月之指」。

可是在楞嚴經中,佛陀為什麼卻是以「標月之指」來譬喻佛法呢?楞嚴經云:「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既然「無日不明」,那麼為什麼不把無上的佛法譬喻為「標日之指」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明日」並不需要由他人為你標指。眾生都具足佛性,並不需要有成佛之法,「成佛之說」,亦為「標月之指」。

「明日」並不需要由他人為你標指,同樣「明月」也並不需要有人為你標指,那麼「標月之指」所標之「月」當為「黑月」,楞嚴經云:「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暗還黑月」,那麼「黑月」意味著無明。那麼為什麼會有「黑月之無明」呢?「黑月」指的是沒能反射到陽光之月,「黑月」並不是指沒有月亮,因為月亮一直都在,只是當月球反射不到陽光時,人們就看不到而已。為什麼會反射不到陽光呢?因為被地球擋著。

同樣的道理,眾生都具足佛性,為什麼還會有無明呢?因為眾生皆有「我相」,有「我相」之擋,便起無明。楞嚴經云:「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那麼「標月之指」所標指的實為「黑月」,佛法既然是標月之指,所標指的當為「無明」、當為遮擋佛性的「我、我所」。佛法並非直接可以「成佛之法」,佛法是助發菩提心之法,佛法是令菩提心得無退屈之法。說得更簡單一些,佛法為的是堅定慈悲之念。

佛法不是「標日之指」,並不必像邪師所說之法那麼神秘。佛法是「標月之指」,佛法可以很簡單,「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願您早證菩提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2020 08 05

相關焦點

  • 《楞嚴經》邪師說如恆河沙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離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沈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 印祖:今外道遍世間皆是,佛法深妙人莫能知,竊佛法之名不知其義
    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竊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義《楞嚴經》云: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特別是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網絡時代,在智慧型手機時代,各種歪理邪說遍布世間,魚目混珠,混淆是非,如印光大師所說:「今之外道,遍世間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竊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義。遂以煉丹運氣保身之法,認做了生脫死之法。
  • 宣化上人:不要跟著「邪師」下地獄
    末法的一切眾生,漸漸地就離開佛很遠了,甚至於離佛法也遠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末法的時候,這個邪師說法就像恆河沙那麼多啊!末法就是現在,現在就是邪師說法的時候。什麼叫「邪師」呢?自己不明白,就說他明白了;沒有開悟,他說他開悟了;沒有證果,他說他證果了。所以我問那個人,我說你是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哪一果了?
  • 謝靈運的山水詩與印度佛法有哪些相通之處?
    早期佛陀修行遊化的場所: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尼連禪河畔菩提伽耶、摩揭陀、拘薩羅等國、拘屍那迦城等等,都是在恆河中遊一帶。在佛陀逝世後,他的直屬弟子把佛教推廣到了東部的恆河流域下遊,南部的高達維利河畔,西部的阿拉伯海岸,北部的泰義尸羅地區。
  • 楞嚴經·卷六|阿難為眾生請教安住道心之法(23)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阿難整理了衣服,在大眾中合掌頂禮佛陀,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想要利益未來一切眾生的緣故,他稽首對佛陀說:「大悲世尊,我今已經領悟了成佛的法門。於此法門中修行,再也沒有任何疑惑。常常聽聞如來說這樣的話:『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者,是菩薩發心。自覺已經圓滿而能覺他者,是如來應世。』
  • 恆河之沙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恆河之沙,恆河:南亞大河,流經印度和孟加拉國。佛教語,像恆河裡的沙粒一樣,無法計算。形容數量很多而無法計算。出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夫死生轉轂,因果循環,如恆河之沙,積數不可以測算。」近義詞有:恆河沙數,恆河之沙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形容數量很多而無法計算。
  • 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
    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不管是在十二處,還是十八界裡,六塵表徵的都是凡夫所感知的自以為存在的外部世界,又叫「外境」。那麼大菩薩們生起的菩提心,不住於六塵,不住於外境。為什麼?因為在勝義諦上,六塵是空性。因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菩提心是無住而生,也就是基於空性而生,如果有一丁丁點兒的不空,那就是有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基於空性而生起度一切眾生的世俗諦菩提心。
  • 印度:恆河邊的城市瓦拉納西,7個神奇之處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印度:恆河邊的城市瓦拉納西,7個神奇之處的歷史往事。:印度,是南亞的一個國家,世界各地的許多旅行者,都想來這裡訪問。>恆河的歷史,從遠古時代到今天,都代表了印度文明和文化的歷史。
  • 佛說|你流過的血淚多,還是恆河之水多?
    《增一阿含經》中記載了這麼則小故事: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大眾說法,佛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你們流轉生死,經歷無窮苦惱,生生世世悲號哀泣,是你們流的淚多呢?還是恆河的水多呢?」佛的這個問題很令人震撼,恆河沙不可計數,恆河水其量無窮。人較之恆河,猶如塵埃,何其渺小。人生在世,短短幾十百來年,怎麼可能有人流的淚會比恆河多呢?
  • 《楞嚴經素解》卷十:邪師和稀泥,求法只回答一兩個字,有或者無
    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同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娑婆國土,國土危脆充滿穢惡,諸魔競作,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廣大嚴淨,永恆的光明,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娑婆國土,女色妖淫,燒毀善根,令無數人墮落。極樂世界,常樂我淨,國土各種珍寶莊嚴,天樂常作,不鼓自鳴;水鳥說法,所有外境皆作念佛念法念僧。娑婆國土,人上壽不過百歲,越老越苦,病苦纏身。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炙盛等無量諸苦,惱害人生。極樂世界人壽無量,皆具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之體。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這句話,無論與真心、妄心都不相應。若約真心來說,真心是用無分別的智慧契合真理,是不落思維的,不是用意識分別想的,而且真心是無在而無所不在,是遍一切處的。如果把真心固定在一個地方,真心就不普遍,就不符合真心無在無所不在的道理,所以約真心來說,是不可以說是在一處的。約妄心來說,妄心本是虛妄,既是虛而不實,就是沒有實體,怎麼能說有一個處所呢?
  • 萬佛城金剛菩提海:這都是魔王來收眷屬的,修行人一定要注意
    萬佛聖城〈楞嚴咒〉11分鐘版來自蓮花滿園00:0011:01五陰之魔◎ 宣化上人五陰是什麼呢?是色、受、想、行、識。色有十種魔,受有十種魔,想有十種魔,行有十種魔,識有十種魔,合起來就是五十種陰魔。修道的人必須對這五十種陰魔認識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不清楚這五十種陰魔,很容易就做了魔王的眷屬。
  • 「銀河沙數」之誤
    【求疵】  在《南方周末》所刊載的《從石榴的英文談起》一文中,作者在敘述自己首次吃石榴時寫道:「我興致勃勃,掰開一看,天哪,裡頭酒紅色的籽多如銀河沙數……」此處「銀河沙數」應為「恆河沙數」之誤用。
  • 恆河——是印度教徙心目中的聖河,恆河之水可以滌罪攘禍
    恆河是印度教徙心目中的聖河,恆河之水可以滌罪攘禍,因而去恆河之中來個大洗浴是印度教徙最嚮往和痛快不過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應當說是印度教的甘露廟會,每回參加洗浴的人數以千萬計,但平素裡最壯觀的還要數瓦拉納西的恆河晨浴。
  • 恆河對印度意味著什麼?
    說到恆河,人們想到更多的可能是關於恆河的戲謔之詞,如「幹了這碗恆河水,來世再做印度人。」等。恆河在印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恆河。恆河位於印度北部,長2525公裡。上遊在喜馬拉雅山脈,由北向南流淌,在印度西北部城市薩哈蘭普爾附近有一個大轉折,開始由西北向東南流淌,然後貫穿印度北部,在孟拉加國與源於我國西藏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上遊稱雅魯藏布江)會合,最終注入孟拉加灣。恆河除了上遊在山區,中下遊都在平原地區,這裡就是印度人視為珍寶的恆河平原。恆河平原除了恆河,還有很多重要支流,如戈默蒂河、卡克拉河、納河。
  • 《西遊記》中如來佛祖如何封賞唐僧師徒,其中有何玄妙之處?
    《西遊記》中,如來封賞唐僧師徒的大職正果和汝職正果有何區別?《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為了光大佛法,策劃了取經大業。唐僧師徒就是最好的宣傳者和執行者,最終唐僧師徒歷經千辛萬苦取得真經,其功德為萬世所傳頌。唐僧師徒中,唐僧是帶隊人,孫悟空負責降妖,豬八戒負責牽馬,沙和尚負責挑擔,小白龍做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