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淨土是天界嗎?

2020-12-05 重樓逾陀

編輯:提舍

淨土如此富麗莊嚴,往生淨土者欲食得食、欲衣得衣,住的是宮殿,且神通廣大,諸上善人俱會……,不免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往生淨土就等於往生天界嗎?

天界仍在六道輪迴中,淨土已超出六道之外

佛教說眾生有六道輪迴,所謂「六道」,包括天、人、阿修羅、……等。其中,人、阿修羅、……等五道,皆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欲界;而天道則分布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這三層次的天界又各有不同的層次,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計廿八天。欲界天是修五戒、十善者所生,色界天是修色界定者所生,無色界天則是修無色界定者所生。

在六道之中,天道福報最大,「威德特尊、神用自在」,壽命久長,富樂平安。但就佛法來看,投生天界並不是永恆的,因為天道並未超出三界輪迴,天人壽命雖長(欲界中的四王天壽命最短,為五百歲),但也有盡頭,當壽命終了,仍要回人間乃至地府。

經典記載,天界眾生並非無苦,只是樂多苦少。欲界的天人,天天享福,但壽命即將終了時,便有「衣垢、花萎、身臭、腋汗、厭座」等五種衰相出現,此時天人便感到愁憂恐怖。欲界有五衰苦,色界則有水、火、風三種災難,無色界則有「死墮」─雖有福報,命終時必定墮落。

由此可知,三界的天人皆有苦,並非真正究竟之樂。而淨土是清淨的佛國土,往生淨土,則不退轉於成佛之道,已經超出三界六道的輪迴。

西方淨土非三界所攝

另外,從西方極樂淨土的特質來說,它並非三界所攝。

淨土宗曇鸞大師所著的《略論安樂淨土義》中有人問說:「安樂國於三界中,何界所攝?」曇鸞大師回答說:「如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以故?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經曰:『阿彌陀佛本行菩薩道時,作比丘,名曰法藏。於世自在王佛所,請問諸佛淨土之行,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精麁,悉現與之。於時法藏菩薩,即於佛前,發弘誓大願,取諸佛土。』於無量阿僧祇劫,如所發願,行諸波羅蜜,萬善圓滿,成無上道。別業所得,非三界也。」

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蓮花化生,無有邪淫,身心寂靜,所以並非欲界;極樂國土,黃金為地,屬於地居,而非色界的空居;極樂世界的所有眾生,色身莊嚴,皆有真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微妙容色,所以並非無色界。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為救拔苦難眾生而發願建立極樂世界,因此,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的淨土,並非三界的苦集所攝,而是超出三界之外的究竟安樂的佛國世界。

相關焦點

  •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文/舒放淨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生存系統。在了解淨土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有關「天」的種種概念,這有助於理解淨土。佛教裡的天,大致有三層意思。第一是指天界。天界,也就是指六道輪迴中的「天道」,是整個輪迴六道中的最高級別。天道一共有二十八種,通俗解釋就是二十八層。這二十八層天,分處在佛教所說的三界之中。我們有句口頭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佛教關於世界範疇劃分的一個概念,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 《誅仙2》天界地圖-天界星宿
    北鬥天門陣是守御天界的法陣,供列七尊星位。陣法循天罡北鬥行轉,藉由七星運轉之勢而衍生,道法沛然莫當,被譽為天界第一陣法,於下界尋常北鬥陣法不可同日而語。自古以來,能夠成功突破天門法陣的勇者寥寥可數。
  • 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研討會
    此次研討會由香港西方寺與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及中華佛教文化院主辦,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遼寧大學永惺佛學研究中心、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珠海學院、香港菩提學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及觀音講堂等國際多家大學協辦。來自中國內地、臺灣、日本、馬來西亞、澳門、韓國、美國、英國、澳洲、越南、新加坡及香港等世界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共60人,遞交論文59篇。
  • 《寶石之國》隱藏在致鬱劇情之下的,是作者獨特的佛教追求
    原因在於磷葉石自身,就象徵著佛教的一個重要元素,那就是佛教七寶。佛教七寶指的是佛教經典之中的頻繁出現的一個名詞,指的是世間珍貴的七類寶貝。不過各大佛教經典關於佛教七寶的解釋都略有不同:《佛本行經》講七寶為: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頗黎。
  • 佛教人物第一:仞利天宮之主,佛教第一護法神——帝釋天
    他有很多傳奇的經歷,比如娶了天界第一美女為妻,還為此和「嶽父老泰山」阿修羅王連番大戰,同時還是佛教的大護法,尤其和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緣甚深。接下來咱們就來一一介紹。這裡我們要先簡單介紹一下天界的範圍,我們中國習慣稱為上天或者天界,認為那裡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由玉皇大帝或者是老天爺來掌管,但在佛教的劃分中則要複雜得多。
  • 是誰把佛教趕出了印度?
    導致佛教大量寺院和信徒改宗。時間就在玄奘大師在納蘭陀寺留學歸國後50年內。鳩摩利羅登門挑戰,讓佛教最高學府納蘭陀寺從公開講學變為閉門授課。顯宗成為密宗。從玄奘大師在印度留學的辯論經歷來看,就能明白佛教經常遭遇外道學者的強有力挑戰度日艱難苦苦支撐中。失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商羯羅時代佛教更加不堪一擊,終於全滅。淪為靠咒語趕鬼的土著信仰。恰如玄奘駁斥道士信仰:叩齒咽液之序,其言(辭)鄙陋。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發心」的區別
    他說:「我辛辛苦苦從糞坑裡爬出來,我還要再鑽進去嗎?」(他肯定不要再鑽進去了。) 這很正常,這就是小乘的發心。在坐的每一位,我估計也都這樣。辛辛苦苦解脫了,為什麼還要再來娑婆世界?太苦啦!都逃離魔爪了,還要再陷進去嗎?所以,這時候我們就要體會到地藏菩薩的大願,地藏菩薩為什麼叫大願呢?悲心無量啊!「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 佛教 憨山大師悲心無量,一心不亂方是正行
    真心的想問一句,你們這些人口裡宣說揚的這個「淨土」還是佛陀所宣講的那個「淨土」嗎?還是慧遠大師,善導大師所弘揚的那個「淨土」嗎?憨山大師是明朝一代高僧。一生的經歷猶如一部傳奇。大師雖以振興禪宗為己任,但學識淵博,於儒釋道皆有涉獵且精通。憨山大師在外號召三教合流共弘,在內則主張禪淨教合參同修。
  • 科學家眼中的佛教到底什麼樣?潘宗光教授親述學佛體會
    潘宗光教授鞭辟入裡的講解讓現場大眾對淨土法門有了更深的理解(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往生淨土的基本要求是信、願、行 首先潘教授從自身的經歷講起,與現場的觀眾分享了自己年輕時的一次生死體驗。正是這次體驗,讓他更加堅定地選擇了淨土法門。普通人對於淨土的存在有很多疑惑,例如淨土真的是阿彌陀佛從零創建出來?淨土可容納多少眾生?單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往生?淨土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遙遠,是否可以到達等等。
  • 佛教中有哪些懺法
    我國的佛教懺法起源於晉代,到隋唐時期特別流行。現在流行的懺悔之法有梁皇懺、慈悲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等。1.大悲懺,儀式簡單莊嚴,是今天流行最廣的一種懺法。它是根據大悲咒而作,以三七日為期,誦念《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由於信仰觀音菩薩的信眾很多,所以從宋代開始形成儀軌,漸漸流行開來。
  • 佛教: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佛號的殊勝功德,你知道嗎?
    這句名號如意寶,完全超出了天界的如意寶、如意樹、甘露等。而且,隨著眾生的修行越來越清淨,它的加被力會表現得越來越充分、越來越明顯。那些高位菩薩,一聞信彌陀名號,頓時就證入了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一念間就能普見無量諸佛,興起無邊佛事,這是何等殊勝的成就。
  • DNF:還記得韓服曇花一現的天界raid嗎?國服十周年慶或將上線!
    去年韓服冬季發布會之前曾經曝光出一個新副本——天界根特副本,但是這個副本在魔獸副本的爆料之後就不了了之了,那麼天界副本真的就胎死腹中了嗎?其實不然!天界副本很有可能作為國服十周年慶活動副本與大家見面。煙霧繚繞,硝煙瀰漫,這與現在天界的背景十分相似。不信的勇士們可以去遊戲中看看根特和海港背景視頻,做一下對比。2.去年年底的韓服冬季發布會叫什麼?沒有錯,就叫天界發布會!
  • 潘宗光教授專訪:西方極樂淨土與現代科學沒有衝突!
    我希望從科學角度看淨土是不是真的那麼迷信?發現不是的。 比如說有些人問,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成佛之前發過願,建立的一個那麼殊勝的世界,等於說從「沒有」建立一個世界,這在科學上可以嗎?第二,阿彌陀佛又說他歡迎無量無邊的世界的眾生要往生那兒去,有沒有人滿為之患這個問題?人越來越多,能容納那麼多嗎?第三點就是說,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往生嗎,一句佛號而已?
  • 已故親人早已投胎 超度法事對他們有用嗎?
    編者按:清明即將到來,小編此前已經發過幾篇文章,主要介紹佛教超度原理,也曾提出一些常見問題。諸如:對於已故之人,誦經超度對他們有多大幫助?又如亡故千百年的祖先,若後世兒孫誦經回向給他們,對他們有什麼意義?今天再發一篇,或能解答若干問題。
  •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印光大師開示】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
  • 三生三世梵淨山——僧俗嚮往的梵天淨土
    梵淨山位於銅仁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的武陵山脈主峰,以雄奇險峻的地形地貌和佛教彌勒菩薩道場聞名中外,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春秋戰國始,梵淨山一帶屬楚國,民眾信仰原始宗教,萬物有靈,梵淨山被視為神山、聖山。佛教傳入貴州時間較晚,唐代牛騰傳道,佛教始入貴州。明初,朝廷在梵淨山開採硃砂黃金,求佛保佑,佛教興盛,大修寺廟,信眾日增。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一定要知道!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似乎是佛教的代名詞,佛教專屬。佛教道場寺院裡各處也都貼著這樣的標識,僧眾與居士相互見面打招呼,也是這句佛號不離心。雖然許多人常念這句話,但是其中的真實含義鮮為人知,大多數人只是盲目地一味念誦,如此念佛,功德利益是不圓滿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篇文章,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解讀一下「南無阿彌陀佛」背後的深意,希望大家能受益。
  • 佛教中的三界指什麼?佛教的世界觀,修行之人都該看看!
    佛教術語中的三界指的就是三種無為解脫之道,三界可以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除此之外,三界也可以指斷界、離界、滅界,或是指法界、心界、眾生界。佛教認為在欲界的眾生,都是有情慾的,欲界有六重天,包括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從欲界六重天再往上去,就到了色界。色界共有十八層天,每高一層,福報就多一分。
  • 佛教中所說的地獄是真實存在的嗎?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點讚這個問題我們從世間和佛學的角度一一去說。人類總是對未知的產生恐懼,也從未停止過探索,探索海洋、探索航空等等,人死後的世界,便成為了人類遐想的重點,不同地域的人都對死者的世界有著完全不同的想像。
  • 佛教八大宗派祖庭:雖很多已成為旅遊景區,但仍是教眾心中聖地!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