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開篇序
在很多人對於佛教的歷史文化認識中,只知道有滿天諸佛菩薩隨緣普度眾生,所以在去寺廟燒香拜佛時,亦是以拜佛菩薩居多,然而佛教文化源遠流長,與我國的儒家學派是同一時間誕生,所以在這千百年的傳承之中,亦有許多深具寓意的代表人物不被世人所熟知,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帝釋天,乃三十三天之天主,賞罰萬民善惡邪正,真護法神也:
02帝釋天
在古印度,「帝釋」是大神,由於修布施等福德,遂升忉利天,且成為三十三天之天主,是眾天神的領袖。後來佛教上所說「釋提桓因」就是這位帝釋;在《愣嚴咒》中所說「南無因陀羅耶」也就是帝釋天。
根據佛教宇宙觀,從「欲界」到「無色界」,由下至上而論之,一共有二十八重天;其中包括欲界六重天、色界十八重天、無色界四重天。帝釋天所主宰的「三十三天」實為欲界第二重天,梵名「忉利天」,譯為「三十三」。
其處位於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居所,四面各有八天,總共三十三天。其實這裡所講的「三十三天」是「忉利天」的三十三個區域,而非三十三層。
帝釋天雖在天上作天主,但在佛教中是一位護法神,乃「天龍八部」之一,居須彌山頂善見城。據諸經論所載,原為摩伽陀國婆羅門,「釋迦」是姓,「能」的意思;「提桓」是「天」的意思;「因陀羅」是「帝」的意思;合起來即是「能天帝」、「天帝」。
佛教傳入中國後,源於三教合一的思想,帝釋天在形象和民間信仰上逐漸與道教的玉皇大帝相融合。據諸經論所載,帝釋天原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又被稱作天帝釋、天主,於古印度時稱因陀羅;入佛教後稱為「帝釋天」。
相傳釋尊成道後,帝釋天成為釋尊之守護神。佛陀升於忉利天為母說法時,帝釋天手持寶蓋,任佛陀之侍從。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執三鈷杵、左手置於胯上。於密教胎藏界外金剛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種造像。
佛教思想認為,帝釋和人間的人沒有根本分別,他也有淫慾、飲食、睡眠這三種欲望,只不過不像一般俗人的欲望如此深重。
因為欲界眾生平日過著極為享樂的生活,平均壽命又極長,而在這種「無憂無慮」的狀況下,天界眾生很容易產生「貪、嗔、痴」的顛倒妄想而背離正道,所以一旦臨到「天人五衰」的境界,反而很少有不墜入惡道的。
因此,在「六道」當中,「天道」誠然只有樂沒有苦,但此「樂」也是有增有減、有生有滅的「無常」,並非究竟解脫。
此類記載是印度自吠陀以來至佛教時代,將其因陀羅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其於佛教中之地位與梵天同為佛教之護法主神,乃十二天之一。鎮護東方,居於須彌山頂之忉利天,其城稱善見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衛其側。
帝釋天於每半月之三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萬民之善惡邪正,若聞世間眾生惡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則愁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增益。
若聞多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布施貧乏,則皆大歡喜諸天眾增益,阿修羅眾減損。又若多修德精進不怠者,則敕伺命增壽益算,反之,則不復營護之,或奪其命。
03
好了,佛教:帝釋天,乃三十三天之天主,賞罰萬民善惡邪正,真護法神也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如有補充還請留言。最後想說的是,這些看似神話傳說,您可以不信,但切莫不敬,須知神目如電,一切皆有因果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