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自然,天人合一,唐詩中的老莊思想——讀《桃花溪》

2020-12-04 劉悟空學詩詞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杜甫詩中的「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張旭。他喜歡飲酒,擅長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

張旭崇尚師法自然的思想,強調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尋找靈感和啟發。

杜甫曾記曰: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張旭勤於觀察客觀事物,善於將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合起來,從大自然的萬象眾生之中感悟書法之道,是客觀與主觀的結合,也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正好契合了老莊思想中的「自然」之道。

張旭的詩和他的草書一脈相承,師法自然,天人合一,詩中充滿對山林隱逸、逍遙自在的老莊式生活的嚮往。

一讀《桃花溪》讓人頓生桃源歸隱之意: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

幽深的山谷裡,影影綽綽有一座橋跨谷而過。到底有沒有橋呢?山霧繚繞、青煙朦朧,看不清啊,應該是有橋的吧,不然桃源裡的隱者怎麼過這條山谷呢。

詩人站在桃花溪邊露出的嶙峋巖石之上,看著順水流出的片片桃花,神情恍惚。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不由自主地對著眼前的漁人發問。一個「問」字把詩人心馳神往,恨不能立刻進入桃花源中的心情表露無遺。

問漁人什麼呢?你看那一片片桃花瓣隨著清澈的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那世外桃源在何處呢?我要從哪個洞口進入呢?有沒有人回答,詩人沒有寫。作為讀者的我們,可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嗎?

《山中留客》是張旭的另一首廣為流傳的七絕: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這是一首留客詩,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對自然變化細緻入微的觀察,還有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順從。全詩質樸無華,由情入理,特別是「入雲深處」四字激發起讀者無限親近自然之情。

一切都自然而然,由自然而始。如《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張旭的詩如同他的草書,師法自然,天人合一。這種景與情,詩與理渾然一體,虛實相間,跌宕起伏的藝術作品,著實清遠含蓄,耐人尋味。您說不是嗎?

相關焦點

  • 專家學者匯聚亳州探討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
    2013年07月10日 22:43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來自國內、省內的知名專家學者7月11日將匯聚老莊故裡亳州,共同探討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亳州8月20日電(記者李陳續、陳雪 見習記者李睿宸)8月19日至20日,中國·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學術論壇在安徽省亳州市召開。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明代造物思想下的圈椅:曲直有度,師法自然,從圈椅看明代哲學
    明式圈椅的一圓一方,不僅是線條上的區別,更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一陰一陽、一剛一柔。明代紫檀藤心矮圈椅而所謂「師法自然」,是指從選材及做工上來看,明代圈椅採用的都是天然木材,多使用紫檀、黃花梨等木材,其多屬於硬木,色澤低調、質地敦厚、紋理自然。匠人會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裝飾與紋理,且不加裝飾、不上木漆,僅以蠟飾。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老子與道家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其學說又稱「老莊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所以其學派稱為「道家」。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董光璧說,儘管對易學在中國科技史上的作用迄今也沒有達成共識,但在如何構建後現代科學的話題中,中國傳統文化被國際上許多學者所關注。由於生活在當代工業文明中的人類,處在技術崇拜和技術恐懼的張力之中,人們感受到了現代技術的反傳統性,也認識到科學理性的缺陷。於是一些思想家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智慧。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靜坐要高瞻遠矚,就是:智慧開明,天人合一,我們普通人達到第一層次的目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完全可行的。至少能改善生活質量,甚至可以說減少生病。但有一條原則我們必須堅持,那就是鬆弛和堅持。不要抱著看是否能進入狀態的心態,靜坐的目的在於接近無為,有意為之,就是在執念中要保持低調,擺好姿勢。
  • 世人皆知老莊,卻忽視了楊朱,淺析楊朱思想對道家的貢獻
    老莊是耳熟能詳的道教代表人物,楊朱卻鮮為人知,為何同屬道教卻有如此不同的境遇,且聽筆者在下文細細道來。◆道教的發源時刻道教這一概念更是在西漢時提出的,老莊和楊朱因在思想上有貫通之處所以被歸為一家,但當事者本人是不知道的。
  • 老莊文化與美麗中國
    原標題:傳承老莊文化精髓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光明日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
  • 詠雪詩的五層境界,最高:天人合一
    描寫雪的狀態,模樣,不過是白描直敘,讀起來有些乾澀。偶有些比擬,也似是無病呻吟,只是追求詞藻不落俗塵。比如: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白居易的「漠漠復紛紛,東風散玉塵」要高級一些。點點楊華,片片鵝毛,銀海白樓,玉樹瓊枝,看上去比直接說:這是雪,效果要好些。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已算是這一層的極致了。3.詠雪第三層:冰雪有魂。
  • 道家思想——中國功夫理論之源
    在對易經思想的認同上,儒家更側重於「體」(宇宙起源)的一面,道家則更側重於「用」(陰陽八卦)的一面,因而道家對中華武術的影響更大。在武術史上與外家拳「雙峰並峙」的內家拳,其拳理即主要來自《易經》與道家思想,而內家拳又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拳種。
  • 傳承老莊文化精髓 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本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
  • 自然的禮讚
    速泰熙根據該書的主旨,充分體現「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潔白的封面,配上黃惇教授清秀醒目的題字,下方飾以「人與自然」連體美術字凹凸版,文中「天人合一」與「人與自然」標誌交替出現,與封面水乳交融,較好地體現了清新、亮麗、樸素、典雅的設計理念。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和釋家,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使人與人(社會)、人與物(自然)以及人與己(自我)的和諧相處,共生共長,共同發展。它們認為,只有在這樣的思想觀念引導下,人才能夠找到根本,社會才能最終走向幸福美好的「大同世界」。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這個問題很有普遍性,影響也很大,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需要釐清的概念之一。我來談幾點淺見,拋磚引玉。1,我覺得不必要把它歸於「唯心」或「唯物」。因為「雙唯論」只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工具。工具嘛,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人不能被工具困住了。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與我們人體的結構存在著的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如大自然中有河流,人體中有血液;大自然中有森林,人體中有毛髮;大自然會颳風,人體有呼吸;大自然會下雨,人體會出汗等等。這些有什麼用途呢?它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的醫學典籍——《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宇宙是個大系統,由大大小小的星系團、恆星系、行星系、星體組成。各個星系團、星系又有各自的子系統。與宇宙相比,人體是個小系統,由身體各個器官、細胞、分子團、分子等各級系統、子系統組成。無論是宇宙系統還是人體系統,都具有各自的信息系統,而大小系統之間全部信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