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2020-12-05 八戒追劇社

公認的佛教創始人當然是佛祖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世紀左右。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他原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天印度和尼泊爾的邊境地區,印度一直自詡是佛教的誕生地,這讓尼泊爾很不爽,明明是自己國人創立的佛教,憑啥便宜印度人。

釋迦牟尼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出身宮廷,錦衣玉食,卻心憂百姓疾苦,20歲時他捨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他先是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深思默想,終於「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

佛的梵文為Buddha,意為「覺悟」,漢譯音為「佛陀」,這就是釋迦牟尼和佛教的由來。

證道的釋迦牟尼廣收弟子,廣大門庭,由於他的教義淺顯易懂,所以發展很快,這一時期大家思想一致,行動一致,也被稱為「和合一味」時期。但在釋迦牟尼死後一百年,佛教卻發生了分裂,。

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第一次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又繼續分裂,最終發展成為我們知道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小乘本質並無差別,多半是有修行者對佛經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大乘佛教力主參與和幹預社會生活,即我們說的「入世」,要求深入眾生,救度眾生,他們提出「上求菩提,下渡眾生」,而所謂」小乘」就是小船,講究眾生自救,也就是我們說的「出世」。其實大城小乘並無高下之分,見仁見智而已。

孔雀王朝時期,由於阿育王的推崇,佛教被尊為國教,在印度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隨著孔雀王朝的衰落以及印度教的崛起,佛教逐漸衰落,加之內部分裂不斷,最終在印度被邊緣化。

但在中國,佛教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發展,進而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

佛教究竟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歷史學界是有爭議的,有學者考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禁止修建寺廟,可見當時佛教已經來到中國,但由於統治階級的阻撓沒有獲得發展。到了東漢,佛教才以官方的形式進入中國社會,並迅速生根發芽,成為此後幾千年中國人最強大的宗教信仰。

據說漢明帝(東漢第二位皇帝,劉秀兒子)曾夜夢一神人,第二天問群臣此人是誰。有大臣告訴他這是西方的佛。明帝一聽,趕緊派人去印度尋找。走到阿富汗遇到了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便邀請他們來漢地傳播佛法。二人欣然接受邀請,用白馬馱經,來到洛陽,在當地建寺,也就是今天的洛陽「白馬寺」。

而第一部翻譯成漢語的佛經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十二章經》(金庸在鹿鼎記中大大惡搞了一把),這本經書以《論語》的調調翻譯而成,可讀性很強。時至今日,白馬寺依然保有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墳墓(**期間被搗毀,後重建)

中國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究其原因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分不開,連年戰亂讓百姓十分疾苦,又不知道如何解脫,而佛法教義給了他們轉世的希望,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與之相對應,貴族階層生活糜爛,信奉玄學,追求長生,聽說信佛可以往生輪迴,也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一來二去,佛教在中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正是這段時期。

隋唐時期佛教發展到鼎盛,我們今天熟知的佛教八門:禪宗、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唯識宗、淨土宗和密宗都是隋唐時期建立的,中間雖有唐武宗滅佛,但佛教已經遍地開花,不可阻擋。誕生了玄奘法師、六祖慧能、智者大師等一大票證者。

當然,佛教從印度出口,中國並非單一的目的地,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系,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主要指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斯裡蘭卡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裡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他們從教義和形式上都與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有一定差別。(作者:遊龍公子,本文有小王叫我來尋他創作)

歡迎點讚加關注,小編將會定期分享歷史知識給大家欣賞!

相關焦點

  • 歷史上佛教到底是誰創立的呢?有人說釋迦牟尼只是發揚了而已?
    歷史上佛教到底是誰創立的呢?有人說釋迦牟尼只是發揚了而已?佛教源於古印度,世界公認的佛教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後人尊稱他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屬於古印度釋迦族人,剎帝利種姓。其出生地現在屬於尼泊爾,成佛地點位於現在印度的巴特那,圓寂於現在的印度卡西亞。
  • 佛教與科學的「巧合」,釋迦牟尼難道是科學家?
    很多人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認為是封建迷信,可佛教對世界、時間、空間的認知很多地方與科學研究都不謀而合,讓人不得不懷疑提出這些理論的釋迦牟尼究竟是出家人還是科學家。這些星系中的恆星與衛星是不是就是佛教所說的百億日月呢?發現微生物、寄生蟲的存在17世紀晚期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顯微鏡,在他的顯微鏡下人類首次發現了細胞、細菌、浮遊生物的等微型生物,在這之前沒有任何科學界人人士發覺他們的存在。然而讓人驚訝的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釋迦牟尼在恆河邊指著一缽水說:這缽水中有八萬四千蟲。
  • 佛教:歷史上,真實的「釋迦牟尼」,很多人都不懂
    引語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歷史上真正的釋迦牟尼是怎樣的。其中當然也包括很多佛教信徒,或許他們對釋迦牟尼的歷史也不太清楚。的確,釋迦牟尼並不是神,而是他們找到了一套能夠引導人們減輕痛苦的理論和方法。事實上,釋迦牟尼一生的經歷都被記載在佛經上,佛教本來就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但是釋迦牟尼反對世界上有神的觀點。事實上,最原始的佛教經書中記載的內容非常準確,因為在佛陀死後不久,官方立即將佛陀的一言一行詳細記錄下來。
  • 佛祖釋迦牟尼以及佛教誕生的過程
    聖人出世,天生異象,這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感應」思想的體現,不想在印度佛教中很早就有此類傳說。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夫人懷孕前曾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馱著一位男子從天而降,撲入她的懷中。佛陀出生時更是天地震動,光明普照,上有天龍八部雲集,下有各路天神朝拜,種種祥瑞相繼湧現。佛陀出生後不扶而行,開口即言。
  • 佛教常識:如來佛是不是釋迦牟尼佛?
    很多人對於佛教的了解,都是從小說、電視劇中得來的,所以他們雖然沒有去過寺廟,也沒有讀過經書,但他看過《西遊記》,所以對佛教多少也了解那麼一點點。你要問他佛教誰最大?他會說孫悟空都翻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肯定是如來佛最大了。一聽這些話,你就知道他是外行了。這個如來佛到底是誰?
  • 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佛祖釋迦牟尼道場,千年不毀
    佛教起源於印度,同樣也沒落於印度,僅保留了佛教著名四大聖地。即便如此,印度也是佛教八大朝聖地中,最重要的一站。蘭毗尼是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菩提迦耶是其開悟得道的地方;鹿野苑就成了他人生中的首個傳道及僧伽成立地。
  • 佛教:阿彌陀佛是誰,許多人念了一輩子佛都沒弄明白
    清淨蓮花要介紹阿彌陀佛,有必要先說明一下「佛」的含義和佛教創立的緣由。這裡所說的覺悟是指了解宇宙人生的全部真相,具備了脫生死的圓滿智慧。佛教的創始人姓喬達摩,名字叫悉達多,又被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出生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與孔子同時代。釋迦牟尼本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後來因為看到了人間疾苦而捨棄王位、發心出家,為眾生尋求徹底解脫之道。
  • 為啥同為佛教,日本地區僧人能吃肉,而中國和尚只吃素食齋?
    在大眾的眼中,信佛之人是不能夠吃肉的,但也有人了解到,日本的佛教是允許和尚吃肉的,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佛家弟子到底能不能吃肉?如果之前能。那麼又是因為什麼,不吃肉成為了中國和尚的一種標籤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扒一扒事實的真相。
  • 旅遊知識之三大宗教佛教
    佛教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創立最早,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佛徒稱其為釋迦牟尼,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他生活的年代和中國孔子是同一個時代。佛教大致分為三個600年,初600年為原始佛教時期及部派佛教時期:中600年為大乘佛教時期,後600年為密乘佛教。佛教教義為四諦,諦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諦即為苦、集、滅、道。苦、集說明人生的本質及其形成的原因;滅、道指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
  • 佛學智慧,什麼是佛教教義的基礎,什麼是感應道交
    等等,一切宇宙萬物的事實真相。如果佛陀不把這些事實真相講解給眾生,眾生就不會明白這些真相,就不會知道這些道理。所以,釋迦尼牟佛才是佛教的創立者,也是娑婆世界的教主,被後人尊稱為佛祖。一切的經典都是佛祖自性流露萬物的真相,都是佛祖的智慧,所以都一樣殊勝。無論什麼經典學說,都是圍繞佛祖所講的真相而來,萬變不離其宗,只是見解不同而已,最終還是萬法歸一。
  • 在這裡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
    瓦拉納西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佛祖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法輪,相當於基督教的耶路撒冷。古印度佛教遺址。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西行200公裡,來到鹿野苑,隨後就在這裡對父親淨飯王派來照顧他的5個隨從講解佛法,向他們闡述人生輪迴、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鹿野苑—佛陀第一次講經說法的地方。在這裡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
  • 外星上會有佛教嗎,如果真有外星人,他們也會信佛嗎
    佛教,旨在讓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從而破迷開悟,徹底覺悟。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不是依靠各種手段向外探求,而是通過清淨智慧向內觀照。萬事萬物雖形態各異,但都只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而真如法性則無有差別。正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與一切是一不是二。若能徹底照見本心自性,則可了知諸法實相。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其實「如來」也只是佛的一種稱號,我們可以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並不代表「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一人。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在大乘佛教那裡,「佛」只是一種果位,通過修行就可以獲得。於小乘佛教中,「佛」是一個領導職位,是佛教的開創者和最高領導。這種具有實際領導權的官職,並不是誰都能得到的。
  • 印度佛教聖樹——釋迦牟尼佛悟道處菩提樹遭砍傷(圖)
    當年,釋迦牟尼來到菩提樹下,在所鋪草座上面靜坐。他發誓:「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佛經稱此座為金剛座) 佛教在線7月21日訊 據德新社駐新德裡記者7月20日報導:日前,一群不法分子心狠手辣地將位於印度的佛教聖樹——釋迦牟尼成道處的菩提樹砍下一根樹枝。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創立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千百年來,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衝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佛教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長篇一探究竟
    據當時的佛教文獻稱,新思潮、新教派有九十六種或「六十二見」,各有自己的學說主張和教義,各有自己的領袖和信徒。剎帝利王家貴族與上層吠舍商人階層支持新興的佛教的傳播,力圖結成一個反婆羅門舊貴族的統一戰線。釋迦牟尼創立的原始佛教正是適應反婆羅門的政治思想鬥爭需要,促進了印度社會由部落奴隸制向大國奴隸制過渡。
  • 佛教常識:須彌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又到底在哪裡
    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中提到須彌山的不在少數。比如,廣為流傳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云:「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欲界共有六天,從低到高依次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其中第一天四天王天和第二天忉利天都位於須彌山。《起世因本經》記載:「諸比丘,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中,有四大天王宮殿。諸比丘,須彌山上,有三十三諸天宮殿,帝釋所住。」由此可知,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山腰,三十三天也就是忉利天位於須彌山頂,是帝釋天所居之處。此二天稱作地居天,其餘四天位於須彌山上方虛空之中,稱作空居天。
  • 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之地,玄奘來過
    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之地,玄奘來過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傳說是釋迦牟尼初轉法輪的地方,也就是他初次向弟子講經布道之處。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迦耶成道後,來到鹿野苑傳道,他在此收了5位弟子,開始向他們宣講他所悟出的道理。在佛教經典中,鹿野苑被稱為初轉法輪處視為佛教傳播地和教團建立處。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來到此地。鹿野苑位於瓦臘納西西北約10公裡處,當地人稱它為「仙人論處」、「仙人鹿園」。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古時候這裡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常有鹿群出沒。
  • 生命形態的轉變:佛教死亡觀
    人死之後,並非形神皆滅,佛教在吸收印度教「業報輪迴」的思想的基礎上,釋迦牟尼在禪思中思察生死輪迴因果本末的基本方法或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是被強調為佛法理論基石乃至佛法代稱的「緣起法」。此一法則,可用《雜阿含經》裡的偈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概括。
  • 原始佛教的宇宙觀——洪汝詮
    「佛說一切經」記載於《雜阿含經》,雜因誦,第十三卷,三百一十九節。這段經文不長,但是完整地表達了釋迦牟尼的宇宙觀。現抄錄全文於次:「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座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者, 云何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