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今外道遍世間皆是,佛法深妙人莫能知,竊佛法之名不知其義

2021-01-10 耀如樂園

印光大師:今之外道,遍世間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竊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義

《楞嚴經》云: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特別是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網絡時代,在智慧型手機時代,各種歪理邪說遍布世間,魚目混珠,混淆是非,如印光大師所說:「今之外道,遍世間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竊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義。遂以煉丹運氣保身之法,認做了生脫死之法。且彼等既不知生死因何而有,故瞎造謠言,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複合一處,為得道。實則完全是識神用事,心性真如實際之理體,絕未夢見。尚自詡云:六祖亂傳法,法歸在家人,僧家無有法。此語不但說之於口,而且筆之於書。以假毀真,以邪為正。無知無識之人,遂被彼所惑。」(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箐華錄》)

人們由於懶惰成性,又想投機取巧,坐享其成,許多外道及邪教利用人們的這種心裡矇騙無知的百姓,騙財騙色。

在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的時代,如何避免上當受騙呢?在這裡給大家一些建議:1、在國家官方網站上學習佛法。2、在國內正規寺院的網站上學習佛法。3、在國內正規寺院的法物流通處請購佛教書籍。4、多看佛經原文。5、多看古代高僧大德的佛教文章。6、對於現代的佛教文章,多看些已經圓寂的高僧大德佛教文章。7、對於在世的法師文章,多看些爭議較少的法師文章,比如星雲大師的佛教文章。8、多看些中國佛學院網站上的佛教文章。

對於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除了要多讀淨土三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最好多學習淨土宗十三個祖師的文章,特別是善導大師的文章、蓮池大師的文章、蕅益大師的文章、印光大師的文章。

相關焦點

  • 陳兵教授:論附佛外道
    如宋金元之白蓮教、毗盧教、糠禪、香會,明清之羅祖教、聞香教、齋教、黃天教、圓頓教、大乘教、真空教、青蓮教、弘陽教、青幫,近代之同善社、先天教、燈花教、歸根道、一貫道等,其名目流派愈演愈繁,愈來愈大。在有些地區,其教勢遠遠超過正統佛教,如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憨山大師到山東嶗山一帶時,發現當地人已不知有佛教,多信奉羅祖教。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尤其主辦的人一定要弄清楚:如果我們只是為了「場面好看」,而請了一位貢高、邪見的所謂「佛教學者」(無論僧俗),則其於正法的殺傷力,事實上是比外道還大的! 學術充其量只是一種研究學問的「世間方便」,而佛法的正確把握,卻絕對是一種「實修」的結果,兩者的方法與目的皆不一樣! 出家人自己一定要弄清楚,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了。
  • 佛法的驅魔闢邪寶典:構建御魔防火牆!
    及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心魔的能耐可以障礙佛法聖道,所以清靜內心五蘊就非常重要了,驅魔首要就是清靜內心。所謂天魔,是指障礙眾生了解佛法真理的天道眾生,廣義而言只要是障礙眾生學佛皆可稱為魔,但天魔通常是指天道眾生,障礙人學習佛法了解真理。
  • 佛法基礎|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佛法的世界觀
    佛法又是怎麼描述我們所處世界之情形的呢?在佛法中,世為遷流之義,謂過去、現在未來之遷行;界是界畔分齊之義,謂具東西南北之界畔。世界也叫世間,名異而義同。《楞嚴經》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佛法中對我們所居的世界,又叫作三千大千世界。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佛覺得,如果有幸得面授佛法戒律的弟子都不能守戒,那將來佛於大眾中說法,會更為不易,真正信、行、願的佛弟子會更少。所以,佛當下做了一個決定:佛從今以後不在說戒,將來每月十五說戒慣例由大目犍連等弟子主持!大目犍連謙讓道:「如來猶天雨,百穀草木,無不仰榮。弟子德淺道小,人不服信。」
  • 淨空法師:佛家講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決定沒有輕視的意思
    世尊出世那個時候,有許許多多的外道,佛家講外道是從理事來建立這個名詞,決定沒有輕視的意思,所以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凡是心外求法的都稱為外道。如果我們學佛不懂得向自性當中求,也向心外求,那也是外道,這個道理我們要明了,名詞術語的含義要清楚。這些人他們修定也有相當的定功,佛家講世間禪定,四禪八定他們都得到了。
  • 什麼才是「外道」?
    大家只要接觸過一點佛法的,就會經常聽說「外道」這個詞。聽起來好像有點貶義的意思,其實這個詞一點貶義都沒有。什麼是外道呢?「於佛教之外立道者,行於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佛門之外的道,就是外道。為什麼這麼說呢?
  • 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
    網圖在這個凡夫世間,最為人所熟知的塵勞妄想,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三毒,外在的五欲六塵,三毒迷惑擾亂於內,五欲六塵誘惑染著於外,如果能夠將這些內外的塵勞妄想都克服了,那麼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可是,如果一個學習佛法修行之人陷于于對錢財的執著,而不能抗拒利養的誘惑的話,往往就會被金錢所埋沒理想而無法堅持信心道念,去繼續精進自己的佛法修行之路。
  • 佛陀累世修行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
    ——大般涅槃經卷三佛陀累世修行善業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其實釋迦牟尼佛是根據眾生因緣隨機示現教法,如同佛說處處經裡面說的那樣,佛舍餘壽命二十年,有三種因緣,一是因為世人貪著色身。二是應該說的法已經說得差不多了,要度的人也度化完了。第三是為了防止有的人謗法謗佛造下地獄重罪,所以取證涅槃。
  • 佛法開示:佛非拜、法非善、僧非乞、戒非縛,修行四法
    在禪林釋疑中,常常遇到有很多人常以問佛法的空性,經過對話中的了解,實際上這些人連佛法最基礎的法義都不曾明白。對於無常義理,四聖諦,八聖道,這些佛法的基石都不曾明白。對於講佛法空性來說,這是對於入清淨菩薩行的修行人來講的。而講佛法空性的前提,也必須是在了悟佛法法印的基石上,並且有八聖道的基石,正信、正知、正見這是最基礎的。
  • 《金剛經》:佛法只是「藥方」而已,其實並沒有真實的佛法
    就現在的佛弟子來說,我們所學的佛法是二千多年前釋迦世尊於四十九年中所宣說,後來結集成經典,這就是我們所修學的佛法。但是這些佛法的本質,就像醫藥一樣,是為對治眾生的心病而開出來的藥方。其實,佛法只是藥方而已,並沒有所謂真實的佛法。我們所學的種種佛法,本質上也只是宣說出來的語言,以及在經典上的文字而已。然而,語言是聲塵,經典是色塵,都不是常住、真實的法,因為聲音說出來就馬上消失,經典上的文字也不是真實不壞的東西,經不起風吹、雨打、火燒,終歸會壞滅。語言、文字的佛法並不是真實不壞的法,所以佛弟子並沒有真實的佛法可得。得法的時候,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佛法僧,即佛教三寶。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地說,三寶指佛寶、法寶、僧寶。那麼,主要以食肉為主的這3 種鳥,為何得了一個這麼重量級的佛教名稱。經過查閱發現此名來源於日語, 這種鳥的鳴叫聲極像日語裡「佛法僧」 的發音,其實「佛法僧」鳴聲為另一種鳥——角鴞的聲音。
  • 佛法不是你想聽就能聽懂的,成為大乘法器的條件先了解一下?
    法器的含義有兩種,一種指的是指寺院舉行法會之際所使用之器具,也就是佛事器具的簡稱,另一種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法器——能修習大乘佛法的眾生。那麼要成為修行大乘佛法的法器,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經中說,只有具足正信,根性純熟者,才堪為法器,也就是盛裝無上佛法的容器,這樣的人在過去諸佛之前曾經種下善根,心中沒有絲毫的諂曲,而且具足威儀,不求名利,常常親近善知識,不但聰明而且根性極利,聽聞佛法便知其中深意,為了追求佛法精進不止,而且言行都契合佛旨。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稱為法器,才能聽聞佛菩薩說法而不起疑謗之心。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說,孝順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一個知恩報恩、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大福報在後面。世界上最大的善就是孝順,最大的惡就是不孝。與其遠行燒功利之香,不如在家孝順父母,更值得佛菩薩讚嘆。佛陀也是孝子,在成道後多次前往仞利天宮為其生母說法(仞利天是佛陀生母離世往生之地)。佛教四大菩薩之地藏菩薩也是最注重孝道,曾在過去無量劫中救助自己幾世生母,助她們離苦得樂、解脫生天。
  •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有一個相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
    楞嚴經第六卷有云:「阿難整衣服望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未來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在「我今思惟,知在一處」的這句話中,阿難尊者已經犯了如上所說的兩種錯誤,阿難尊者所說的「知在一處」,是「內」「外」之外的另一個地方。世尊問阿難尊者:「你說心另外有一個處所,其處所在什麼地方?」因為阿難尊者所說的「知在一處」,是虛妄心的計度、分別,所以世尊就隨即追問:「處今何在?」
  •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省庵大師:《儒》此方正教在儒宗,但盡今形後世空。對企業的長治久安發展起到了無形的軟實力作用,後來又把佛法融入其中,效果更佳。我50歲開始學習佛法,深入學習佛法之後才知道,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道理均在佛法中,再看世間書籍索然無味。
  • 經典:佛法的精髓
    我們能夠有今天這個機會,聽聞佛法的精髓,然後在自己的內心樹立起正見,這就是法要。六祖的法要是超出大乘之上的最上乘法要,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講到這十六個字,讓我們來看一看整部的《六祖壇經》。儘管六祖說他「字即不識」,可是我們看《壇經》中的記載,六祖回答問題引用最多的是最了義、最根本的經典《大般若涅槃經》,它是佛陀涅槃前的一天一夜講述的。
  • 佛法楞嚴|有生滅則有來去?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
    以譬喻來會合道理的話,這段文中,前後說到三個「人」字,第一個「人」字,是指說教的人,就是世尊;後面兩個「人」字,是聽佛法的人,是指阿難尊者以及還沒有了悟佛法的大眾。「指」是譬喻佛的音聲言教;「月」是譬喻聽教者的心。「聽教者的心」這一句話比較不容易體會,若說它是本有的佛性,就容易懂了。言教是以聲名句文為體,聲名句文是語言文字,是沒有覺照之用的,因此譬喻為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