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北大學長安校區向南十公裡,到了終南山北麓的環山公路,從灃峪口一路向西,就到了周至縣境內,現在,這裡有一個道文化展示區,它的核心景區是樓觀臺。樓觀臺的主要歷史遺蹟是
「老子寫經處」,傳說老子在那裡寫下了5000言《道德經》,然後就西去消失了。所以,從歷史文獻上說,老子的生卒年代不詳。據說,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關於老子是不是李耳,是不是李聃,學術界還有某些不同的觀點,但幾乎所有學者都認同這樣的史實: 老子曾經擔任了周朝的守藏室之史,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檔案館館長。
老子的基本主張是無為,後世之人都把老子看作道家的始祖。那麼,老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有資料表明,孔子曾經去拜訪老子,向老子問「禮」,按照那個年代知識積累的過程和人們認識發展的過程來看,孔子能去向老子請教學問,應該比老子的年齡小10歲到20歲,這也不存在儒家學說源出於老子的問題。這是老子生平的基本情況。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構成,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文化,儒道佛三家融會貫通。因此,道家文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道家和儒家、佛家在很多方面是互補的。道家文化隨後在漢代形成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有重大影響的宗教——道教。
道教在中國和東亞一些國家與地區有很大的影響。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如香港,有所謂的「六大宗教」,其中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和儒教。道教尊奉黃老學說和無為之治,所謂「黃老學說」是指黃帝和老子的學說,道教把軒轅黃帝作為崇高的尊神,在中國民俗文化中,軒轅黃帝升天之後就成了玉皇大帝,這都是道教的學說。
關於老子哲學的基本特點,學術界認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辯證法學說。除此之外,再簡單歸納一下。
第一條就是無為思想。老子宣揚的就是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不要有什麼政治作為,而是要給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 不要對老百姓橫徵暴斂,而是要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農時,這樣才可以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天下自然就歸順了。
第二條就是虛空的思想。老子崇尚虛空,認為虛懷若谷、心無雜念; 無欲則剛、有容乃大。在下雨的時候,山頂上面是不可能積存雨水的,而虛空的山谷卻可以充盈雨水,這是說,只有虛空才可以充盈。
第三條是守雌的學說。老子主張「守雌」,認為「陰勝陽」。有學者這樣解說,儒家思想充滿了陽剛之氣,是積極進取的學說,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夫子就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知老之將至」,努力地追求自己的事業和美好的現實生活,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鼓勵人們執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而老子是主張 「居下」的,道家特別崇尚水,《道德經》裡有句話,叫作「上善若水」,水往低處流,擁有水的美德的人是良善之人,擁有了水的美德的社會就是一個善良的社會。第四條是崇尚柔弱的思想。老子主張以柔克剛,認為處於剛強狀態的事物會逐漸衰弱,而處於柔弱狀態的事物卻會越來越強大。
此外,老子還特別崇尚節儉和寧靜的思想,主張以靜制動。以上所介紹的是老子學說的基本主張和主要特點。5000言的《道德經》言簡意賅,內容是博大精深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獲得不同的認識。
在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之後,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並且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就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
莊子出生在公元前369年,逝世於公元前286年,姓莊,名周。剛才說,他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其實,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有學者認為他是河南商丘人,也有人說他是安徽蒙城人,其實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勢力範圍與今天的省界是不一樣的,特別強調是哪個省的人,歷史依據不是很充分。
我認為應該就是處於安徽和河南交界地帶。莊子曾經當過「漆園吏」,這也根本算不上是什麼官職了。終其一生,雖然生活貧寒、窮困,甚至居無定所,可是他卻鄙視貴族階層享受的那種榮華與富貴,厭惡他們追逐的那些權勢與名利,他要在這混亂的社會生活裡,追求個人獨立的人格與尊嚴,享受那份逍遙與特立獨行的生活狀態,保持個人精神的自由與自在。
莊子與老子一樣,都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所以他往往與道家的開山始祖老子一起,並稱為「老莊」,由他們兩人創始並傳世的哲學體系,受到後世思想界和哲學界的高度重視,尊稱其為 「老莊哲學」,他們在書中的文採,顯示出高度的思辨特色,閃耀著人類智慧的熠熠光輝,有些義理與範疇達到人類思維的極致。
他的代表作《莊子》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基本學說,主張大自然與人類的所謂「天人合一」,也極其嚮往那種「清靜無為」的狀態。學者們一般都有這樣的認識,莊子是非常理性的,他看似張狂的外在表現,其實是其內心深處有別於他人的獨立個性的反映,他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繼承者和後期的創建者,因而很多人稱他為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從《莊子》書中可以看出,他的學說有非常深刻的哲學意味,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就其根本精神來說,主要還是皈依並創造性繼承老子的哲學。他發展了老子的哲學學說,認為世界是「我」的主觀產物,並非是其客觀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後世將莊子與老子並稱為「老莊」是完全合適的,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老莊哲學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最具有哲學特徵的學術思想形態和理論形態。
歷代思想界和宗教界都極大發展了老子和莊子的哲學學說,並且給予其很高的評價。例如,在唐代,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這個時間是唐開元二十五年 (737),唐玄宗在位期間。後世人們就把《莊子》這部書稱為《南華經》,也以「南華真人」稱謂莊子。不僅如此,道教的隱宗妙真道,尊奉莊子為本宗的開宗祖師,也把莊子當作「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南華經》被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這就奠定了莊子在道教的崇高地位。
《莊子》這部書有十餘萬字,既有令人讚嘆的文採,又有極其深奧的哲理。他的文字雖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是似乎也可以這樣講,幾乎所有的文字都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敘述,而是對人類思維的寓言式解說,因而對後世文學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就《莊子》一書的文學價值看,莊子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
完全可以這樣說,《莊子》這部經典是中國古代文學典籍中的瑰寶。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從歷史和現實來看,道教並不等同於道家,道家是一個學派,道教是一門宗教,在後面我們還會講到道教的問題。
《莊子》這本書充滿了智慧和思辨,有其持續的生命力和無盡的價值。當我們心浮氣躁的時候,讀一讀這部智慧之書,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和心靈慰藉有著重要作用。
莊子繼承老子的「無為」學說,反對統治者採用嚴刑峻法,主張一切順其自然,不要人為幹預。莊子事實上提倡的是一種自由自在而不受任何約束的「逍遙」人生觀,那個時代的現實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生活困難和精神壓抑,莊子依靠個人的能力是根本無法解脫的,於是他產生了要擺脫現實世界困境與煩惱的自我精神麻醉法,對現實的苦難毫無感知地加以對待,這就是某種形態的消極遁世、逃避現實的思想。毫無疑義,這種思想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是不夠健康的,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消極的。
莊子追求一切依照自然之規律,完全順應個人內心的感受和欲求,極力擺脫人類社會的種種不平等與不公正,這就篤定為人們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肯定提供了新的有價值的啟示。思想的自由是人類最基本的自由,莊子讓自己的思想在自由的天空隨意翱翔,因而顯得那樣豐富多彩。莊子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