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經》梵天品第一、商主品第二、帝釋品第三中分別記載了三個不同故事。
它們共同的背景是,釋迦牟尼佛入滅時,三界六道正悄然發生種種變化。
以梵天、商主(波旬之子)、帝釋天為首的各界,考慮到失去了佛的約束,天平將會傾斜。三界六道因各自實力對比與宿怨,再度陷入佛出世前的混亂狀況。因此,他們各自積極謀劃和盤算佛滅之後自身的利益。
一、梵天奪主
大家知道,梵天本是印度教中的最高神祗,三相神中的創世神,華人地區稱其「四面佛」。
據印度聖典《吠陀經》的說法,四大種姓中的婆羅門僧侶階層自梵天頭頂而生,負責對世人的教化。剎帝利王族自梵天手臂生,協助梵天統治人間。吠舍平民自梵天腿生,從事農牧業、商業等生產勞動。首陀羅奴隸自梵天腳生,天性最賤,負責服務其他三個階層。
換言之,在古印度人看來,一切皆是梵天所作,梵天所化,梵天才是三界六道至高無上的主宰者。
此觀點深為梵天所認同,因此佛將涅槃時,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大梵天王(也有經稱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是大自在天,即溼婆神)就曾作是念:「此世界及諸眾生,是我所作,是我所化。」
然而,梵天有奪回三界六道至高領導權的想法被佛查知,立馬被叫過去訓話。
彼時,佛問梵天:「你覺得三千大千世界,萬事萬物都是你所造作,你所化現的嗎?」面對將死之佛,梵天亦不再遮遮掩掩,就說是的,我確實這樣認為。
佛又問:「那你又是誰所作,誰所化的呢?世間的惡業、醜陋、疾病、苦惱都是你所化現的嗎?」佛連續追問了梵天23個問題,梵天都加以否認。最後佛說,三千大千世界非梵天剎土,而是諸佛剎土。梵天默然不對。
二、波旬歡慶
據《商主品》記載:佛對魔波旬之子商主說:佛之入滅,乃是接受了其父第六天魔王波旬的建議。
魔波旬本以為佛陀入滅,道消魔長,必能重奪被佛光照亮的黑暗世界。因此,在佛入滅時,魔波旬在魔王宮殿張燈結彩,大擺宴席,慶賀黑暗世界的到來。可是,佛以其大願力。在佛涅槃的那一刻,歡慶中的魔波旬會大喜生杯,自魔宮跌落,墮阿鼻大地獄,求出無期,受苦無間。
佛言:「我涅槃後正法滅已,是魔波旬得大喜悅,以喜悅故墜落魔宮,墮於阿鼻大地獄中,具受無量種種苦惱。何以故?以魔波旬於是大勝慧燈慧光隱滅之時生大喜故。」
三、帝釋泯仇
佛將入滅,最焦慮、最恐慌的應屬帝釋天。
為什麼?帝釋天雖貴為三十三天之主,受萬民敬仰。不過,失去了佛的庇護,他可能連自身性命都保護不了。
怎麼說?原來帝釋天有一宿敵,阿修羅王。
據《觀佛三昧海經》等記載:昔日帝釋天看上了阿修羅王的公主,納為妻子後轉將她冷落後宮。阿修羅王怒不可遏,率阿修羅眾攻入須彌山,差點滅了三十三天。所幸佛陀相助,傳授帝釋天「般若波羅蜜咒」,號令二十諸天共同抵禦。
阿修羅王還被大自在天妻子的烏摩妃砍掉了多條手足。阿修羅王戰敗,將這樁恩怨隱忍下來。
可如今佛將涅槃,失去了靠山,阿修羅王若是復仇,帝釋天號令不了諸天怎麼辦?因此,佛涅槃的消息傳到三十三天,帝釋天趕緊來到娑羅林求佛:「願垂教敕,若四阿修羅王與我戰時,我於彼等作何方計?」
爾時,佛感念帝釋天的護佛護法功德,便向帝釋天承諾:只要他清修梵行,遵守戒律,若阿修羅王來鬥,可「隨其時節稱我名故諸天得勝。」受三世諸佛庇佑,保證帝釋天安全無虞。
花心女婿帝釋天悲淚回答:「世尊,我從今日乃至法住,不受五欲,不入內宮,不著異衣。」為求佛庇佑,護持佛一生的帝釋天,終於在佛入滅時,選擇遵從佛的戒律。
故事說完了,關於佛入滅時,梵天、魔波旬、帝釋天所關注之事,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
喜歡請關注七葉君,更多有視角的另類佛經故事!