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福積福,要有清淨的財布施,也要有聞思憶念,如理作意的法供養

2020-12-05 歷史的敬意

▲修持佛法,是勇斷煩惱的大丈夫事

學佛,被古代大德讚嘆為大丈夫事,這裡所說的大丈夫,並非指性別上的區分,而是說修佛之人要以戒律為鎧甲,以智慧為利劍,力斷煩惱,勇猛精進。修佛,從根本上說是要自覺覺他,不僅自己要斷除煩惱,還要為眾生得度而發起無上大乘心。眾生是無量無邊的,救度眾生的事業同樣也是無量無邊的。但修佛之人,應該效法和修持如佛一樣的觀空智慧,故而佛度眾生,實無一眾生可度。菩薩廣度無量眾生而不生退屈倦怠之心,也是由於證悟空性的緣故。

都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古德也說人身如同臭皮囊。臭皮囊這句話,不是用來自我貶損的,而是助益佛子破除對自身的虛妄貪愛,因為身體只是無常的表相。身為正信的佛子,要堅信暇滿人身的珍貴,具備了暇滿人身又能夠對佛法生起聞思信受之心,那就更加難能可貴。在般若經中,對人的生命特徵是有明確說明的。佛度眾生,首先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解脫分,都能夠聞思正法,信受奉行。但人與諸佛菩薩來說,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佛說人與眾生無分別,是從空性的真諦角度來說的,諸佛菩薩是證悟空性不受輪迴的聖者,對聖者而言,眾生與諸佛菩薩,確實沒有分別。如果從人的角度來說,人處在六道輪迴之中,在佛法義理中稱為六凡,也就是說一切未能斷除我執的眾生,要在六道輪迴中相續流轉,不得解脫。像阿羅漢、闢支佛、菩薩、佛是處於聖位的覺者,是斷除我執的大成就者。身為凡夫的佛弟子,一定要認清這個道理,不能總把人與佛無分別掛在嘴上,久而久之容易滋生我慢。

▲斷除我執的等覺菩薩,是一切凡位佛子的修行榜樣和依怙

人因為在世間生活,很容易陷入兩種極端的錯誤知見之中。在佛陀出家之初,曾經歷過六年的苦行,還曾接觸過一些修行人。這些修行人有些因為智慧不夠,而執持了錯誤的戒法,他們學著牛、狗一樣的生活方式,認為人之所以痛苦不能解脫,是因為無法像牛、狗一樣無思無欲。智慧的佛陀的,當然是遠離了這些錯誤的行者,並把他們執持錯戒的行為稱為戒禁取見,佛子如果陷入這種錯見之中是非常可怕的。因為牛、狗也是在六道之中,並沒有真正解脫。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具有一定的智慧,可以歸敬三寶;人具有道德的修養,可以淨戒自律;人具有相應的智識,可以聞思經論,抉擇空性。因此,人是可以解脫覺悟的。

還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人生在世就是要及時享樂,這種觀念同樣是很嚴重的錯見。因為在六道眾生之中,能夠感獲人身,足以說明前世有過比較大的福報。如果今生不能廣積福德,那麼來世下墮三惡道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正所謂得人身者如掌上塵,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佛陀以清淨善法教化眾生,正是為了避免吾人陷入愚痴盲目的極端苦行,和及時享樂而不知惜福培福的無端浪費之中。因此修行佛法,要秉持中道正行,一方面要通過戒律來杜絕自己不良的身心欲望,一面又要珍愛暇滿人身,趁著色身強健,好好聞思正法,至心去恭敬供養善知識,這樣才能不失涅槃正道,才是與第一義諦相應的禮敬三寶。

▲禮佛敬佛,需要清淨的財布施和智慧的法布施

在般若經論中,佛陀曾說在佛涅槃五百年後,當有善男子、善女人以種種香花、瓔珞、幢幡、雅樂、明燈、珍寶等資財供具,作為供養三寶的清淨布施,這是極為珍貴的培福之道。佛弟子還當沐手書寫、教人書寫佛法經藏,還應誦持、聽聞、思惟、憶念、修行空性義理,因為這是至為尊勝的法供養。這些良好的供養修持,是佛子今天仍需要信受奉行的,因為躬行善法,如理作意,是對自己和眾生解脫事業的負責,也是對諸佛菩薩的發心致敬。

相關焦點

  •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布施要「無所住」?
    《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應該「無所住」而布施呢?首先說一下什麼叫「無所住行於布施」。細分的話,布施有三種,分別是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的金錢物品拿出來奉獻給有需要的人。
  • 「面燃大士」少有人知道,觀音菩薩為何要現此法相?
    其咽如針、頭髮蓬亂。毛爪長利身如負重。身體消瘦,全身到臉會被火燒傷,從肚中火焰燃燒道口外,毛爪長而且很重。怎樣會墮入這可怕的六道?在生時不捨得供養布施、甚至阻止別人布施、布施之後後悔布施,會墮入面燃鬼道。所謂的「布施」除了金錢的供養外還有7種:有一人向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佛說:「因你從不布施!」
  •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清旦,是人們一天身心最清淨的時候。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極樂世界的海眾,每天早晨都用自己的衣,盛著諸天人所散下的許多盛妙天花,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土的諸佛。他們每天這樣持花供養諸佛,不生疲倦,表示至誠恭敬之意。各以衣。衣,有兩種解釋:第一是印度盛花的器皿,就像我們這邊用的這種香袋;第二叫衣襟,在天花落下的時候,不用去刻意拿器皿,隨意撩起衣襟來盛,非常的便利。
  • 佛教:「與佛有緣」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世人往往認為佛菩薩就在寺院,其實佛菩薩無處不在,心中有佛佛自在、心中無佛佛難求。佛家有句話叫:莫向外求。什麼意思?不要向外去看,不要向外去尋找能幫助自己的力量,要向自己的心內看。「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心中有佛的人,時時處處都有敬畏。
  • 佛前供養香、蠟燭、花、幢幡、寶蓋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供養具包括香、花、水、水果、衣物、幢幡、寶蓋等,具就是品類,為什麼要供養佛菩薩這些東西?佛法其實不是宗教,而是一種教學、教育。這些供養具是表法的,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教學用具。佛門裡頭一句話,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表法。
  • 什麼是佛教的四事供養?
    供養,一般所指供養三寶,而供養三寶主要有四事供養。從前,一位信女,來拜見佛陀,並求佛陀,可以答應她八個願望,而這八個願望,可以總結為,四件事,也就是所謂的四事供養。佛陀答應了她的願望,就是同意要接受她的布施,而佛陀並不是什麼樣的供養方式,都會接受的,所以,我們今天,在供養出家人時,也應該遵照佛陀的意思去做才行。這四事供養,分別是: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可以說,這四樣,是人不可或缺的,也是出家人,不可或缺的。
  • 皇家道場三楚巨觀元佑宮6月21號舉行還陰債補財庫法會啟告!
    道教認為,人身難得,而人在投胎轉世之前是要問天曹地府借本錢的,培植自己的福慧資糧,因此每一個人出生後才有糧吃有衣穿有錢花等等福報,而人在世上如不行善事,祖宗留有於殃,這筆錢就會讓人倒黴,因此人生需要還的第一個陰債就是受生債,人們希望早還此債,以消減罪孽,解除業障。
  • 天天念佛經有用麼?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 供養、灑掃佛舍利塔之果報與繞塔念誦滿願、親見觀音之咒語
    現在聖王將頂戴的寶物拿出來供養,表達了對證得緣覺聖果的兒子的無比之恭敬,因為這個能施能舍之心,感得兩千五百次的金轉輪聖王果報。【時有鄔波索迦。往迦攝波如來有舍利處。右繞恭敬。心作是念。我今繞禮。必獲福利。世尊知彼心常福利。有清淨心即說頌曰:假令百千贍部金,積聚奉持施一切不如有人一淨心,翹勤右繞於佛塔 是時復有一鄔波索迦。
  • 藏傳:如能依止「 普巴金剛」 可得祛病、延壽、財富、吉祥等功德
    懷中所抱佛母名柯洛潔蝶,身淺藍色,右手持烏巴拉花(另有傳承持天杖,左手託顱器,腰圍豹皮裙。「普」字表空性,「巴」字表智慧,普巴即空性與智慧結合成之不二體性。普巴法的修持,在於斷除一切自我貪執,消除內心之恐懼,如此,才能瞭解法界之實相,亦即不在於降服外物,而是在於對自己內心本性的了悟。
  • 為什麼要隨喜?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萬法之真理真相!
  • 佛教:佛前供水,這4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平時用於自己供養佛,禮拜佛。佛教中,供養佛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有供養水、供養花、供養水果、供養香等等很多。我們要明白,無論給佛供養什麼,都要發心正確,不要有「賄賂」佛的想法在裡面。佛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你以清淨的心態去供養佛,就會得到清淨功德。如果以「交易」的想法去供養佛,就失去了供養的真正意義,一切功德,都會散掉。
  • 想要有好相貌?這十個要點你都知道嗎?
    二、布施衣服這是為何呢?俗話說:人靠衣裝。衣服不僅能夠遮蔽身體,還能抵擋風雨嚴寒。如果布施衣服給別人,那就能感得相貌莊嚴。三、孝敬父母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善男子!五、裝飾佛塔在古代,佛塔是供養佛陀舍利的所在。所以,裝飾佛塔,也就是供養莊嚴佛陀本身。而我們知道,供養佛陀的對境廣大,可以快速積累無量的福德資糧。所以供養佛塔,能感得相貌莊嚴。
  • 有根本智 才能展開方便智
    在華嚴第十二參善知識根自在主,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門,為善財講知世間種種事,善治種種病。亦能建立城邑聚落、形勝所居、園林池沼、臺榭樓觀、宮殿屋宅種種莊嚴。這是講建築的部分,善於處理地理風水。善駕車乘,知安危進止,一法通,法法皆通。善營理田農工商種種諸業。善禮儀尊卑次序。亦知眾生身相吉兇,業行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