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四生, 三界二十八天;佛教宇宙觀(下)

2021-01-15 網易

2018-01-11 11:09:28 來源: 日新錄

舉報

  據佛教宇宙觀,眾生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分為三級:欲界、色界、無色界。

  

  1. 欲界:指有食慾、淫慾、睡眠欲之處,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及六欲天。

  

  2. 色界:指有淨妙色法之處,即四禪天。

  

  3. 無色界:指無有色法之處,即四無色天,或說尚存微細色法之處。

  

  據《天台四教儀》中載,三界又分為二十八天。

  

  在《金剛經》中,佛陀列舉了以下幾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很明顯,即六道四生。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據天台智者大師在《金剛般若經疏》中的解釋:

  「若有色,即欲色二界。

  無色,即空處。

  有想,是識處。

  無想,不用處。

  非有想非無想,即最上天。」

  「有色」即欲界和色界。

  「無色」即無色界中空無邊處天。

  「有想」即無色界中識無邊處天。

  「無想」即無色界中無所有處天。

  「非有想非無想」即無色界中非想非非想處天。

  《金剛經》中的眾生包含了六道四生、三界二十八天中所有有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的故事—六道四生,三界二十八天:佛教宇宙觀(上)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大家聽到最多的佛教教義就是「眾生平等」,但什麼是「眾生」?佛陀在《金剛經》中都給我們做出了解釋:「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眾生」包含了六道四生、三界二十八天的具無明煩惱、流轉生死之一切有情。何為六道四生?
  • 玉皇大帝住在第幾層天?認識佛教的宇宙觀之三界二十八天
    又說:「一念覺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墮入輪迴。」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的三個階級,分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稱「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報雖然各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是都屬於迷界,難脫生死輪迴之苦,因此為聖者所厭棄。
  • 佛道中的三界二十八天(三十六天)
    大家好又見面了,小編最近幾天迷上了佛道二家的世界觀,今天跟大家把佛道的大世界觀做個對比,先從三界說起。佛教: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其中欲界六重天、色界十八重天、無色界四重天,共計二十八天道教: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其中欲界六重天、色界十八重天、無色界四重天,三界之外還有四梵天、聖境四天,合計三十六重天。
  • 詳解佛教所說「六道」
    然而,佛教對人生後亦有獨特的看法。佛教認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業力(引業)牽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接受下一世的界報,如此輾轉受報,輪迴不停。佛陀依聖人的智慧觀見,概括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為六大種類——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前三者屬三善道,後三者屬三惡道。但因凡夫智慧不及佛陀,唯得親見人畜二道;佛陀智慧圓滿,得以天眼親見其餘四道眾生。
  • 「三界」與「兩重天地」:佛道兩家的宇宙觀,何以殊途同歸?
    先來看道教呂洞賓祖師《指玄篇》中的這首詩:「兩重天地誰能配,四個陰陽我會排。會得此玄玄內事,不愁當道有狼豺。」詩中揭示了道教的一種宇宙觀——「兩重天地,四個陰陽」。類似的觀點在其他道學大宗師的著作中,也曾或明或隱地表述過。
  • 佛教中的三界指什麼?佛教的世界觀,修行之人都該看看!
    佛教術語中的三界指的就是三種無為解脫之道,三界可以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除此之外,三界也可以指斷界、離界、滅界,或是指法界、心界、眾生界。佛教認為在欲界的眾生,都是有情慾的,欲界有六重天,包括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從欲界六重天再往上去,就到了色界。色界共有十八層天,每高一層,福報就多一分。
  • 佛教: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層層不同,各有凡聖
    然而許多人只是知曉」三十三天「,可對於佛教中的二十八天一無所知,其實二十八天乃是由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和無色界四天共同組成,今天便為大家一一介紹:02欲界六天自下至上,共有六天。一是四王天。四大天王,分統四大部洲,離地四萬二千由旬,宮殿齊於日月,二是忉利天,我們常稱之為三十三。中間乃帝釋所居,八方各有四大輔臣,合成三十三,故名三十三。不是自下至上的三十三。離得八萬四幹由旬。三是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每過一劫,都有火災壞之。
  • 佛教常說「六道輪迴」是哪六道
    眾生若造下品十惡業則墮畜生道。(4)阿修羅:屬於非天道的一種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而無德,性多嗔恚,統率夜叉、羅剎等,以阿修羅為首,故稱阿修羅道。眾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羅道。(5)人道:即人類。因人道苦樂參半,善於分辨事物的前因後果,易於知苦斷集,明理去惑,轉凡成聖,故《大智度論》卷四說,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眾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於人道。
  • 六道輪迴指的是哪六道?到底如何才能跳出三界,不受輪迴?
    受中國神話傳說的影響,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個說法:人死後會下地獄,要想從地獄回到陽間,必須經過六道輪迴。但是,到底何為六道輪迴呢?如何知道你是從哪一道輪迴投胎轉世的呢?怎樣才能跳出三界,不受輪迴呢?今天咱們來一一講述:一、何為六道輪迴?
  • 神話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超出太陽系了嗎
    佛教三界如果按佛教的說法,三界更大了,它把道教、基督教的神職人員都羅列其中了。佛教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欲界裡的欲就是指欲望,就是有欲望的地方,欲界有六道:從下至上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人道、部分天道。
  • 佛教:帝釋天,乃三十三天之天主,賞罰萬民善惡邪正,真護法神也
    後來佛教上所說「釋提桓因」就是這位帝釋;在《愣嚴咒》中所說「南無因陀羅耶」也就是帝釋天。根據佛教宇宙觀,從「欲界」到「無色界」,由下至上而論之,一共有二十八重天;其中包括欲界六重天、色界十八重天、無色界四重天。帝釋天所主宰的「三十三天」實為欲界第二重天,梵名「忉利天」,譯為「三十三」。
  • 佛教:淨土是天界嗎?
    天界仍在六道輪迴中,淨土已超出六道之外佛教說眾生有六道輪迴,所謂「六道」,包括天、人、阿修羅、……等。其中,人、阿修羅、……等五道,皆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欲界;而天道則分布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
  •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三是無色界四天,無色界是厭離物質的色想而修四無色定者死後所生的天界,是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世界,在色界的二十三天之上。四天為空處智天(空無邊處)、識處智天(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智天(無所有處)和有想無想天(非想非非想處)。此四天中的天眾較色界天眾更進一步,已無物質、無場所、無空間高下的分別,這些天眾都是依據禪修的不同果報而達到了相應的精神境界。
  • 愛因斯坦最神秘預言:科學的終極歸宿是佛教
    佛教符合這種特徵。」「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佛教宇宙觀 英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向全球網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一個政治、社會、環境都很混亂的世界,人類如何走過下一個100年?」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悲觀論調來自於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和可怕的環境危機,他認為目前毀滅地球的危機正在不斷積聚,人類必須找到新家。
  •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文/舒放淨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生存系統。在了解淨土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有關「天」的種種概念,這有助於理解淨土。佛教裡的天,大致有三層意思。第一是指天界。天界,也就是指六道輪迴中的「天道」,是整個輪迴六道中的最高級別。天道一共有二十八種,通俗解釋就是二十八層。這二十八層天,分處在佛教所說的三界之中。我們有句口頭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佛教關於世界範疇劃分的一個概念,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 陰陽師:源賴光口中的忉利天,天人來自佛教,那就是善男無疑了
    眾所周知,忉利天這個原創來自佛教,當然日本由於大唐時期大唐文化繁盛,而大唐時期中國佛教文化繁盛,所以日本有關陰陽道等學說以及日本鬼神學說大多於佛教典故有所參考,這一點在《陰陽師》中體現得也很明顯,你看閻魔殿的設計、冥府中立的態度,椒圖這個來自中國的妖怪等等。在佛教的思想中,六道被分為三界,分別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 佛教:因果相報,真實不虛——看看六道的「因」都是什麼?
    當然了,就算起點不太高各位師兄也不用妄自菲薄,其實能夠生而為人,本身就已經是一件極難之事,六道之中又分為了三惡道和三善道,我們人間道好歹還屬於善道,雖然只是墊底。,其實不光是佛教,在基督教和道教中也同樣有這個區域。
  • 佛教人物第一:仞利天宮之主,佛教第一護法神——帝釋天
    在六道之中有一個「天人道」,但這只是個統稱,其實詳細又可以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界」,能夠超脫三界,就是佛教中真正的聖人了,可以不再受六道輪迴的牽引,自主生死。這裡面欲界又有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這三界最大的區分就是欲界一切眾生都離不開欲望,色界離不開愛,無色界離不開情——所以說愛才是六道輪迴中最大的羈絆,也是最難斷的,就算是菩薩也被稱為「覺有情」,什麼情呢?慈悲。
  • 道家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您知道是哪「三界」嗎?
    「三界」在道教有三種不同的說法,分別是:天、地、人三界;天、地、水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下面就對這三種說法做一下簡單的介紹。道教的道祖老子在《道德經》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句也是道教思想的精華所在,更是揭示了道教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之道。
  • 「天」在佛教裡面實際的含義是什麼?幾乎沒人真懂!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144彼佛國土常作天樂,天在印度傳統文化當中有二十八重天,大概是那個世界可以分二十八重,二十八重有二十八類不同的眾生。佛教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這是六道輪迴。天當中有二十八重天,二十八重天用印度教的話來說,在傳統上來講,是有二十八種不同福氣的、不同能力的、不同神通的人。比如說我們現在一個學校一個年級分多少個班,什麼好一點的班,差一點的班,很多班。好的跟好學生,差的跟差學生,有二十八重天之多,這是印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