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杜甫詩中的「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張旭。他喜歡飲酒,擅長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
張旭崇尚師法自然的思想,強調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尋找靈感和啟發。
杜甫曾記曰: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張旭勤於觀察客觀事物,善於將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合起來,從大自然的萬象眾生之中感悟書法之道,是客觀與主觀的結合,也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正好契合了老莊思想中的「自然」之道。
張旭的詩和他的草書一脈相承,師法自然,天人合一,詩中充滿對山林隱逸、逍遙自在的老莊式生活的嚮往。
一讀《桃花溪》讓人頓生桃源歸隱之意: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
幽深的山谷裡,影影綽綽有一座橋跨谷而過。到底有沒有橋呢?山霧繚繞、青煙朦朧,看不清啊,應該是有橋的吧,不然桃源裡的隱者怎麼過這條山谷呢。
詩人站在桃花溪邊露出的嶙峋巖石之上,看著順水流出的片片桃花,神情恍惚。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不由自主地對著眼前的漁人發問。一個「問」字把詩人心馳神往,恨不能立刻進入桃花源中的心情表露無遺。
問漁人什麼呢?你看那一片片桃花瓣隨著清澈的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那世外桃源在何處呢?我要從哪個洞口進入呢?有沒有人回答,詩人沒有寫。作為讀者的我們,可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嗎?
《山中留客》是張旭的另一首廣為流傳的七絕: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這是一首留客詩,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對自然變化細緻入微的觀察,還有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順從。全詩質樸無華,由情入理,特別是「入雲深處」四字激發起讀者無限親近自然之情。
一切都自然而然,由自然而始。如《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張旭的詩如同他的草書,師法自然,天人合一。這種景與情,詩與理渾然一體,虛實相間,跌宕起伏的藝術作品,著實清遠含蓄,耐人尋味。您說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