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靠老莊思想在中國發展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佛教靠老莊思想在中國發展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大約是在後漢初期,但直到魏晉南北朝,才得以在中華大地滲透普及。這期間,相距了數百年。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

  《弘明集•道安傳》裡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了四百餘年才開始真正被中國人接受,這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深入人心,華夷觀念根深蒂固。

  個人認為,上文只說出了原因之一,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理解上的問題。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最初,人們對其難以理解,自然也就產生不了共鳴,更別提推廣發展了。那為何魏晉南北朝時期,會成為印度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黃金期呢?

  其實,印度佛教在傳入中國伊始,既有大乘系,也有小乘系。但最終在中國得以蓬勃發展的,是主張「性空」的大乘系經典——《般若經》。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清談之風」盛行,士人僧人皆崇尚老莊。而般若之「空」和老莊之「無」頗為相似,這就引起了清談家們的興趣,進而作為老莊思想的延長線開始探究印度佛教。這也是為什麼在初期的漢譯佛經中,「涅槃」會被譯成「無為」、「菩提」會被譯成「道」、「真如」會被譯成「本無」、「沙門」會被譯成「道人」的原因所在。

  尤其是曹魏年間洛陽白馬寺所譯《佛說無量壽經》裡,作為老莊思想中心之一的「自然」,竟出現了五十六處。比如「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為自然,次於泥洹(涅槃)之道」、「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等等。

  根據《大藏經•高僧傳》記載,最早利用老莊思想理解、詮釋印度佛教的僧人,是和名僧道安同一時代的竺法雅。「凝正有器度,少喜外學,長通佛義。衣冠士子,鹹附諮稟……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這裡的「外書」,指的就是《莊子•外物篇》。為了方便弘揚佛法,給不懂佛理的士人講經,竺法雅借用大家熟悉的莊子思想,深入淺出的舉例說明。

  在竺法雅之後,又出現了另一名高僧支遁(支道林),他將老莊思想和印度佛教融會貫通,用老莊釋佛理,用佛理釋老莊,妙趣橫生,風靡一世。據《大藏經•高僧傳》記載,支遁在詮釋《般若經》時說「夫般若波羅密者……無物於物,故能濟於物。無智於智,故能運於智……理明則言廢,忘覺則智全……是以諸佛因般若之無始,明萬物之自然」。——這就是用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和莊子的「得意忘言」來解說佛教的般若境界,「賴其智無,故能為用」。《世說新語•文學篇》裡還記載,支遁為《莊子•逍遙遊篇》作注,「夫逍遙者,明至人心也。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鴳……至人乘天而高興,遊無窮於放浪。物物而不物於物,則遙然不我得……若夫有欲,當其所足,足於所足,快然有似天真……苟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這就是假借「有我在而無我執」,來說明何以得「逍遙」。

  除上述兩位僧人外,魏晉南北朝還出了許多深諳老莊、以老莊註解得名的僧人。比如寫下《老子略注》的慧嚴、《老子義疏》的慧琳、《老子道德經注》、《莊子逍遙遊篇注》的慧琳等等。

  可以說,是魏晉南北朝老莊思想的盛行,為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受容和發展提供了渠道,而印度佛教最初也只有依附於老莊思想,才能引起士人僧人的探究和共鳴。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作者:張桐 )

相關焦點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熊鐵基先生認為,道家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容性是其鮮明特點;秦漢新道家正是道家文化包容性不斷發展、進步的表現。李剛先生認為,道教的神仙鬼怪想像力對古代社會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這啟示我們利用道教文化想像力,促進我國現代創新人才培養,推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的進步。錢耕森先生也認為道教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 中國宗教思想中,老莊的清靜和禪宗的虛淡影響了中國畫的風格
    中國畫受中國古典哲學影響,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中國畫與西方造型藝術不盡相同,它重視修心明志,中國古典哲學深深影響中國畫。中國繪畫源頭在老莊思想。莊子把這個思想具體化,乾脆稱自己的書房叫「心齋」,虛靈靜心,想求得一個虛靈的環境。所以老莊的核心思想叫清淨無為,對中國山水畫思想有重要影響。宋代山水畫總是離不開「靜」字,靜背後是渺遠,是無限想像,是安祥、恬淡、空無,沒有競爭,沒有煙火氣,就是大自然本身。
  • 專家研討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原標題:專家研討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由光明日報社、安徽省社科院主辦的「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研討會,2日在安徽省亳州舉行。
  • 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舉行
    11月2日,中國·亳州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研討會在亳州舉行,與會人員共同探討了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淵源、影響和相互聯繫。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省委宣傳部、省社科院、亳州市委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中國·亳州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研討會由光明日報社、省社會科學院主辦,亳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承辦。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亳州8月20日電(記者李陳續、陳雪 見習記者李睿宸)8月19日至20日,中國·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學術論壇在安徽省亳州市召開。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 都是道家,魏晉玄學的老莊思想和漢初黃老思想有何不同?
    對於黃老之說的崇尚自然來看,過多的幹涉反而會讓事物改變本來的發展受到束縛,所以不去幹涉能夠更好地讓事物發展。反映到國策上就是儘可能地讓老百姓自己發展自己,只需要輕徭薄賦,廢除苛法就能夠讓百姓自己發展起來。無為之治也體現在最初的君權上,這是學習堯舜時代的垂拱而治,皇帝儘可能地約束自己的權力,不要想起一出是一出地去做改革。
  • 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老子與道家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其學說又稱「老莊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所以其學派稱為「道家」。
  • 老莊思想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繼老子之後繼承道家思想學術學派之一。       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 專家學者匯聚亳州探討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
    2013年07月10日 22:43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來自國內、省內的知名專家學者7月11日將匯聚老莊故裡亳州,共同探討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
  • 茶與老莊,乍一看沒啥關係,老莊思想卻影響著茶人的氣質和修養!
    茶人們這種特殊的氣質和修養,與老莊思想的影響有很大關係。既然自然資源有限,生產力發展受限,人所需求的物質不可能得到完全滿足。因此就主張簡樸,茶人們正是吸收了這種精神,崇尚簡樸。所以,中國茶道精神要在無形處、無為處、空靈虛靜中自然感受,無形的精神力量大於有形的程式。
  • 為什麼老莊思想深受中國老百姓的推崇,而儒家被詬病
    莊子塑像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古代思想家早已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精神寶庫和完善的思想體系,我們所遇到的困惑,老祖宗們也一樣遇到過,只不過具體的社會因素和所呈現出的應景不同罷了。幾千年的風雲變幻,物換星移,人們內心渴望自由的那種需求始終沒停止過。
  • 老莊文化與美麗中國
    原標題:傳承老莊文化精髓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光明日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
  • 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亳州舉行
    7月11日,由光明日報社、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亳州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首都師範大學、省社科院等10餘位專家會聚天下道源、共論老莊思想傳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曹徵海出席並致辭。
  • 老莊思想的憤世嫉俗,對世俗的鄙夷,在茶人身上是如何表現的?
    前面講到茶人的以茶養廉、胸襟廣闊虛懷若谷、與自然為友的氣質修養,是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都說茶文化吸納了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張,其實道家老莊的思想對茶人的影響還有以下兩點。
  • 老莊思想有什麼不同
    老莊之不同,從文本上也能至少發現三處:首先,拯救社會還是拯救個人?老子撰寫《道德經》著力於拯救社會,認為明白天道的人越多越好。所以,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莊子觀點相反。他認為,勞心費力地拯救天下甚至不惜生命,是不划算的。
  • 尚建飛 |錢穆解讀老莊思想的「思想線索」
    從「思想線索」的角度來看,「真」「樸」被錢穆確定為老莊之道與老莊人性論之間的過渡環節,同時「神」「德」又成為錢穆揭示老莊人性論的專門術語。經過比較孟子與莊子的人生修養理論,錢穆指出,孟子與莊子的人生修養雖然皆以「徹底發展其自我內心自由之伸舒」作為最高境界,但他們的修養工夫卻涇渭分明、相映成趣:「蓋莊子言修養,其工夫重於舍『心』以歸乎『氣』,此又與孟子之主由『氣』以反之『心』者,先後輕重,適相顛倒。」
  • 道家:「老莊思想」與「黃老思想」師出同門,為何還要分門別述?
    道家思想最早追溯可以到上古時期。春秋時,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後來演變出了莊子學派和黃老學派。究其根本,二者師出同門,卻為何又要另當別論呢?他們的思想宗旨是貴因、重生;貴無為、任自然;貴清、貴虛。其思想傾向基本上是反儒非墨的。
  • 傳承老莊文化精髓 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本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
  • 老莊哲學的一脈相承
    有資料表明,孔子曾經去拜訪老子,向老子問「禮」,按照那個年代知識積累的過程和人們認識發展的過程來看,孔子能去向老子請教學問,應該比老子的年齡小10歲到20歲,這也不存在儒家學說源出於老子的問題。這是老子生平的基本情況。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構成,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文化,儒道佛三家融會貫通。因此,道家文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道家和儒家、佛家在很多方面是互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