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離開「邪知邪見」可得到八種果報,好運自然來找你

2020-12-04 我聞佛心

佛說一個人若離開邪知邪見可以得到八種果報,「邪」當然就不正,「見」就是我們常說的看法,看法不正。所以學佛就要把不正確的觀念去掉,把多餘的看法放下,好運自然就來找你,本文就和大家分享離開離開邪知邪見所得到的八種果報。

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

心裏面一直就會有這樣一種快樂高興的習慣,高興自己修善法,發自內心的歡喜去修善,這叫真善意樂,是內在的一種收穫。真善等侶,「侶」就是伴侶,好朋友或者同參道友,能夠在我們生命中陪伴我們成長給我們引導,最終成就我們的人。

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

以上這種原則,一般人不太容易堅持,只要認識到因果的必然性就會深信因果,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做負面的事情。深信因果,我們寧可把握每一個機會乃至微小的善行也要趕緊去修。

三、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

「直心」就是真心,心裏面沒有偏見,單純,對於因果深信不疑,所以能永離一切吉兇疑網,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四、常生人天,不更惡道。

這是說,離開邪見深信因果,這個人他對自己的前途非常負責任,能保證自己不墮惡道,生生世世都在人天生活,對一般凡夫來講非常不容易,佛經上常講: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在芸芸眾生中能夠得到做人的機會就像指甲縫哪一點土,得不到人身的眾生就像大地上的土。

五、無量福慧,轉轉增勝。

「福」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享福是果報,修福是因行,這就是善因善果的見解。我們有時候會有一種安逸,不願意去付出的思想,事實上每一個人現有的福報非常有限,在佛門中都知道要不斷修福,就是不斷付出,現在正在享受的福報都是曾經付出的結果,因果是公公平的。

六、永離邪道,行於聖道。

外面沒有邪正之分,邪正在自心,按照十善業道的標準理解,十不善就是邪。如果能夠認識到善惡相應的責任自然而然就會有堅定的信心,有正道為什麼不走呢。

七、不起身見,舍諸惡業。

凡夫眾生執著這個色身是自己,這種見解叫做身見,對凡夫來講這種見解沒錯,反過來說,如果真的不這麼認為了就不是凡夫了。因為身見的緣故所以凡夫眾生會造作種種惡業,所以身見是煩惱的根源,不起身見就不在貪著這個身,那所有的惡業自然也就慢慢的脫落了。

八、住無礙見。

無礙就是沒有障礙,看一切現象沒有障礙,這樣的見解佛法裡面稱為空性見,見諸法空相。「住」就是安住於這樣一種見解之中。

相關焦點

  •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福報,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一個有福報的人,出門遇貴人,好運連連,做什麼事都容易成。佛說,世間萬事萬物,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只要你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這個道理。這也是佛法中認為,亙古不變的真理,這也是學佛之人、信佛之人,心中始終敬畏並奉行的真理。當然,有人信,但也有人不信,或者是半信半疑。常常有人問我,師父,我人都已經死了,還能有什麼未來呢?有這種觀念的人,往往目光短淺,心量狹小,看不到長遠。這也是為什麼在人緣或者是事業上無法擴大的原因。
  • 佛說:佛身三十二善相,凡夫身三十二惡相!
    一說佛與凡夫的區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三十二種殊勝大人相,古往今來,只有佛與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方可全部具足。其實,凡夫也有三十二相,佛言:「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今天七葉君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先說三十二種善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佛身三十二相」。
  • 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你所遇到的都是該出現的」,是一個意思。這也是佛法解釋的,為什麼有人作惡反而能夠享受好報,有人行善反而命運坎坷?因為他們因緣和合的緣故,比方說這一世某人的善業條件具足了,他就會受到善報,下一世他的惡業顯現了有了共同受業的因緣,那麼他就會受到惡報。
  • 縱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隨即密令侍從找一最貧賤的乞丐,將善光嫁與他。波斯匿王對善光冷嘲熱諷:「你憑自己的業,不要再靠我,今後你自己獨立生活去!時間會檢驗你所說的是否是真理!」此時善光仍然堅持無悔,並心無反顧地與乞丐離宮而去。途中,善光問丈夫:「你父母還健在嗎?」乞丐回答:「父母先前是舍衛城最大的長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伶仃孤苦,日以乞食過活。」善光又問:「先父母的住宅還記得嗎?」
  • 《楞嚴經素解》卷十:識陰第二種邪見:認為我可以生出萬事萬物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解釋】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識陰的第二種邪見:執著於認為我可以生出萬事萬物。佛又說道:「阿難你應當知曉,此修禪定的善男子已經窮盡行陰而歸於空,行陰透盡而識陰顯現還元。
  • 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解讀)
    也就是身體所做的善惡、無記(非善惡)行為,嘴巴說的善言、惡言,心裡想的善、惡、無記之事。佛經原文:爾時世尊。告影勝王曰。大王當知。譬如男子於眠夢中。見與人間端正美女。共為稠密。既睡覺已。憶彼夢中所見美女。大王於意云何。於眠夢中人間美女。是實有不。王言。非有。世尊告曰。大王於意云何。此之男子。於彼夢中所見美女。心生憶念戀慕不舍。可說此人是大博識明智者不。王言。
  • 佛說: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前世,今世和來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一場因果,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一個人的因果通達三世,因緣成熟,就要接受自己的果報。我們古老的文化中,早就有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一個人的行為,就會產生因果,只有種善因才會有善果,而有些事絕對不去要去做,會受到因果嚴厲的懲罰,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一個也不要去做。一、不孝父母。
  • 佛說:人為什麼哭著來,哭著離開?這樣解釋你就明白了
    乃至成年,則由壯而老,遂又感受種種痛苦,如六根漸壞,身體衰弱不能享受人生圓滿之幸福,此為佛之所說「老苦」。若壯年時四大輕安,環境順適,似足稱為樂矣,乃忽然疾病發生,身體上感受種種痛苦。而與老年、童年時無異,此為「病苦」。
  • 佛曾經為這半偈而捨生命丨六祖大師為志道和尚釋疑 (宣化上人)
    婆羅門說:「你要吃熱的肉,莫如你先給我講了這八個字,我就把我整個身體供養你。」羅剎鬼上上下下這麼看看婆羅門,說:「你能做得到這麼偉大的事情?為八個字,你肯把你身體布施出來給我吃?我不相信!」婆羅門說:「你不相信?我說這話,是真實不虛的,我可以請十方諸佛給我擔保,來證明我,我絕對不騙你!你先說這八個字,然後我就給你吃。」羅剎鬼說:「好!
  • 我們有三維空間,四維空間,那麼佛在第幾維呢?
    因為我們是共同的法身,我們可不可理解為兄弟姐妹?完全可以。沒有比佛更高的了。佛的果位已經接近融入自性融入法身。他最接近於我們的自性、空性。也可以理解為現代人所說的「源頭」。變一個名相而已。十方三世一切佛共同法身不就是我們諸位的源頭嗎?為什麼新立一個名詞,感覺源頭成了另外一個概念呢?那可能就不是真正的「源頭」了。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有人說是學佛的智慧,有人說要學佛的慈悲。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七葉君同樣答不上來。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據《大正藏·法海經》記載:有一次,佛對上首弟子、神通第一尊者大目犍連說:「吾自今後,不復說戒。汝等可自共說戒。」
  • 佛教:一個人開始交好運,往往有這四大徵兆,你有嗎?
    我們常常說「一切唯心造」,萬事發展的好壞全在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心若充滿正能量,充滿陽光和善良,那自然吸引福報和好運來到我們身邊。但若我們內心的磁場是惡意的、消極的、灰暗的,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幸運。一個人的福報裡藏著他的幸運,會在未來的日子裡帶給他意外之喜。幸運藏在福報裡,要想交好運,首先得培植福報。一個人開始交好運,往往有這四大徵兆,你有嗎?
  • 素食文化:佛說斷肉素食戒殺摘錄
    自己不殺生,買別人殺好的來吃可以嗎?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得到的。至於這些「不如意」的原因在哪?就很少人去探索了。《楞嚴經》上說:「食肉之人,所求功德,悉不成就。」《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 佛說:今生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出現在我們身邊,他必定會教會我們什麼,然後轉身離開。所以,那些看似的傷害其實是對我們的一種救度,是來渡化我們的「佛菩薩」,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面對傷害,不要想著還擊和報復,換一種心態想,人生會截然不同。佛說:今生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兩個人得有多深的緣分才能在一條路上走了又走。
  • 101歲老僧說:拜佛時,默念一句話,好運自然出現!
    寺廟裡那位老僧今年101歲,經常喜歡穿著一件灰色僧衣,口中念著阿彌陀佛,老僧見我拜佛時,口中念著求佛讓自己化解不順,於是走過來對我說:「你這樣拜佛,沒有多大益處,不如換一種方法。」老僧對我說:拜佛時,默念一句話,好運自然出現。我嘗試著改變了過去拜佛的方法,心中默念老僧說的這句話,最近的運氣果然越來越好了。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所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佛所能用語言來表述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真正的般若波羅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如來的境界,你沒親自證到,別人怎麼說它都不是它。但是不形容一下,你們又無法了解,怎麼辦?我只好用口來說,使你們知道還有這種境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