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贊成大乘是佛說

2020-12-04 釋法度

論大乘即佛說

幾千年來,一直在大乘非佛說上爭論不休,這是人的爭鬥心所致,故應息爭。

應該根據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來決定自己的立場,那就是中立。大乘行者對小乘不贊亦不毀;小乘行者對大乘亦不毀謗。這樣是最好的選擇,妄想以人類的考察來定論,更是貽笑大方。再一次勸請圖一時口舌之快者,妄言大乘非佛說,止止止!

勸善篇:仁者喜歡修小乘儘管去修小乘;若修大乘就一門深入大乘經典好好修學,無需在這個問題上論輸贏,因為不可能贏,也不可能輸,最後只有謗法罪業纏身。切切謹記!

大乘即佛說有根據如下:

先以大乘小乘之共同推崇的基礎經典《增壹阿含經》為依據,在《增壹阿含經卷第一》的序品中,有多處提及大乘,這就是說,大乘於早期原始佛教經典中已經提出來,絕非是後期的產物,這是息爭的第一要素。現摘錄如下:

序品第一

……

梵天下降及帝釋,  護世四王及諸天,

彌勒兜術尋來集,  菩薩數億不可計。

彌勒梵釋及四王,  皆悉叉手而啟白:

一切諸法佛所印,  阿難是我法之器。

若使不欲法存者,  便為壞敗如來教;

願存本要為眾生,  得濟危厄度眾難!

(諸天賢聖眾及無量菩薩均來集會祈請讚嘆阿難尊者宣說如來教法,這裡提到一切諸法佛所印,詳見本文後部專門討論何為佛經的定義)

……

迦葉最尊及聖眾,  彌勒梵釋及四王,

哀請阿難時發言,  使如來教不滅盡。

……

阿難仁和四等具,  意轉入微師子吼,

顧眄四部瞻虛空,  悲泣揮淚不自勝。

便奮光明和顏色,  普照眾生如日初;

彌勒覩光及釋梵,  收舍遲聞無上法。

四部寂靜專一心,  欲得聞法意不亂;

尊長迦葉及聖眾,  直視覩顏目不眴。

時阿難說經無量,  誰能備具為一聚?

我今當為作三分,  造立十經為一偈。

契經一分律二分,  阿毘曇經復三分;

過去三佛皆三分:  契經律法為三藏。

……

更有諸法宜分部,  世尊所說各各異;

菩薩發意趣大乘,  如來說此種種別。

人尊說六度無極:  布施、持戒、忍、精進、

禪、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無極覩諸法。

(此處點出菩薩發意趣大乘,緊接著提到大乘六波羅蜜)

……

彌勒稱善快哉說,  發趣大乘意甚廣;

或有諸法斷結使,  或有諸法成道果。

(此處已經直接說出發趣大乘意甚廣)

……

如是阿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無差別。

佛經微妙極甚深,  能除結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  能淨三眼除三垢。

(此處提出三乘教化)

……

契經一藏律二藏,  阿毘曇經為三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  及諸契經為雜藏。

(此處又直接點出方等大乘義玄邃)

補充說明一:

1、在小乘經典中有明顯記載:《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中說:「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毗曇經為三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又《序品》卷初說:「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諸族姓子,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增一阿含經》乃小乘四部阿含經之一,此經已明顯提及大乘,也有彌勒大士及賢劫中諸菩薩等大乘聖眾在場,可見小乘早已承認大乘經典是佛說,並贊「方等大乘義玄邃」!

2、律藏中的:《四分律》中亦云:「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如是集為雜藏。」可見大乘經典是與小乘經典同行的,並非象有些人所說是後代人編造的。因為律藏只有佛親口宣說,其餘任何人沒有資格宣說律藏的,顯然方等經在律藏中已經出現,即為佛親口宣說。這是息爭的第二要素。

3、佛並沒有對大乘非佛說有絲毫懸記。佛對佛法的流傳情況在許多經典中都有懸記,唯不見對此有什麼懸記留下來。大乘在漢地、西藏、臺灣、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地區弘揚上千年,此事不可不大。如此大事若有誤傳,而佛不作懸記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息爭的第三要素。

補充說明二:無著菩薩的說法。

無著菩薩《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的注釋以八因成立大乘是佛說。

第一不記者,先法已盡後佛正出,若此大乘非是正法,何故世尊初不記(授記)耶?譬如未來有異世尊即記,此不記故知是佛說。

第二同行者,聲聞乘與大乘,非先非後,一時同行,汝云何知此大乘獨非佛說?

第三不行者,大乘深廣,非忖度人之所能信。況復能行外道制諸論,彼種不可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說。

第四成就者,若汝言餘得菩提者(其他佛)說有大乘,非是今佛(釋迦佛)說有大乘,若作此執則反成我義,彼得菩提亦即是佛如是說故……」

補充說明三:

《顯揚聖教論》以十因、《成唯識論》以七因成立大乘是佛說。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律唯佛說,經論通五種人說(佛、菩薩、聲聞、天、人)。

《大智度論》:「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經,或佛說,或化佛說,或大菩薩說,或聲聞說,或諸得道天說,是事和合皆名摩訶衍。」可知大乘經典並非必定由佛陀親口所說,只要由佛加持所說,或聲聞等憶持而誦出等後,經佛陀印可,皆可成立是大乘清淨正法。

另外,佛陀具有三身,許多大乘經典就是佛以化身在人間宣講的(如《金剛經》、《楞嚴經》等),也有經典是佛陀不離人間而上升天界,以法身宣講的(如《華嚴經》等),我們怎麼能以普通凡夫很狹窄的考證等見聞而測度佛境呢?

補充說明四:太虛大師《佛法建立在果證上》的說法。

佛陀的教法,非是平常的語言文字,心理思維所能推測的。……倘若沒有佛果與聖果的自證智力,而以普通的思想來觀察、判斷,當然有很多疑難之處。這是因為普通的思想,太幼稚的緣故!

法相宗的《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應無著菩薩之所祈請,從兜率天降下到人間的瑜遮那講堂為無著等人講說的。有因緣成熟者,能睹彌勒的光明或聞法者,如果沒有因緣的眾生則光無所睹,法亦無從聞了。

又如大乘律《梵網經》裡面的記載,由於華臺上盧舍那佛傳千釋迦,再傳之千百億之釋迦,這些更非是普通人的心理所可以證明了……」以考證等方法而揚言「大乘非佛說」,因此造下極可怕的謗法罪業的人,聞大師此語,當應猛醒!

補充說明五:深圳弘法寺與泰國佛教的因緣片段。

當年,本煥老和尚(以下稱本老)在世時,泰國國王母親去世,停放過程中一直臉色蒼白,沒有顯現瑞相,經泰國佛教界推舉,經由國家外交部交涉,禮請本老前去泰國為王太后作佛事。當時本老年事已高,不宜遠行,就選派弟子印順大和尚(現在為弘法寺方丈)前往泰國曼谷為王太后順利開了超度法會。王太后即時臉色紅潤,外面出現了百花盛開,百鳥爭鳴的祥瑞景象。泰國國王非常高興,當時對弘法寺金扇銀扇獎勵為證,並得到泰國佛教界邀請與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世界佛教大學中排名第一)結為友好寺院。這是其一。

其二:是2011年,泰國洪水泛濫成災,幾個月不退,於是又想起本老。又是通過國家外交部交涉,邀請本老。如上一樣,還是印順大和尚前往,泰國總理親自迎接,然後又一同乘坐直升飛機飛往各個災區慰問,每到一處,災難消除,不久洪水退去。事情確實非常神奇,令泰國上下大眾非常震驚,同時非常感恩,當時以泰國國家名義獎勵弘法寺一個小島和其它貴重物品。弘法寺將泰國獎勵的小島用來建立觀音菩薩道場(已經建好了)。

這些都是事實,可以去泰國或弘法寺親自了解。從此,大乘佛教在泰國得到承認。小乘佛教國家竟然允許在泰國建立觀音菩薩道場,以往是絕對不敢想像的事情。從這幾次弘法寺與泰國結下的殊勝法緣,也消除了南傳佛教對大乘佛教的種種誤區,是幾千年來的不同認知最該息爭的機緣已經成熟。大乘佛教的許多殊勝公案,實際上是數不勝數,只是沒有得到廣泛弘揚,不為人所知而已,故令大眾不能正確認知。

以上簡單論證及少許事實也足以說明,大乘是佛說。大家應該可以息爭了。

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法華經》卷五云:「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九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獨為我說種種義」,可為明證。
  • 如果小乘不如大乘,佛陀當初為何先要說小乘法
    當初剛開始學習佛經的時候,其實是並不知道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區分的,即便是現在已然讀過許多部的佛經之後,大乘與小乘的區分在我的心目中也並沒有建立起來,或者說在我的心目中就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區分。在所讀過的佛經中,所謂的大乘經典是比所謂的小乘經典要多的多,但是在我看來,大乘經典也並不會比小乘經典更為殊勝。如果一定要讓我說一個大乘與小乘有所不同的特點來,那我會說:大乘經典比小乘經典對法理的闡述更為詳盡。我為什麼沒有在大乘與小乘中選擇站隊呢?或許是因為我並沒有拜過師傅吧,沒有拜過師傅,自然也就沒有宗門之別,沒有宗門之別,自然也就沒有站隊的情感需求。
  • 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大乘佛子,有什麼標準?
    文/濟群法師 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大乘佛子,關鍵取決於他是否生起菩提心,是否具備「我要幫助一切眾生解除生命痛苦,從迷惑走向覺醒」的崇高願望。只有具備這種願望,才能稱為大乘行者。反過來說,如果不具備這樣的願望,不管讀多少大乘經典,修多少大乘法門,都不能算是大乘行者。 發菩提心,是要建立無盡的悲願。當我們生起「盡未來際利益一切眾生」的願望後,就永遠不會失業了。菩薩的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何等深廣的願力! 菩薩道的修行,是在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走向覺醒的過程中完成。
  • 學了大乘佛法就能看不起小乘嘛?佛陀的回答讓人深思!
    今天要講的大小乘的問題,許多人自從學佛以來都會產生一些傲慢心,他們認為自己學習的是大乘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所以就會輕視小乘佛法,認為小乘佛法得不到什麼利益是沒有追求的,甚至會在一些公共場合對小乘佛法進行誹謗。首先,佛教一般是不說大小乘的,因為這個詞是從部派時期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佛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
  • 佛陀箴言:佛說只有佛才能徹底了解佛的境界
    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了。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註:「諸佛如來都是一樣,能以一種聲音普遍回應眾多聲音,能以一個身相示現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化身,一一化身之中又能示現無量百千萬種形象,一一形象之中又能示現若干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形象。善男子啊!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五才為大乘的菩薩道,所謂「菩薩」,是梵語「菩提薩睡」(覺悟有情)的譯音,它包括自利、利他以及佛果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義,如用中文直譯的意義來說,菩薩便是「覺有情」,又名為「大士」或「開士」,用現代語來說,便是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後來中國文學上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句子,實在是辭藻美麗的恰當寫照。大乘菩薩道,復有三種行徑:(1)先求自利,如從小乘出世修行等入手。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這句話告訴我們,題目中的「無量壽經」不是單指《無量壽經》這一部經,而是包括了世尊講說淨土的三部經。為何呢?《無量壽經》與《觀經》是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所講。而《阿彌陀經》則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所講。曇鸞大師將世尊在兩地講述了三部經,統稱為「無量壽經」。
  • 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解讀)
    爾時世尊為說自證微妙之法。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解讀:我是聽佛這樣說的。有一時,佛在王舍城羯闌鐸迦池竹林園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大眾一起,還有諸大菩薩摩訶薩,以及無量的人、天大眾,一心恭敬、圍繞著佛陀而住。那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自證微妙之法,也就是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
  • 陳兵教授:論附佛外道
    明初雖遭禁絕,然其彌勒降世說與道教思想混合,演變為諸多民間秘密會社共同信奉的「三佛應劫」、「三陽劫變」說,依彌勒下生說編造的《彌勒三會說》、《五龍經》、《大聖彌勒化度寶卷》、《彌勒古佛救劫編》等偽經,流傳於各教門中。明清兩代,假三佛應劫、彌勒降世說起事造反者仍持續不斷。白蓮教,系從南宋初吳郡僧茅子元創立的淨土宗系的「白蓮宗」演變而成。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發心」的區別
    大乘與小乘佛教發心的區別小乘佛教的發心就是:我要把自己修行清淨,我要自己得利益,我要自己得解脫,我要走,我不要再來啦,娑婆世界不好。《楞嚴經》第三卷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弟子與佛陀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佛陀問他:「你現在這麼修,是為了什麼呢?」 他說「為了解脫。」 「那解脫之後呢?」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其實「如來」也只是佛的一種稱號,我們可以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並不代表「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一人。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在大乘佛教那裡,「佛」只是一種果位,通過修行就可以獲得。於小乘佛教中,「佛」是一個領導職位,是佛教的開創者和最高領導。這種具有實際領導權的官職,並不是誰都能得到的。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佛對須菩提說,爾所國土中,你所能了解、理解的一切世界裡;所有眾生,所有的有情眾生,不僅是人,包括小貓小狗,甚至一隻螞蟻;若干種心,他們所有的心,一切的心;如來悉知,如來、佛都能悉知,熟悉的知道,詳細的知道,就是都達到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那種程度了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我們的一生如煙花,不可能永遠懸掛天際;只要曾經絢爛過,便不枉此生。《金剛經》說:「實相者,即是非相。」非相併不是另外有一個相。大乘經典以實相為正體,緣分分別,語言文字,都依虛妄而建立,關鍵是即相離相。即就不是無,離則不是有,不得已勉強叫做實相。了知這個真義的,就叫見實相。這也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實相。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所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應該是:佛所能用語言來表述的般若波羅蜜,還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真正的般若波羅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如來的境界,你沒親自證到,別人怎麼說它都不是它。但是不形容一下,你們又無法了解,怎麼辦?我只好用口來說,使你們知道還有這種境界存在。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文殊菩薩在不同的派別中,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在淨土宗中被稱作普現如來佛,在《新華嚴經》中的法號為「不動智」,而在密宗中被稱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作為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他在平等世界成佛,被稱作龍種上佛,由於龍有著特殊的象徵性,因此常用來指位居高位者。因此龍種上佛也被稱為天子佛,文殊菩薩對內是佛、菩薩,在教外是天子、帝王,地位十分顯赫。
  • 佛陀的智慧(五)大龍說禪130 佛說「法、報、化」三身平等遍在.
    我這麼講不是宿命,我們一路走來,因為這個時候,我有個前提,就是佛還沒出現呢,所以這個時候我就這麼講。那麼好了,我們真正見到的是有跡可循的現象,所以我們發現,的確冥冥中存在著超越我們理解的力量。有一種說法,「你給我一個槓桿,我就能夠啟動世界」。     下面,佛要登場了。佛登場了,就出現了佛登場的場景。大家發現,我們的窗簾打開了,光透進來了,但沒有完全打開,可至少比剛才要明亮了。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可有眾生,得到聽聞這種的言說和章句,能生出真正的信心嗎?佛告訴須菩提:不要這樣說。
  • 馮煥珍教授:《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關於「《起信論》非...
    印順法師早年雖然宣講過《起信論》,且對該論讚賞有加,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在精神上肯認如來藏學,實際上此時他已開始基於中觀見貶損如來藏學了,如他在《〈中觀論頌〉講記》中就破道:後期的大乘佛教,以生佛平等的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為所依體,說明流轉還滅,說明一切。這樣的如來,抹上一些性空的色彩,而事實上,與神我論的如來合流。外道梵我論者,所說的如來,也是眾生的實體,宇宙的本體。
  • 素食文化:佛說斷肉素食戒殺摘錄
    佛說斷肉素食戒殺摘錄(圖片來源:資料圖)《楞嚴經》上說:「食肉之人,死墮惡道,受無量苦。」惡道指的就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此,我們知道一個吃肉的人,總有一天會無法轉生為人的。我們再看看八指頭陀的話──「池魚忽泣作人語,曰客曰客吾語汝,我亦曾作富家子,汝曾為魚登我俎,今我為魚填汝肚。」
  • 佛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不可思議功德之事
    這時應當在諸佛菩薩形像面前,大聲轉讀地藏經一遍,或者拿病人所喜歡的東西,或者衣服寶貝,莊園房子,在病人面前,大聲述說,我的名字叫什麼,為了某某病人在佛經佛像面前,捨去這些物品,或者供養佛經佛像,或者造佛菩薩形象。或者造塔造寺,或者燃油燈,或者施常住僧眾。這樣三次對病人說,使他們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