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農曆的四月初四,都是被稱為佛道中的父母,也就是文殊菩薩的誕辰紀念日。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裡的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菩薩的「大悲」、文殊菩薩的「大智」、普賢菩薩的「大行」和地藏王菩薩的「大顯」,齊齊普度眾生。文殊菩薩是智慧的代表,亦是釋迦牟尼佛的左侍者。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一起被稱為「華嚴三聖」,也就是《華嚴經》裡所提到的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
《華嚴經》中有記「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因此,山西省五臺縣境內的五臺山(又名清涼山),就被認為是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又代表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除了五臺山,傳說中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一帶,更是文殊菩薩「變」出來的地方。在傳說中,加德滿都谷地本來是一座名為【納格達哈】(梵語意思是蛇湖)的大湖泊,文殊師利菩薩來到,用劍把湖的南面的山峰劈開,把湖水及常住在湖裡的大蛇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文殊菩薩還以自己的名義在谷地中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
文殊菩薩在唐朝以前,畫像和雕像通常都是唇上有髦的美男子,宋代以後漸漸變得秀麗和窈窕,帶點中國傳統美婦人形象,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則通常左手持蓮花,右手持劍,左手蓮花上有一部經典,代表智慧的思維,其忿怒相是大威德金剛。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菩薩,是梵文的譯音,意思是「妙吉祥」、「妙德」。在寺廟中通常作為佛祖的左侍者,專管智慧,表示「大智」與管理德,與表示「人行」的右侍普賢,並立在佛的兩旁,為佛祖宣揚教化。文殊菩薩像一般手持寶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金蓮、如意,象徵著智慧成就。以獅子為坐騎,表示威嚴、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或一手執劍、一手翻閱書卷,意為智慧無礙,是智慧最高至極者。供奉文殊菩薩,一般都只用鮮花水果或珍珠寶石,以增智慧和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