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開示:如何才能種下成佛的種子

2021-01-09 老陽私塾

老陽按:如何才能種下成佛的種子,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學習這一個問題,這段經文出自:《維摩詰經》,講述者:南懷瑾先生。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維摩居士反過來向文殊師利菩薩提問題了。以世間法來講,任何東西都有個種子,下了種子才能開花結果。我們為什麼學佛?在什麼地方學最好?

根據佛經,佛說在這個世界學最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要到這個世界來留學,因為這裡有煩惱、有痛苦、有善、有惡、有磨練的機會。極樂世界好是好,但沒有磨練的機會。天人在天界中也太享受,也用不著解脫痛苦煩惱,因此在他方世界學佛,成就得很慢,成就也不大。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這個世界的煩惱痛苦很多,眾生在這裡能夠忍受生老病死,因此容易成就。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文殊師利的回答是顛倒話,成佛曉得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的,但是沒有這個身體不行,要借它修行,所以有身為種。無明和有愛是不好的,是煩惱的根本,我們不能悟道,因為念念皆在無明中。這個世界的生命是由愛來的,有貪愛則有欲。學佛本應該破無明得正覺,轉愛為慈悲,可是沒有它們作種子還不能成佛呢!

接下來的「貪恚痴、四顛倒、五蓋、六入、七識處、八邪法、九惱處、十不善道等等」,都是學佛的種子,眾生為了要跳出這些煩惱痛苦,受了不好的刺激,所以要學佛。文殊師利的結論是「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六十二見是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為對象,起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等見,五四共成二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四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去來、無去來、亦有去來亦無去來、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見,共成六十二見,就是六十二種見解,是世法上一切不同的見解。佛法要解脫了這些見解,才得大般若智慧成就,所以文殊師利說,它們是成佛的種子。

「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維摩居士問:你這麼講,要怎麼解釋呢?無為就得了道入了正位,成佛了。涅槃就是無為之道。文殊師利回答,假使是已經得了道的人,就沒有什麼好談了,談不上要發心,要大徹大悟了。像我們大家在這裡是來學佛,如果我們都悟道了,那還講什麼《維摩詰經》?用不著來討論了嘛!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溼淤泥,乃生此華。」

佛教的標記是蓮花和卍字,蓮花生在乾淨的土裡是不會開花的,一定要在又溼又髒的泥中成長才會開花。它生長在最髒的地方,可是生出來的花果卻絕對的聖潔,不帶一點髒。學佛的精神是要學蓮花,不是學它花的乾淨漂亮,是學它的根栽在最苦最髒的地方。你們不要以為跑到我們這樓上的佛堂中,弄個棉墊子打坐就是學佛,你應該要去泥巴中打滾,要入世才能開花結果。文殊師利在這裡,就用了這個比方。

「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同樣道理,已見了道的人,已經是佛了,還成個什麼佛?眾生要在煩惱中自利利他,功德圓滿,智慧圓滿,才能成佛。

「又如植種於空,終不能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上面一個比方用的是蓮花,要種在汙泥中,才會開花結果。蓮花的另一個特徵是花果同時,開花的時候蓮子就在裡面。別的花大半都是先開花才結果,只有蓮花是花果同時,代表大乘菩薩一旦悟道了,就證果位。現在文殊師利比喻小乘羅漢,他以為證到空就好了。把一顆種子丟在虛空中,永遠不會發芽。要把種子丟到最髒的士中,才會成長。這也就是說,得羅漢果位的人證到了空,是不會再進步的。

「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所以說,得了道的人,不用再談成什麼佛了。一般說成佛之路都是被我見擋住了,先空我見,再空法見,才能成佛。這裡文殊師利卻說,寧可有我,即使這個我見大如須彌山,我慢貢高到了:格老子,我非要成佛不可!你寧可保留這個我見,這樣還能夠大徹大悟成佛。像小乘羅漢,雖然沒有我見,只得了半邊空,認為這就是佛法,反而不能成佛。

所以禪宗有句話:「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例如這裡有位同學,自以為已經空了,不需要再修了。當然他還沒有到家,可是這樣就會有嚴重的偏差,連諸佛菩薩都拿他沒辦法。其實你認為空,那個正是我見,是見地的偏差。所以勸人學佛常以念佛為穩當,規規矩矩走「有」的法門。要走般若空的路子,非真有大福德大智慧是做不到的,只會走入狂了,連個定都做不到。《維摩詰經》上講的這個道理,對大家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你落入了偏空,那就要轉個三大阿僧祇劫再來,白走冤枉路。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所以如果沒有了煩惱,還修個什麼?修行正是因為自己有妄念煩惱,沒有妄念煩惱拿什麼修行?故說一切煩惱是修行的種子。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如果眾生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至寶。眾生學大乘佛法,就要不怕入世,能入世才能證入正道,才是大修行人。不是躲入山林茅蓬,一個人清清靜靜閉關修行,充其量,到頂了,你證個羅漢已經了不起了。當然能一定就八萬四千劫,很舒服了,可是八萬四千劫之後,你非出這個空定不可。出定之後還要回心向大乘,圓滿一切功德,才能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大乘佛法要眾生修行,這行就是行為,什麼行為?是入世的行為,要在煩惱中行。譬如布施鈔票給人家,把自己的肉割給人家,是會痛的,但是這是犧牲自己成就別人。自己雖在病痛中,看見別人有病,就忘了自己的痛,先為別人解決問題,這才是菩薩道。要在煩惱中起行,才能成就一切功德。功德賺到了,自己不要,還回向給眾生,才能得大般若智慧成就,得一切至寶。所以大乘佛法是入世的,但是入世仍為了出世。入世愈深,成道也愈快。你拍球時,愈用力拍下去,球反彈愈高。

有人問佛,不到八地(不動地)的菩薩還會不會墮落?佛說,當然會。再問,菩薩墮落了怎麼辦?答,菩薩不怕墮落。譬如拍球,墮得愈深,彈出得也愈快。維摩居士與文殊師利對話到此處,引起了另外一位小乘弟子大迦葉大阿羅漢的感言。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

他讚嘆文殊師利菩薩,說得痛快,說得對極了,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間的塵勞中。「塵勞之儔,為如來種」,這名句是出自《維摩詰經》,為後世文學所常引用。儔是同伴、同類,就是白話「這一些」的意思。塵是代表世間,這個世界上都是塵,你爬上高山看下來,都市都是籠罩在一片塵霧中,物質愈文明,空氣愈染汙。勞是形容眾生在塵世中的勞苦奔波,所謂「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所以佛經中也有把我們這生命翻譯成「勞生」,為什麼我們勞勞碌碌一生,自己也找不出答案。可是雖然是塵勞,你可不要想脫離,就在其中才能修習一切的功德智慧。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大迦葉說,我們這些小乘的人很可憐,住在定中都不肯入世,就永遠不能證得大乘的佛果,還不如下無間地獄永不超生的眾生,他們如果一念懺悔了,重新發心修道,還能夠成佛。可是我們以為空是究竟,永遠發不起大心來。

「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譬如五根(眼耳鼻舌身)壞了的人,就什麼聲光色都不能見不能聞了。我們修小乘證空的人,把無明煩惱這些結使都切斷了,就再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所以會沉迷在空境中,不肯動,也不肯入世了。

回過來講,我有時也勸現代年輕人不要學佛,學了佛嘴上能說,菩薩道就做不到了,學了個懶,什麼都不肯幹。膽子也學小了,什麼都不敢幹。藉打坐念佛為名,什麼都不做。還有,也學小器了,看別人都不對,都不是佛法,只有自己對。所以希望年輕人先從作人學起,學佛是要濟世救人的,濟世救人時,有時不免必須殺人,你敢挑得起這個擔子嗎?佛法還有句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連把刀都不敢拿,還放下個什麼!你沒有這個種嘛!當然,年輕人還是應該學佛的,但是要先學修行,日行一善是起碼的。做好事有時會被人家罵,等於蓮花種在淤泥中,你要不怕被罵,只問此心。做好事也要有智慧。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覆,而聲聞無也。」

大迦葉繼續說,所以我們得道的羅漢還不及凡夫。凡夫對於佛法,有時胡塗有時清醒還好些,我們永遠清醒,反而不想動了。

「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他說,為什麼?可惜我們落在小乘果位的人,以空為究竟,一輩子對於佛法如何證得菩提,如何證得佛十力、十無畏等,永遠不行。

小乘羅漢要幾時才行呢?先住定八萬四千劫再回心發心,從大乘道一步步再修,才能成佛。但是如果他能在空定之中,一旦明了這非究竟,從橫的過來,他立刻就達到八地菩薩以上的修持。這是小乘可以走的快捷方式,這道理就要研究唯識,研究《俱舍論》了。

後記:大家沒事的時候可以多讀讀佛經,不信佛的也沒有關係,心情會很寧靜。

相關焦點

  • 文殊菩薩是如何成佛的?
    文殊菩薩在佛教中地位尊貴。《法華經》稱他是燃燈古佛(或說龍尊王佛)的化身,過去七佛常受他電話,故被譽為「七佛之師」。事實上,文殊師利與舍利弗尊者一樣,歷史上確有其人。《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記載:文殊菩薩將取大涅槃之際,佛向四眾弟子講述了文殊菩薩出生、學道的故事。與舍利弗、須菩提、彌勒菩薩一樣,歷史上確有其人。
  • 如何才能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
    考試之前,不少考生們禮拜文殊菩薩,是因為文殊菩薩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了大智慧。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
  • 今日農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
    今天11月16號,農曆十月二十日,是佛教裡文殊菩薩的出家紀念日。文殊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另外三位大菩薩分別是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又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無量劫前早已成佛,被稱為「三世諸佛之母」、「七佛之師」,釋迦牟尼佛的九世祖師,是大智慧的象徵,是般若智慧的化身,亦稱「辯才無礙」。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妙德」、「妙吉祥」,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頂,左手持青蓮華,右手持寶劍,坐騎為青獅子,智能威猛。
  • 為什麼文殊菩薩的弟子將來會成佛,佛陀弟子只成菩薩?
    傳說文殊菩薩的弟子將來會成佛,而佛陀的弟子只成了菩薩。可見其功德不可思議。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是兔屬相的本命佛,為智慧之象徵。文殊菩薩形象則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
  •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文殊菩薩的生日在農曆的四月初四。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考試之前,不少考生們禮拜文殊菩薩,是因為文殊菩薩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了大智慧。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間的小孩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文殊菩薩,既然是三世果位如來,其智慧特殊可知。
  • 文殊菩薩的地位多高?連如來都承認,自己成佛全靠他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佛教裡面的文殊菩薩,他的身世和來歷是怎麼樣的。文殊菩薩是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的典籍之中,他象徵著智慧,同時他也是釋迦牟尼的一個倚仗。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所記載,文殊菩薩本來是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的兒子,而在古印度時期,當時有很多的國家,有一個國家叫做舍衛。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為什麼學業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一切菩薩之母,身紫金色,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智慧猛利,能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獅子,象徵其威猛。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無上圓滿智慧的象徵,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道場 — 五臺山中國山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世界佛教徒心中嚮往的聖地。
  • 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為何他又成了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文殊菩薩,大家都很熟悉,起碼在電視劇《西遊記》裡看到過。文殊菩薩是簡稱,全名是文殊師利菩薩,也叫曼殊室利菩薩,都是梵文的音譯,是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裡代表智慧,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臺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在不同的派別中,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在淨土宗中被稱作普現如來佛,在《新華嚴經》中的法號為「不動智」,而在密宗中被稱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作為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他在平等世界成佛,被稱作龍種上佛,由於龍有著特殊的象徵性,因此常用來指位居高位者。因此龍種上佛也被稱為天子佛,文殊菩薩對內是佛、菩薩,在教外是天子、帝王,地位十分顯赫。
  • 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大慈大悲!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佛教的典籍中,文殊是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他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系多羅聚落婆羅門種姓,父親名叫梵德,是一位著名的大長者。
  • 文殊菩薩,妙吉祥,美妙、莊嚴的大菩薩
    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非常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
  • 文殊、普賢菩薩沉香作品鑑賞!
    菩薩是古代印度語的譯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發大心願的人。菩薩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普賢菩薩,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土的大乘聖者。
  • 文殊菩薩是何物修煉成仙?他的本體是啥,前世又是誰
    眾所周知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而現在的佛教也已經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了,為表敬重每年各個菩薩自己的道場都會舉行巨大的盛典,文殊菩薩的道場是在山西五臺山,是佛教四大道場之一,他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文殊菩薩又被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 為什麼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最快的成佛方法,看法師開示
    為什麼說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最快的成佛方法,看法師開示。人命無常,修行人只有光陰最寶貴,一定要老實念佛,才不會虛度光陰。學佛真正能夠成就的,善根深厚,心地清淨,沒有妄念,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這是為一切念佛人作真實的證明。
  • 【華曲佛音】文殊菩薩心咒(文殊菩薩智慧咒):常誦開啟智慧大門
    南無妙吉祥菩薩 !  1.文殊智慧咒:  白天,晚上都可以念,每天最少念108遍,沐浴完念更好,這是表恭敬的意思。每天花10幾分鐘也不是很長。  持咒最重要的兩點就是信心和恭敬心。  文殊師利菩薩,以智慧著稱,在中國示現為菩薩,與觀音、普賢、地藏同為四大菩薩之一,五臺山清涼寺即為他的道場。
  • 量子糾纏:文殊菩薩為什麼拿著寶劍?
    文殊菩薩拿著寶劍,不是砍別人,是砍自己,通過修自己來修別人。
  • 地藏菩薩什麼時候能夠成佛?為何現在還是菩薩呢?
    01地藏菩薩累劫發下大願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開篇,文殊菩薩就問佛陀,地藏菩薩在過去世,有什麼大的因緣,能成就這樣的功德?佛陀就把他累劫所發的願都說了一下,曾經地藏菩薩是一個長者的兒子,碰到一個佛,叫獅子奮迅萬行具足如來,長者的兒子就問這個獅子奮迅萬行具足如來,你怎麼這麼帥呢?獅子奮迅萬行具足如來就說,你也想要這麼帥的話,就必須要久遠以來去救度解脫一切遭受苦難的眾生。這位大長者的兒子,馬上發願,從現在開始,我要把六道的眾生都度成佛,然後我再成佛,所以因為這個大願力的原因,至今還是菩薩。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即首楞嚴三昧,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  佛還說到,地藏菩薩已經悟入如來境界,堪忍一切智位,超度一切智海,登一切智山。這裡的一切智應是對應三智之一的一切種智,即佛智。  據華嚴經大疏卷十六所載,如來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故稱一切智。
  • 能量強大的文殊菩薩心咒
    導讀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nju 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的象徵!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又稱法王子。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記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尊如來(龍尊王佛),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