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2021-01-11 老陽私塾

老陽按:當初達摩祖師,為什麼前來我們中國,就是因為我們中國具備大乘根性,現在禪宗連印度都沒有了,只在中國有。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第三為小乘的聲聞乘,包括厭離世間,修習四諦——苦、集、滅、道的小乘行者。超此以上,便為第四的緣覺乘,從十二因緣的原理,觀察世間的緣聚緣散,緣生緣滅,便遺世獨立,超然物外的小乘行者。第五才為大乘的菩薩道,所謂「菩薩」,是梵語「菩提薩睡」(覺悟有情)的譯音,它包括自利、利他以及佛果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義,如用中文直譯的意義來說,菩薩便是「覺有情」,又名為「大士」或「開士」,用現代語來說,便是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後來中國文學上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句子,實在是辭藻美麗的恰當寫照。

大乘菩薩道,復有三種行徑:(1)先求自利,如從小乘出世修行等入手。等到自利成就,才來利他。(2)先為利他,後求自利。(3)自利、利他同時並進。總之,大乘的行為,是身人世而心出世的,是以濟世救眾生為基礎的,是可以犧牲自我而救世救人的。大乘的觀看一切眾生,都是與我同體而發生慈悲的願力,大乘的慈悲利物,是無條件,無要求的,絕對的自發自覺的救世心腸,綜合以上兩個觀念,便名為「同體之慈,無緣之悲」。

大乘思想的體系,是擴充小乘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法門,構成六度(六波羅蜜)或十度的層次。所謂六度:

(1)布施。大乘思想是以布施入手的,因為一切眾生,都是從自我自私的貪求,而造成苦果,大乘以盡其我之所有,我之所屬,徹底作為布施,以滿足眾生的欲望,以感化眾生的慳貪。布施又分三種:一為外布施,即以財物身命等做布施,又名財布施,以知識學問智慧等作布施,為法布施,二為內布施,使自己內心放下一切貪慾的心,三為無畏布施,給一切眾生以平安、安全、無恐怖、精神上的支持與保障。

(2)持戒。從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開始,至於起心動機,無一非戒律,大乘的戒律,不但是行戒形戒,實際上,完全為誅心之論的心戒,例如為善的動機而為求名,即犯大乘菩薩之戒,其中運用之妙,實在不是片言可盡。

(3)忍辱。簡單地說大乘忍辱,有兩句話,已可概其大要,即「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統統為了慈悲救世而出發,而且要做到內心了無忍辱的觀念存在,才算忍辱。(4)精進。就是隨時隨地,勤奮努力求證的恆心,所以精進,與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與後面的禪定、般若為伴侶,無論進修哪一度門,都是須精進不懈方可,它是積極的為善,不是消極的等待為善。

(5)禪定。包括小乘四禪八定與九次第定的內容,擴而充之,至於動中、靜中,在內、在外,無時、無處、無一而不在禪定中的境界,上至上升天堂而享樂,下至下人地獄度眾生,都要剎那不離禪定以自處。

(6)般若。般若為梵語,如用中文的譯義,等於智慧,但中文的智慧,往往與聰明相通,聰明在佛學上,被稱為「世智辨聰」,是由於感官的靈敏,和耳聰目明而來,並不足以代表般若內涵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有五項內義:一為實相般若,是證悟宇宙萬有生命的本體,與心性根源的智德。二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種差別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種種現象。三為文字般若,是由智慧所發出哲學的文學,與語言的天才。四為方便般若,是智慧運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學術知識的範疇。五為眷屬般苦,概括由前五度而來的道德行為的德性。

以上自布施到排定五個次序,都是大乘的勵行至善之德的基本,由力行善德而至於自啟其牖,達到般若智慧成就的極果,所以大小乘佛學的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並非盲目的信仰。復由六度成就的擴展,作為利世利人的人世輔翼,便有另外四度的成立:

(7)方便善巧。精進自利利他的方法。

(8)願。是對眾生永恆無盡的慈悲願力,所以大乘菩薩為發願拯救世間,便有「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堅誓名言。

(9)力。由堅貞不拔的誓願生起自利利他的偉大願力。

(10)智。終於達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成佛果的大智度門。

後記:這就是中國佛教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

相關焦點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發心」的區別
    小乘佛教的發心就是:我要把自己修行清淨,我要自己得利益,我要自己得解脫,我要走,我不要再來啦,娑婆世界不好。《楞嚴經》第三卷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弟子與佛陀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佛陀問他:「你現在這麼修,是為了什麼呢?」 他說「為了解脫。」 「那解脫之後呢?」
  • 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
    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大家好,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印度佛教。印度作為佛教的發源地,為世界宗教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在古代,佛教向東發展到中國、東南亞、朝鮮、日本,向北傳入中亞,向南傳入斯裡蘭卡,向西傳入西亞,甚至歐美。但現在佛教主要存在、發展的地區為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不少國家,而在它的發源地—印度本土,佛教卻早已沒有當年的盛況。佛教的創始人是悉達多·喬達摩,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釋迦牟尼」,簡稱「佛陀」。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以及今天的印度佛教。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內容提要:19世紀以來,深受歐美學風浸潤的日本佛學界,開始著力於以文獻考據為能事、以剝離信仰為特點的所謂「現代佛教學術研究」,疑古之風盛行。其間,北傳佛教佔主導地位的大乘信仰及其命脈所系的大乘經受到質疑,逐漸在學術界形成了「大乘非佛說」的主流意識,並大有滲透教界、動搖中國佛教根本基石的危險。
  • 佛教:法顯,翻譯多部大乘典籍,創作著名的《佛國記》,影響深遠
    這些經典中的摩訶僧祇律,也叫大眾律,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後來中國佛教界的佛教戒律提供了重要文本。而其中的大般泥洹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首次給中國帶來了「佛性"說,但又說一闡提人(佛教中說的斷了佛善根、不可能成佛的人)不能成佛,引發了關於佛性問題的爭論,對中國大乘佛教佛性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佛教:道安說法般若、散徒傳法,使小乘禪法開始了大乘化之路
    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從安世高與支婁迦讖開始,佛教的大小乘思想都傳播到了中國。道安在佛圖澄門下,主要從學小乘佛教,重禪數之學,同時也修學了大乘般若學說。他一生當中,也翻譯、研究、注釋了很多小乘經典。但道安來到襄陽後,受南朝玄學思想影響,使他中年以後,主要研習和講授的都是大乘般若思想。他成為魏晉時期般若學說的六家七宗中其中的一個流派「本無宗」的代表人物。在襄陽十五年,每年要講兩次放光般若經,還為道行品、般若放光品、光贊般若等般若學經典寫了很多解析的文章。
  • 我贊成大乘是佛說
    大乘即佛說有根據如下:先以大乘小乘之共同推崇的基礎經典《增壹阿含經》為依據,在《增壹阿含經卷第一》的序品中,有多處提及大乘,這就是說,大乘於早期原始佛教經典中已經提出來,絕非是後期的產物,這是息爭的第一要素。
  • 佛教與科學:霍金能看到大乘經典,他會不會破解宇宙終極奧義?
    科學界認為有互相交換信息的物質,但物質與精神是分開的,也就意味著物質與精神是相互獨立的,相互獨立就不需要交換什麼,由於精神與物質是割裂的,所以精神是不能感知物質的。但現實我們能感知物質,說明精神與物質不是分開的。科學界想要尋覓萬法之法來解釋這個現象,但如果停留在精神與物質分開的有範圍意識心邏輯思維階段,必無果而終。科學界只有霍金放棄了萬法之法的追求,認為不存在萬法之法。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這裡先把書名號內的文字略解一下,然後再作分解。首先我們看書名號中「無量壽經」這幾個字,曇鸞大師在解題時說道:「『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第一次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又繼續分裂,最終發展成為我們知道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小乘本質並無差別,多半是有修行者對佛經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大乘佛教力主參與和幹預社會生活,即我們說的「入世」,要求深入眾生,救度眾生,他們提出「上求菩提,下渡眾生」,而所謂」小乘」就是小船,講究眾生自救,也就是我們說的「出世」。其實大城小乘並無高下之分,見仁見智而已。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按照佛教的說法,文殊師利為三世佛,過去為龍種上佛,現在號為摩尼寶精佛, 未來成為普見佛,是諸佛之祖。《放缽經》中通過對小兒與父母的關係進行類比, 將文殊菩薩看作三世諸佛成道之母。二、文殊菩薩的來歷文殊菩薩身世成謎,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指文殊是婆羅門種姓,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隨釋迦牟尼學習, 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是智慧的化身。
  • 為什麼說小乘法,並不能完全代表原始佛教?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和小乘的說法,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大乘佛教是佛祖釋伽牟尼入滅之後才興起的佛教,而小乘佛教則是更接近於「原始佛教」,即佛住世時所講的佛法。二是指一種佛教在古印度時期形成的思潮,也就是說,佛陀入滅之後,佛弟子根據當時歷史和現實的具體情況,不完全盡信經論的說法,也不限於一個傳承與派別的束縛,而是以契經為根、以實修體證的方式、通過佛教史作為參考工具擇法進行實修,但其原則不離佛法的僧三寶的淨信,嘗試剝開並遠離一切外在形式、重新回歸世尊的本懷而形成的佛法。
  • 學了大乘佛法就能看不起小乘嘛?佛陀的回答讓人深思!
    今天要講的大小乘的問題,許多人自從學佛以來都會產生一些傲慢心,他們認為自己學習的是大乘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所以就會輕視小乘佛法,認為小乘佛法得不到什麼利益是沒有追求的,甚至會在一些公共場合對小乘佛法進行誹謗。首先,佛教一般是不說大小乘的,因為這個詞是從部派時期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佛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
  • 馮煥珍教授:《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關於「《起信論》非...
    一、引言《大乘起信論》(下文簡稱《起信論》)是佛教中的一部經典論書,它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點:一、以眾生心為所依體;二、以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為理論構架;三、以真生、本始不二為宗義。由於該論在教理上結構嚴整、文義斐然,在行門上頓漸齊施、三根普適,所以一旦傳出,大受尊奉。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本質,因而一切學術都有其與之相關的本體觀念,佛教的主旨在於究竟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是一個本體。不過佛教的本體觀與一切世間學術之本體觀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稱得上與世間法不共,才稱得上是究竟圓滿的本體哲學。大乘佛教在印度有兩輪,一是般若中觀空輪,二是瑜伽唯識有輪。然而在中國,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下)——佛教中國化
    此前,中國人與佛教雖也有過接觸,如張騫通西域時,已知天竺與中國有交通,還有漢哀帝時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但這些,均非中國主動獲取,而是被告知被傳入,第一次西天取經,就從漢明帝開始,取來的第一部經書,便是《四十二章經》,此經,由攝摩騰和竺法蘭二人合作,在中國第一寺——白馬寺譯出。
  • 重磅:釋迦族逃亡後尼泊爾佛教發生了什麼?
    但是有一天,當親眼見到高山下的加德滿都谷地,依然有那麼多與佛陀有著遙遠血緣聯繫的釋迦族人在日夜生息時,心頭油然而生親切和歡喜,仿佛這是一份佛陀悄然留給後人的、「佛陀故鄉依然存在佛教」之外的驚喜。 在法顯大師的記錄中,古迦毗羅衛城因為琉璃王報怨的屠戮,城內的釋迦人已經消失了。另外《釋迦譜》的記載也只是提及當時琉璃王誅釋種,殺了九千九百九十萬人,血流成河。
  • 講座—臺灣法藏法師在永福寺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
    法藏法師講經 講經會現場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0年4月27日,臺灣法藏法師到浙江省杭州市永福寺梵籟堂講《從天台宗談大乘佛法的修行觀》。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法藏法師從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開始,分析了神道佛教、格義佛教,學派佛教等各個發展階段,進而對天台智者大師把大小乘的教法融入五時八教之中,整合大乘佛法的體、相、用,對佛教的貢獻做了細緻的分析,並對天台宗的性惡說,三諦圓融說,一念三千等學說做了講解。
  • 為啥同為佛教,日本地區僧人能吃肉,而中國和尚只吃素食齋?
    在大眾的眼中,信佛之人是不能夠吃肉的,但也有人了解到,日本的佛教是允許和尚吃肉的,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佛家弟子到底能不能吃肉?如果之前能。那麼又是因為什麼,不吃肉成為了中國和尚的一種標籤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扒一扒事實的真相。
  • 佛教靠老莊思想在中國發展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大約是在後漢初期,但直到魏晉南北朝,才得以在中華大地滲透普及。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  《弘明集•道安傳》裡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了四百餘年才開始真正被中國人接受,這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深入人心,華夷觀念根深蒂固。  個人認為,上文只說出了原因之一,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理解上的問題。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最初,人們對其難以理解,自然也就產生不了共鳴,更別提推廣發展了。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漢藏佛教和中國佛教漢藏佛教研究是近十餘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冀與印藏佛學比肩,發揮同樣巨大的學術潛力。對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進行比較研究,旨在理清漢、藏佛教互動和涵化的歷史,弄清漢、藏佛教於義理和實踐中的共性和特點,以推動它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