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的佛教創始人當然是佛祖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世紀左右。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他原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天印度和尼泊爾的邊境地區,印度一直自詡是佛教的誕生地,這讓尼泊爾很不爽,明明是自己國人創立的佛教,憑啥便宜印度人。
釋迦牟尼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出身宮廷,錦衣玉食,卻心憂百姓疾苦,20歲時他捨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他先是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深思默想,終於「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
佛的梵文為Buddha,意為「覺悟」,漢譯音為「佛陀」,這就是釋迦牟尼和佛教的由來。
證道的釋迦牟尼廣收弟子,廣大門庭,由於他的教義淺顯易懂,所以發展很快,這一時期大家思想一致,行動一致,也被稱為「和合一味」時期。但在釋迦牟尼死後一百年,佛教卻發生了分裂,。
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第一次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又繼續分裂,最終發展成為我們知道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小乘本質並無差別,多半是有修行者對佛經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大乘佛教力主參與和幹預社會生活,即我們說的「入世」,要求深入眾生,救度眾生,他們提出「上求菩提,下渡眾生」,而所謂」小乘」就是小船,講究眾生自救,也就是我們說的「出世」。其實大城小乘並無高下之分,見仁見智而已。
孔雀王朝時期,由於阿育王的推崇,佛教被尊為國教,在印度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隨著孔雀王朝的衰落以及印度教的崛起,佛教逐漸衰落,加之內部分裂不斷,最終在印度被邊緣化。
但在中國,佛教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發展,進而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
佛教究竟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歷史學界是有爭議的,有學者考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禁止修建寺廟,可見當時佛教已經來到中國,但由於統治階級的阻撓沒有獲得發展。到了東漢,佛教才以官方的形式進入中國社會,並迅速生根發芽,成為此後幾千年中國人最強大的宗教信仰。
據說漢明帝(東漢第二位皇帝,劉秀兒子)曾夜夢一神人,第二天問群臣此人是誰。有大臣告訴他這是西方的佛。明帝一聽,趕緊派人去印度尋找。走到阿富汗遇到了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便邀請他們來漢地傳播佛法。二人欣然接受邀請,用白馬馱經,來到洛陽,在當地建寺,也就是今天的洛陽「白馬寺」。
而第一部翻譯成漢語的佛經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十二章經》(金庸在鹿鼎記中大大惡搞了一把),這本經書以《論語》的調調翻譯而成,可讀性很強。時至今日,白馬寺依然保有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墳墓(**期間被搗毀,後重建)
中國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究其原因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分不開,連年戰亂讓百姓十分疾苦,又不知道如何解脫,而佛法教義給了他們轉世的希望,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與之相對應,貴族階層生活糜爛,信奉玄學,追求長生,聽說信佛可以往生輪迴,也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一來二去,佛教在中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正是這段時期。
隋唐時期佛教發展到鼎盛,我們今天熟知的佛教八門:禪宗、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唯識宗、淨土宗和密宗都是隋唐時期建立的,中間雖有唐武宗滅佛,但佛教已經遍地開花,不可阻擋。誕生了玄奘法師、六祖慧能、智者大師等一大票證者。
當然,佛教從印度出口,中國並非單一的目的地,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系,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主要指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斯裡蘭卡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裡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他們從教義和形式上都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有一定差別。(作者:遊龍公子,本文有小王叫我來尋他創作)
歡迎點讚加關注,小編將會定期分享歷史知識給大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