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青山多嫵媚——人與自然主題歷代詩詞選》,莫礪鋒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價:88.00元
□許爾兵
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環境建設,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與模式的重大進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現在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見青山多嫵媚——人與自然主題歷代詩詞選》一書,讓我們在閱讀詩詞的審美愉悅中獲得春風化雨般的人格薰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
本書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充分表達了對自然的禮讚。
首先,從形式上詮釋自然。該書特邀在全國頗有聲望的平面設計大師速泰熙為該書設計封面、扉頁、版式。速泰熙根據該書的主旨,充分體現「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潔白的封面,配上黃惇教授清秀醒目的題字,下方飾以「人與自然」連體美術字凹凸版,文中「天人合一」與「人與自然」標誌交替出現,與封面水乳交融,較好地體現了清新、亮麗、樸素、典雅的設計理念。
該書為四色全彩印刷,100克白色略帶米黃的純質紙,配上天(顏體「人」與楷體「二」的有機組合)、地(淡淡的水墨青山大地圖)、人、和(人和自然連體美術字)四種元素,再加40餘幅精美的古畫插圖,將大自然的美麗充分地展現出來,使人讀來有自然清新、賞心悅目的美的感受。
其次,從內容上禮讚自然。翻閱著書中一首首先人寄情於山水的優美詞句,讓我們想到了遙遠的自然和生活於自然中的人們。
陶淵明與自然的對飲(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向自然抒發的激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蘇軾對自然的殷情獻詞(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韋應物在自然面前的失意落寞(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都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天然聯繫。山川河嶽的枯榮,人間萬象的盛衰,息息相關,休戚與共。
該書從3個方面表現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關係,從而由衷地禮讚自然。
一是善待自然。大自然既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其他一切生命的家園。無論飛禽走獸,還是樹木草卉,都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藍色星球上。千姿百態的動植物不但是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源泉,而且是我們最親密的鄰居和朋友。中華的先民對這種關係有深刻的認識,他們儘可能地善待其他生命。相傳在大禹的時代,就明文禁止在春季砍伐樹木。到了周代,還明文規定魚網的網眼不能太密。孟子把上述規定的原因說得非常透徹:「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粱惠王上》)可見古人早就認識到只有保護好自然環境,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理。這是何等的遠見卓識!該書第一輯「竹苞松茂」所選的吟詠草木蟲魚的詩詞,就是「民胞物與」思想的韻語表述。
二是回歸自然。巍巍五嶽,浩浩三江,是中華民族休養生息的美好家園;960萬平方公裡的錦繡河山,是孕育5000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理想環境。然而,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我們的家園都是一個有限的空間。那麼,中華的先民們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呢?他們的辦法就是生活在田園之中。竹籬茅舍坐落在青山綠水之中,雞犬桑麻沐浴著晨曦夕霞。於是田園就被古代詩人選為最佳的棲息場所。
當陶淵明厭惡官場的汙濁而回歸林下,淳樸美好的大自然便給他帶來最親切的撫慰。東籬下傲霜怒放的菊花,夏日北窗下的一縷涼風,都使詩人感到可愛可親。即使是胸懷天下的志士仁人,也同樣能從自然中找到精神的歸宿。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但是當他經過長途漂泊到達成都後,浣花溪畔的簡陋草堂便如同一個安靜的港灣,撫平了詩人心靈上的累累傷痕。辛棄疾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軍旅詩人,他本是一位龍騰虎躍的戰士。當他進入壯志難酬的英雄末路時,若不是帶湖之畔的田園給他提供了吟賞煙霞的環境,他還能到何處去安頓那顆跳蕩的心靈?至於隱居在峴山襄水之畔的孟浩然,半隱於輞川別墅中的王維,他們完全是在田園生活中實現了生命的意義,就更是題中應有之義了。該書第二輯「雞犬桑麻」所選的都是古代詩人描寫田園生活的作品。
三是師法自然。中華的先民不但把自然視為休養生息的環境,還把自然視為人類精神的家園。先秦的思想界雖然湧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但各家各派都從大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思想啟迪。
《易經》把天地萬物概括為一陰一陽的深刻思想從何而來?相傳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也就是從觀察天文氣象以及山河、動植物等自然現象而總結出宇宙的規律。一句話,變化無窮的大自然正是人們觀察、研究的思維對象,也是他們歸納、演繹的思想源泉。
儒家是注重社會的學派,但是孔子何曾輕視自然?《論語》中就記載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之類的格言,說明孔子非常重視從自然中獲取思想的養料。
至於道家,更對自然充滿了敬畏和喜愛。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第八章)莊子則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莊子·天道》)這些話中蘊涵著深刻的智慧,正是源於自然的啟示。
正因如此,古代的詩人們非常善於師法自然,從自然中尋覓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兩方面的深刻啟迪。
本書第四輯「天人合一」所選的詩詞體現了詩人們在大自然面前領悟出來的深刻思想和美好情操:蘇軾遭遇了「烏臺詩案」的不測之禍,是赤壁的江山風月撫慰了他那忠而見謗的憤懣,是滔滔東流的大江使他更深刻地領悟了人生的哲理。林則徐因堅決禁菸而被流放到西陲邊疆,是天山的皚皚雪峰給他增添了充沛的精神力量。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種種逆境時,蘇軾那聲「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長吟肯定會讓我們奔向自然去尋找人生的啟示。當我們因思維枯窘而陷入困境時,朱熹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之句多半會讓我們豁然開朗。請到古代詩人為我們構建的那個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去徜徉、瀏覽一番吧,我們一定會在那裡獲得無窮無盡的啟示和鼓勵。
《科學時報》 (2010-4-22 B3 社科 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