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原文: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並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百千人天大眾。一心恭敬圍繞而住。爾時世尊為說自證微妙之法。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
解讀:我是聽佛這樣說的。有一時,佛在王舍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大眾一起,還有諸大菩薩摩訶薩,以及無量的人、天大眾,一心恭敬、圍繞著佛陀而住。那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自證微妙之法,也就是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
注釋:苾芻:比丘、僧人。
佛經原文:爾時摩揭陀主影勝大王。往竹林中禮世尊足。右繞三匝在一面坐。時影勝王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情先所造業。久已滅壞。臨命終時皆悉現前。又復諸法體悉空無。所造業報而不散失。唯願世尊。哀愍為我分別解說。
解讀:那時,摩羯陀國的國王影勝大王,前往竹林中頂禮世尊足,右繞三圈坐在旁邊一面。這時醒勝王對佛說:「世尊,為何有情眾生先前所造諸業,造完後早就消失了,而在臨命終時卻又顯現在眼前?為何一切法的體性都是空無,所造的業報而不會散失呢?但願世尊,為哀愍我的緣故為我分別解說。」
注釋:摩羯陀國:古印度國名。薄伽梵、世尊、佛:佛的十種名號中的三個。禮世尊足、右繞三匝:這是禮佛的禮節。業:造作的意思,指身、口、意三業。也就是身體所做的善惡、無記(非善惡)行為,嘴巴說的善言、惡言,心裡想的善、惡、無記之事。
佛經原文:爾時世尊。告影勝王曰。大王當知。譬如男子於眠夢中。見與人間端正美女。共為稠密。既睡覺已。憶彼夢中所見美女。大王於意云何。於眠夢中人間美女。是實有不。王言。非有。世尊告曰。大王於意云何。此之男子。於彼夢中所見美女。心生憶念戀慕不舍。可說此人是大博識明智者不。王言。不爾。此是愚人非明智者。何以故。由彼夢中人間美女。畢竟體空。不可得故。豈能與彼而行稠密。令此男子情懷愛戀生憶念耶。
解讀:那時,世尊告訴影醒勝王說:「大王應當知道,如同男子在睡夢中,見到人間漂亮端正的美女,在一起親密。睡醒以後,回憶夢中所見到的美女。大王,你覺得怎麼樣?睡夢中的美女是實有的嗎?」大王說:「不是實有。」世尊告訴他說:「你覺得怎麼樣?這個男子對於夢裡所見到的美女,心生憶念,戀慕不舍,可以說這個人是博聞智慧的嗎?」大王說道:「不是,這是愚痴之人,不是有智慧的人。什麼原因呢?因為夢中的人間美女,只是一個夢,夢體畢竟是空,不可得的緣故,怎麼能與她做出親密的行為,令這個男子情懷愛戀生憶念呢?」
佛經原文:佛言。大王。如是愚痴無識凡人。眼見色時心生喜樂。便起執著。起執著已隨生顧戀。生顧戀已情懷染愛。起染愛故隨貪嗔痴。發身語意造作諸業。然此諸業作已滅壞。此滅壞時曾不依止東方而住。亦不依止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至命終時意識將滅。所作之業皆悉現前。
解讀:佛說「大王,是這樣。愚痴沒有智慧的凡人,眼睛看到美色時生起喜樂之心,就起執著,起執著後產生顧戀之情,產生顧戀後情懷染愛,起染愛的緣故隨順貪、嗔、痴煩惱,發動身、口、意造作諸業。然而諸業是生滅的,因此造完後就消失了,而在造業的過程中,會薰習第八識形成為「種子」,在八識裡藏儲。這些業造完後雖然消失了,而不依東、西、南、北、上、下等空間留住,等到臨死時意識快要消失的時候,生前所造的業,也就是這一生說了哪些話、做過什麼事情、想過哪些問題等,就像放電影一樣顯現在自己的面前。」
佛經原文:譬如男子從睡覺已。憶彼夢中所見美女影像皆現如是。大王。前識滅已後識生時。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墮傍生餓鬼地獄。大王。後識生時無間生起。彼同類心相續流轉。分明領受所感異熟。大王。曾無有法。能從此世轉至後世。然有死生業果可得。
解讀:「這就如同那個男子睡醒後,憶念夢中所見到的美女影像也是這樣顯現的。上面佛說的意思就是:人臨死時,這輩子不管貧富貴賤,還是美女香車,以及所做的、所想的、所說的,都會在這時浮現在眼前,就像做夢一樣,再也得不到了,錢財、親人、美女什麼也帶不走了。
大王,前生的意識滅掉、後生的意識生起時,或者會生在人道中,或者會生在天上,或者墮落在畜生、餓鬼、地獄這三惡道裡。
大王,後識生時無間斷生起,同一類心相續流轉不斷,分明領受由業所感的異熟果報。同一類心:一心分為八識,就是說意識不斷生起時,其他的識也相續流轉不斷,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對外境的刺激會給人以感受,六識就來分別,由六識的分別產生七識的執著,然後薰習成種子藏在八識裡,這些都在不停的相續流轉中,這就是「彼同一類心相續流轉」。
大王,曾經沒有任何一種法,能從這一世流轉到後世,然而由生死業果卻會流轉。也就是說,財產、美女、親人、權力等這些「法」,都不能帶到後世,只有這一生所造的業,能感後世的果報。
佛經原文:大王當知。前識滅時名之為死。後識支起號之為生。大王。前識滅時無有去處。後識支起無所從來。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大王。前識前識性空。死死性空。業業性空。後識後識性空。生生性空。而彼業果曾不散失。大王。如是應知。一切有情皆由愚惑不知非有。妄起顧戀輪迴生死。
解讀:大王應當知道,前識滅掉時名為死,後識生起稱為生。大王,前識滅時沒有去處,後識生起沒有來處。什麼原因呢?這就像做夢一樣,本性空的原因。
大王,前識,前識性空;死,死性空;業,業性空;生,生性空,而業果從來不會散失。從前識滅到死、業感果、後識生,就是從前世到後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緣聚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其體是空。雖然體是空,但不是沒有,造業還是要受報的,除非成佛了可以不受。
一切有情眾生都是由於愚痴的緣故,不知道這一生人、事,就像所做的夢一樣,夢醒後就會發覺什麼也沒有,夢不過是自己的心做出來的,它的體性是空的,妄想執著於如夢境一樣的人生而產生貪戀,由此產生生死輪迴。
佛經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他曰: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離於能詮語,所詮不可得,皆以別別名,詮彼種種法,於名法非有,是諸法自性,由名名性空,於名名不有,諸法名本無,妄以名詮名,諸法皆虛妄,但從分別生,我說諸世間,以眼見於色,皆由邪計想,是名為俗諦,我說一切法,皆是藉緣生,是名近勝義,智者當觀察,眼不見於色,意亦不知法,是名勝義諦,愚者不能知。
解讀:那時,世尊想要重新宣說這個法義,做頌說:一切諸法只是假名,只是依名字而有,沒有能詮釋的心和所詮釋的法,都是以不同的名字來顯示差別,以詮釋種種的法。這些假名建立的法是空(非有)的,這就是諸法自性。由能名、所名體性空,所以於一切法建立的假名稱為不有(空)。一切諸法本來沒有名字,只是以妄想捏造個名字來詮釋、命名諸法,諸法都是虛妄的,從分別的心生起。
我說一切世間人,因眼見於色相而執著,都是由邪見遍計所想,這樣稱為俗諦。我說一切法都是從因緣而生的,自性是空,這樣可以稱為近似勝義諦。有智慧的人應當觀察,眼不見於色相,意識也不知於法,這樣稱為勝義諦,愚痴的人不能了知。眼不見於色,即離相。意不知法,即離念。就是說眼睛看到色相而不動心,等於沒看見;意識知於法而不著相,等於不知。這樣不動心、不著相就能跳出生死輪迴。
注釋:伽他:頌。非有:沒有,也就是空。色:物質、境界、相貌。俗諦:世間的真理。勝義諦:出世間的真理。
佛經原文:爾時世尊說此法已。摩揭陀主影勝大王。深心頂受。時諸苾芻。及大菩薩人天等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解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