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大約是在後漢初期,但直到魏晉南北朝,才得以在中華大地滲透普及。這期間,相距了數百年。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
《弘明集•道安傳》裡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了四百餘年才開始真正被中國人接受,這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深入人心,華夷觀念根深蒂固。
個人認為,上文只說出了原因之一,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理解上的問題。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最初,人們對其難以理解,自然也就產生不了共鳴,更別提推廣發展了。那為何魏晉南北朝時期,會成為印度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黃金期呢?
其實,印度佛教在傳入中國伊始,既有大乘系,也有小乘系。但最終在中國得以蓬勃發展的,是主張「性空」的大乘系經典——《般若經》。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清談之風」盛行,士人僧人皆崇尚老莊。而般若之「空」和老莊之「無」頗為相似,這就引起了清談家們的興趣,進而作為老莊思想的延長線開始探究印度佛教。這也是為什麼在初期的漢譯佛經中,「涅槃」會被譯成「無為」、「菩提」會被譯成「道」、「真如」會被譯成「本無」、「沙門」會被譯成「道人」的原因所在。
尤其是曹魏年間洛陽白馬寺所譯《佛說無量壽經》裡,作為老莊思想中心之一的「自然」,竟出現了五十六處。比如「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為自然,次於泥洹(涅槃)之道」、「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等等。
根據《大藏經•高僧傳》記載,最早利用老莊思想理解、詮釋印度佛教的僧人,是和名僧道安同一時代的竺法雅。「凝正有器度,少喜外學,長通佛義。衣冠士子,鹹附諮稟……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這裡的「外書」,指的就是《莊子•外物篇》。為了方便弘揚佛法,給不懂佛理的士人講經,竺法雅借用大家熟悉的莊子思想,深入淺出的舉例說明。
在竺法雅之後,又出現了另一名高僧支遁(支道林),他將老莊思想和印度佛教融會貫通,用老莊釋佛理,用佛理釋老莊,妙趣橫生,風靡一世。據《大藏經•高僧傳》記載,支遁在詮釋《般若經》時說「夫般若波羅密者……無物於物,故能濟於物。無智於智,故能運於智……理明則言廢,忘覺則智全……是以諸佛因般若之無始,明萬物之自然」。——這就是用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和莊子的「得意忘言」來解說佛教的般若境界,「賴其智無,故能為用」。《世說新語•文學篇》裡還記載,支遁為《莊子•逍遙遊篇》作注,「夫逍遙者,明至人心也。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鴳……至人乘天而高興,遊無窮於放浪。物物而不物於物,則遙然不我得……若夫有欲,當其所足,足於所足,快然有似天真……苟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這就是假借「有我在而無我執」,來說明何以得「逍遙」。
除上述兩位僧人外,魏晉南北朝還出了許多深諳老莊、以老莊註解得名的僧人。比如寫下《老子略注》的慧嚴、《老子義疏》的慧琳、《老子道德經注》、《莊子逍遙遊篇注》的慧琳等等。
可以說,是魏晉南北朝老莊思想的盛行,為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受容和發展提供了渠道,而印度佛教最初也只有依附於老莊思想,才能引起士人僧人的探究和共鳴。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作者:張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