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2020-12-05 七葉講堂

學佛學什麼?有人說是學佛的智慧,有人說要學佛的慈悲。

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七葉君同樣答不上來。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

據《大正藏·法海經》記載:有一次,佛對上首弟子、神通第一尊者大目犍連說:「吾自今後,不復說戒。汝等可自共說戒。」

原來,那日佛欲向弟子宣說戒律之時,其中有一個不守戒的弟子混入其中。佛覺得,如果有幸得面授佛法戒律的弟子都不能守戒,那將來佛於大眾中說法,會更為不易,真正信、行、願的佛弟子會更少。

所以,佛當下做了一個決定:佛從今以後不在說戒,將來每月十五說戒慣例由大目犍連等弟子主持!

大目犍連謙讓道:「如來猶天雨,百穀草木,無不仰榮。弟子德淺道小,人不服信。」願佛哀愍眾生,繼續宣講戒律,「使一切獲安,得信得正。」如此,再三懇請。

佛見大目犍連尊者殷勤懇切至此,亦為增加弟子們向眾生弘法的信心,佛乃為群弟子宣說佛法八德。在佛看來,只要弟子們能認真領悟、貫徹這種德行,便能度己度人!

具體哪八種德行呢?在佛看來,世間萬物唯大海有類似佛法的品德。因此,佛以大海為喻,以大海八德來對比佛法八德。這德行具體包括:

1、「無滿不滿

佛法與大海一樣,能匯納百川,永遠沒有容納的上限。這就要求學佛人永無止境,萬不可自以為窮盡佛法真理。

2、「不失常法

大海潮起潮落,皆有規律可循。學佛弟子的言行也要始終如一,學會堅守,不犯禁戒,不失常法。

3、「唯有一味

海水廣不可量,卻只有一種味道。佛法也是如此,學佛之人要惟精惟一,不可摻雜外在的東西。

4、「無能限者

佛認為,世間沒有任何一種能阻止海水的力量。同樣在人心中,也沒有一種能阻止僧法的力量。

5、「無不備有

大海之中,金、銀、琉璃、摩尼珠等七寶匯聚。而佛法之中,有三十七種修行方法,稱之三十七助道法。世間道法無不包含其中。掌握三十七品道寶,佛弟子就能「化導群生,淨己佛土」。

6、「妙德難量

在佛眼中,大海之中有龍王,那是海族敬仰的對象。而在這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諸佛菩薩同樣是眾生所敬仰的對象。「教化之功,彌茂彌美」,沒有任何其餘身份之人可比擬。

7、「無不受之

大海納萬川,無止無休。佛法亦如是,任何種姓之人,不論你是貴是賤,是尊是悲。只要你「來入正化,服習大道」,不管你此前是王族,還是賤奴,都「同為一味,無非釋子」。佛菩薩面前,眾生平等。

8、「無諸穢濁

佛認為,「大海清淨,不受死屍,無諸穢濁。」學佛人應該入大海一樣,清淨無礙。「非清淨梵行者,一不得受,棄之遠之。

在佛看來,佛弟子只有謹守這八種德行,正法就不會有毀;貫徹這八種德行,才能不忘學佛初衷,修得淨業,不墮魔道,度己度人。

相關焦點

  • 佛說:如是修行八法,能獲得現實和未來安樂
    佛法的殊勝,越來越多的被世人感知,居家修行的人也越來越多。由於,缺乏師父和善知識的引導,很多人都非常的迷茫,不知道怎樣去修行。今天看到一種修行方法,就按照這種方法去修行,明天又看到一種方法,又按照另一種方法去修行,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法和目標,心總是感覺比較亂。這樣修行也很難見到效果,很難得到提升改進。佛在《心經》中講了世人受苦的根源,在《無量壽經》中講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在《金剛經》中講了自性空的真實境界,如是等等。
  • 佛法:佛所說的宇宙範圍有多大?
    佛法也說人生觀和宇宙觀,人生觀是指人的正報,這個正報身會有許多的煩惱,煩惱來自人所造的業,這些業是苦因,也是人被束縛的工具,不同的造作生起不同的業,這個業使眾生當前所受的苦,不同的分別業帶來的三苦,八苦,讓眾生在苦中不自由,無法自己做主,不同的正報身帶來不平等的地方。
  • 學佛,無所畏怖!
    其中有一位叫那伽波羅的尊者,聽過的人很少。《增一阿含經》佛說:「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曉了星宿,預知吉兇,所謂那伽波羅比丘是也。」今天要說的,正是這位「吉兇第一」尊者裝鬼嚇佛的故事。那伽波羅尊者為何要裝鬼呢?到底什麼鬼能讓佛畏怖?
  • 學佛者應注意,這三件惡事,不可做!
    因為學佛時布施也好,禮佛也好,都是外在的形式,重要的是通過外在,啟發內心的正念、智慧,積累福德資糧。只有自己身口意清淨了,才能在學佛的過程中得到利益。不清淨則有煩惱障礙,福德資糧也會隨之漏失,所以學佛人要想迅速成就,這三件惡事,不可做!其一、惡口傷人。
  • 學佛才知道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在佛法裡講得清清楚楚,無人可以推翻
    學佛後才知道,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在佛法裡已經講的清清楚楚,而且世界上任何人都無法推翻佛的理論【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開示】稽首三界尊,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佛,菩薩及聲聞,唯願大慈悲,共垂哀攝受。願以懺悔力,及諸誓願力,請佛久住世,復請轉法輪。隨喜諸善根,悉施於眾生,願諸眾生類,三障悉消除。生生常見佛,處處恆聞法,常生歡喜心,不起憎嫉念。【略解】我是50歲開始學佛的,在學佛之前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有許多哲學問題,唯物主義實在無法回答,唯心主義也無法回答,一直困擾著我。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要想有福報,就要自己去積攢福報、培植福報,要廣種福田。要懂得布施、救濟窮苦;要深信因果、放生護生;要孝敬父母、知恩報恩。有福報的人,總是善良的人。善良之人必有厚報。佛說,有福之人身上往往有以下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 佛說:離開「邪知邪見」可得到八種果報,好運自然來找你
    佛說一個人若離開邪知邪見可以得到八種果報,「邪」當然就不正,「見」就是我們常說的看法,看法不正。所以學佛就要把不正確的觀念去掉,把多餘的看法放下,好運自然就來找你,本文就和大家分享離開離開邪知邪見所得到的八種果報。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
  • 南懷瑾老師:佛的這句話說盡了一切眾生相,也把一切佛法講完了
    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其實這句話已經把一切佛法都講完了。我經常說個笑話,人本來就顛倒了。你看!上帝造人就造顛倒了。兩隻眼睛都長在前面,後面什麼都看不見,所以走路會被車子撞倒,假如眼睛一隻長在前面,一隻長在後面,就不會有那麼多車禍了。眉毛長在手指頭上的話,早晨起來當牙刷用,多方便。鼻子倒過來,吃完飯,把筷子往鼻子一插;下雨打傘也方便,往鼻子上一插,不用手撐著。
  • 從「佛法」層面來測知「業障」的輕重,這4種,你屬於哪種?
    【從佛法層面來測知業障的輕重】業障是眾生因貪嗔痴等煩惱,不能精勤修行種種善法,而且還隨身口意隨便地造作種種惡業,障蔽正道。業障是佛教術語,亦指人在前世的時候,所造的惡業。人從出生開始,就帶著業障,就承擔著人生的苦樂。下面4種業障輕重的表現,看看你屬於哪種?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世尊成道之後,三十歲成道之後,一生都在教學,這是我們從經典裡面都能看得出來的,每一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為是宗教,而且以為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
  • 佛法僧三寶的含義
    早課上的僧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在佛教中,信徒是以佛所謂三皈,便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體稱為皈依三寶。佛是大覺者,他是自覺、覺他而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的人;法是由佛所說成佛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並且助佛弘化、廣度眾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釋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對兩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謂及婆梨迦)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比丘僧。」因此唯有三皈具足,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 佛法開示:佛非拜、法非善、僧非乞、戒非縛,修行四法
    有一次佛陀問舍利弗說:舍利弗啊,我常教導你們入菩提聖道,但是你知道菩提道的方法是什麼嗎?這個時候舍利弗就回答說:佛所說的方法即是八聖道。在禪林釋疑中,常常遇到有很多人常以問佛法的空性,經過對話中的了解,實際上這些人連佛法最基礎的法義都不曾明白。
  • 佛法的驅魔闢邪寶典:構建御魔防火牆!
    心魔的能耐可以障礙佛法聖道,所以清靜內心五蘊就非常重要了,驅魔首要就是清靜內心。所謂天魔,是指障礙眾生了解佛法真理的天道眾生,廣義而言只要是障礙眾生學佛皆可稱為魔,但天魔通常是指天道眾生,障礙人學習佛法了解真理。
  • 佛說:人為什麼哭著來,哭著離開?這樣解釋你就明白了
    嬰兒出胎即哭,可見人生憂苦與生俱來;此一聲之哭,即表示其當時所感最為痛苦,且似自知後此之苦方接踵而來,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生苦」。童年時代種種生活皆不能完全自主,故一般童子之心理,多以為迨我成年便覺快樂。
  • 佛說:佛身三十二善相,凡夫身三十二惡相!
    一說佛與凡夫的區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三十二種殊勝大人相,古往今來,只有佛與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方可全部具足。其實,凡夫也有三十二相,佛言:「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今天七葉君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先說三十二種善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佛身三十二相」。
  • 文殊菩薩開示:如何才能種下成佛的種子
    你們不要以為跑到我們這樓上的佛堂中,弄個棉墊子打坐就是學佛,你應該要去泥巴中打滾,要入世才能開花結果。文殊師利在這裡,就用了這個比方。「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同樣道理,已見了道的人,已經是佛了,還成個什麼佛?眾生要在煩惱中自利利他,功德圓滿,智慧圓滿,才能成佛。「又如植種於空,終不能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 佛說痛苦的實質,並且教給我們方法對治
    傲慢、嫉妒、貪慾三重障影響你的生活《華嚴經》上佛說,菩薩有三重障,因為這三重障,菩薩不能向上提升境界。其實這三重障我們凡夫更甚!這三重障就是:傲慢、嫉妒和貪慾。我們學佛了,接觸到佛法就要提升我們的境界,不然的話,境界一來,一現前,煩惱習氣馬上就露出來,佛法的事,修行的事就忘得一乾二淨,就是因為這三重障在作怪。
  • 宣化上人開示:佛前供香並非越多越好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中開示道:我們人要知道,我們供香、供花,供養諸佛菩薩,是我們對佛菩薩的一種敬意,諸佛菩薩是無欲無求的,我們不要以凡人的心去揣摩佛,認為自己貪著的,喜歡的,佛也喜歡。也不會因為世人的供奉而起了歡喜或煩惱心,是因為我們人有那麼一種習慣,一種表示尊重的行為,不知道怎麼樣拿出我們這個真心誠意來對佛菩薩,所以就把自己認為喜歡的、最好的來供佛。用一點名貴的香、名貴的花來供養佛。學佛了就要明白供花、供果、供香的真正含義,不要像那一些個迷信或者不明白佛法的人那個樣子,拿著一大把香在佛前,給佛上香了。
  • 學了大乘佛法就能看不起小乘嘛?佛陀的回答讓人深思!
    今天要講的大小乘的問題,許多人自從學佛以來都會產生一些傲慢心,他們認為自己學習的是大乘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所以就會輕視小乘佛法,認為小乘佛法得不到什麼利益是沒有追求的,甚至會在一些公共場合對小乘佛法進行誹謗。首先,佛教一般是不說大小乘的,因為這個詞是從部派時期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佛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
  • 一位老僧說:這四種人,就算不拜佛,也會招來好運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結善緣,必得好的果報;為非作歹,魚肉鄉裡,就不要再想著有好事了,就算你建寺供僧,燒香拜佛也沒用,一位老僧說:如果你是這4種人,就算不拜佛,也能招來好運,看看有你嗎?第一種人:孝順父母的人。孝順父母之人,不需要燒香拜佛,因為父母就是每個人的守身佛,好好孝順父母,就是在拜世間最大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