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0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道家學派最有名莫過於老子和莊子,可以說是道家的兩位祖師。因他們的思想一脈相承,世人將其並稱為「老莊」。這「老莊」連字還表另一含義,即老子在歷史上存在於莊子之前,老子是春秋末期人,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的人物。「老莊」連字同時又指道教三玄經中兩部經典: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經》(又稱《老子》)和莊子的代表作《莊子》。其中《道德經》為大經,《莊子》被視為小經。「老莊」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視為世界東方智慧的重要源頭,啟迪著世世代代的人們。
老子和莊子同為古宋聖賢,他們都生活在先秦以宋國為中心的方圓百裡的文化圈內。老子是元明清時期的歸德鄉賢,莊子是宋國蒙(治今梁園區蒙牆寺)人。其實,作為老子和莊子的故裡故鄉也頗有議論,但史籍史書中所記載的,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一個時代一種思潮所重視並認可的,筆者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這方鄉土上所曾經存在的人與物,事與情將持續存在,為了這方閃爍著思想光輝的精神聖地。因為,這裡曾經是百家爭鳴的策源地。
神秘北緯三十度 道家思想源古宋
老子雕塑
若干年前,筆者到永城芒碭山採訪時,當時還是導遊的羅帥在邊說邊行之間,曾送我一本薄薄的《芒碭旅遊》手冊,當時封面上所印的「神秘的北緯32°區域」字樣,引起了我的興趣。經了解,這個區域實際是指北緯30°至北緯36°之間的北緯地帶,這裡是世界四大古國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地球上眾多神秘現象集中發生的區域,如金字塔群、百慕達三角、瑪雅文明遺址等,被譽為「地球與人類的密碼」。
在先秦時期,宋國正處在北緯30度這一貫穿四大文明古國的緯線附近,並以諸多神秘不解的文化遺存與謎團著稱於世。其中,在以宋國為中心的不遠範圍內,先後誕生道家創始者老莊、墨家創始者墨翟、名家創始者惠施、儒家創始者孔孟以及融合道墨的宋鈃等,都是了不起的貢獻,這裡成為了世界軸心時代的主要中心之一,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策源地,尤其是道家思想的萌芽肇始氛圍給老莊以啟發。
宋國是道家學派的肇始地。早在三皇時期,燧人氏、伏羲氏、葛天氏、朱襄氏、慄陸氏等在此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到了五帝時代,黃帝曾在空桐山問道廣成子。《莊子·外篇·在宥》有云:「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桐之上,故往見之。」空桐山,大約就是這樣一座山,因為有道教始祖廣成子在此的修煉,而聞名於世。再加之後來黃帝曾於此問道廣成子,更加著名,成為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廣成子修煉的空桐山在什麼地方呢?在宋國的空桐邑(今商丘市虞城縣境內),對此《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河南五」虞城縣條載:「空桐山:《寰宇記》:『在縣東三十裡。』(與桐亭、空桐澤)俱在虞城境內。」即空桐山在虞城舊城李莊東三十裡處今虞城縣龍嘯堌堆。
春秋時期,在空桐山南約100公裡處誕生了道家學派著名的創始人老子。戰國時期,在空桐山西北80公裡處誕生了道家學派著名的繼承者莊子。而在老莊之間,誕生了融合道墨的宋子,他屬於道家的黃老學派,在老子和莊子之間構建了一座聯絡橋梁。宋鈃,正是介於老莊生活時期之間的宋國思想家,上將老子的學說傳承弘揚,下啟莊子的逍遙無為思想,其地位無可比擬。諸多道家先哲,為道家思想在宋國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老子道學傳宋莊 老莊學說成道教
老子雕塑
司馬遷說,莊子的學問之根在老子。換句話說,老子是莊子的思想前輩。莊子繼承老子的思想,二者有諸多共同之處。首先,「有生於無」是老子與莊子思想的核心。「道」是天地萬物的法則。老子主張萬物由道而生,只有順其自然才是生存法則。莊子在與老子不同的思路下得出了與老子相似的「有生於無」的結論。其次,老莊提出了樸素的自然人性論。在老莊思想中,道即是自然,生命對道的追求就是對自然的崇尚。對自然人性的破壞性越大,離人的自然本性越遠。但同時老子與莊子的哲學也具有不容忽視的差異性,所以不能將老子莊子等同起來。精神渴望方面,老子的生命哲學具有極強的現實性。而莊子更高地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和超脫,即逍遙之遊。處世哲學方面,老子主張順應自然規律來治理國家,強調要循著道法自然,推崇不爭謙和;而莊子提倡齊物論,在莊子的視界中,世間的一切差異都是相對的。
老子和莊子,成就道家學派的輝煌,而且形成後來的道教。道家學說,主要指的是《道德經》和《莊子》,其次是《列子》和《文子》等書。先秦和漢朝時期的道家是學術派別,而不是宗教派別,以上諸書是學術著作,而不是宗教經典。以老子、莊子為首的道家,既不講內外丹和符籙科教,也不講追求肉體長生、羽化成仙,甚至否認鬼神和巫術。道教是東漢末年才形成的,是對道家學說的吸收與改造,並融合了儒家經學和佛學的內容,吸納了民間養生學和古代醫術內容,形成了內煉、外煉方術的形式,以及道教尊神系統、俗神系統、凡人系統等三類神仙體系。由此可知,道家學派是道教形成的基礎,道教是道家學派的繼承和發展。
聖賢故事傳後世 文化積澱啟中外
老子雕塑
在商丘,至今流傳著諸多老莊的故事。據傳莊子從宋國蒙地出發,首次離鄉外遊,就是到苦縣拜謁老子故居。當老子的弟子們得知來人是《盜蹠怒斥孔丘》的作者時,無不興高採烈,熱情款待他。莊子說:「我只是受老子教誨,有感而發,還望諸位指教。」莊子在拜謁過老子之後,對眾人說:「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為精而物為親,我這次來正是沿著先賢的足跡,以追求逍遙、寧靜的生活啊。」莊子又說:「老子曰:『致虛極,寧靜篤。』我深深感到虛靜之中有難言的美,有說不出來的樂。你們都是老子的信奉者,浸染著哲人的光輝,定然會追逐這美好的境界。」當莊子戀戀不捨地臨別老子故居時,老子的信徒請求莊子講講「老子之道」。莊子說:「老子之道,道法自然。只要按照清靜無為做到細細體驗,心之虛靜,就會逐漸領會道之真諦。」
莊子出遊魏國時,魏惠王接見莊子,莊子立於大殿。惠王說:「莊周先生,請你上堂來,讓我仔細看看你的尊容。」莊子回答:「請魏王下堂來,好好看看我的醜陋之貌。」惠王又說:「王者貴也,士者次也。還是你上堂來。」莊子寸步不讓,說:「老子說過『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你下堂來,是禮賢下士;我上堂去,豈不是趨炎附勢嗎?」莊子運用老子的一句名言,說得惠王有口難辯。於是,惠王只得下堂來,面見莊子。莊子在《天道》篇中,寫到孔子見老子的對話,讚揚老子自然天地之道和萬事之理——人的道德法則。莊子又在《養生主》篇中,寫了「老聃死,秦佚吊之」的故事,正是繼承了老子「有無相生」的樸素辯證法觀點。老子的哲學思想,已經積澱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不僅使莊子從中受到啟迪,而且在古今中外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馬學慶,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範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其專著有《範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
完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