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解讀)

2020-12-06 摩訶衍善法堂

佛經原文: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並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百千人天大眾。一心恭敬圍繞而住。爾時世尊為說自證微妙之法。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

解讀:我是聽佛這樣說的。有一時,佛在王舍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大眾一起,還有諸大菩薩摩訶薩,以及無量的人、天大眾,一心恭敬、圍繞著佛陀而住。那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自證微妙之法,也就是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

注釋:苾芻:比丘、僧人。

佛經原文:爾時摩揭陀主影勝大王。往竹林中禮世尊足。右繞三匝在一面坐。時影勝王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情先所造業。久已滅壞。臨命終時皆悉現前。又復諸法體悉空無。所造業報而不散失。唯願世尊。哀愍為我分別解說。

解讀:那時,摩羯陀國的國王影勝大王,前往竹林中頂禮世尊足,右繞三圈坐在旁邊一面。這時醒勝王對佛說:「世尊,為何有情眾生先前所造諸業,造完後早就消失了,而在臨命終時卻又顯現在眼前?為何一切法的體性都是空無,所造的業報而不會散失呢?但願世尊,為哀愍我的緣故為我分別解說。」

注釋:摩羯陀國:古印度國名。薄伽梵、世尊、佛:佛的十種名號中的三個。禮世尊足、右繞三匝:這是禮佛的禮節。業:造作的意思,指身、口、意三業。也就是身體所做的善惡、無記(非善惡)行為,嘴巴說的善言、惡言,心裡想的善、惡、無記之事。

佛經原文:爾時世尊。告影勝王曰。大王當知。譬如男子於眠夢中。見與人間端正美女。共為稠密。既睡覺已。憶彼夢中所見美女。大王於意云何。於眠夢中人間美女。是實有不。王言。非有。世尊告曰。大王於意云何。此之男子。於彼夢中所見美女。心生憶念戀慕不舍。可說此人是大博識明智者不。王言。不爾。此是愚人非明智者。何以故。由彼夢中人間美女。畢竟體空。不可得故。豈能與彼而行稠密。令此男子情懷愛戀生憶念耶。

解讀:那時,世尊告訴影醒勝王說:「大王應當知道,如同男子在睡夢中,見到人間漂亮端正的美女,在一起親密。睡醒以後,回憶夢中所見到的美女。大王,你覺得怎麼樣?睡夢中的美女是實有的嗎?」大王說:「不是實有。」世尊告訴他說:「你覺得怎麼樣?這個男子對於夢裡所見到的美女,心生憶念,戀慕不舍,可以說這個人是博聞智慧的嗎?」大王說道:「不是,這是愚痴之人,不是有智慧的人。什麼原因呢?因為夢中的人間美女,只是一個夢,夢體畢竟是空,不可得的緣故,怎麼能與她做出親密的行為,令這個男子情懷愛戀生憶念呢?」

佛經原文:佛言。大王。如是愚痴無識凡人。眼見色時心生喜樂。便起執著。起執著已隨生顧戀。生顧戀已情懷染愛。起染愛故隨貪嗔痴。發身語意造作諸業。然此諸業作已滅壞。此滅壞時曾不依止東方而住。亦不依止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至命終時意識將滅。所作之業皆悉現前。

解讀:佛說「大王,是這樣。愚痴沒有智慧的凡人,眼睛看到美色時生起喜樂之心,就起執著,起執著後產生顧戀之情,產生顧戀後情懷染愛,起染愛的緣故隨順貪、嗔、痴煩惱,發動身、口、意造作諸業。然而諸業是生滅的,因此造完後就消失了,而在造業的過程中,會薰習第八識形成為「種子」,在八識裡藏儲。這些業造完後雖然消失了,而不依東、西、南、北、上、下等空間留住,等到臨死時意識快要消失的時候,生前所造的業,也就是這一生說了哪些話、做過什麼事情、想過哪些問題等,就像放電影一樣顯現在自己的面前。」

佛經原文:譬如男子從睡覺已。憶彼夢中所見美女影像皆現如是。大王。前識滅已後識生時。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墮傍生餓鬼地獄。大王。後識生時無間生起。彼同類心相續流轉。分明領受所感異熟。大王。曾無有法。能從此世轉至後世。然有死生業果可得。

解讀:「這就如同那個男子睡醒後,憶念夢中所見到的美女影像也是這樣顯現的。上面佛說的意思就是:人臨死時,這輩子不管貧富貴賤,還是美女香車,以及所做的、所想的、所說的,都會在這時浮現在眼前,就像做夢一樣,再也得不到了,錢財、親人、美女什麼也帶不走了。

大王,前生的意識滅掉、後生的意識生起時,或者會生在人道中,或者會生在天上,或者墮落在畜生、餓鬼、地獄這三惡道裡。

大王,後識生時無間斷生起,同一類心相續流轉不斷,分明領受由業所感的異熟果報。同一類心:一心分為八識,就是說意識不斷生起時,其他的識也相續流轉不斷,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對外境的刺激會給人以感受,六識就來分別,由六識的分別產生七識的執著,然後薰習成種子藏在八識裡,這些都在不停的相續流轉中,這就是「彼同一類心相續流轉」。

大王,曾經沒有任何一種法,能從這一世流轉到後世,然而由生死業果卻會流轉。也就是說,財產、美女、親人、權力等這些「法」,都不能帶到後世,只有這一生所造的業,能感後世的果報。

佛經原文:大王當知。前識滅時名之為死。後識支起號之為生。大王。前識滅時無有去處。後識支起無所從來。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大王。前識前識性空。死死性空。業業性空。後識後識性空。生生性空。而彼業果曾不散失。大王。如是應知。一切有情皆由愚惑不知非有。妄起顧戀輪迴生死。

解讀:大王應當知道,前識滅掉時名為死,後識生起稱為生。大王,前識滅時沒有去處,後識生起沒有來處。什麼原因呢?這就像做夢一樣,本性空的原因。

大王,前識,前識性空;死,死性空;業,業性空;生,生性空,而業果從來不會散失。從前識滅到死、業感果、後識生,就是從前世到後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緣聚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其體是空。雖然體是空,但不是沒有,造業還是要受報的,除非成佛了可以不受。

一切有情眾生都是由於愚痴的緣故,不知道這一生人、事,就像所做的夢一樣,夢醒後就會發覺什麼也沒有,夢不過是自己的心做出來的,它的體性是空的,妄想執著於如夢境一樣的人生而產生貪戀,由此產生生死輪迴。

佛經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他曰: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離於能詮語,所詮不可得,皆以別別名,詮彼種種法,於名法非有,是諸法自性,由名名性空,於名名不有,諸法名本無,妄以名詮名,諸法皆虛妄,但從分別生,我說諸世間,以眼見於色,皆由邪計想,是名為俗諦,我說一切法,皆是藉緣生,是名近勝義,智者當觀察,眼不見於色,意亦不知法,是名勝義諦,愚者不能知。

解讀:那時,世尊想要重新宣說這個法義,做頌說:一切諸法只是假名,只是依名字而有,沒有能詮釋的心和所詮釋的法,都是以不同的名字來顯示差別,以詮釋種種的法。這些假名建立的法是空(非有)的,這就是諸法自性。由能名、所名體性空,所以於一切法建立的假名稱為不有(空)。一切諸法本來沒有名字,只是以妄想捏造個名字來詮釋、命名諸法,諸法都是虛妄的,從分別的心生起。

我說一切世間人,因眼見於色相而執著,都是由邪見遍計所想,這樣稱為俗諦。我說一切法都是從因緣而生的,自性是空,這樣可以稱為近似勝義諦。有智慧的人應當觀察,眼不見於色相,意識也不知於法,這樣稱為勝義諦,愚痴的人不能了知。眼不見於色,即離相。意不知法,即離念。就是說眼睛看到色相而不動心,等於沒看見;意識知於法而不著相,等於不知。這樣不動心、不著相就能跳出生死輪迴。

注釋:伽他:頌。非有:沒有,也就是空。色:物質、境界、相貌。俗諦:世間的真理。勝義諦:出世間的真理。

佛經原文:爾時世尊說此法已。摩揭陀主影勝大王。深心頂受。時諸苾芻。及大菩薩人天等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解讀:(略)

相關焦點

  • 我贊成大乘是佛說
    論大乘即佛說幾千年來,一直在大乘非佛說上爭論不休,這是人的爭鬥心所致,故應息爭。應該根據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來決定自己的立場,那就是中立。大乘行者對小乘不贊亦不毀;小乘行者對大乘亦不毀謗。這樣是最好的選擇,妄想以人類的考察來定論,更是貽笑大方。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凡有二事:一者取諸大乘經,內三藏釋之——諸阿羅漢結集法藏時,已簡此義(按:指大乘經義),而大眾部用此義,上座部不用之,因而起諍,遂成二部……這被認為是部派佛教根本分裂的一個主要因素。至佛滅二百年際的大眾部中,上述不同的觀念業已形成鮮明堡壘。
  • 佛教常說「六道輪迴」是哪六道
    指凡俗眾生因善惡業因而流轉輪迴的六種世界。又稱六趣。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其中,地獄、畜生、餓鬼稱三惡道,或三塗。阿修羅、人、天稱三善道。(1)地獄道:即地獄受苦之處。有八寒、八熱、無間等名。眾生若造上品十惡及五逆罪,則墮地獄。(2)餓鬼道:即孤貧潦倒受苦之鬼。經常處於飢餓中,到處遊行,求食不得。
  •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佛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一、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用更簡單的話來說:「我執」,就是把「我「當真了,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心裡安立了一個獨立的「我「、單一的「我「、恆常不變自在的「我」,由此引起煩惱障和苦。《 唯識述記 》云:「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故」。與「我執」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法執」,「法執」的意思是說:固執一切諸法,以為實有。都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 佛說六道輪迴,科學所說的維度空間(小說)
    柳風噩夢般的逃離,腿怎麼也邁不動,鬼怪朝他奔過來,他準備閉眼等待分屍,這時,又一股力量把他推回了五穀村。他看到了成群結隊的動物,有鴿子,牛羊,野豬,兔子,山羊數不清的禽獸,它們流著眼淚訴說自己過去的種不幸,做過的壞事,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轉成人類,它們圍著柳風警告他不要步入它們的後塵。
  • 培福積福,要有清淨的財布施,也要有聞思憶念,如理作意的法供養
    修佛,從根本上說是要自覺覺他,不僅自己要斷除煩惱,還要為眾生得度而發起無上大乘心。眾生是無量無邊的,救度眾生的事業同樣也是無量無邊的。但修佛之人,應該效法和修持如佛一樣的觀空智慧,故而佛度眾生,實無一眾生可度。菩薩廣度無量眾生而不生退屈倦怠之心,也是由於證悟空性的緣故。都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古德也說人身如同臭皮囊。
  • 佛講經說法起什麼作用?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也就是說佛經起什麼作用,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學佛決定是個外行,外行就是外道
    各位同修,如果想深入佛經真實義,還是要仔細、系統的去聽講老師講解的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佛講的經不可能一句話,幾句話,或者短短的一段話就會把這句經文解釋透徹,老師為了讓我們能聽懂一句佛經的含義,會用各種善巧方便,引用公案,說事實,打比方等來為我們說清楚講明白,所以,在佛經的註解中,還是要多聽、多看老師的
  • 佛陀箴言:佛說只有佛才能徹底了解佛的境界
    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了。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註:「諸佛如來都是一樣,能以一種聲音普遍回應眾多聲音,能以一個身相示現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化身,一一化身之中又能示現無量百千萬種形象,一一形象之中又能示現若干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形象。善男子啊!
  • 佛前供燈的含義你知道嗎?「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大般若經》說:「故佛所言,如燈傳照。」是說佛法就像是在黑暗中照過來的燈光一樣,給了我們光明和方向。《維摩經》云:「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在沒有遇到佛法以前我們是愚痴的,在塵世中往復,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一切都在妄想、無明中輪迴,想想真是可憐啊!
  • 學了大乘佛法就能看不起小乘嘛?佛陀的回答讓人深思!
    今天要講的大小乘的問題,許多人自從學佛以來都會產生一些傲慢心,他們認為自己學習的是大乘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所以就會輕視小乘佛法,認為小乘佛法得不到什麼利益是沒有追求的,甚至會在一些公共場合對小乘佛法進行誹謗。首先,佛教一般是不說大小乘的,因為這個詞是從部派時期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佛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
  • 農曆四月初四諸佛之母文殊菩薩誕紀念日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裡的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菩薩的「大悲」、文殊菩薩的「大智」、普賢菩薩的「大行」和地藏王菩薩的「大顯」,齊齊普度眾生。文殊菩薩是智慧的代表,亦是釋迦牟尼佛的左侍者。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一起被稱為「華嚴三聖」,也就是《華嚴經》裡所提到的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
  • 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大乘佛子,有什麼標準?
    文/濟群法師 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大乘佛子,關鍵取決於他是否生起菩提心,是否具備「我要幫助一切眾生解除生命痛苦,從迷惑走向覺醒」的崇高願望。只有具備這種願望,才能稱為大乘行者。反過來說,如果不具備這樣的願望,不管讀多少大乘經典,修多少大乘法門,都不能算是大乘行者。 發菩提心,是要建立無盡的悲願。當我們生起「盡未來際利益一切眾生」的願望後,就永遠不會失業了。菩薩的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何等深廣的願力! 菩薩道的修行,是在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走向覺醒的過程中完成。
  •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豁然大悟,寂而入定親見靈山一會佛講法儼然未散
    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臨終有人問其所證,乃曰:「我初志期銅輪(即十住位,破無明,證實相,初入實報,分證寂光。初住即能於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眾生。二住則千,三住則萬,位位增數十倍,豈小可哉),但以領眾太早,只證鐵輪而已。」(鐵輪,即第十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南嶽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證實相法。若破一品無明,即證初住位,方可雲證實相法耳。)
  • 《佛說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上品經》密義疏
    原文連結如下:《佛說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上品經》之後,因為覺得經文距離今天較遠,讀誦與理解都有一定困難,所以又稍稍作了一些解讀,於23日再次發布。兩個面向中,一個面向是神聖面向,即面向於諸佛的心要;一個面向是世俗面向,也就是面向眾生的心性。例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記載慧能大師開示:「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經是為了契合於眾生心性令其能夠契入諸佛心要所作的語言上的開示。
  • 佛教:宇宙中一共有多少佛,說了你可能無比驚訝
    佛教:宇宙中一共有多少佛,說了你可能無比驚訝。在《金剛經》中佛對須菩提說,「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如來這裡所說的這一切心啊!全都不是世間人都理解的那個心,只是現在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心;所以者何?之所以這樣說;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因為世間人所理解成的那個心,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不可得的。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須菩提!在你看來如何?若是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報功德,肯定是很多的吧?須菩提說:非常多,世尊!因為什麼緣故呢?
  • 素食文化:佛說斷肉素食戒殺摘錄
    楞嚴經「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溼胎,隨力強弱,遞相吞啖,以人食羊,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相來,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生死。」「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
  • 佛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不可思議功德之事
    複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嘆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復受畜牲。又經千劫,方得人身。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不久之間,復墮惡道。
  • 《楞嚴經素解》卷八:六道輪迴,十因六果
    若諸眾生,惡業圓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解釋】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