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發心」的區別

2020-12-05 騰訊網

大乘與小乘佛教發心的區別

菩薩道就是自利利他,就是自己搞明白也讓眾生搞明白,也就是自覺覺他。自己得利益了,同時也讓大家得利益。大小乘的法門,不存在高下,就是發心不同。小乘佛教的發心就是:我要把自己修行清淨,我要自己得利益,我要自己得解脫,我要走,我不要再來啦,娑婆世界不好。《楞嚴經》第三卷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弟子與佛陀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佛陀問他:「你現在這麼修,是為了什麼呢?」

他說「為了解脫。」

「那解脫之後呢?」

「解脫之後不受後有。」(就是再也不來啦。)

佛陀問:「為什麼呢?」

他說:「我辛辛苦苦從糞坑裡爬出來,我還要再鑽進去嗎?」(他肯定不要再鑽進去了。)

這很正常,這就是小乘的發心。在坐的每一位,我估計也都這樣。辛辛苦苦解脫了,為什麼還要再來娑婆世界?太苦啦!都逃離魔爪了,還要再陷進去嗎?所以,這時候我們就要體會到地藏菩薩的大願,地藏菩薩為什麼叫大願呢?悲心無量啊!「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現在還在地獄裡度眾生,這就是我們大乘佛教的發心。

如何學習大乘法門?

大乘法門,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學習。我經常給我的弟子和信眾們講:福慧雙修。要修習福德和智慧。福是指福報。比如說:衣食無憂、財富具足,這叫福報;慧是指智慧。佛教從來不排斥財富,我曾經講過佛教的財富觀,並且鼓勵佛弟子如理如法地追求財產。佛菩薩可是福慧兩足尊,都要修的,他不僅僅有超能智慧,有神通,還有福報。多大的福報呢?他滅度至今,大家依然燒香禮拜恭敬他。這就是修來的福報!

「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這句話,大家都應該聽過。什麼意思呢?你修一點福報,如果智慧不夠的話,就像大象掛瓔珞一樣。大象是神獸,它代表一種力量和威嚴,但是沒有智慧,落到旁生道成為動物。大象掛瓔珞,掛的都是名牌,都是奢飾品,但是有用嗎?它沒有開智慧!這就是所謂的修福不修慧,福報再大也是愚痴。

同樣的,「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羅漢注重個人解脫,聽經聞法、修禪定,就是在修慧。但是,他如果不修福報,很少去度眾生,去幫助別人,他的福報也就沒有了,因為你不種這個福報的因,這是因果鐵律,不是佛陀偏心。如是作,如是受。如是因,如是果。這誰都管不了。所以,修慧不修福,羅漢也有可能託空缽,就是沒得飯吃。

這是為什麼呢?佛陀在世的時候有規定,僧人吃飯必須託缽乞食,每天只有七次機會。第一家,不湊巧,他不在家;第二家,人家不待見你,把你轟出去;然後,你就去第三家。一天給你七次機會。如果你的福報不夠,或者你真的很倒黴,七家都討不到飯,就只能餓著。所以,就有羅漢出去託缽化緣,化不到,就是所謂的羅漢託空缽。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真實的故事,就要警醒自己,要福慧雙修。

你福慧雙修之後,你所感召的國土,你要往生的淨土,它才是清淨莊嚴無漏的。如果在因地上是有漏的,不圓滿的,在果位上,證得的果位絕對不是最高的。到最後你還是得修,有些苦你是免不了的,有些懶你是偷不掉的。所以,還得踏踏實實地福慧雙修。

大乘佛教的修行者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兩個:一是拯救眾生;二是莊嚴國土,莊嚴淨土,就是依正不二。菩薩通過這兩項任務,使有善根的眾生都能成就善法或者清淨解脫。菩薩,這個菩薩不是我們理解的那些聖僧?什麼叫菩薩?菩薩泛指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菩提是覺,代表智慧;薩埵代表有情眾生。有情識的眾生,上至天、仙、神,下至地獄、餓鬼,這些都是有情眾生。菩薩就是覺有情,發這個心的都是菩薩。所以,我們可以稱居士菩薩,法師菩薩,都是可以的,這是廣義的。

若有受益,隨喜點讚分享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小乘法,並不能完全代表原始佛教?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和小乘的說法,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大乘佛教是佛祖釋伽牟尼入滅之後才興起的佛教,而小乘佛教則是更接近於「原始佛教」,即佛住世時所講的佛法。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的「小乘佛法」,更多的並不是指原始佛教,而是指那些不接受大乘思想的部派佛弟子。換句話說,小乘佛法不過是跟大乘佛法相對而在的另類佛法而已,跟原始佛教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說大乘佛法脫離了原始佛教也是一種非常錯誤的看法,甚至可以說是大錯特錯。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
  • 佛教:道安說法般若、散徒傳法,使小乘禪法開始了大乘化之路
    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從安世高與支婁迦讖開始,佛教的大小乘思想都傳播到了中國。道安在佛圖澄門下,主要從學小乘佛教,重禪數之學,同時也修學了大乘般若學說。他一生當中,也翻譯、研究、注釋了很多小乘經典。但道安來到襄陽後,受南朝玄學思想影響,使他中年以後,主要研習和講授的都是大乘般若思想。他成為魏晉時期般若學說的六家七宗中其中的一個流派「本無宗」的代表人物。在襄陽十五年,每年要講兩次放光般若經,還為道行品、般若放光品、光贊般若等般若學經典寫了很多解析的文章。
  • 如果小乘不如大乘,佛陀當初為何先要說小乘法
    當初剛開始學習佛經的時候,其實是並不知道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區分的,即便是現在已然讀過許多部的佛經之後,大乘與小乘的區分在我的心目中也並沒有建立起來,或者說在我的心目中就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區分。在所讀過的佛經中,所謂的大乘經典是比所謂的小乘經典要多的多,但是在我看來,大乘經典也並不會比小乘經典更為殊勝。如果一定要讓我說一個大乘與小乘有所不同的特點來,那我會說:大乘經典比小乘經典對法理的闡述更為詳盡。我為什麼沒有在大乘與小乘中選擇站隊呢?或許是因為我並沒有拜過師傅吧,沒有拜過師傅,自然也就沒有宗門之別,沒有宗門之別,自然也就沒有站隊的情感需求。
  • 學了大乘佛法就能看不起小乘嘛?佛陀的回答讓人深思!
    今天要講的大小乘的問題,許多人自從學佛以來都會產生一些傲慢心,他們認為自己學習的是大乘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所以就會輕視小乘佛法,認為小乘佛法得不到什麼利益是沒有追求的,甚至會在一些公共場合對小乘佛法進行誹謗。首先,佛教一般是不說大小乘的,因為這個詞是從部派時期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佛法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在大乘佛教那裡,「佛」只是一種果位,通過修行就可以獲得。於小乘佛教中,「佛」是一個領導職位,是佛教的開創者和最高領導。這種具有實際領導權的官職,並不是誰都能得到的。也就是說在釋迦牟尼佛說了這番話以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現世佛教將滅,而彌勒佛會接過重建佛教的大旗,成為下一世的「佛」。這對於那些追求成佛的大乘佛教教眾來說,無疑是殘酷的。不管你怎麼修煉,你也沒有辦法成佛,即使到了五十六億年之後,佛的接班人都早已指定。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他原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天印度和尼泊爾的邊境地區,印度一直自詡是佛教的誕生地,這讓尼泊爾很不爽,明明是自己國人創立的佛教,憑啥便宜印度人。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第一次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又繼續分裂,最終發展成為我們知道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佛教通史 014-法我心果的四大爭論和菩薩的誕生
    對於 「空」和「有」這兩個詞的具體含義和規定,在部派佛教的各派是有很大差異的,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談到上座部與大眾部四大分歧的第一點——「法」的分歧已經談完了。第二個分歧,就是「我」的分歧,就是「我」與「無我」之爭。「諸法無我」是印度宗教和佛教的區別——就是在整個印度的教派裡,只有佛教標榜「諸法無我」。
  • 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
    印度佛教發展中,不僅有大乘佛教,還有受印度教教義影響的密教大家好,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印度佛教。印度作為佛教的發源地,為世界宗教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在古代,佛教向東發展到中國、東南亞、朝鮮、日本,向北傳入中亞,向南傳入斯裡蘭卡,向西傳入西亞,甚至歐美。但現在佛教主要存在、發展的地區為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不少國家,而在它的發源地—印度本土,佛教卻早已沒有當年的盛況。佛教的創始人是悉達多·喬達摩,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釋迦牟尼」,簡稱「佛陀」。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以及今天的印度佛教。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下)——佛教中國化
    貌似荒誕,但梁啓超在《佛教之初輸入》中指出,秦始皇與阿育王同時,阿育王曾派遣宣教師到各地傳教,那時,中印之間已有海路交通,所以派遣的教師也許有至中國的。不過,來者命運也不會比被坑之儒的好,唯有逃生而已。佛教於始皇時傳入,有可能先在民間流傳,秦因其蠱惑亂法而囚之以監獄,但囚不了佛法的種子。
  • 為啥同為佛教,日本地區僧人能吃肉,而中國和尚只吃素食齋?
    佛有大乘小乘之分佛教一直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而這兩者在對待"吃不吃肉"這個問題上可是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先說說小乘佛教,根據《金剛經》記載,在佛祖傳教期間,他和他所指導的比丘們依靠乞食為生,是施主給什麼他們就吃什麼,特別是釋迦牟尼,自己去化緣,也從不挑三揀四,講究的是不給他人造成太大麻煩。
  • 我贊成大乘是佛說
    論大乘即佛說幾千年來,一直在大乘非佛說上爭論不休,這是人的爭鬥心所致,故應息爭。應該根據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來決定自己的立場,那就是中立。大乘行者對小乘不贊亦不毀;小乘行者對大乘亦不毀謗。這樣是最好的選擇,妄想以人類的考察來定論,更是貽笑大方。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長篇一探究竟
    貴霜帝國時期--大乘佛教的興起就在佛教橫向發展的同時,約1世紀時,在部派佛教之外又有一個新的派別出現,即大乘佛教。它首先出現在南印的薩塔瓦哈納國,不久傳到北印,貴霜帝國信奉的就是大乘佛教。乘,運載之意,喻達到解脫之途。大乘,意為寬闊通途。它興起後即貶稱原來的部派佛教為小乘,從此,佛教就有了大乘小乘兩大派。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如真諦法師《部異論疏》記載:佛滅二百年的大眾部第一次枝末分裂,很大程度上導源於對大乘經的信受與否:其中信受大乘經者,稱「一說部」;不信大乘經者,稱「說出世部」(演培法師:《異部宗輪論語體釋》,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1950年版,第28頁)。這種分歧,向後轉而成為區別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重要標誌之一。
  • 午間閱讀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上)——佛教希臘化
    佛教誕生於印度,而印度是個婆羅門國,佛教因與婆羅門教對立,而一度在印度消失,所以,佛教中心不在印度,而在犍陀羅國。公元前六世紀前後,犍陀羅國大概位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間。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東徵,滅波斯帝國,徵服中亞,來到犍陀羅,帶來希臘文化安營紮寨,與佛教文化融合,形成犍陀羅藝術。佛傳東土,就從犍陀羅國起步,帶來石窟裡的健陀羅藝術。
  • 科學實驗證靈魂存在 佛教竟說「靈魂不存在」
    佛教不相信有永恆不變的靈魂上面兩位科學家的觀點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認同,但是他們的卻讓更多的人開始探索靈魂是否存在。也有很多人認為,只有宗教才會研究靈魂。那麼,佛教認為靈魂存在嗎?答案是否定的。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按照佛教的說法,文殊師利為三世佛,過去為龍種上佛,現在號為摩尼寶精佛, 未來成為普見佛,是諸佛之祖。《放缽經》中通過對小兒與父母的關係進行類比, 將文殊菩薩看作三世諸佛成道之母。二、文殊菩薩的來歷文殊菩薩身世成謎,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指文殊是婆羅門種姓,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隨釋迦牟尼學習, 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是智慧的化身。
  • 佛教靠老莊思想在中國發展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大約是在後漢初期,但直到魏晉南北朝,才得以在中華大地滲透普及。  《弘明集•道安傳》裡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了四百餘年才開始真正被中國人接受,這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深入人心,華夷觀念根深蒂固。  個人認為,上文只說出了原因之一,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理解上的問題。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最初,人們對其難以理解,自然也就產生不了共鳴,更別提推廣發展了。那為何魏晉南北朝時期,會成為印度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黃金期呢?
  • 因果、因緣,源於佛教的生活詞彙,你知道它的含義嗎?冷知識來了
    佛教很多東西都是從緣起論衍生出來的,因果這個常聽到的詞也是如此。其中因,是引發後果的原因,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在佛教不斷發展的數千年中,因果論也有不同的變化。佛教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佛教中,有時因會與緣並用,但還是有一定區分。狹義上講,因是產生結果的直接或內在原因,而緣是指產生結果的助力或間接條件。廣義來看緣屬於因的一種。因果是一種對存在或行為的前後關聯的邏輯。
  • 佛教中的「羅漢」是什麼「級別」?
    那麼佛教裡的羅漢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怎麼樣的呢?羅漢堂裡的羅漢羅漢就是佛經中阿羅漢,他是佛教中小乘佛教的一種修行果位。菩薩的般若智慧比羅漢的高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四果,「意思是殺賊,把見思煩惱賊殺盡,故名殺賊;又名應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