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老莊思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士,今河南鹿邑縣,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
莊子,姓庒,名周,戰國時期,蒙人,是不是宋國的還有待考證,今安微一帶。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繼老子之後繼承道家思想學術學派之一。
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接下來我帶領大家走近老莊看看他們的思想為何如此遠大,能夠影響諸多人。老子西出函谷關時遇關令尹喜,受邀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後人也稱老子以其作為代表,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無為而治。這裡說的「無為"不是負面的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順道而為之,順其自然。
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以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裡,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這也是無為而治的境界。
老子思想還有就是」藏「所謂: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國之重器不可示人,體現了藏。
李康在《運命論》裡提出:木秀於林,風必催之,墩高於岸,流必湍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木高於樹林,首先必經會收到風的打擊,高於河岸,湍急的河水必會先把它湍平了,其意是告訴我們人要學會韜晦,學會收斂自己的性格,告訴現在人為人處世不可高調,高調容易出問題。
這與老子的思想在藏這塊不謀而合,還有就是虛,虛懷若谷,包容,還有一種意思就是以無用為之用,三十副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這是說車的輪轂正因為中間是空虛的,所以才能裝上車駕供人來使用,說明空虛的重要,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建造房屋,鑿出窗戶,正因為其中的空間是虛的是有用的才為人們使用,而所建造房屋時用的磚,水泥瓦等建材反而沒有用處,這就是有之以為用。以無用為有用。還有就是上善若水,上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也是老子用水來形容虛的觀點,水是能去別人去不了的地方,能夠匯千百條河流,是無所不包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優。說明有教養的君子就像水一樣除了無所不包以外,還要做到生養外物,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
最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喜歡待在人不願意待的地方,待人真誠,有善無私,說話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世能夠把握時機,發揮所長。因為不與之相爭,所以就沒有憂患,也就沒有憂慮。
所以一個人的包容和聰明的為人處世應該像水一樣,所以老子把水看作是君子。夫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也是以柔克剛,水不止謙德而且是無所不克的,滴水穿石,還有鋼鐵,沒有一樣是水不能克服的。這是簡單的介紹一下老子的思想。
下面我們說說莊子的思想,莊子所著之書就是《莊子》莊是姓氏,子代表是老師的含義。是對師者的尊稱,莊子分為內片,外片和雜片。
莊周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期人莊子的學問淵博,遊歷過很多國家,對當時的各學派都有研究,進行過分析批判。
楚威王聽說他的才學很高,派使者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莊子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沒有看見祭祀用的牛嗎?餵養它好幾年,然後給它披上有花紋的錦繡,牽到祭祀祖先的太廟去充當祭品。
到了這個時候,它就想當個小豬,免受宰割,也辦不到了。你趕快給我走開,不要侮辱我。我寧願象烏龜一樣在泥塘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君的約束,我一輩子不做官,讓我永遠自由快樂......
莊周的才學不可小視,,,.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後厭惡仕途,隱居著書,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世尊稱為道教祖師、南華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
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
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l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
魯迅先生對莊子的評價寫「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習慣用寓言哲理而告誡人們,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
在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末戰國初時期,兩位道家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戰亂時期,是以明哲保身為主要,都是以隱士的身份而居。以不爭之爭為爭。以退為進。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