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的宇宙觀——洪汝詮

2020-11-23 佛教在線

「佛說一切經」記載於《雜阿含經》,雜因誦,第十三卷,三百一十九節。這段經文不長,但是完整地表達了釋迦牟尼的宇宙觀。現抄錄全文於次: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座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者, 云何名一切?』

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舍,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時,聲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奉行。」

在上述經文中,一位被稱為聲聞婆羅門的學者向佛提出一個哲學命題:什麼叫做一切?(婆羅門在古代印度屬於最高種姓的貴族,他們往往從事宗教或文化職業。)佛回答:「眾生的觀看器官和他們所觀察的對象;眾生的聽覺器官和他們所聽到的聲音; 眾生的嗅覺器官和他們所嗅到的氣味;眾生的味覺器官和他們所嘗到的味道;眾生觸覺器官和他們所感受到的外部世界;眾生的思維器官和他們所思維的對象,以上所說十二類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六根,六塵)就是『一切』這個名詞的含義。」

佛在解釋「一切」這個名詞時,將有感覺和知覺的生物之感覺和知覺器官分析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大類,又名六根;他們的感覺或者知覺對象對應為:色,聲,香,味,觸,法,又名六塵。 以上十二類概念中,每一類都是複數。比如,眼,在中文的文字中很容易誤解為單數,但是在佛陀的思想中,眼,並非佛陀一個人的眼,也是一群人的眼,也不是整個人類的眼,乃是一切有知覺的眾生的眼。所以是複數的眼。

不同的眼,與其觀察對象相「接觸」,或者說相互作用,就會產生種種不同之結果。對此處所謂 「結果」佛把他們叫做「識」,六根與六塵的相互作用,就產生了六識。顯然,這裡所說的六識中的每一類「識」,都是複數。「識」的另一種說法叫做經驗。

舉個例子:一個青春健康的男子,一隻飢餓的老虎,還有一隻蚊子,在他們感知範圍內,有一位青春性感的美女。在男人的感受中,他看到的是一位可愛的異性,美女性感的聲音,皮膚的顏色,性感的身體都可能引起這位男子的注意。而在那隻老虎的眼裡,美女只不過是它的一份肥美的大餐,它根本就感覺不到美女的性感。在蚊子的知覺裡,美女只不過是它可以吸血的對象——它不會去分辨美女的膚色和形象。也就是說,同一個物體——美女,與三個不同的生命體(男人,老虎和蚊子)的感覺器官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各不相同。男人的感覺不可能取代老虎和蚊子的感覺。所以,在此處不能說哪一類眾生的感知是正確,哪一類眾生的感知是錯覺。而世界的景象就是所有眾生「識」的總和,經驗的總和。 總和換言之就是「一切」。 這就是佛對「一切」的解說。

釋迦牟尼正面闡述了他的「一切觀」(也就是世界觀,宇宙人生觀)又從反面加以論證。

佛說:假如有人要否定「沙門瞿曇」(也就是釋迦牟尼自己)對「一切」的解說,並提出另外一種對「一切」的解說,那麼他只是提出了一種經不起推敲的理論。倘若深入研究非佛所說的「一切觀」,就會發現這種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的所有學說和思想都已包含在佛所說的「一切」的範圍之中,他的境界也逃不出佛所說「一切」的範圍。佛所謂「一切」,是無量無邊之六類根,與無量無邊之六類塵,相互作用所生無量無邊之世界。這是眾生感覺和認識世界的極限,它的極限是限制在經驗範圍。佛不研討超越眾生經驗範圍的事情,因為那不是眾生的境界,當然也不是我們的境界。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佛教的宇宙觀
    他們的宇宙觀,都限制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面,只有佛陀告訴人們,這個宇宙是無量無邊的。佛教講的宇宙是浩瀚無邊、無奇不有,但是宇宙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今天沒辦法多講,我們今天講的是人生。我們知道思想力量的偉大,一個人思想偏差,可能引導他走向錯誤的方向。如果一個人思想正確,他就不必去大吃大喝,不必打牌,不必賭馬,也不用上股票市場,不必跟人爭得頭破血流,他也會活得很快樂。
  • 佛教的宇宙觀究竟如何?高人給總結出了精華心得,趕緊看
    佛教流傳了千年,為何至今不滅?其原因在於佛教或佛學獨特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佛教不僅是宗教,更是一種哲學,其哲學認為宇宙萬物的一切運動變化,都是因果相續的結果。因此,宇宙中並沒有造物主,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一切都是因果導致。
  • 佛教的宇宙觀是怎樣的?佛陀的一番話說出世間真相
    「天無二日,世無二佛」在佛法的宇宙觀中,我們處在一個叫「娑婆」的小世界,「娑婆」世界中除宏觀可見的四大部洲和一座須彌山外,還有許多不可見的地層、海洋層、大水層、大風層等,一個「娑婆」小世界,有一日一月,數以一千計的「娑婆』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達到一千個」小千世界」,再組成一個「中千世界」;最後由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三千大千世界」。
  • 佛教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你真的了解嗎,最偉大的就是眾生平等
    宇宙觀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南西北上下四維名界。」《淮南子·齊俗訓》云:「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可見「宇宙」、「世界」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因此,宇宙觀也就是世界觀,它是指人們對於宇宙的構成,變遷及人類在宇宙間所處地位的根本看法。
  • 六道四生, 三界二十八天;佛教宇宙觀(下)
    2018-01-11 11:09:28 來源: 日新錄 舉報   據佛教宇宙觀
  • 為什麼說小乘法,並不能完全代表原始佛教?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和小乘的說法,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大乘佛教是佛祖釋伽牟尼入滅之後才興起的佛教,而小乘佛教則是更接近於「原始佛教」,即佛住世時所講的佛法。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的「小乘佛法」,更多的並不是指原始佛教,而是指那些不接受大乘思想的部派佛弟子。換句話說,小乘佛法不過是跟大乘佛法相對而在的另類佛法而已,跟原始佛教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說大乘佛法脫離了原始佛教也是一種非常錯誤的看法,甚至可以說是大錯特錯。
  •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納米一宇宙,科學界的「佛教宇宙觀」
    在佛教之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為每一個小世界,其形式皆同。由小、中、大三種小世界組成「千世界」,由小千、中千輾轉集成的「大千世界」,謂之「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顯然,這是一個佛學問題,當然也可以認知為神學。但是科學是否認同這種觀點呢?答案或許是認同的!
  • 愛因斯坦最神秘預言:科學的終極歸宿是佛教
    讓我們看看佛教的宇宙觀吧,也許他會給我們帶來莫大的啟示。 佛教的宇宙觀與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地心說、日心說截然不同,儘管現在科學早已打破以基督教為首的宗教枷鎖昂然前行,但是佛教的宇宙觀與現在科學地發現越來越吻合,並對未來的科學宇宙觀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 除了知道個宇宙大爆炸,你的宇宙觀是什麼?
    按範圍來說,應該是宇宙觀。當然了,三觀裡的「世界觀」其實應該就是宇宙觀的。但,那得是無限放大的世界觀,才能成為宇宙觀。基本上三觀裡的「世界觀」還局限於對地球的認識,連太陽系都出不了,更別說銀河系,更別說整個宇宙。
  • 愛因斯坦與佛教
    而佛教的真理一般認為是永恆的,佛陀在覺悟時徹悟了實相,自那以後沒有什麼發現能夠超越這種實相。從這個角度看,在過去兩千五百多年裡發展出來的所有佛教教義和修行的目的都在於開顯佛陀覺悟的內容。無論對「佛教」和「科學」作何理解,談論「佛教與科學」的人一般都傾向於認為佛教和科學之間有某種相容性。
  • 桑耶寺:一座象徵佛教宇宙組成基本單位「一世界」的寺院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比較準確的表述應該是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自佛教傳入藏區,用於供奉佛像的廟宇、拉康早於桑耶寺出現,由於沒有剃度出家的僧人住寺,這些廟宇從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寺。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有意思的是,歐洲教堂常聳立於鬧市中心,幾乎隨處即可望見,而中國的寺院則喜歡隱居於風景秀美的山川,「名山」與「大剎」往往相得益彰,五臺、普陀、九華與峨嵋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
  • 古人的宇宙觀讓人驚嘆
    大千世界是佛教宇宙觀「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1000個小世界就為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就為一個中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就為一個大千世界。而大千世界包括了小中大三種世界,他們的結構又以一千遞進,所以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是它的構成,而並非大千世界是三千個。
  • 「宇宙觀」
    「宇宙觀」這兩天,我看完了一本講物質形態的書,本來是給孫闊買的,我跟著看了一下,這是一本編寫、編輯、印製得非常粗糙的書,可以說,也是我們文化落後的一個小小的樣本。有了信息之後才有宇宙觀,宇宙觀是一種信息。不能說沒有宇宙,或有了宇宙觀後才有了宇宙、或宇宙觀產生了宇宙。我們只能說,我們能感知的「擁有」的宇宙,必然只能是有宇宙觀的宇宙,或者說沒有宇宙觀的宇宙對我們來說就是不存在的、或沒有意義的。這就是我的粗陋的「宇宙觀」。
  • 「太空人」莊子的瑰麗宇宙觀
    這些學說當中以儒家和道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大,與後來漢代傳入中國的佛教並稱為「儒釋道」三教,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幹。我們今天主要來聊聊道家兩位代表人物之一的莊子的宇宙觀。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哲學家,創立了哲學上的莊子學派。莊子學識淵博,對很多學派都有研究。在他的哲學思想中,也包含了早期的對宇宙規律的認識,我們今天主要來談談莊子的宇宙觀。
  • 中國式宇宙觀的社會效果
    如果我們像中國人一樣相信,人類多少都在有意識地編制自己的歷史,那我們就有望了解中國人意識中的這一特別之處(即它的宇宙觀)跟中國人獨特的歷史是關聯的。如果能注意到中國人意識領域之獨特性的要點,我們就能覺察到此前我們忽略的差異。中國世界觀的內涵,與中國歷史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這種相關性有助於我們的探思。下面的七點將會顯示這一問題的範圍和意義。
  • 「三界」與「兩重天地」:佛道兩家的宇宙觀,何以殊途同歸?
    」詩中揭示了道教的一種宇宙觀——「兩重天地,四個陰陽」。類似的觀點在其他道學大宗師的著作中,也曾或明或隱地表述過。那麼,何謂「兩重天地,四個陰陽」呢?根據道學的觀點,宇宙中除了我們這個有形、有象、有質的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無形、無象、無質的「虛無空靈」的世界,這就是「兩重世界」的道學宇宙觀。前一重世界為實體,後一重世界為虛體;前一重世界是「三生萬物」而成的後天世界,後一重世界是萬物未生之前的先天世界;前一重是形而下的「器」世界,後一重是形而上的「道」世界。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下)——佛教中國化
    佛像出現於希臘化之後,阿育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似乎未帶佛像來,有可能是來自恆河流域的原始佛教,若從海上來,則為南傳一路。在恆河流域崛起的孔雀王朝,對於佛教,有一種民族性的鄉愁。它在同希臘化世界的對抗中興起,所以,沒讓佛教跟著希臘化走。它讓佛教說著摩揭陀國的方言——巴利語,散發出恆河流域那一方水土固有的鄉愁,那是亞歷山大大帝從未能徵服過的鄉愁,那是未被希臘化汙染過的鄉愁,它曾經用武力把佛教帶到那個繽紛的希臘化世界,卻不肯使之脫離原始佛教的恆河鄉愁。
  • 佛教通史 010-大千世界和十大弟子
    這種宇宙觀當時聽起來非常的離奇,今天看就非常的科學,對吧,難道地球之外沒有地球嗎?這個宇宙裡大概有多少個像我們這樣的世界呢?我認為很可能真的是有三千個大千世界,即有三十億個我們這樣的世界在宇宙裡。如果你晚上出門看天空的時候,你就會很好奇:印度人到底是咋想的?
  • 佛教與科學的「巧合」,釋迦牟尼難道是科學家?
    很多人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認為是封建迷信,可佛教對世界、時間、空間的認知很多地方與科學研究都不謀而合,讓人不得不懷疑提出這些理論的釋迦牟尼究竟是出家人還是科學家。佛教宇宙觀與現代不謀而合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的數目,這是佛教的世界觀,認為宇宙中有3000個大千世界,無數個小千世界,每個世界都有自己的太陽月亮。整個宇宙有上百億的太陽月亮。任何一個接觸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宇宙中有無數個類似太陽系的星系,每一個有固定軌道的星球幾乎都有類似月球的衛星。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些類似太陽系的星系每一個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